马辔市老街印象

邓宽兴

<p class="ql-block">  马辔市位于安化县(东坪)西南部,资水北岸。</p><p class="ql-block"> 1958年柘溪口修建电坝蓄水后,马辔市集镇被水淹。从此,老街静静地沉睡在碧波荡漾的资水之中,俨然成了泽国龙宫。同时,马辔市老街也完成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如今波光粼粼,山清水秀的马辔市偏隅一方,昔日繁华的古镇,虽然沉浸在水底,但永远不会被马辔市的人们遗忘。</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我在马辔市戴家大苑,遇见了一位名叫戴金元的老人。闲谈中得知戴老原来是马辔市横街上的居民,后来他一直在外省工作。戴金元是一位很有家乡情结的老人,在外地工作了一辈子的他,经常魂牵梦绕地想念家乡马辔市,所以退休后,他义无反顾地携老伴回到家乡马辔市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现龄78岁的戴老十分健谈,而且记忆力非常超好,马辔市水淹时,老人刚满12岁。我向他打听昔日马辔市老街的情景时,戴老顿时来劲了,只见他眉飞色舞,手势并用,滔滔不绝地向我描述马辔市老街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戴老的外婆家是龙栖溪竹叶湾的,他的话题也就从龙栖溪讲起了。</p><p class="ql-block"> 从龙栖溪至马辔市,首先必须经过是溪口边的石板桥。石板桥修建于同治六年(1867)。石板桥全长42米,宽3米,5墩4空,全是由2.7丈长、2尺宽、1尺多厚重达数千斤重的大石板铺成。过了石板桥便是马辔市街口,走进街口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些木屋店铺,河边上有一排吊脚楼,街道两边是一些铁匠、手工业店铺,街后都是一片稻田,河边有一个沙滩。1935年11月27日,红军十六师曾在这个沙洲上召开了群众大会。沙滩过去几个田坎后,便是一个耍马戏团的大广场,往前走便是虎啸溪溪口,溪口呈喇叭形,这里俗称马辔市下街(永宁街),下街有个宽丈许,长20多米的麻石岩水运码头。码头上方有一道拱门,门拱上写有“马辔市码头”字样,拱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子。码头隔河对岸是宝塔山,古老的七层宝塔矗立在资水河畔,巍峨挺拨雄镇江岸。</p><p class="ql-block"> 过了马辔市下街向上走80多米处,有一道石拱门(防火墙),拱门两边是木屋,靠河边的全是吊脚楼,过二十来米便是横街(福德街)。 </p><p class="ql-block"> 横街第一间是中药铺,二十多米处是马辔市财主广裕兴谭世仁家。民国十六年(1927)12月24日,广裕兴烘腊肉起火,正街烧毁周进文等13家,横街烧毁谭胜保等25家。横街直通河边下面又是一个大码头,码头两边房屋间距只有两米多。当时,码头属龙栖溪人管理,货物全由龙栖溪人包揽。</p><p class="ql-block"> 横街是马辔市最热闹的地方,向右进里面便是皮子社,皮子社过去是储金行,储金行往里便是乩坛,乩坛又叫“深仁堂”,后改为“慈善堂”。乩坛建于民国十年(1921)秋。此楼分两进,鸾阁飞檐,雄伟壮丽。改“慈善堂”后,专事茶亭、义渡、施舍棺材、衣、被、埋葬遗尸等义举。乩坛曾经也做过学校,旁边是一口水井,中间有一个地坪,右边是庵堂凸。</p><p class="ql-block"> 横街再往外走十多米处又是一道防火墙,防火墙两边是谢家屠宰铺,再走40多米,又是一道防火墙拱门,过了拱门,两边都是一些做生意的店铺,外边全是吊脚楼,里边是一些糖食小店,中间有一道弄口,是通往河边的小巷。转过横街几步是一个山坵,山坵上面是学校和球场,球场两边柳树成行。学校旁边是陈家美术馆,球场过去30多米便是区政府,区政府大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区政府是三层六角的大楼。区政府后面是坟山,坟山建粮仓时,墓穴里曾挖出许多瓷器碗具一类的随葬器皿。</p><p class="ql-block"> 横街上去100多米的街尾是一栋两层木楼饭店,饭店旁边是一道防火墙,向左拐几步直向前方便是正街(太平街)。正街左边是吊脚楼店铺,有几家豆腐店。“三多福”中药铺就在这里,同时还有乃仁、回生春、壶中春等私人中药铺都在横街上,有邓稳石、谢春丰、邓锡康等医师坐疹凭方抓药。由于经常缺医少药,各种流行疾病,如天花、麻疹、痢疾、疟疾等时有发生,年发病率占总人口的70‰,死亡率占发病的50‰。1948年天花流行,仅马辔市镇区,不到两个月就死亡30余人。药铺下面是一口太平井,太平井是街坊防火用的一口水井。水井上去60多米处没有房子,然后是一家制鞭炮的店铺。</p><p class="ql-block"> 横街向上走,右拐几步第一间是一家药铺。上走二十多米便是上街(兴隆街),街上有邓氏宗祠,邓氏宗祠建于康熙56年(1717),有前后两个天井,分内、正、外三堂,正堂有陶澍亲笔题写的“壹经永垂”金字大木匾。祠堂左傍正街,右接上街,前临资水,后靠澄平乡中心国民小学。祠堂前面河边有一个大地坪,是每年看龙舟赛最好的一个地方。上街右边是福音堂(亦曰复顺堂),福音堂实际上是一家西药铺,堂铺面积不大。福音堂向上走约50米是应家桥,应家桥右走是杨陶溪,左前方是长城社,长城社是马辔市的蔬菜队,长城社右边高处是天鹅抱蛋,这里又叫五世山,五世山是坟山。再往上走叫“会馆内”,“会馆内”实际上就是魏氏宗祠,宗祠同时也是学校。魏氏祠堂右后方便是杨陶溪入资江溪口的镇东桥。</p><p class="ql-block"> 镇东桥,当地人称花桥,原名“万年桥”,同治九年(1870)修。民国15年遭水毁,民国17年(1928)秋重建,主修是马辔市人邓楚善,石墩上部为木质结构鹊亭桥,共有桥棚24扇。桥西建有桥亭,解放初期有一王姓人家,人称“七嫂子”的老太婆在守桥亭,供行人茶水。桥柱有嵌“永镇”联:</p><p class="ql-block"> 永朝常有人题柱 </p><p class="ql-block"> 镇座应无客望梅 </p><p class="ql-block"> 蒋介石曾题匾“同登彼岸”,何应钦曾题匾“济物利人”,黄凤歧曾题匾“中流砥柱”。匾均长6尺许,高3尺许,皆为木刻金字。这些题匾的名流大人物,皆为魏有猛所请,魏有猛係杨陶溪五羊社魏家院子人,魏有猛名世瀚字如泉(1905~1932)黄埔军校毕业生,民国十八年(1929)因病回家休养,时任中央党部中校执行委员,第二年,任国民军八十九师少校营长,继任八十九师上校参谋,因其猛勇过人,深得蒋介石器重而取名“有猛”。民国二十一年(1932)剿匪黄安而成仁取义。永镇桥匾为蒋、何器重而题。</p><p class="ql-block"> 原马辔市区辖“三溪口”即:龙栖溪、虎啸溪、杨陶溪。有“四街道”即:兴隆街(上街)、太平街(正街)、永宁街(下街)、福德街(横街)。还有“四郊区”即:长里坪、纸马铺、搅油坡、塘坊上。上至杨陶溪口的永镇桥,下到大福坳,南抵资江,北靠羊背寨。面积约1平方公里,人口3000左右。</p><p class="ql-block"> 马辔市是原四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陆路东通东坪,南靠资江,西至新化、溆浦、沅陵,北抵桃源;水路有资江,可供船只航行,上达新化、邵阳、洞口,下通桃江、益阳、汉口等。有店铺200多家,店铺间设有四道隔火门墙。四都以及溆浦、沅陵、桃源等地山区运出的木材、桐油、茶叶、药材等土特产和运进的大米、食盐、布匹等日常生活用品都在马辔市集散,因此市场繁荣。特别是清乾隆时期,四都和溆、沅、桃盛产桐油,最盛时期马辔市有桐油行48家,年收购桐油4000~5000担。五十年代初,年收购桐油亦在2000~3000担。故有“桐油街”之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马辔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