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大清门、崇政殿、东所

朱金成

<p class="ql-block">今天我来的比较早,沈阳故宫还没有开门(九点开门)。开门前沈阳故宫六位美女身穿满族服装分别站在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准备迎接来自祖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也称为午门。其建筑风格独特且造型精美,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大清门的原称是大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为大门为大清门。导游解说: 清为水,明为火;水克火,清灭明。</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前的这对石狮子,是沈阳故宫建筑群内众多石狮子中仅存的两对原有实物之一(另一对在宫中的“大政殿”前),其石料为辽宁本溪“小豆红”。蹲坐式造型,双目圆睁、张口,嘴部平齐,颈部挂铃。雄狮居东,右爪抚绣球,代表江山永固;雌狮居西,左爪抚幼狮,代表子孙繁盛。这些似乎是与北京故宫相同。但仔细观察,觉得我们沈阳故宫中的这对大狮子口中还含有大飘带,或垂于胸前,或飘于腮边。</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是雌石狮子,左爪抚幼狮,代表子孙繁盛。</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清门就是沈阳故宫的中路游览区域,首先看到的就是前方的崇政殿,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央,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的“金銮殿”,是沈阳故宫等级最高、最重要的建筑。此殿是清太宗日常临朝处理要务的地方,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举行。乾隆、嘉庆、道光几位皇帝东巡盛京期间都曾坐在这里接受群臣朝贺。</p> <p class="ql-block">整座大殿是全木结构,五间九檩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前后出廊,围以石雕的栏杆。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内的圆柱上是翻卷的浪涛和腾飞的金龙。宝座、屏风等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重新设计制作。宝座前的蓝底金字楹联“念兹戎功用肇造该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系乾隆手迹。</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两侧山墙四角镶嵌五彩琉璃墀头,墀头部分是上下相叠的几组飞龙,精致的高浮雕墀头尽显崇政殿的庄严富贵。</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石阶中间的南北坡面称为御路,上面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以及山水等大型浮雕,技艺精湛,生动活跃。为保护文物用玻璃罩上了。</p> <p class="ql-block">御道两侧各有一小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御道两侧阶梯石柱顶端都有小石狮子和石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至今保持的非常完好。</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大月台上东西各有一个大水缸,是用来储水防火的,可见那时古人防火意识还很强。</p> <p class="ql-block">在崇政殿大月台的东南角,放着一个立有“日晷”的石构件,日晷是掌握时间的象征,是我国古代依靠日光投影指示时间的“计时器”。</p><p class="ql-block">西南角对称放着一个内装嘉量的石亭子,这个石亭子又叫“嘉量亭”或“嘉量楼”。嘉量乃中国古代计算重量的标准量器。</p><p class="ql-block">日晷和嘉量均采用汉白玉“艾叶青”雕刻而成,通体洁白无瑕、造型别致,典雅别致。</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建于1625年,是清朝皇帝为了纪念自己的父亲皇太极而建造的。它的名字“飞龙”寓意着皇太极的英明和威武,也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威严。飞龙阁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满族建筑的特点,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p> <p class="ql-block">东七间楼用作“文博书房”,有清代文献陈列。</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翔凤阁,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调运至此的。</p><p class="ql-block">今年9月27日以来,以展现盛装、保护文物“装具”的使用功能和艺术特色为主线的“金匮其外锦绣盛装——沈阳故宫院藏古代文物装具展”在飞龙阁、翔凤阁开展。展览分为“重礼藏珍”“文趣雅盛”“生活奁置”“多彩匣装”四个单元,通过70余件(套)沈阳故宫院藏箱、盒、匣、囊等文物,展示中国古代技艺与巧思相融合的装具文化。本次展览也是沈阳故宫首次以“装具”为主题的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清•金漆描山水莲瓣式套盒</p> <p class="ql-block">清•褐漆描金彩八仙庆寿八瓣攒盒</p> <p class="ql-block">清•红木雕花支镜 清•象牙透雕海#式盒</p> <p class="ql-block">织锦多格梳具盒</p> <p class="ql-block">清•藕荷缎钉线绣汉瓦铭文表套 清•蓝地纳纱云蝠纹眼镜盒 清•木柄铜镜 清•黄缎平金灵仙祝寿镜子</p> <p class="ql-block">清•玻璃桃花盖罐</p> <p class="ql-block">清•汉满蒙文龙纹信牌</p> <p class="ql-block">清•药囊 清•红木鞘骨箸解食刀</p> <p class="ql-block">清•红皮描金花嵌松石櫜鞬</p> <p class="ql-block">清•竹刻杂器</p> <p class="ql-block">西七间楼在当时都是存放皇帝东巡期间使用或由北京专门送往这里的宫廷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款嵌珐琅勾莲圆盒 清•乾隆款掐丝珐琅竖耳三足炉 清•乾隆款嵌珐琅勾莲直口瓶。</p> <p class="ql-block">这是沈阳故宫全景图,按照全景图中路建筑群由东向西的顺序,我们先从“东所”开始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所琉璃宫门,因位于崇政殿东侧,故称东所(也叫东宫)。东所是清帝东巡沈阳时皇太后行宫,包括颐和殿、介祉宫和敬典阁。在崇政殿至清宁宫两侧是乾隆年间修建东巡期间使用的行宫,分别称为“东所”和“西所”。清入关后皇帝东巡来盛京时,出于对祖先的尊重,并不住在旧宫殿内,康熙三次东巡和乾隆初次东巡都是在宫内或附近搭设帐篷居住。有鉴于此,乾隆帝才下旨建造了这些行宫建筑。始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建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p> <p class="ql-block">走过东所琉璃宫门,就是头进院,在头进院的左右两侧原各有五间厢房,清代档案中称为“阿哥所”,应是随驾东巡的末成年皇子、皇孙所居之处,现已不存在了。现为花园式小院,院内东西两侧有造型各异的石雕。</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所一进院的垂花琉璃宫门,走过垂花琉璃宫门前方就是坐北朝南的颐和殿。</p> <p class="ql-block">东所(东宫)一进院是颐和殿,正房三间木结构房屋,黄色镶绿边琉璃瓦房顶。门前有铜香炉,上面刻有文字和牛形雕塑。室内为透雕嵌玉落地装修,豪华典雅,中间正殿陈设富丽堂皇,配合殿中的凤纹宝座,庄重古朴,两边厢房简朴之中透露出端庄福贵。</p><p class="ql-block">颐和殿是皇太后行宫,有二位皇太后曾在此居住,一位是乾隆生母钮祜䘵氏,在乾隆十九年随乾隆东巡来此;另一位是道光朝的太后,也姓钮祜䘵氏,是嘉庆帝皇后。因皇帝东巡时在盛京宫殿内住几日,便启程回京。东所从建成到清末,皇太后总计也末超过半月。</p> <p class="ql-block">东所二进院,介祉宫。</p><p class="ql-block">介祉宫是皇太后卧室及日常起居的地方,面阔五间,院中摆放两对吉祥仿兽雕塑,形似鹿,象征吉祥长寿。</p> <p class="ql-block">介祉宫东稍间为暖阁;中三间为通透间;有雕刻精美的落地罩;西稍间沿山墙设有火炕等。</p> <p class="ql-block">东所三进院,敬典阁。是东所最后一进院落,坐北朝南,歇山顶二层楼阁,屋顶黃琉璃瓦绿剪边。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木结构,带有回廊,是沈阳故宫中唯一一个独门独院的单体建筑,与西所的崇谟阁对称。专门用来存储奉旨送往盛京的“玉牒”。</p><p class="ql-block">参观完东所以后我们再返回到崇政殿。下期我将沿着中轴线往北继续参观游览三进院凤凰楼和四进院清宁宫等。下期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