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名园”——上海豫园

东方君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据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首,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占地三十余亩,分为三穗堂、万花楼、点春堂、会景楼、玉华堂和内园六个景区。<br><b>豫园导览图(点击小图看大图)</b><br> 豫园有两个入口,北门位于福佑路168号,是散客、团队入口;南门位于豫园老街279号,仅供散客入园。<br><b>豫园南门</b><br> <b>三穗堂景区</b><br>从南门进入豫园,首先就来到了三穗堂景区。<br><b>江泽民题词石</b><br>“海上名园”题词石位于豫园南门入口处,是江泽民同志于1999年5月18日为庆祝豫园肇建440周年所题。<br> <b>三穗堂</b><br>“海上名园”题词石后就是三穗堂。三穗堂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建西园时所建,高9米,是园中的主要建筑之一。在清代,这里是官府庆典和“宣讲圣谕”之处,也是地方上文人士绅聚会活动的场所。<br> <b>元代铁狮</b><br>元代铁狮位于“渐入佳境”游廊前,左雌右雄,铸造于1290年,底座上有款识:“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七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br> <p class="ql-block"><b>太湖石立峰</b></p><p class="ql-block">“渐入佳境”语出《晋书-顾恺之传》,这里有引人入胜之意。游廊石板铺地,中为小桥,两侧有鹅项靠,可以坐观山光水色。廊中间竖一太湖石立峰,高约2.3米,亭亭玉立,故名“美人腰”。</p> <b>大假山</b><br>大假山用数千吨浙江武康黄石建成,由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精心设计堆砌,也是他仅存于世的作品。山高约14米,潘允端在《豫园记》中对大假山的评价是:“峻颇惬观赏”。大假山山上一亭名“望江亭”,山下一亭名“挹秀亭”。<br> <b>仰山堂、卷雨楼</b><br>仰山堂、卷雨楼位于三穗堂之后,与大假山隔池相望。清同治五年(1866年)建,底层称仰山堂,上层为卷雨楼。仰山堂为五楹,北有回廊,曲槛临池,可以坐憩,望大假山景,池中倒影可鉴。堂内有录自晋王羲之《兰亭序》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匾额。卷雨楼名取自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br> <b>万花楼景区<br>万花楼</b><br>万花楼下四角有梅兰竹菊图案漏窗四幅,楼南面有湖石假山。四周多回廊曲槛,廊旁的白色粉墙边,依墙缀以石峰,栽植翠竹。<br> <p class="ql-block"><b>万花楼前假山</b></p> <b>亦舫</b><br>亦舫在万花楼西,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此系后增建。<br> <b>复廊</b><br>复廊,中间用墙分隔,两边皆可行走。墙上开设着形状不同的漏窗,从漏窗中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图画小品。廊西端连以方亭,亭中有匾,上题“会心不远”。<br> <b>点春堂景区<br>点春堂</b><br>点春堂整座建筑为五开间大厅,扇上雕戏文人物,梁柱花纹造型奇特,饰以金箔。堂后有临池水阁,上有匾额曰“飞飞跃跃”。点春堂建于清道光初年,曾为福建籍花糖洋货商人在沪祀神议事之^所,俗称“花糖公墅”。小刀会起义时,这里是起义军的城北指挥部,小刀会领袖之一太平天国统理政教招讨左元帅陈阿林在此办公,发布政令,称“点春堂公馆”。起义失败后,点春堂遭到严重破坏,清同治七年(1868年)又集资重修,历时四载完工。现堂中挂晚清画家^任伯年的巨幅国画《观剑图》。画两边是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对联:“胆量包空廓,心源留粹精”。堂内还陈列着起义军使用的武器、自铸的钱币日月钱以及发布的文告等文物。<br> <b>打唱台</b><br>打唱台也叫“凤舞鸾吟”,与点春堂相对而立。戏台依山临水,台前的垂檐,雕刻细腻,涂金染彩。戏台四面的石柱上,分别有描绘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对联。<br> <b>打唱台南立面</b> 点春堂后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br><b>学圃</b><br> <b>古井亭</b> <b>和煦堂</b><br>和煦堂位于打唱台南,与点春堂隔水相望,堂呈方形,周围开敞。堂内陈列的一套家具,包括桌、椅、几和装饰用的凤凰、麒麟,都用榕树根制作,已有上百年历史。旁有石蹬通向听鹂亭。<br> <b>快楼</b><br>点春堂东南有湖石假山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幽深。山上有双层楼阁;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从快楼朝南而下,还有静宜轩、听鹂亭,周围绕以花墙,自成小院。<br> <p class="ql-block"><b>会景楼景区</b></p><p class="ql-block"><b>会景楼</b></p><p class="ql-block">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一望,全园景色会于眼底。楼三面环水,周围栽着香樟、石榴、紫薇、红枫、罗汉松等许多树木。</p> <b>积玉水廊</b><br>积玉水廊南连会景楼,北达涵碧楼,因廊旁一石“积玉峰”而得名。廊长达百米,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长的一条水廊,漫步廊中古树苍翠欲滴,池中红鱼游动,亭榭流光溢彩。<br> <p class="ql-block"><b>九狮轩</b></p><p class="ql-block">九狮轩是一敞开式建筑,面临大池,前置月台,凭栏观赏池中游鱼荷花。轩西有一片杉树,高耸挺拔。轩东修竹万杆,满目青翠。</p> <b>流觞亭</b><br>流觞亭,因其两面临水,取《兰亭序》“流觞曲水”之意。亭侧有三曲板桥,贴水而筑。三曲板桥西是浣云假山。山以湖石堆成,北倚得月楼,西临清泉。山洞盘桓,循洞可达山顶,洞内有泉,涧溪水从洞内流出。<br> <b>三曲桥</b> <b>三曲桥旁观鱼</b> <b>玉华堂景区<br>玉华堂</b><br>玉华堂面对玉玲珑,这是明时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匾额上的“玉华”两字,系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的墨迹所成。现堂内仍按明代书房摆设,陈列的书案、方桌、靠椅、躺椅都是明清遗留下来的红木家具。<br> <b>玉玲珑</b><div>“玉玲珑”为豫园镇园之宝,与苏州冠云峰、杭州绉云峰并称江南三大名峰。该石峰高约3米,宽约1.5米,厚约80厘米,重量3吨左右,具有太湖石的皱、漏、瘦、透之美。孔多如蜂巢,可呈现“百孔淌泉,百孔冒烟”的奇观。<br></div> <b>听涛阁</b><br>听涛阁位于积玉水廊东,坐北朝南为两层建筑。其南部下为抱厦,上为雅室。其顶上塑一单腿独立的仙鹤,隔池南望涵碧楼。听涛阁北部为上下两层的展览厅,常年举办中小型书画展和文物展。<br> <p class="ql-block"><b>涵碧楼</b></p><p class="ql-block">涵碧楼隔池与听涛阁相望。为二层建筑,全部木构材质为缅甸上品楠木。梁坊上雕刻了牡丹、梅花、百合、水仙、月季等一百种花卉图案和四十幅全本《西厢记》故事图案,故该楼又称“楠木雕花楼”。楼中陈列着清代精致华贵的31件楠木雕花厅堂家具,有戏文狮子纹长条桌、五狮座圆大理石落地屏、戏文松鼠葡萄纹落地镜、圆桌和束腰圆凳等。</p> <b>涵碧楼前的内园外墙上有精美的圆形砖雕和湖石。</b> <b>内园景区</b><br>内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年代末修复豫园时,把内园与豫园相连,成为园中之园。内园面积仅二亩一分八厘六毫,但十分精致,亭台花木,池沼木石,妥为修整,是保存较好的清代小园。<br> <b>古戏台</b><br>古戏台建于十九世纪末,坐南朝北,被誉为“江南第一古戏台”。戏台7米见方,左右两边有栏干,台柱高约2米。台正面有狮子、凤凰、双龙戏珠、戏文人物等木雕图案,全部贴有金箔。戏台顶部的藻井呈穹隆状,上有二十二层圆圈和二十道弧线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鸟展翅欲飞,中心是一面圆形明镜。戏台后部有六扇木屏门,门上雕有山水、人物、花草图案。两侧石柱上镌有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俞振飞先生的手迹。戏台正对面的还云楼设贵宾佳座,全部是清代的太师椅和茶几。两边有双层看廊,安放着仿古的明式红木靠椅和茶几,共有200个观众座位。戏台前的院落中,有一块特大金砖,这是浙江嘉善古典瓦厂特意为古戏台烧制的,砖每边长123厘米,厚16厘米,重近一吨,堪称金砖之最。曲苑古戏台总面积达600平方米,环境典雅,古趣盎然。<br> <b>还云楼</b> <b>两边双层看廊</b> <p class="ql-block"><b>静观</b></p><p class="ql-block">静观大厅,亦称晴雪堂,是内园的主要建筑,面对假山。石峰间的黄杨、石榴、白皮松等,都是已有一二百年历史的古树。静观东侧是一小院落,池水一泓。</p> <b>观涛楼</b><br>观涛楼位于静观大厅西南侧,又称“小灵台”,三层全木结构,高10余丈,清时为城东最高建筑物。昔年在此登高可观赏“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br> <b>可以观</b><br>可以观为一方形小厅。厅前有砖雕,旁有龙墙,北接“洞天福地”、凤凰亭,南连“别有天”,周围树木蔽天,山石秀润。“别有天”处还有《重修内园记》等五块石碑。<br> <b>船舫</b><br>耸翠亭南面有一造型独特的船舫,船舫建造于假山之上实属罕见,舫前卵石铺地砌成波浪状,船舫如行水中,别有一番意境。船舫内匾额“幽赏未已”,系何绍基手迹(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誉为清代第一。<br> <b>耸翠亭</b><br>耸翠亭为双层双顶亭,造型独特,在苍翠的林木之中耸立于假山之上。<br> <b>九龙池</b><br>院中池水通向南面小池,池内砌湖石,石隙间有四条石雕小龙,而水中倒影亦为四条,加上蜿蜒的池水酷似龙身,共为9条,故名九龙池。<br> <b>别有天</b><br>取意李白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园中许多设计,令人倍感别有洞天,引人入胜。<br> 豫园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的特色为主,错落有致的建筑与山水相融合。园中有众多精美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假山叠石,展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的意境。豫园有着上海文化的根基,彰显着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是来上海旅游必去的打卡景点。&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