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抗美援老 作战筑路亲历记(7)

骏马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战又从这里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74年11月下旬,我们先遣队完成了任务,需要转入下一个施工地点。为了给全连进驻提供住宿和基本生活保障,高福钧副连长带领我连四排和炊事班、连部的部分人员,提前离开连队到达第二期施工驻地。战友们到达目的地放下背包,搭起临时简易棚子就日夜奋战,清除杂草、树 木,修整道路和平整场地建设房屋,很快完成了营区基础建设。连队正式入住的那天,我们看到营区建在一个三面环山八字形山沟内的一片平地上,中间有一条小溪流向山外,两边的山上是成片的竹林和森林,营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二排的房子建在小山沟的最里面,依次往沟外排列的房子是一排、连部;三排,四排依山建在沟口边的山坡上,对面是炊事班。连部的门前建有一个大会议室,院子中间有几栋竹子和巴蕉树。一条把竹子节打通架起来的竹筒管道,从山沟里面将山泉水一直引到炊事班的灶头。每个班用竹子搭起的一个洗脸架,就在各班门前竹子连接的水管下边,平时战友们洗脸、洗衣服都很方便。在沟外离连队约两千多米一处的小山包和山包下的平地上,就是团部的所在地。营区的一条便道通向沟外,从团部旁边的操场边穿过。连队早上出操、去工地、晚上看电影都排着整齐的队伍从这条便道出入。团友谊股就在路边用竹子建成的几间房子里,老挝驻中方军代表经常将白花花的蛇肉挂在路边的树 上,我们走在路上也能饱饱眼福。翻过我连的一个小山岗,穿过山上的一片竹林,沿刚踩出的一条小路下山后,就是我营营部和二营机械连驻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连队出来经过团部大操场,向前约一公里有一条河,过了河有一条在森林覆盖中的便道,靠近便道一侧的一段山峰直直的立于路旁。仰望悬崖石缝中长出的树木和藤条千姿百态,天空中透过森林的缝隙,射进不宽的一道亮光显得格外阴森。山的对面几百米,就是我排二期工程将要奋战的采石场工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排里接受任务后,连队干部带领人员经过多次勘查,确定在已选好的石料场上,首先要实施大爆破,把整个山体的一个面炸下来,炸出几百吨甚至炸出另一个小石山,才能开始采集石料。采石场面前的这座山从地面到山顶有一百多米高,为了达到最佳爆破效果,连队在山体下面的斜侧面,选择了一个开掘炮眼爆破的地点。选择爆破点非常重要,事先要精心计算好爆破的角度、炮眼的深度、大小、炸药量等,如果计算不准确,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破坏施工现场,给后来的施工造成很大困难。连队干部和技术人员经过反复测算确定好爆破点后,组织两个排的人员开始掘洞,经过紧张的施工,掘出了一个两米多高、一米多宽,一百多米深的一个洞穴,然后装上计算好的硝安炸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装药时,在炸药中把装好雷管的数根导火索引到洞外,同时,又接通了数根装有电雷管的导火索用作备用。装好炸药后,就开始回填,泥土填塞的越紧密,起爆后的效果越好。因而,战友们把土用水搅拌成蓝球大小的泥球,排成长队一个接一个传进洞内。填完土后,所有的人员都撤离了施工现场。爆破的那天上午,战友们都在连队营区等候爆破消息,十时左右我们听到轰隆一声巨大的闷响,大地震动了一下,爆破完成了。大家急切地跑到施工现场,看到面前的山体炸下了一大半,大小石块铺满一地,最大的石块有蓝球场大小,横竖躺在地上,爆破效果很好。</b></p> <p class="ql-block">当年袁世寿战友在二排宿舍前留影(身后是用竹子编成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当年四排战友李建生在宿舍台阶上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