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书杂记

张宗荣

<p class="ql-block">  2018年,《遵义丛书》编辑部副主编谢爱临老师电话告诉我,遵义市政协正在编纂《遵义丛书》,希望我能够提供些资料和线索。我接到任务后,便把在下乡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时,了解到民间散落着古书和手上已有的书籍,告诉给谢爱临老师。后经过编辑部审定,所推荐《保元总集》《利济培元》《成参谋长治丧文书》《黔滇川旅行记》(遵义部分)等书籍已被编入《遵义丛书》系列。</p><p class="ql-block"> <b>一、古村落寻书</b></p><p class="ql-block"> 陈高山,又称陈钢山。是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新站镇旧城村的一个传统村落,与夜郎南垭毗邻。</p><p class="ql-block"> 2018年冬,我和任雪平、孙远松一行沿红军长征经过桐梓的线路进行考察时,来到陈高山走访调查。据当地70岁的罗天堂、81岁的罗天京介绍:陈高山传统村落最早的住户姓罗,从重庆綦江迁来陈高山已有两三百多年历史,在此生活了14代。</p><p class="ql-block"> 陈高山传统村落中,一排排瓦木结构建筑错落有致,吊脚楼式房屋是典型的黔北民居,保护完好,至今仍有二三十户人家居住。古村落内保存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手抄书和刻印书籍,主要是中医中药、风水卜宅方面的。</p><p class="ql-block"> 据旧城村陈高山组罗天玄老人介绍,《保元总集》为新站镇旧城村大地塆王必祈所录,是其二娘的父亲,罗天玄便称王必祈为外公。王必祈历来以中医出名,又懂风水。肯做好事,又不收钱,在当地很有名气。</p><p class="ql-block"> 罗天玄引着我们走进木房屋,爬上转角木楼梯后,在灯光的照射下,罗天玄搬出满是灰尘的木箱子。对我们说,这里边全是老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曾经有人出钱来买,都舍不得卖。大家动手,一起小心翼翼将木箱搬下楼,移至屋外。打开一看,如如获胜宝,令人目瞪口呆。满满的一箱老书,书籍全系线装。 </p><p class="ql-block"> 王必祈所写的《保元总集》为中草药土单方(处方),效果明显。他在书中自述到“昼夜俱写,数月而成。戊戍已亥二年,才将书腾录,无非望广济于世之苦心矣”。   </p><p class="ql-block"> 陈高山是一条连接川黔的古道,从桐梓经祖师观、石牛栏、三坡、陈高山、楠垭、夜郎进入重庆綦江石壕。   陈高山传统村落,颇有文化价值,当地已开始实施保护。于是笔者将在陈高山的这一发现整理出来,以美篇的形式发表。 谢爱临老师得知后,和陈运洪老师等一行赶来桐梓,马不停蹄前往陈高山寻书。</p><p class="ql-block"> <b>二、鸦雀窝掏书 </b></p><p class="ql-block"> 2019年夏天,一个叫成荣康的摄影朋友告诉我,在桐梓县楚米镇鸦雀窝成先智家中保存着一本荣哀录,其祖父成齐顿是原国民军革命军第25军(黔军)参谋长。 </p><p class="ql-block"> 得知这一信息后,请成荣康老师带路,利用双休日就驾车前往鸦雀窝了解,看能否编入《遵义丛书》。 </p><p class="ql-block"> 鸦雀窝位于川黔古驿(盐)道上祖师观与楚米铺之间,海拔上千米。汽车按照导航行驶,进入鸦雀窝门头后便看见山坡上坐落着一农家小院。一进入小院,成先智巳将书籍放在桌上,并泡好茶等侯我们的到来。 </p><p class="ql-block"> 据成先智介绍:《成参谋长治丧文书》是由其父成绍先收集整理印制而成。祖父成齐顿去逝时,其父成绍先年仅一岁。后随母陈之明由雅雀窝迁居楚米街上。解放时,其家被划为地主成份,家产被没收,回到老家雅雀窝居住,以务农为生。“文革”时该书连同其它书籍被抄走,幸其舅舅黄焱平存有一本,才得以保存下来。 </p><p class="ql-block"> 书中记载:成齐顿,字克培,贵州省桐梓县人,1895年生于贵州省桐梓县楚米铺鸦雀窝相子坪,与周西成同时当兵。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军安顺卫戍司令,毛光翔执掌贵州时,任国民革命军二十五军少将参谋长。1929年5月20日,在贵州省修文县扎佐三重堰与滇军作战中阵亡,享年35岁。</p><p class="ql-block"> 《成参谋长治丧文书》,均为时任贵州军政人物毛光翔、赖心辉、李刚、熊逸滨、刘其贤、王家烈、黄道彬、犹国才、柏辉章、周积善、马空凡、江国璠、何知重、黎季云、赵文麟、刘明庠、毛以宽等人为成齐顿遗像写的悼念文章,对成齐顿一生作了评价,文章字体各异,有楷、行、隶、篆,有助于研究当时的贵州军政文化和书法艺术。走访中,成先智还拿出珍藏的祖父的陶瓷印像。临走时,成先智还送我一本《成参谋长治丧文书》。</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便立即将书拍照,发给谢爱临老师。不久,谢爱临老师便带着专业人员来到桐梓拍照,以便于影印。   </p><p class="ql-block"> <b>三、学海里捞书</b></p><p class="ql-block"> 笔者研究桐梓历史文化和长征文化多年,多次参与考古调查,从中发现有些部分史实不清,有待进一步挖掘。特别是对红军长征在桐梓的情况更加关注。为了拓展知识,一是虚心向全国专家求教;二是坚持在书海中捞书,从书籍中汲取养分,拓展知识面。在研究中,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以文献和史料为主,以老红军所写的日记、回忆录为补充,并以反证资料作参考,务求精准。</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寻到一本《黔滇川旅行记》,根据对该书介绍:著者薛绍铭,1935年6月,薜绍铭沿着当年徐霞客在黔滇川旅行时的所见所闻。书为扫描本,当即拍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薜绍铭曾任中共济源县委书记,济源县红军游击队军事委员。黄背坪起义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被敌人杀害。解放后,薛绍铭被追认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他在贵州走访期间基本上是沿古驿(盐)道徒步而行。1935年9月7日从毕节进入遵义鸭溪,17日从松坎离开遵义进入四川綦江(今重庆境)。在遵义的10天时间里,以日记的形式,写下了《过泮水鸭溪》《浩劫后之遵义》《官多的桐梓》《新站和松坎》《再会吧贵州》5篇文章,反映了当时遵义交通、人文、经济、社会等情况。这对研究当时黔北文化及红军长征过遵义,也有一定的史料价值。看完此书后,立即拍照发给谢爱临老师。经编辑部老师审定后认可后,又将书寄给谢爱临老师。</p><p class="ql-block"> <b>四、寻找《利济培元》</b></p><p class="ql-block"> 2000年夏天,尧龙山镇党委书记张明给我带来一本尧龙文化研究会编印的散发出泥土芳香的乡土文学《尧龙山》,书中简略介绍了杨秀江等人编撰传统医学秘笈《利济培元》,并“刊布流传于世”。是做了一件功载千秋,福济万民的事。</p><p class="ql-block"> 寻找此书,原稿在何处,又是一个难题。</p><p class="ql-block"> 爱好收藏的成阿孟老师和我比较熟悉,先电话向他了解后,才得知他曾收购过两块《利济培元》的原版木刻,但已经卖给一个贵阳人。</p><p class="ql-block"> 线索断了,怎么办?又向以前的老同事、老领导田兴隆了解,他是尧龙山镇人,教过书,学过中医。田兴隆告诉我,此书的木刻版应该还在,可以找尧龙山镇中心学校柯建国问问。</p><p class="ql-block"> 柯建国校长和我也熟悉,在挖掘长征文化时,柯校长曾和我一起到箭头垭、石壕走访过。找到柯校长后,他告诉我:《利济培元》一书是他的老师张宗维转赠给他收藏的。2015年初,尧龙山镇老赤脚医生田锡荣获悉后,结合医学实践,将自己收集的诸多民间药方与特效中医方,重新辑成《新编利济培元》。初稿整理出来后,经老中医程文杰初审后推荐到桐梓县中医协会,并由田锡荣和田兴隆参考《千金方》、《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对书中经验方进行整理后,于当年秋辑成《精编利济培元》。原书还在柯校长那里保管着,并答应周末给我送来桐梓。</p><p class="ql-block"> 收到《利济培元》后,立即电话告诉谢爱临老师。谢爱临老师一行随接安排时间,赶到桐梓拍照采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9日,谢爱临老师告之《遵义丛书续编》已出版,编辑部准备编一本编纂纪实,要我写篇相关文章,以便收入其中。正在考虑写什么,怎么写时,12月6日,遵义市政协周远德老师又来电说,将邀请我参加《遵义丛书续编》出版发行座谈会。思来想去,以《寻书杂记》记之。</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遵义桐梓人,一直为挖掘、收集、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而努力。因工作原因,接触地方文化;因爱好文史,参加渝南黔北研讨会与各位老师结识;因长征文化公园建设,研究少共国际师与各地专家为友;因参与搜集资料,又与《遵义丛书》结缘,尽了微薄之力。这得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感谢各位朋友的大力支持。得知《遵义丛书》正式出版发行,感到无比兴慰。《遵义丛书》不仅是一部研究遵义历史的工具书,而且还是一部遵义的百科全书,必将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