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钟声映紫崧——洪山菜薹

孙老师

洪山菜薹,武汉人人熟知的一个蔬菜产品,每年进入到11月份后开始上市,为武汉民众日常食用的必备菜品。虽是日常购买之品,但要食用到真正地道的红山菜薹确不容易,因为它的产量极为稀少,仅产于少量地块。位于武汉武昌洪山南麓的宝通寺,是它目前最正宗的产地,实地查看,也就区区的三小块了。 现代地理标志传统宗教文化的结合。<div>宝通寺过去年代地处武昌的边缘外围,现在这里已经是繁华都市中心的一部分。</div> 洪山菜薹从11月上旬到翌年3月上市,其食用部分主要是嫩薹秆,营养丰富,甜脆爽口,以长逾尺许一指粗细、颜色紫红、质地鲜嫩为上品,经霜冻后味道特佳。由于洪山菜薹色、香、味、形俱美,又应了“紫气东来”之说,因而是春节前后的席上佳肴。<div>2005年12月3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洪山菜薹”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br></div> <div>洪山菜薹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先秦文献《夏小正》中,即有“正月采苔、二月荣芸”的记载。<br>东汉、三国时,紫菜薹已是普遍食用的蔬菜。《名医别录》中记载:芸薹“乃人间所啖菜”,这里的“芸薹”就是紫菜薹。 <br>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说“芸苔乃人间所啖也。”<br>唐代,洪山菜薹已是著名的蔬菜,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br>明代,《本草纲目》记载:“此菜易起苔,须采期苔食,则分枝必多,故云芸苔。”<br>清代,洪山菜薹作为湖北特产进贡京城,被封为“金殿御菜”。 <br>新中国成立前,从宝通寺一直到卓刀泉,从洪山到南湖,“九岭十八坳”全部都是菜地。<br>新中国建立以后,开始搞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宝通寺前面的一大片土地就被有名的武汉锅炉厂所占用。<br>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洪山区是武汉市的“菜园子”,武昌这边86%的蔬菜都由洪山区种植提供。<br>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蔬菜用地大幅削减,萎缩为4000亩,至2000年只剩1000亩,进入新世纪后菜地逐步完全消失。</div> <div>1998年,原空军雷达学院一位教授给当时的武汉市长写信,呼吁保护洪山菜薹原产地,于是在2004年,洪山区政府将洪山村的最后一块原产地纳入保护“红线”:只许种菜,不许开发,将菜地面积从30余亩,扩大到80余亩。目前这块仅存的属于洪山宝塔视野内的宝地,在四周不断崛起的高楼中顽强的存在着。<br>为了保护这块地的“风水”,洪山区和洪山村做了农田水利改造,在地底埋下暗管进行灌溉,每隔3—5年做一次土壤改良。洪山区规划部门还特地将菜地东北角一栋楼的设计高度,从30多层,砍成了10几层,留出一个通风的“豁口”。10多年来,洪山区投入财政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原产地保护。而这块地产出的菜薹就叫:钟声牌菜薹。</div> “塔影钟声映紫菘”是一个传说,它的原意是指阳光照在宝塔上,就会在地面形成阴影,塔影所及处,会形成一个扇面区域,这就是著名的“塔影田”。在“塔影田”里种出的菜薹,口味最正宗。<br> <div>另一方面,宝塔能借助佛寺钟声,把神威远播。但凡钟声所及处,也不会再有妖怪横行。于是钟声所能覆盖的区域,也能种出上等的洪山菜薹,这就是著名的“钟声田”。<br></div>上图中这块田,看见黄色的墙壁就可以知道与寺庙有关,这是钟声传抚下的一块田,看看地上的红菜苔大颗,它的样子和武汉市民日常食用的菜薹不同,特点是个子高大而健硕。 “塔影田”。<div>“塔影钟声映紫菘”这个传说的重点是指出了洪山菜薹的核心产区所在,那就是“塔影所及处”和“钟声所及处”,也就是以洪山宝塔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内就是正宗洪山菜薹的产地。<br></div> “塔影田”。<div>关于洪山菜薹由来的一个民间传说——充满忠贞爱情色彩。<br></div><div>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卒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卒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度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薹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洪山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div> 洪山菜薹原有三个核心品种:大股子、胭脂红、一窝丝。一窝丝现已失传,胭脂红也鲜为人知,只有当地农户有零星种植。一般将“大股子”作为洪山菜薹的正源。<div>目前市场上声称洪山菜薹的很多,但可从三个方面判断是否为正宗洪山菜薹:<br>一、底部膨大,最粗的堪比莴苣,呈明显的喇叭状,5—10根就有1斤重。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洪山菜薹纵向生长缓慢,所吸收的养分促使其横向生长较快。<br>二、洪山菜薹茎干紫红有光泽,表皮有一层蜡状物,手指划过,会有明显印迹。而且,质地很脆,一掐就断,会在手上留下紫色汁液,用水一冲就掉。<br>三、洪山菜薹生吃也显得脆嫩,有清甜感觉,无菜腥味。炒熟后,没有紫色汤汁,入口甜香、滑爽。<br></div> 清人在《汉口竹枝词》中唱道:“不需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宵友好,鳊鱼肥美菜薹香”。 这块是真正的塔影田,正位于洪山宝塔的下面,也是目前地理高度最高的一块洪山菜薹宝地,不大。 被铁栅栏和黄色围墙紧紧围住的菜地,可见其宝贵程度之高。 洪山宝塔位于武昌洪山南坡、宝通禅寺东北面。始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是为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所建,又名灵济塔。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塔随寺改名为宝通塔。因坐落洪山,后人又称洪山宝塔。该塔七层八面,为砖石仿木结构,通高44.1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沿塔基圆门内石阶盘旋而上,可直达顶层,有“数峰天外塔上塔”之誉。登塔远眺,龟蛇两山对峙,长江汉水二水分流,三镇英姿尽收眼底。<div>1949前,塔已损坏不堪。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文革中宝通寺被严重破坏,宝塔也被污损,无人管理。文革后划归宝通寺,管理部门曾对其有所修缮。但现在塔身已经不允许攀登,据管理员说有危险。该塔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宝塔下面的一块菜地,由宝通寺僧人管理和种植。 从这角度看,说是塔影菜应该没有任何可以怀疑的地方。 这块地是寺庙内的第三块地,也可以叫塔影田,它相比前面提过的两地块要小,但处于塔影之下,位于宝塔的左边,地理高度低于塔边的那块地。 这角度看,和宝塔的配合度相当好。 闲来偷乐,跑宝通寺查看了一番其内的洪山菜薹田。<div>久居武汉的人都知道洪山菜薹,但具体在什么地方很多说不清楚。其实历史上洪山南坡所面对的都属于洪山菜薹的原产地,只可惜在城市的不断扩建中,这原产地一步一步萎缩,到现在仅存小小的几块。但洪山菜薹作为蔬菜类的知名菜品,武汉市政府也做了大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其主要做法就是在周边寻找土壤微量成份相符合的地块而外迁,目前这项工作早已完成。但是大家公认的最正宗的产地还是这“塔影田”、“钟声田”。那么问题来了,这宝通寺地产的正宗菜薹能吃到吗?应该很难,地就那么三块,产量多大可想而知了。到是在宝通寺开设的素菜馆中有卖的,他们说就是山上产的,价格吗没问,可想而知了。给一个参考价格,前两日在路边遇见一个买号称洪山菜薹的种菜人,自己种的,问是哪产的,他说是湖北农业科学院那区域的,应该说,这地方也属于洪山的南面,如果没有现在的楼房,大约也算钟声田了。所卖的菜薹个大,根茎粗,叶紫红,开黄色小花,属于比较地道的洪山菜薹种种植出来的,报价10元/市斤,而现在市场上一般的菜薹是3元/市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