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大部分人家住的都是土坯房,院子是用高粱、玉米、芝麻、向日葵等秸秆围起来的,人们称之为“篱笆墙”。</p> <p class="ql-block"> 那时,村民们把篱笆墙小院当成自家的小菜园,收获的各种蔬菜起码够全家人春、夏、秋三季吃的。多余的大蒜、辣椒还能串起来,拿到城里卖钱。</p><p class="ql-block"> 为了尽量扩大篱笆墙小院的空间,院落小的农户除了在屋前留下小小的人行道外,都将小院种得严严实实。菜园需水浇灌,那时没有自来水,人们吃水只靠村中仅有的一口砖井,大家利用收工的时间,挑起水桶到井台,用十几米长的拨杆提水,担回来浇菜。</p> <p class="ql-block"> 为了尽量扩大篱笆墙小院的空间,院落小的农户除了在屋前留下小小的人行道外,都将小院种得严严实实。菜园需水浇灌,那时没有自来水,人们吃水只靠村中仅有的一口砖井,大家利用收工的时间,挑起水桶到井台,用十几米长的拨杆提水,担回来浇菜。</p> <p class="ql-block"> 从每年的上冻前到来年立春后,家家的篱笆墙小院都有忙碌的身影,做畦、上粪、翻地、下种,小苗出土后,除草、浇水、施肥等各种农活施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进入农历四月,家家篱笆墙小院如同一座座小花园,篱笆墙上,丝瓜、豆角、南瓜、黄瓜等绿绿的秧蔓爬满了架,开满了小黄花、紫红花。篱笆墙上的蝈蝈叫声不断,蝴蝶来回串株飞舞,蜜蜂飞来飞去,不时吃着花蜜,为丰收的果实而忙碌。小小的畦田里,西葫、韭菜、小葱、辣椒等低矮作物,如同铺上绿毯,开花结果,为勤劳的人们增添欢乐。小小院落绿色满园,花团锦簇,像一幅幅美丽的田园画卷。</p> <p class="ql-block"> 农家小院虽然小巧,却别具风味。人们除去种各种菜蔬,还见窗前或地埂上缝插针地种些花花草草,草茉莉、凤仙花、薄荷、牵牛花、菊花、大丽花、大麦熟等,尤其是有女儿的人家,凤仙花似乎是标配,无论大姑娘还是小媳妇,就连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喜欢用凤仙花染指盖。</p> <p class="ql-block"> 回首篱笆墙年代,家家户户只有篱笆墙之隔,和睦相处,简直亲如一家。谁家做了好吃的,先盛上一碗,端上一盘,隔着篱笆墙喊:“出来人呐!端过去吃。”谁家有了大事小情,邻居们都是跑前跑后,相互照应。</p><p class="ql-block"> 邻里之间一边劳作,一边隔着篱笆墙聊天,乃是那个年代农村的一道风景。大家心无间隙,有一搭无一搭地聊着,说到尽兴处,隔着篱笆递给一把菜,或着扔过几个脆枣。</p> <p class="ql-block"> 更有趣的是妙龄男女,有一道篱笆墙隔着,似乎有了爱的勇气,隔着篱笆墙说着情语或对歌,篱笆墙遮挡了羞涩,也传递着爱意。墙里墙外,春意盎然。娇俏的牵牛花俏皮的豆角花金灿灿的黄瓜花悄悄地爬上篱笆墙,聆听着甜蜜的话语,在风中笑啊笑。</p> <p class="ql-block"> 农村的篱笆小院虽然简朴,却并不简陋。篱笆墙上有香有色、有花有果,代表着主家的热情和真诚,让人一见就生欢喜心。篱笆墙是庄户人心上的暖,那里有最深的情,最纯的爱,最坦然的心境,最安静的时光,那是最有生机的小院,那是红红火火的日子,那是邻里之间最恰当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 英,教授、中医主任医师。河北省霸州市开发区医院院长,霸州市作协主席,文学刊物《星河》的主编,出版文学专集和医学学术集多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