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北门外的土地庙(福德祠)很奇特:一是很密集。平常是每个村落只有一间福德祠,而北门外到福德祠却密密麻麻,相隔几户人家就有一间福德祠;二是形式不一。有撘壁庙、有厝前庙、有半天庙、有过道庙。三是庙门避开民宅门窗。这里的福德祠虽然密集,但是所有的庙门都避开民宅门窗;四是民间信仰比较虔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土地公生日;五月廿九土地妈生日。每个福德祠都隆重敬奉土地公妈,有的请戏、有的投影,整个北门外比起过年还热闹。 撘壁庙 厝前庙 半天庙 门楼庙 北门外福德祠的由来:弘治乙丑年,诏安县城扩大城围时,北门外隔着北门塘未被围入城墙内。当府官来到诏安时,四城长老和县官要到龙兴楼八角亭迎接,唯有缺少北门外长老,于是府官就是北面城门两侧安装两只张口下山虎。<br> 从此北门外失去城墙防护。屡遭兵灾寇祸,加上瘟疫天灾,民不聊生,死人不绝,哀鸿不断。<br> 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来了一位知县(佚名)发动各个甲社在每个道口设置“排栅”(石栅门或木栅门)。从此有效抵御兵寇侵扰,解脱了几百年来北门外遭到兵灾寇祸的困境。 当这位知县离任时,四城无人欢送,只有北门城外的垂德堂许氏摆香案桌跪拜。县令对比就任时四城前呼后拥,与离任时的人情冷 。激动地拿出朱笔,抛掷城门方向,并告知将城门的石虎改为仙鹤衔经卷。这里从此将会平安无事,人才辈出。果然这里许姓出了参将、都司、武德骑尉,成为“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登科”的科举世家。 垂德堂许氏与北门外的百姓在抵御外敌有着共同的处境,于是再次跪求县太爷为全北门外百姓消灾。<br> 这位县令认为现已离任,朱笔用过已经“无气”不能再生效了。于是告诉大家“土地公保领地头子孙”,大家去敬奉土地公吧。<br> 于是,只有垂德堂许姓没建土地庙外,北门外几家几户就要合建一间土地庙,祈求土地公保佑阖家平安。<br> 北门外的中街(大路街连真君街),只有街头街尾的两座较大的土地公庙外,其余的土地庙规模较小。街头的“恩兴社”土地公庙和街尾的石鼓巷“福德祠”的由来: 恩兴庙位于七街大路街57号,原来是很小的撘壁庙。康熙年间,居住于庙前的汾卓文,姓陈(乳名“吆”。被称为“陈吆公”)早期家贫,借土地公香火油用于读书,发誓若考中要翻建成全县最大的土地公庙,并要为土地公妈装金身。<div>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陈吆公考中第七名举人,官慈谿知县。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信守誓言:扩大土地公庙规模,雕塑土地公妈神像装金身,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土地公庙,并亲题“恩兴社”门匾。</div> 东北社区大路街57号的恩兴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