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

曾经拥有

<p class="ql-block">导游说来波黑就是来看桥</p><p class="ql-block">第一站 德里纳河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波黑的维舍格勒“石头城”,有一座德里纳河桥,是一座11孔桥,是以前南斯拉夫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的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命名,2007年收入世遗。</span></p> <p class="ql-block">该碑上刻的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沃安德里奇塑像</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是1571年由奥斯曼帝国高官穆罕默德·帕夏·索科洛维奇下令建造并用其名字命名的索科洛维奇桥。大桥桥身长179.50米,共有11个石拱,每个石拱跨度11至15米,是当时连接波黑和伊斯坦布尔贸易通道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获得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其代表作《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是以这座古桥为历史背景。作品的时间跨度从1516年写到了1914年,史诗般地描写了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四百年间的历史和沧桑。</p><p class="ql-block">安德里奇因写了《德里纳河上的桥》的小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古桥因他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而古桥命名为德里纳河桥。维舍格勒小镇又因安德里奇和古桥而声名鹊起成为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进入城门是奥地利风格的中央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上高大的雕塑就是伊沃安德里奇。</p> <p class="ql-block">这座雕塑应该是穆罕默德·帕夏·索科罗维奇。</p> <p class="ql-block">这两位中一位像是阿拉伯人,另一位像是奥斯帝国的人,预示着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要和平相处。</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 拉丁桥</p><p class="ql-block">拉丁桥坐落在一个古老城市——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萨拉热窝是一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是一座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城市。两大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三大民族(塞族、克族、穆族)、四大宗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其因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被称为“ 欧洲火药库”,二战后欧洲最激烈的局部冲突 到波黑战争更使其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如今因为多种族多宗教共存而获得“ 欧洲耶路撒冷 ”之称。连年争战使一个小镇成为名闻天下的城市,并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焦点,最终变成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p><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的米里亚茨河上有诸多桥,其中最有名的是拉丁桥,它只是一座普通的桥,确被记录了史册。</p> <p class="ql-block">名气很大的拉丁桥</p><p class="ql-block">拉丁桥的旧称是普林西普桥。这座桥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杀害的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1914年,在这座桥的北侧,大公夫妻被暗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这是遇难者乘坐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遇难现场的脚印</p> <p class="ql-block">遇难事件小型展馆。</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的汽车在行驶途中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有“一半城市 一半坟墓”之称,经历太长时间的战乱,是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特别是1992年的独立战争,无数将士与贫民死于战乱流离失所。</p> <p class="ql-block">用过午餐后导游带我们逛街,经过非常热闹充满中东风情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终于在铜匠街找到了铁匠铺的儿子,店铺上写着“欢迎中国朋友”</p> <p class="ql-block">到清真寺院内第一眼就看到一座和宣礼塔一样高挑的钟楼,也是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处重要的场景,是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游击队员从这座钟楼上游绳而下撤退。</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浮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战争留下残骸,应该有年头了。</p> <p class="ql-block">东西文化分隔线</p><p class="ql-block">古城里东西长街的地面上,画有一地标线。这地标线将城市分割成了两种风格,一边是奥斯曼中东风情,一边是奥匈帝国的欧洲气息,这条线也算是一条东西方的文化分界线。东方是伊斯坦布尔,强大的奥斯曼帝国,西方是维也纳,荣耀的奥匈帝国。</p><p class="ql-block">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可以碰撞出来熠熠生辉的文化,但同时也是双刃剑,它也能拉来民族仇恨,宗教分歧,于是萨拉热窝也被成为巴尔干的“火药桶”</p> <p class="ql-block">路的西边是充满欧洲气息的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小小的老城逛一圈,你一定能找到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这四大宗教信仰的教堂。不同的民族不同,信仰的主义各不相同,却又能和平共处,互不相扰,可以说是全世界都少见。</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河桥</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纳河上架有不少桥,不远处河桥边上是萨拉热窝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这桥很特别,岸边就是萨拉热窝美术学院,仔细有一标牌标有某国家(记性不好忘了)赞助建造的美术学院及这座奇特很有艺术范的桥。</p><p class="ql-block">战争将这座炸的千疮百孔,重建需要资金援助,加入欧盟是他们最好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大学</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拉丁桥。</p> <p class="ql-block">夜幕下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是一个让人震撼让人留恋的地方。它被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历史厚重;但又饱受战争的疮痍,几个世纪的战乱让这座历史名城受尽磨难。如今战殇已成过去,坐落在谷边水畔的萨拉热窝,呈现出一片祥和与安宁。</p><p class="ql-block">“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世界人们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桥 莫斯塔尔老桥</p><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小镇以一座古老石桥著称。莫斯塔尔当地语意为“桥的城市”,它也因一座有427年历史的古老石桥而闻名。老桥始建于1566年,毁于1993年的波黑战争,于2004年重建完成。这座桥横跨流经莫斯塔尔老城市中心的内雷特瓦河,桥宽4.55米,桥长27.34米,桥拱最高端距水面20米,桥两端各有一个石砌桥头堡,宛如一弯月亮挂着天空,非常美。</p> <p class="ql-block">从停车场一路走了,见战争留断墙残壁,其实马路上的建筑物上的墙面上随处可见弹痕。</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其他城市,莫斯塔尔最迷人的是它古雅悠闲风情。走在带有历史痕迹的狭窄石板路上,两边是各种波黑的传统工艺店和古董店。四周的人们没有大城市的急躁,都安详而闲适,在这样的街边喝杯咖啡,吃点小吃。</p><p class="ql-block">我们也不例外选择在这小镇吃午餐,一边赏景,一边吃吃饭,一边聊聊天,特别惬意。</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石桥一路走去,满街都是小铺。</p> <p class="ql-block">错落各异的石屋。</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桥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古桥被称为“凝固的月亮”,是莫斯塔尔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古桥由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下令,建于1566年,在当时成为世界上最宽的人工拱桥。老桥将居住在河两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民联系在了一起。古桥的两边,一边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一边住着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p><p class="ql-block">在1993年的波斯尼亚战争期间被摧毁 战争结束之后开始重建,2004年重新对外开放。安原图重建,选用被炸成碎块的石材,不够时再挑选相同的石材补上。</p> <p class="ql-block">奈莱特瓦河从它的中间流过,河上是最著名的地标——莫斯塔尔桥,连接桥的两边街道,一边住着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一边住着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p> <p class="ql-block">桥的另一头的街具有阿拉伯风格</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老的石板桥上能体会当时人声鼎沸热闹的情景,如今已经成为观光客聚集的圣地。</p><p class="ql-block">古城并不大,主干道两侧都是工艺品小店。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生活在同一城里,做着同一种生意,真是不可思议。这就是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