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腹中的文化,记在心里的乡愁——布依乡村女研究生陈星星和她的灰豆腐

勇桦

<p class="ql-block">“豆腐,卖豆腐,卖灰豆腐;豆腐,卖豆腐,卖灰豆腐……”</p><p class="ql-block">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布依族乡下院村,在每天下午,就能听见这极具布依口音韵味的年轻女子的叫卖声。</p><p class="ql-block">这声音,自然、淳朴而清新。</p><p class="ql-block">这是下院村布依族美女研究生陈星星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 陈星星,一个有文化情怀,有人生理想追求,质朴、自信而时尚的布依族女子。</p><p class="ql-block">她是这里的豆腐西施,她致力传承、发扬和创新豆腐文化,她和父母制作的“灰豆腐”布依美食,在当地周边独享美誉,供不应求。</p> <p class="ql-block">陈星星家的“灰豆腐”,与自然相融,与文化相依,与田园相伴,与平民相亲,与乡愁相映。</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说:“‘灰豆腐’的特色,就在这个‘灰’字。” 这个“灰”,是来自于大自然的三种草木灰。</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说:“在各种各样的食品中,我非常喜欢豆腐。我爱之清白如玉,我惜之朴实亲民,我迷之文化悠久……” </p><p class="ql-block"> 早在公元前一六四年,西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距今已经两千多年。</p><p class="ql-block">相传刘安好仙道,招纳各方贤士谈仙论道,和他的八个门徒苏飞、目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在安徽淮河中游寿春的北山(有人称楚山)著书炼丹,他们编纂了著名的小说《淮南子》流传后世。后来此山被后人称为“八公山”。</p><p class="ql-block">他们磨制黄豆汁,用豆汁培育丹苗。一天,豆汁与石膏偶然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固体。刘安品尝,其味鲜美,为之取名“豆腐”。</p><p class="ql-block">豆腐古时名称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时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录》中说:“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唐代鉴真和尚在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七年)东渡日本,便把豆腐技术传进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业一直视鉴真为豆腐制作的祖师。豆腐,在宋朝传入朝鲜,十九世纪初传入欧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为世界性食品。</p><p class="ql-block">元朝诗人张邵写有一首赞美豆腐的七言律诗:</p><p class="ql-block">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p><p class="ql-block">出匣宁愁方壁碎,忧羹常见白衣飞。</p><p class="ql-block">蔬盘惯杂同羊酷,象著难挑比髓肥。</p><p class="ql-block">却笑北平思食乳, 霜刀不切粉酥归。</p><p class="ql-block">明代初被称为“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苏平写了一首《豆腐诗》,对豆腐的发明制作特点等作了生动的描述:</p><p class="ql-block">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p><p class="ql-block">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p><p class="ql-block">瓦罐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p><p class="ql-block">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p><p class="ql-block">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形,最后一句可以改为“多在寻常百姓家。</p> <p class="ql-block">豆腐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乡村女研究生陈星星为之着迷,决心传承、发扬、创新它。</p><p class="ql-block">陈星星的父母陈明权和王秀芬在一九九一年就开起了家庭豆腐作坊,制作灰豆腐在本村及周边村寨出售。他们夫妇做的豆腐好吃,深受乡亲们的喜爱,生意越来越好,走上了致富之路。于二零一二年,陈明权夫妇正式挂上了“豆香坊”的牌子。</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聪明、勤劳、好学。她从小就帮助父母制作豆腐,整套制作工艺她烂熟于心。陈星星介绍,制作灰豆腐的工艺流程是选豆、泡豆、磨豆浆、滤豆浆、点豆浆、压豆腐、染豆腐。 </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说:“在这套流程中,点豆浆和染豆腐最重要。点豆浆重要的是用来点浆的酸汤,染豆腐重要的是用来染的草木灰。这两者是决定我家灰豆腐独具口感和风味的关键。”</p><p class="ql-block">以前,通常用来点豆浆的酸汤是用常规方法制作的,用来染制灰豆腐的灰,是随手割取的杂草杂木烧制而成的。</p><p class="ql-block">陈星星上大学时,她就思考着把自己家的灰豆腐做得独具口感和风味。她经过思考,学余时间就和父母一起用不同的家菜、野菜材料,用不一样的方法流程制作出不同的酸汤,并细心品尝比较用各种不同的酸汤点制出的豆腐的口感,经多次比较,最后锁定一种最好的酸汤。同样,她和父母从山上割取不同的草木,焚烧成灰来染豆腐,几经比较后,精选锁定三种草木焚烧混合而成的灰。</p> <p class="ql-block">这样,当你品尝到陈星星家的灰豆腐时,你的口里,就感觉到了非同寻常的清香淳厚和自然野趣;你的心里,就品味出了特别的乡愁和诗意。其感香淳,其味悠远。</p><p class="ql-block">目前,陈星星家的灰豆腐作为传统豆制品制作技艺的一种,已被认定为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星星的母亲王秀芬被认定为乌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豆制品制作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p><p class="ql-block">陈星星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她研究生专业是社会工作,她学习研究的内容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她在一边读研究生的同时,也一边学习豆腐制作。</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六月,陈星星被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定为“贵阳市文化人才(非遗类)选派人员”。二零二三年七月,她研究生毕业,同时也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颁发的“豆制品工艺师(三级)”证书。</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说:“我要传承和保护好我家的灰豆腐,注册商标,把它做成具有布依族特色风味的系列豆制品美食,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品牌,创新发展我国悠久的豆腐文化。”</p> <p class="ql-block">近两年来,陈星星制作出了若干精彩的微视频,通过自媒体视频号,在网上宣传她的灰豆腐和其他布依族传统文化。她在视频里,身着漂亮的布依族服装,展现出自然、清新、大方、时尚的美丽形象。</p><p class="ql-block">陈星星在贵阳市和龙里县进行了深入的豆腐市场考察。她把她家的灰豆腐样品送到一些酒店、超市推销,反映都很好,均表示可以长期订购她家的灰豆腐。她家目前家庭作坊生产的灰豆腐产量有限,又物美价适,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态势。</p><p class="ql-block">她研究生毕业后,不谋求在城里工作,而是回乡创业,准备扩大灰豆腐生产规模,满足市场需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陈星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注册灰豆腐商标,着手建设规范化的灰豆腐制作作坊,灰豆腐的批量生产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陈星星说:“我的理想是,通过自己的创业,把灰豆腐这个蛋糕做大,扩大销售量,带动全村父老乡亲参与进来,共同勤劳致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二零二三年十一月</p><p class="ql-block">注:图片由陈星星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