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母校一斯民小学

石近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一家三代都毕业于斯民,奶奶1928年毕业,那时清一色白衬衫配裙裤的民国学生装过一个世纪还是那么经典、优雅!斯民陈列室中奶奶在学校会演“葡萄仙子”的剧照足见当时斯民的实力和水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教学的融合!可谓斯民发展初期的辉煌!父亲1952年毕业,6岁就上一年级,是同龄中的佼佼者,58年毕业于金华一中。我和弟都毕业于八十年代,看到您的美文,小时候的情景历历在目,八十年代,物质文化匮乏,当母校的楸树花开时,捡起花朵吸吮它的蜜,淡淡的甜到心里去,曾经的甜蜜让人魂牵梦绕,小花园的绣球永远是抹不去的一树繁花,鹅卵石的老街,留下的是九分钱打酱油的场景,长弄堂的蚂蚁搬家,还有老一辈说华国公别墅正月初一拜太公三个铜板的故事!往事随风,留下的是岁月,记忆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转陈泉永老师美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所曾经辉煌过的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原创 陈泉永 人仙山民 2023-11-30 02:32 发表于浙江</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泉永。</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接到好友"斯舜梅园"的主人斯舜厚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是斯民小学马上120年了,相关的纪念活动事项想跟现在的斯剑光校长一起过来听听意见,那段时间我正好不在诸暨,便让他们自己拿方案,我知道他们已经办过百年校庆,经验丰富得很,给我打电话无非是尊重我一下而已,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感谢他们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民小学)</p><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197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我正好在生产队劳动,一个口信让我去斯宅初中代课去,我便挑着一个铺盖行李出家门了,从此以后,轮过来轮过去的到好几所学校代课,直到1978年参加工作,我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了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听说解放前浬浦盘山的一位将军建造的小学是一座非常了不起小学,但没有去过,只是路过盘山小学门口,远远看去,镶嵌在学校门台上于右任先生写的"磐山小学"几个字已经斑驳脱落。</p><p class="ql-block">还有水湖庄与白果树下村之间的一座"水白小学",也非常有名,也是解放前白果树下村的一位将军所建的洋房私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宅象山私塾)</p><p class="ql-block">而我任教的斯民小学,则创办于1905年,由原来的斯宅象山民间私塾发展而来。斯宅象山民塾,是诸暨人自办近代学校之滥觞。这"滥觞"两字,现在使用得很少,比较生僻,它的意思就是江河之水的发源之地的意思,原为斯氏家塾。校址设斯宅盟泉畈斯姓“华国公别墅”,后搬离。它建于清道光9年(1829),门额为著名学者俞樾(曲园,1821-1907)题写。建造这所家庙兼学塾的是华国公之孙斯源清,当时在家塾里读书的有六七十人。</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象山私塾)</p><p class="ql-block">斯民小学不但对提高当地人民文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国家孕育人才也作出了贡献。据1929年重修的《诸暨上林斯氏宗谱》记载,斯民小学从1915年到1929年8届毕业生共106名,其中3人后在“黄埔教导团”毕业,6人在沪江大学、政法大学毕业,6人在师范大学毕业,30人分别在诸暨、绍兴、杭州、宁波等地中学毕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供销合作社旧照)</p><p class="ql-block">曾任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理博士、学部委员斯行健,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斯霞,还有国民党上将蒋鼎文,都先后在象山民塾、斯民小学读书过。</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73年的旧照)</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这里曾经办过一届两个班的斯宅高中,这两个高中班,出了不少优秀人才,我所知道的就有张建中,蔡景富,斯水良,斯培光,陈苗才,张梅凤,吕惠萍,吴元信,蔡乐霞等等。由于象山民塾、斯民小学办学时间早办学理念新,在诸暨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73年斯宅高中毕业照)</p><p class="ql-block">我在2014年7月份曾经写过一篇《记得在斯民小学的日子 》,现在翻出来看看还觉得很有意思,便再发一次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1973年的旧照)</p><p class="ql-block">记得在斯民小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作者陈泉永</p><p class="ql-block">总是记得四十年前在诸暨斯宅公社斯民小学教书的日子,在斯民小学的那间斗室中渡过的一个学期,还有那批生龙活虎的老师和勤奋刻苦的学生。怀念这里的山山水水,甚至于那种最最寻常不过的鸡鸣深巷,牛卧浅沙的景象。怀念山区的学堂的纯净学风,怀念琅琅书声此起彼伏从早到晚响个不停的岁月。</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民小学)</p><p class="ql-block">从老家到斯民小学,必须经过一条东泉岭,高松和红枫在那个穿洞凉亭周边错落有致地排列,光溜溜的石踏步匍匐在草丛中间。凉亭的墙壁上,用乌碳写成的打油诗随处可见,到这里边歇一歇,品味一下这种乡间的凉亭文化,也是一种思想的交流。</p><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里的民风,耿直爽快。那几年,虽然是大批孔孟之道的时候,但百姓还是尊师重教,学生中也没有那种激进的反潮流的战士。马头墙上那斑驳陆离的"耕读传家“之祖训,还赫然在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耕读人家)</p><p class="ql-block">我眷恋那学堂门前的一滩溪水,河水清澈见底,游鱼悠然自得。将溪涧的卵石磊成游鱼的通道,用竹帘接在出口处,上面盖上野草,一个晚上,便有石斑鱼和黄刺鱼被落入圈套。山里人喜欢到溪涧翻蟹,把溪滩上的卵石翻个身,躲藏在卵石下的溪蟹便急不可待的逃出来了,一个个放入渔笼中,是下酒的好菜。打赤脚到溪涧翻蟹,卵石错落有致,浅沙妙不可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不曾忘记粮站旁边的小山坡上的树木植被,乔木郁郁葱葱。老乡告诉我,上辈人传说,凡是有人到此山上砍伐柴草,村落就会遭受火灾,在这里,生动形象的乡规民约是显得何其重要。怪不得这座小山上的灌木丛,可以和杭州虎跑路上的景观相媲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山乡旧居)</p><p class="ql-block">我还在怀疑那条由卵石扣起来的乡间老街,夏天清凉通风,一条卵石街,两边都是排门屋,日照到街路上的时间不长,中午时分,店员和住在这里边的老乡在门口放一张马踏椅,光膀子在街边睡午觉。秋冬季节这里的山货,山外的海货,吸引了乡民们的购买欲望,显得格外生机盎然,是不是是沈从文笔下的凤凰古城中的一角,搬到这里来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秋叶炊烟的味道)</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民居有前朝的风骨,盟前畈的几进几厅,几处断垣残壁和家访时穿过的几个圆洞门,由碎碎的卵石拼凑起来的乡间小道上的几何图形,千奇百怪的石雕窗格,无声地显示了曾经的气派,还有数丛高龄的古樟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山村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张爱玲笔下的《小洋房》,事实上比她用的笔墨更加耐品味,可能是她当时的心情极其糟糕,如果她苦苦追寻的那个冤孽还居住在小洋房的话,说不定她会妙笔生花,这里的鸡鸣狗吠也许是她笔下的人间胜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民小学)</p><p class="ql-block">我更怀念这所学堂的建筑风格,有洋派也有古风,水泥,用当年称作的洋石灰来装点门面。木结构,老式传统的建筑风格盘出来的回廊。看上去也是相当的协调得体。解放前造的学堂,教室中很少使用遮挡视线的柱子。走廊,回廊,楼梯,踏埠,操场和排水糸统都是一丝不苟,着实令人品味,好像一件老的古董,有看了还想看的欲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岁月如诗)</p><p class="ql-block">我还非常怀念这里上下课时的钟声,上课是急三记,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提醒在操场上的学生快进教室。下课是慢一记,——当!——当!——当!告诉学生下课了,慢慢来。不像后来的电铃声,上课下课都是风急火燎的急铃声,分不清是上课的铃声还是下课的铃声。</p><p class="ql-block">还有我曾经住过的那间斗室,虽然仅仅只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现在想来还是那么温馨,在隔壁斯舜厚老师的斗室中曾与好友斯舜厚老师一起品味鲁迅先生的“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曾经在我住的这间斗室中一边备课,一边批改学生的作业。空余时间还一个人静静地画一点素描之类的业余爱好。还记得母亲曾经因为天凉了送来衣服的情景。</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斯民小学历任校长,居然还有吕怀富老师)</p><p class="ql-block">下课放学后,老师们执意要我参加他们的排球比赛,我却从来也没有玩过这个东西,蓝球倒可以应付一下,但经不住这批生龙活虎的老师们之邀请,便惴惴不安的上场,全力以赴的适应,兴高采烈的结束。</p><p class="ql-block">当年也曾经活蹦乱跳的我,已经是垂暮之年了,现在,我虽然生活和居住在如诗如画般的杭州市西子湖边上,但还时常怀念过去的日子,尤其是怀念过去在斯民小学时的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