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耀的美篇

文东耀

<p class="ql-block">梦回大唐</p> <p class="ql-block">  唐代是自公元618年至907年,历时28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一个强盛伟大的朝代。在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之后,在隋末战乱中起兵的李渊,陆续消灭了南北各地的割据武装,再次实现统一,建立了大唐王朝。</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可以称作是一代“圣主”“明君”。是毛主席盛赞过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四位封建帝王中的唐宗。“在其统治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天下大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其后的高宗、武则天使国力持续增长。至玄宗李隆基开元时期,唐朝达到全盛,史称"开元盛世”。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全面发展、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唐王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声威远播的大帝国。、</p> <p class="ql-block">书画与雕塑</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书法吸收了南北朝的优秀成果,并创造出崭新的风格,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为楷书集大成者;山水、仕女、花鸟画开创一代新风,敦煌、龙门石窟以及唐墓中的雕塑、壁画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书法</p><p class="ql-block">唐代的书法是我国书法的成熟时期,也可说是我国书法的巅峰期。唐楷己经定型,欧阳询、颜真卿、栁公权的楷书具已炉火纯青,以至延用至今。唐代的行书,令人神往,怀素的草书更是出神入化。近乎巅峰。</p> <p class="ql-block">怀素《论书帖》</p><p class="ql-block">原作藏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欧阳询《九成宫碑》拓本</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欧阳询书</p><p class="ql-block">原碑藏陕西麟游九成宫遗址。.</p> <p class="ql-block">颜真卿《多宝塔碑》拓本</p><p class="ql-block">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颜真卿书</p><p class="ql-block">原碑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p><p class="ql-block">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 柳会权书原碑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唐玄奘译</p><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p><p class="ql-block"> 玄奘(公元600-664年)是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由长安出发,西行印度求法,18年后回国,在长安主持翻译佛经,共译经74部(1335卷),并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完成旅行记《大唐西域记》。</p> <p class="ql-block">:大碳若波躍食多旺志弟大初水教誌教雙品第七之十八</p><p class="ql-block">三黄法韩古奖未西司</p><p class="ql-block">復水喜理法廁倚載言即光明增語非菩養唐討薩即行識名三六雯觸慶愛取有生老死增語非菩薩齊奇薩耶與書善观益言世尊若希明若行乃至老死尚果更不可得性非有故瑰有无明增語及行乃至老死增話此增 既非有如何可言即无明增語是善</p><p class="ql-block">薩摩诃薩即行乃至老死增語是菩薩摩诃薩善加政沒勸何義言即无明若常若秀常增無非菩薩府討薩即行乃至老死若常者无常增語非菩隆府诃覆耶世尊若无明常无常若开乃至老死常无常高票克不可得性非有故瑰有无明常无常增海任乃至老死常无常增語此增語所非有如何可言</p><p class="ql-block">即无明若常若无常增語是暮隆摩河薩中行乃至老死岩常若无常增語是菩護摩诃薩善風改成徹何義言即元明看樂若哲灣</p><p class="ql-block">語非菩薩摩诃薩即片乃至老死看樂看者增話非蔷薩彦前薩那世尊若无明樂酱若竹乃至老死樂酱尚采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先明黎告增語及行乃至老死鼎香增为以增無就非有如何可言即九明若鼎者台增拾是苔辣摩葫芦即行乃至老死看帳若晋增斋是菩隆摩舸隆菩爱法度机何表富府无川着我者无我增語非畜薩摩葫崖</p><p class="ql-block">即行乃至老死者我看走我增論非香程摩訪隆那世尊看无明我无我看我乃至老死我在我高事竟不可待性非有效瑰有先明我秀武增语及什万至老死我无我增語滅增無南非有如何可言即九明看我若近我增治是菩薩摩诃薩即行乃至老死若我者无我增始是菩薩摩河覆善現改順和何長言即无明看净者市薄灣無非菩隆府葫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征明行书琵琶行。</p> <p class="ql-block">绘画</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绘画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生动形象地反映出那个社会的风貌及风土人情。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像</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 </p><p class="ql-block"> 太宗李世民(公元598-649年),杰出的政治家。在其统治的贞观时期(公元627-649年),他革新完善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完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坚决抵御突厥的侵扰,采取开明的民族和外交政策,促进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及与周边邻国的经济、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虢国夫人游春图》</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张萱</p><p class="ql-block">原作已佚,现存的是宋代摹本,藏于辽宁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唐人爱马,犹如今人爱车。人们不仅要和马出行相伴,还要精心地装扮自己的坐骑,将马鬃剪辫就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马饰,有"一花""二花""三花"之分,只有皇家的马饰 做"三 " 代表了最高贵的级别。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杨贵妃姐姐的马队中就出现了两匹"三花"马;另外昭陵六骏中,六匹马的鬃毛皆修剪成"三花"。</p> <p class="ql-block">《武后行从图》(摹本)</p><p class="ql-block">原作传唐张萱绘</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名曌( Zhao ),杰出的政治家。她作为高宗李治的皇后 协助皇帝处理朝政,时称"二圣"。690年(武周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并一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统治期间,她鼓励农业生产,发展边境屯田;打击突厥、吐蕃侵扰,重设安西四镇;完善科举制度,重视文化事业。</p> <p class="ql-block">簪花仕女图</p><p class="ql-block">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周防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描绘了唐代宫廷仕女嬉游的生活环境。画中六位贵族妇女和侍女在春夏之交赏花游园,展示了她们的神态和感情生活。这幅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逼真的形象,传达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束缚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夜宴图》</p> <p class="ql-block">《宫乐图》</p><p class="ql-block">佚名</p><p class="ql-block">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宫廷仕女一边奏乐,一边品茗,意态悠然惬意。 </p><p class="ql-block">  唐人饮茶不叫"喝茶",而为"吃茶",饮茶方式非泡茶,而为煎茶。其程序步骤大体为: </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焙茶。唐代人使用的茶饼在形态与茶饼制作工艺上与现代普洱生茶茶饼极为相似。唐人在烘焙茶饼之前先用茶刀、茶针剖开茶饼,再放入茶笼中烘焙。 </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碾茶。取出的茶饼,需要用茶碾子碾成细末。唐代的茶槽子与现在的药碾槽形状相同,多为外形长方,内有半椭圆形凹槽,碾槽狭窄,碾轴扁平,两边有细长手柄,可以将烘焙后的茶饼碾成细末。 </p><p class="ql-block"> 第三步,筛茶。用茶碾子手工碾过的茶末大小颗粒不均,老硬的茶梗无法碾碎,这时候就要用筛罗过滤茶末。通过茶罗筛选,茶末粗细均匀,这样泡起来的茶汤品质才会较佳。筛好的茶末,为保持茶叶的香味要用盒密存。 </p><p class="ql-block"> 第四步,烧水。先用风炉煮水。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内装木炭,用来生火煮茶。煎茶时,通常用火箸来挟取木炭。 </p><p class="ql-block"> 第五步,调茶。唐代煎茶的调味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水煮开后加盐,之后再加入茶末煮沸。另一种方式是在煮沸茶水中加入胡姜、橘皮、桂皮、薄荷等天然香料。 </p><p class="ql-block"> 第六步,饮茶。等到一锅茶煎好,茶艺师开始分茶,分茶时要把茶水上的茶末均匀地倒入各个碗中,即可吃茶,并配以点心。今人喝茶,多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唐人则喜欢用青瓷碗和琉璃碗。</p> <p class="ql-block">捣练图</p><p class="ql-block"> 捣练图是唐代名画之一,描绘了贵族妇女进行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细的描绘,展现了妇女们勤劳工作的场景,也传递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心态。虽然这幅画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火烧掠夺,但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中,现在被收藏在美国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妆面仕女绢画</p><p class="ql-block">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严钟义供图)</p> <p class="ql-block">《仕女弈棋图》</p><p class="ql-block">据1972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绢画临摹。</p> <p class="ql-block">《仪卫图》</p><p class="ql-block">陕西乾县章怀太子墓壁画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牛图</p><p class="ql-block">《五牛图》是唐代韩混创作的一幅画,是他生平最出色的一幅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以黄麻纸为材料,描绘了五头牛的形象,展现了唐代农耕文化的特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形象,韩混成功地再现了牛的形态,传达了农业古国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它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  唐代,马、驴、骡、牛皆是陆地主要交通工具,往来西域地区的商队则多用骆驼。通常,马匹最为昂贵,驴则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把驴称之为"劣乘",但适用人群更广泛,并有专门的"货驴"行业,经营这一行业的人被称为"赁驴小儿"。牛虽行走缓慢,但牛拉的车行驶平稳,更适合妇孺老人乘坐。</p> <p class="ql-block">《客使图》壁画(摹绘)</p><p class="ql-block">原作1972年陕西乾县唐 怀太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原画位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一般认为前而三人为鸿胪寺官员,也有认为其是太子左春坊的庶子或中允等人。后面三人为宾客使臣,其中一人秃顶、卷发、深目高鼻,推测是来自东罗马的使节。他左边的人为东亚装束,可能是来自新罗的使节。最后一人头戴皮帽,皮裤皮靴,一般认为是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该画面很有可能表现的是门下省官员劳问朝见的蕃邦使节,引领他们去拜见帝王。</p> <p class="ql-block">《潇湘图》(印本)</p><p class="ql-block">原作藏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步辇图》(摹本</p><p class="ql-block">唐阎立本绘</p><p class="ql-block">原件藏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的是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身穿窄袖锦袍的松赞干布使臣禄东赞向唐太宗请婚的生动场面。</p> <p class="ql-block">红衣舞女壁画</p><p class="ql-block">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的正是 又称《公莫舞》,其特点是双手执长巾而舞,相传汉代已用于宴享,魏晋时仍流传。隋代将《巾舞》、《卑舞》、《铎舞》、《拂舞》并称"四舞",与杂技一同在宴会上演出。唐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p> <p class="ql-block">吹排策位壁画</p><p class="ql-block"> 画面中的乐位头桥高街、身守附物窄站邑、下香红白长规机、双于排排放正合线委、排加动中国的传统乐器,最早可以追画到街上1000多年前的中国西或初聘的骨排面,接游合色纯关、检美丽腻、京国典施,拆可以防参又可以合责,唐代出族户燕养职舞位,培画屋映出当时的牛价扬品。</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p><p class="ql-block"> 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是吐蕃赞普(即王),藏族杰出的政治家,统一了吐蕃各部。文成公主(约公元625-680年)是唐宗室之女,641年出嫁松赞干布。汉藏联姻促进了两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密切了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严钟义供图)</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的边疆民族</p><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许多边疆民族建立了政权,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回纥(后改称回鹘),西南的吐蕃、南诏以及东北的渤海。中原王朝执行了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间的交往空前频繁。边疆各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经济、文化成就,同时也对汉族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强烈影响。一些边疆民族政权虽然与中原王朝发生过纠纷和战争,但总体上说,各民族之间进一步融合,多民族统一国家日益发展壮大。</p> <p class="ql-block">中外交流</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更多的丝绸等商品沿着横越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输往西方。唐中期后,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丝绸、陶瓷等大宗商品较多地取道海上输出。唐朝优异的文化,特别是造纸、丝绸等先进工艺传布到亚欧各地,西方的文化也传入中国。</p> <p class="ql-block">长安与丝绸之路的拓展</p><p class="ql-block">长安是隋唐两代的首都,长安城的宏伟和繁华反映了唐代国力的强盛和文化昌明。长安也是国际性大都市,是当时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经济贸易的中心。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达到极盛,海上交通的规模也远超前代。中华文明在亚洲各国广泛传播,并远达欧洲、非洲,同时也因积极吸取外来文化而更加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诗歌</p> <p class="ql-block">  诗歌在唐代文学中成就最高,流传至今的将近五万首,许多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李白、杜甫、白居易是最著名的诗人。还有唐初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p> <p class="ql-block">李白像李白像</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p><p class="ql-block">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盛唐著名诗人,有"诗仙"之誉。他的诗多歌咏壮丽山河,气势磅礴,想象力丰富,语言生动明快。他蔑视权贵 豪放不羁的品格也在诗篇中闪烁光芒。</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诗歌影响后世,脍炙人口的《梦遊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歌,超乎想像,令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杜甫像杜甫像</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p><p class="ql-block">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盛唐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唐代从强盛到衰落这一转折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历史面貌,有"诗史"之称。杜诗风格沉郁顿挫,高度凝练而挥洒自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像白居易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故宫南薰殿藏品摹绘</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山西太原人,中唐著名诗人。他生活在唐朝走向衰落的时期,诗作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白描手法揭露权贵的腐朽奢淫、专横跋扈,也真实地反映了民众疾苦,在民间流传很广,妇孺皆能吟诵。他的长诗《琵琶行》、《长恨歌》是我国诗歌中堪称史诗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石雕</p> <p class="ql-block">昭陵六骏石刻</p><p class="ql-block">陈科复制</p><p class="ql-block">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唐太宗为纪念自己的开国武功,将常骑乘破敌的6匹战马﹣ 飒露紫、拳毛驹、白蹄乌、特勤膘、青骓、什伐赤刻石为像立于陵 20世纪初,飒露紫、拳毛驹被盗运出国,其余4石现藏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安济桥石栏板</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1953年河北赵县安济桥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该栏板是修复安济桥时从桥下淤泥中所得。安济桥又名赵州桥,位于河北赵县。此物为安济桥栏板构件,长方形,两面雕龙。正面双龙周身鳞甲,身体相向似钻穿栏板,头相背,前爪互推。背面两龙相对而驰,身体绞缠,后肢撑地。修复安济桥时从河床挖出大小桥石1200余块,但拼接较为完整、有雕刻和铭记的石头不多。其中,各式雕龙栏板计7块,本栏板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彩绘浮雕武士石刻</p><p class="ql-block">后梁(公元907年﹣923年)1994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件彩绘武士像在长方形汉白玉上雕刻而成。武士身着唐代著名的明光铠 头顶凤翅盔,脚踏牛形怪兽,双手扶剑,剑尖直指怪兽口衔的荷花,肩头上凤鸟含珠,应是佛教护法神的天王形象。其艺术风格上承唐代之余韵,下开两宋之先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王处直其人生前官拜唐代 后梁时期的义武军节度使,节制易、定、祁三州 为河北地区的重要藩镇将领。后其养子王都发动兵变,王处直被软禁,忧愤而死 。王都为挽回名声,遂为养父修筑了一座建筑和装饰都极为讲究的大墓。此汉白玉石刻原本镶嵌于墓门后的甬道一侧。1994年5月,此件浮雕被盗走至美国,后经中国政府多方交涉,终于2001年回归祖国。</p> <p class="ql-block">描金石雕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助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多剥落。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幌头,身着圆领宽袖长衣,腰束黑带,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椅,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戴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左手抚剑。从他们的装束和佩带物来看,应该是墓主的侍从。墓主杨思晶是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玄宗做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其以军功官至一品。</p> <p class="ql-block">瓷器与唐三彩</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浙江越窑生产的青瓷胎质细薄,釉色晶莹,制作精美;河北邢窑烧造的白瓷类雪似银,"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瓷则丰富了瓷器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唐代出现的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釉陶,釉色有黄、绿、褐、蓝、黑、白等,简称"唐三彩"。唐三彩因釉料中加入大量助熔剂铅,使釉的熔点降低,胎体表面的釉料在受热过程中向四周流动扩散,使各种颜色相互浸润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驳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陶俑</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骆驼昂首挺立 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包容的氛围也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当时,在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骆驼载乐俑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另外在西安中堡子村唐墓也出土过类似的作品。因而可以想见,这种形式的表演在唐时的长安一定是大受欢迎的。</p> <p class="ql-block">演奏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1955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套6件,均为男性,着圆领袍、裹幌头、系腰带,盘坐或跪坐演奏。所执乐器有竖箜篌、拍板、横笛 排策、琵琶、笙,可以说这是一个唐朝乐队的标准乐器配置。其中,排箫、笙、横笛是华夏的传统乐器:箜篌和琵琶则是自汉代从西域传入内地的,但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广为人知并日益重要。尤其琵琶,它音域广阔,技法丰富,能弹出所谓84调中的81调,旧有的乐器很 到,是对南北朝和隋唐的音乐文化影响最大的乐器。拍板则属于这一时期出现的节奏乐器。</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笼冠陶俑</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年﹣618年)</p><p class="ql-block">湖北武汉周家大湾241号隋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汉代的将军们常常身穿鱼鳞甲,头戴武弁( bian )大冠上阵,直至东汉晚期,全副甲胄的武士像渐多,武弁大冠开始退出实战领域。与此同时,武弁大冠由本来结扎很紧的网巾状的弁,演变成了一个笼状硬壳嵌在帧上,称之为 笼冠"。南北朝时的笼冠两耳下垂比西晋时长,但顶部略收敛。隋代笼冠状如此件俑之冠,顶平,正视近长方形,仅两侧微向外扩展。唐代笼冠的垂耳又逐渐收回,最后变成一无耳的方形物。唐末以后,在此方形物下复缀以软巾。明代时,软巾则变成了直下而微侈的硬壁状物。</p> <p class="ql-block">便服男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陝西西安杨思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②</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男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对俑表情生动,形象,呼之欲出。好似相互呼应,被认为是参军戏俑。参军戏以说白为主 诙谐笑谑,在唐代非常流行</p> <p class="ql-block">①</p> <p class="ql-block">②</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武将俑</p><p class="ql-block">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陕西礼泉郑仁泰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两俑均彩绘贴金,立于黑色台座之上。左侧俑为着明光铠形象,右侧俑为着朝服形象。郑仁泰初为李世民的亲兵,并参与了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随李世民多年征战,荣立战功 到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已是十六卫大将军之一。他卒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作为有"拥立之功"的"第一等功臣"、硕果仅存的开国元老,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得以陪葬昭陵。</p> <p class="ql-block">含光殿"逑场"石志</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块出土于大明宫遗址的石志上刻有"含光殿及球场等,大唐大和辛亥岁乙未月建"字样。一般认为马球运动源于波斯,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也有人认为这种运动是由吐蕃(西藏)传入内地的,传入时间是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马球运动首先在宫廷中盛行,后渐波及民间。据记载,唐代宫城中多处设有"逑场"或"逑场亭",这块石志证明了当时大明宫含光殿建有马球场。</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打马球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58年陕西西安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套5件,均女性。着紧身服、骑马,手中木质鞠杖已朽失,但策马打球的身姿栩栩如生。马球是盛行于唐五代宫廷、军中和民间的一种全民体育活动。打马球一般分做二队,人数不拘,设裁判。球门依参赛人数多寡设一或二个,一般是一块木板,中心挖一圆洞,后接网盛球 比赛以破门次数多者为胜,胜者获奖。赛中有音乐助兴、击鼓助威。球大小如拳,由轻韧木剖空制成。鞠杖也是木质,长数尺,杖头似弯月,有些类似今天的冰球杆。球场的大小不等,但要平坦,以便跑马驰骋,讲究的球场甚至还洒上油,使之更加光滑。</p> <p class="ql-block">唐代妇女髻式</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技</p><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马</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 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将马鬃剪瓣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这种做法应是受到突厥马饰的影响。目前唐墓出土的马俑有一花、二花和三花马。三花不仅是装饰,还是良马的最高标志。</p> <p class="ql-block">三彩黑釉陶马</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马雕塑一改秦汉时期那种平稳古拙的风格,而以生动的高昂姿态著称。唐墓中出土的各种三彩马,尽管千姿百态,却都具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而且造型雄健,釉色匀称,姿态自然,是唐三彩马中不可多得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蓝釉陶驴</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p><p class="ql-block">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鞋勒饰俱全。驴最初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当时被称为"劣乘"。百官一般骑马不骑驴,但由于驴比较便宜,为民众所普遍使用。</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侍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p> <p class="ql-block">舞蹈陶俑</p><p class="ql-block">南唐保大元年(公元943年)</p><p class="ql-block">1951年江苏江宁李算陵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倒高馨,脸部丰满,五官清明,衣上翠云肩,插口宽大,双臂左向,反制而舞,李祥墓中出土数件舞蹈领,与五代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成都工建墓石刻所见乐师住衣着大放相同。</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驮物骆驼</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陕西礼泉长乐公主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胡备</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3年﹣967年)</p><p class="ql-block">1955年做西西交转案出土。</p><p class="ql-block"> 面络观凉发,深计高务,钣金的买凉老马,亲经客发法,因力发应,今看会通风诚放信。第零至极,首都长安在当时是一难调际大都市,今业,我亚地以的奇人,需发丝饿之路很充129大漠之今。这些影态名异的西域人情,真实展现了善什盆绸之称的客异。</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戴韩帽女骑俑</p><p class="ql-block">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p><p class="ql-block">西礼泉张士贵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韩帽原为居住在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出门防风用的实用性帽子,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在唐代初年很盛行,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反而却使其更为风行,以至"(武)则天之后,韩帽大行。"</p> <p class="ql-block">骑马女陶俑</p><p class="ql-block">隋(公元581-618年)</p><p class="ql-block">湖北武昌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p><p class="ql-block">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p><p class="ql-block">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 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俑右手擎鹰,左手持食,目光专注,神情逼真,马鞍后置一猎物。唐代,放鹰打猎是一种盛行不衰的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当时宫中大鹰坊里养着猎鹰,有隼、雕、鹞和苍鹰,许多来自域外的进贡。</p> <p class="ql-block">胡人执壶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传陕西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 勋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昆仑人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0年﹣917年)</p><p class="ql-block">半海系兵安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前卷发,上乡权车统一口。戴可眼油镇、下乡低卡保用、易笔、右手常等高件,左手指导茶子模动双手酸有找物,均抛发解放,昆仑这代多称学 国时已有起眼,指色思之人,而非行人秀学上的电池人。《日唐多林亭新传》说:"少流,长的水,短为"以化。"可见,仑光遗代又适常影诸诺国人为多代人。在这个扩个从场 的居民大多是没的人,不得的的任乐,但因龙十与罗上乡参谐新大余物女流量多,也不乏相叫非洲地区这身为强种人步可能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女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与古代大多数时期女性追求苗条、纤细甚至病态的美不同,唐代女性有着非常积极的审美观。不论是唐初的清秀、盛唐的丰满、或是晚唐的随性,无不蕴含着健康爽朗的气质。现在保存的唐代女俑,每一类作品的姿态、动作都表现出特 的思想情绪,毫无呆滞之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胡服牵马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此俑头戴幌头,微向左侧偏转,神情泰然,异常生动。身穿浅黄色翻领窄袖袍,中腰束带,为唐代风行的胡服。俑上身微前倾,双手高低错落作牵马状,体态逼真。</p><p class="ql-block"> 在唐代,幌头是男子常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皇帝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都要裹幌头,即便是全身赤裸、进行相扑表演的力士,也忘不了裹幌头。</p> <p class="ql-block">黄釉陶胡人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胡人行旅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传陕西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胡人骑骆驼陶俑</p><p class="ql-block">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山西长治王琛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男装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p><p class="ql-block"> 女俑体态丰腴,头梳双股高髻,身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抱于胸前,除未戴噗头外,余皆男装,并展现出一种自信、从容的仪态。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p> <p class="ql-block">彩塑供养菩萨</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出土。</p><p class="ql-block">此尊唐代菩萨彩塑造像由粘土模压,四肢内衬有木骨架;表面由石膏覆盖,施以彩绘和烫金,惜多已脱落。半跪的供养菩萨神情虔恭文静,造型严谨细致,气质端庄典雅,双臂已残,双手动作原或为双手合十状,充分表现了菩萨聆听佛法时,对佛发自内心的崇拜和敬仰。较之前代,莫高窟的唐代塑像雕塑技艺有很大进 ,身体比例适当,人物形象较有个性,面容丰满、庄严,衣着也更流畅。</p> <p class="ql-block">蓝釉高髻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蓝釉胡装女陶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陕西西安出土。</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陶镇墓兽</p><p class="ql-block">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二者一般各有两件,其中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 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研究表明,在阴阳堪舆系统,兽面镇墓兽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p> <p class="ql-block">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玄奘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p><p class="ql-block"> 玄奘(公元600-664年)是唐初佛教高僧,杰出的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由长安出发,西行印度求法, 回国,在长安主持翻译佛经,共译经74部(1335卷),并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完成旅行记《大唐西域记》。</p> <p class="ql-block">大碳若波躍食多旺志弟大初水教誌教雙品第七之十八</p><p class="ql-block">三黄法韩古奖未西司</p><p class="ql-block">復水喜理法廁倚載言即光明增語非菩養唐討薩即行識名三六雯觸慶愛取有生老死增語非菩薩齊奇薩耶與書善观益言世尊若希明若行乃至老死尚果更不可得性非有故瑰有无明增語及行乃至老死增話此增 既非有如何可言即无明增語是善</p><p class="ql-block">薩摩诃薩即行乃至老死增語是菩薩摩诃薩善加政沒勸何義言即无明若常若秀常增無非菩薩府討薩即行乃至老死若常者无常增語非菩隆府诃覆耶世尊若无明常无常若开乃至老死常无常高票克不可得性非有故瑰有无明常无常增海任乃至老死常无常增語此增語所非有如何可言</p><p class="ql-block">即无明若常若无常增語是暮隆摩河薩中行乃至老死岩常若无常增語是菩護摩诃薩善風改成徹何義言即元明看樂若哲灣</p><p class="ql-block">語非菩薩摩诃薩即片乃至老死看樂看者增話非蔷薩彦前薩那世尊若无明樂酱若竹乃至老死樂酱尚采竟不可得性非有故況有先明黎告增語及行乃至老死鼎香增为以增無就非有如何可言即九明若鼎者台增拾是苔辣摩葫芦即行乃至老死看帳若晋增斋是菩隆摩舸隆菩爱法度机何表富府无川着我者无我增語非畜薩摩葫崖</p><p class="ql-block">即行乃至老死者我看走我增論非香程摩訪隆那世尊看无明我无我看我乃至老死我在我高事竟不可待性非有效瑰有先明我秀武增语及什万至老死我无我增語滅增無南非有如何可言即九明看我若近我增治是菩薩摩诃薩即行乃至老死若我者无我增始是菩薩摩河覆善現改順和何長言即无明看净者市薄灣無非菩隆府葫社</p><p class="ql-block">唐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唐玄奘译</p> <p class="ql-block">"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陀罗尼经咒(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44年四川成都望江楼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此经咒为蚕纸,质薄呈半透明状,中央为一小方栏,栏中有一菩萨坐于莲座上,六臂手中各执法器。栏外围绕梵文经咒17周。咒文外又有双栏,其中四角各有菩萨像一,每边各置菩萨像三,并间以佛教供品。全件仅一行汉字: 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 咒本",说明它是由卞姓印刷、贩卖的商品。此件是在墓主手臂上的银镯中发现的。唐人信仰诵此咒可消灾祛病,持此咒能得神佛保佑,所以深受大众欢迎。</p> <p class="ql-block">陶瓷器</p> <p class="ql-block">器皿</p> <p class="ql-block">.秘色葵口瓷盘</p><p class="ql-block">童(公币814年﹣007年)</p><p class="ql-block">FDE 年提典玩鸡店门与非类电空出土。</p><p class="ql-block">出盘宝善口,他弟十二異。吴。韭外零鸡道 羊南包发范。</p><p class="ql-block"> 急地充非上海《公物眼)和上,明确汇嵩光些為超色濫。有着爾合和做云角成道「同年(公元173年 男人地我们快帝器。又「無色鴦五面的由美錯凄书一。传貓的咖雞凌的發構放送与用。藏尔落的骄为人髦。民教量做少。世和制色,结鱼一般认为,船也還量消越者的非常解活,重昔當而駐或還空、但用事參供參營,还有一締剝师编色盐实为"我曾监",自为一种含常好的空间甘希劇的常景。將"敵"与"贾"永占代是着借字,收占越南海工装于这押数制成各额店,只美生密学用,兩都而屬色的填肉當暴以紛色就之痛。</p> <p class="ql-block">白瓷长颈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南陕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花釉四耳瓷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 花釉是唐瓷中的创新工艺。它在黑、黄、黄褐、天蓝等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块,十分醒目。这类花瓷的产地主要在河南鲁山、郯县、禹县以及山西交城。</p> <p class="ql-block">黄釉褐斑"何"字贴花瓷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 瓷壶短流及两系下各贴有母子狮子纹和束叶纹,三块贴花中皆有"何"字。贴花是将雕出的纹样做成印模,再把模压出的图案贴在器物的胎体上,有时还在贴花上加饰一层褐釉斑块,然后再施釉烧成。长沙窑位于湖南长沙望城县,在中晚唐时最为兴盛。它创造性地烧成了釉下彩绘瓷,以花鸟、人物、诗文装饰瓷器,并大量使用模印、贴花工艺。</p> <p class="ql-block">青瓷四系盖罐</p><p class="ql-block">南汉(公元917-971年)</p><p class="ql-block">1954年广东番禺出土。</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瓜棱注子</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1974年浙江宁波出土</p><p class="ql-block"> 执壶是中晚唐时越窑顺应社会生活需要制作的器型,也称作"注子"。汉晋以来,文人作赋、写诗称颂酒德,而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而青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为酒具作为雅器提供了条件,即酒注、酒杯大量出现。开元前后的唐墓中已发现有盘口短颈,鼓腹,短流的酒注。唐代晚期,器身变高,多做瓜棱形,流和柄也逐渐加长,显得轻盈雅致。</p> <p class="ql-block">白瓷鸡首壶</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始烧于三国末年,由两晋一直沿用到唐初,流传范围很广。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早期鸡首壶,以小件为主,肩部贴塑鸡首,鸡首无颈 与之相对的一面贴鸡尾。东晋时壶身变大,鸡头引颈高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南朝至隋鸡首由小到大,壶身由矮小到瘦长,壶口更高,颈变细,肩部贴附的系由条状到桥形。此鸡首趋向写实,柄仍保留着南朝时期的双龙形柄。</p> <p class="ql-block">越窑青瓷罂</p><p class="ql-block">唐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出土</p><p class="ql-block"> 该器施黄釉,腹上刻有"大中四年"和姓氏等内容43字,自名为"罂"。越窑在今浙江省上林湖一带,产品种类多,胎质细密,釉色均匀,装饰手法以划花为主,还有印花、刻花等。越窑青瓷多有外销,在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古代遗址中都曾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孔雀蓝釉陶三系瓶</p><p class="ql-block">闽(公元909年﹣945年)</p><p class="ql-block">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刘华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瓶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贴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瓶内颜色青灰。同出的孔雀蓝釉陶瓶还有2件,与之均放置在墓穴前室。这种陶瓶的造型、胎釉、装饰 艺,带有明显异国风格,在中国罕见,但在西亚的伊朗和伊拉克等国出土较多,应是公元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p> <p class="ql-block">白瓷莲瓣座灯</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河南陕县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瓷凤首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4年广东广州出土。</p> <p class="ql-block">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高足金杯</p><p class="ql-block">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p><p class="ql-block">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p><p class="ql-block">这些展品的主人是卒年9岁 皇族少女李静训,其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官至上柱国:外 母则是隋文帝之</p><p class="ql-block">长女杨丽华,是真正的金枝玉叶。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宠爱,然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卒于宫中。皇太后杨丽华万分悲痛,厚礼以葬之。</p><p class="ql-block">金项链是北印度制品。高足杯则是罗马风格,皆为当时举世无双。项链原产地可能是巴基斯坦或阿富汗地区。手镯是艺术精品。</p> <p class="ql-block">钱锣铁券(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p><p class="ql-block"> 铁券,是帝王颁赐给王侯功臣的一种特殊信物。此铁券为唐昭宗赐予钱锣的,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该铁券形如覆瓦,上嵌金字,如今已有部分剥蚀。正文共计333字,内容包括钱锣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锣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触犯国家其他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过问。</p><p class="ql-block"> 铁券是记载唐末五代十国吴越国历史的重要文物。钱锣时任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贡献,这个文物也是吴越钱氏与唐皇李氏君臣友谊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此铁券实物弥足珍贵。一千多年来历经战乱,但多数时间一直由钱锣后裔小心收藏。1951年始由浙江嵊州市长乐镇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1959年 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日本店招提寺干壤夹纻鉴真像</p><p class="ql-block">黎肉(份月003﹣热1年),杭州江(今任示林年人,唐代趋日传法系例,自2元343年(唐天宝元年)。鉴商应路东西日本优店,第4次跨地方信期民和风尚防悉,都本路成行,送1次通品风滑送 Y 海商岛,并展目失明,但能百折不能,151年年再庆东道,终于点众号1月选日多日0日,当带上许多辆白兴店和工程,成为日本伊会的器,在各自建会的总本分社保导、用条部药、各线、建筑零方通传通身代车化,(日本提科费出版)</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商业较前代繁荣、进步,绢帛虽然继续当作辅币使用,但铸钱大量通行。开元通宝钱的铸造和流布,使五铢钱从此退出了货币流通领域,在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青铜钱</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始跨于武集四年(公元621年),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题骂,寓意开创新纪元的通行宝货。唐朝还简有其它我雨,但此钱流行时间最长、肢为重要。以此,货币单位由标示金属重量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以道宝,元宝等作为的市标承的货币系统。同时,开元遇女钱十枚恰重一两,改变了事仅以来以二十四籍为一两,使十我为一两的衡精单位逐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今年11月份,我先后三次去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对我国唐代历史感触很深。于是,编辑了这个《梦回大唐》美篇,供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 以上图片均出自国家博物馆。都是我一张一张认真拍摄的。文字说明都是原文下载的。个别地方,我有改动。我只不过是个搬运工,编辑匠而已。</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3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