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国清寺的古往今生

thy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定要去国清寺拜访一次,因为这座寺庙曾有过与众不同的离奇经历,遗留下种种值得探寻的宝藏或不为人知的秘密……最想去亲眼见识的是距今1400年的隋梅和隋塔;还有超过一百件来自北京故宫等皇家寺院的法物供器,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在去观瞻这些宝物时,也可以问一句,为什么在全国众多的寺庙中只有国清寺能得到北京寺院的慷慨赠与?国清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坚守农禅并重的传统,自力更生,耕种近60亩田地,种粮种菜,实现自给自足。如今,虽地处天台山5A级景区,却不收门票,敞开门迎接四方朋友。这在当今的全国寺庙中也是一种傍样的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11月,连续多日晴好天气,我终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里来到了国清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摄影、文字:thy</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未进寺门,先见到了七座小佛塔。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原塔毁于1968年,现塔为1973年在旧址上重建。七佛塔始建年代不详。新七佛塔为实心石塔,而原塔的鼓形塔身部分是镂空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周边古木林立,意蕴深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一块照壁,上书“教观总持”四个大字,是民国时期的佛学家、国画家王震先生在1935年题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教”指的是教理教义,即佛教的思想精髓,也就是理论。“观”,指的是观心观法,即天台宗的修持方法“止观”,也就是实践。“总持”是梵语“陀罗尼”的意译,其原意是总持一切无量佛法而不失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四个字通俗地解释就是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天台宗的立宗之本,是天台宗能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去国清寺必须过这座单拱石桥,为丰干桥,始建于宋代,为纪念唐代国清寺高僧丰干而建的,于清乾隆年间重修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过桥左转,有一座“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一行,是唐代高僧,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在奉唐玄宗旨编写《大衍历》时,曾不远千里到国清寺向达真和尚学习过算法。当时他到达国清寺时,正逢北山大雨,东涧水流猛涨,因河道狭窄,泄洪不及,而向西涧倒灌回去,形成了水往西流的奇观。后人为了纪念一行禅师虚心求学的这段佳话就在丰干桥畔立下此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过了桥就是寺前照壁,写有“陏代古刹”四个大字,出自前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手笔。“陏”是个古字,相传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前朝的封号为“随国公”,立国后便沿用自己的封号,取国号为“随”,走字底有奔波一意,为保国运亨通,长治久安,隋文帝便在开皇九年,统一天下之后,将“随”字的走字底去掉,成了“陏”。赵老在题字时用了隋代时期的写法,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这是一座始建于隋朝的千年古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国清寺正是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由当时的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杨广是天台宗首创者智顗大师的弟子)命司马王弘按照智顗大师勘探和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寺,初名:天台寺。后因智顗大师曾说梦见过定光大师说:寺若成,国既清!因而改名为“国清寺”。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寺庙建成,由隋炀帝杨广亲赐寺额:国清寺。可见国清寺从建寺起就是纯粹的皇家寺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壁中间雕刻有龙的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照壁是面朝南,寺庙山门在转角后的朝东方向(为看清方向,借用一张网上图片,下图)。朝东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选用导游解说的版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一,在地形上,国清寺建在五峰之间,前面又有涧水相隔,建筑用地不多,设计规模大的建筑时要考虑人流集散,朝东开,就能够克服南面集散场地不足的缺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二,天台宗开创者智者大师的肉身塔在东北方向,且他当初建立的十二道场也基本上分布在东北方向,山门往东开,有拜谒祖师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第三,国清寺山门朝东开,夏季能接受东南风,消除暑热,冬季能防止西北寒风,使寺院常年保持舒适的气温环境,又应了“紫气东来”的祥瑞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另外,游客们来到这里后,先见照壁再见山门,就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显示了江南园林建筑的含蓄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佛教发源于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开始广泛流传,拥有众多信徒,并衍生出了许多教派,而天台宗就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所创出来的第一个教派。创立者叫智顗,南北朝时期南朝人,因给晋王杨广授过菩萨戒而被尊称为智者大师。智者擅长讲经说法,被佛学界公认为东方的释迦牟尼,地位崇高。公元575年,智者大师入天台山隐修,在此建了十二座道场。日本韩国均有留学僧来此取经求学,学成后回自己的国家建立寺庙,创立本国的天台宗,并尊国清寺为天台宗祖庭,在国际上影响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山门上悬“国清讲寺”匾额,“讲”字说明该寺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寺院,重佛学研究,以区别于重修禅的“禅寺”和重清规戒律的“律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提起这四字匾额,还有一段坎坷经历。1966年国清寺受到严重破坏,仅树木、庙宇建筑尚存,但寺内的佛像、文物均被洗劫一空,场地也改为纺织厂。此匾额是1973年重新恢复寺庙时,才在某工厂的仓库里找到,已十分破旧,字上贴金也全部损坏。后经整修,四个大字重新贴上真金,恢复原貌才得以又挂上了寺庙山门。真不敢想象,当年的寺庙重地,竟成为机器轰鸣的一处工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进山门后的左边墙壁即为寺前照壁的背面,上面也雕刻有龙的图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国清寺在唐代与齐州(济南)灵岩寺、润州(南京)栖霞寺、荆州(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为“天下四绝”。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重建,书法家柳公权写了“大中国清之寺”的匾额。北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真宗赐金万两大修,诏改“景德国清寺”。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诏令“易教为禅”,国清寺成为禅宗“五山十刹”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的国清寺是清代的规模,它的重建和翻修扩建经历了康乾盛世中三位皇帝之手,康熙皇帝规划,雍正年间才奉敕重建,重建工程完成后(1734年)不久雍正驾崩(1735年),因此重建的御碑上是乾隆皇帝的御笔。由此可见国清寺在历朝历代的重要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向右走,迎面是朝南的山门殿。门楣上写着“国清寺”三个楷体大字,落款是“雍正十二年九月”。殿前有一对威武庄严的汉白玉石狮,这是来自北京故宫的清代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田中首相的母亲是虔诚的天台宗信徒,田中角荣向总理提出,能否到国清寺参拜,以满足母亲的心愿。当了解到国清寺的具体情况后,总理以山路遥远,通行条件差为由婉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但这事引起了总理的重视,该寺在外交上有重要价值,于是他部署重新恢复国清寺,并要求国清寺在1975年完成整修工作。随即清退了纺织厂,拨款30万人民币,2.5公斤黄金,从故宫、雍和宫等文物管理部门精心挑选了109件国宝发给了国清寺,其中有释迦牟尼佛像、十八罗汉像、韦陀像、青铜宝鼎、汉白玉狮子等等,这些都是作为一个重要寺庙所必须拥有的法物、供器。如此一来,也让国清寺成了拥有众多国宝的寺院。或许这是天意,国清寺的天台宗祖庭地位冥冥之中保护了寺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10月18日,这里接待了首批来访的日本客人,千年古刹终于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来自北京故宫的清代汉白玉石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山门殿供奉着弥勒佛(故也称弥勒殿),背后是韦陀菩萨,他是佛殿中唯一一尊面对佛祖的佛像,他在菩萨中位列最后,是第一个发愿要永世守护佛祖舍利的菩萨,因此被奉为寺院的保护神。这尊韦陀菩萨像也来自北京,明代青铜器,重1.5吨,是国家一级文物。韦陀菩萨手中金刚宝杵的位置表明了寺院的规格,这尊韦陀双手合十,宝杵横架,表示该寺是十方丛林,可以接待四方云游僧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离开弥勒殿,进入左侧的一道小门,里面是国清寺的放生池,也称为鱼乐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古木参天,十分幽静。天台宗的开创者智者大师是中国大规模放生活动的倡导者,一生在各地建造放生池上百处。因此在天台境内的很多寺院,放生池的规模都是非常大的。池前的照壁上有“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民国书法家王震先生的手笔,也点出了这里是积累善心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放生池的西边有一块石碑,上刻“鱼乐国”三个大字,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放生池周边还有几个小亭阁,是修身养性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一棵非常老的古藤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国清寺的伽蓝殿,伽蓝殿一般供奉一方土地的神像,古时又称土地堂。也有很多伽蓝殿是以关公作为伽蓝菩萨,专供关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供奉的是国清寺护法神王子晋,一身道装打扮。王子晋,即王乔,是西周灵王的太子,因劝谏灵王改堵塞为疏导的方法治水,被废去太子名号。王乔酷爱道法,修仙成道,驾鹤升天。道教封为右弼真人,治天台山桐柏,故又称“桐柏真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到了南朝末年,佛教天台宗又将他吸纳为护法神。天台山寺观普遍供奉他为山神土地。所以“王乔信仰”又是天台山佛道睦居的一个集中表现。唐代时,王乔信仰随最澄传至日本,形成“山王—实神道”,一度在朝野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亮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护法神王子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来到五百罗汉堂,我注意到殿前的两座青铜宝鼎,前面一座上有国清讲寺五百罗汉堂的铭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紧靠殿前的第二座铜鼎,上面有天台山国清讲寺铭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被殿前的晒秋场地吸引,连续多日的大晴天给晒秋提供了好条件,我们也幸运地见到了国清寺喜获丰收的大好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罗汉堂是在1991年重新建造的,堂内所供奉的五百罗汉是用香樟木精雕而成。佛像采取“罗汉山”的形式,每尊高约1.5米,形貌各异,栩栩如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正中间供奉着法华三圣,分别是中间的释迦牟尼,两边的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前面,白色的玉石佛像是2013年5月,斯里兰卡总统赠送的一尊释迦牟尼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找到了祖籍为天台的济公活佛,他是在国清寺受戒的。传说那天因做善事迟到,最后入座就被安排在罗汉堂北门做欢迎僧了。至此,这里就有501位罗汉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罗汉堂的重修记录。五百罗汉是佛祖留在世间弘扬佛法的五百弟子,佛经记载,天台的石梁方广寺就是五百罗汉的总道场所在地。因此,国清寺的五百罗汉堂是被看作圣地的殿堂。但1966年,这里的五百罗汉像被清出原殿堂,堆放到天台农具厂仓库内,待打开这个仓库,发现了几百尊残缺不全的罗汉造像。或没有头,或没有手,也有的没有脚,经过统计一共有323尊罗汉造像。要全部修复是很大的工程,直至1991年,在海外国清寺护法会的协助努力下才全部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玉佛阁,也是文物室,珍藏着2000多件文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玉佛阁中有一青铜鼎,是清乾隆年间的文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右边靠墙展示柜中陈列有从隋塔取出的线雕石刻拓本,精美绝伦。旁边的展示柜中有天台宗开创者智者大师著有的天台宗佛法教义,天台宗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以及五小部部分经书。天台宗佛法教义源自《妙法莲华经》,主张一心三观、一念三千、止观双修、三谛圆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智者大师开创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个宗派,在佛学界地位无人能及,影响深远。国际创价会会长池田大作就曾对智者大师作出过高度的评价,他说:如果说释迦牟尼是开创佛教的圣人,那么智者大师就是对佛法作出最好解释的圣僧。因此智者大师也被称为是东方的释迦牟尼,天台山也被称为东方的灵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弥勒殿的前面是雨花殿(也即天王殿),此名在别的佛寺中难得见到。“雨花”是法雨天花的意思,相传国清寺建成后,方丈灌顶曾开筵讲解《妙法莲华经》,讲到精妙之处,人们能感觉到天降法雨,落入心田,因此取名“雨花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雨花殿前也全都是晒场,晒满了稻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雨花殿的西侧为鼓楼,鼓楼底层供奉着观音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雨花殿的东侧为钟楼,钟楼上悬挂的梵钟,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铸造,钟楼底层供奉着地藏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神像前的一大块空间堆满了稻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窝小麻雀正躺平在里面又吃又睡,十分惬意!连想到鱼乐国放生池的鱼儿们以及这里天王脚边尚不会飞的雀儿们,都在乐悠悠地享受安静美好的生活,众生平等,令人感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雄宝殿的香火正旺,该去大雄宝殿参观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雄宝殿前古木参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苍劲又妖娆的枝干,自带仙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见到第一座铜鼎,来自北京的清代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台阶后,又见到殿门前的第二尊青铜鼎,也是来自故宫的清代文物,于乾隆卅三年(1768)所铸,上书圣寿无疆,双耳三足,呈塔形,高3.8米,雕有日月和法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金鱼、盘结八宝图,是文武百官为乾隆皇帝贺寿进献的寿礼。青铜鼎造型精美,艺术价值极高,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皇权至上的制度,是一件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上刻有“圣寿无疆”四个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国清寺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大殿九开间,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匾额上“大雄宝殿”四字为原佛教协会赵朴初所题,字为竖写,说明了国清寺是皇家敕造的寺院。“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如同大勇士一样无所畏惧”。</b></p> <p class="ql-block"><b>一群人正与圣寿无疆的宝鼎相拥祈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大雄宝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雄宝殿正中的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释迦牟尼佛青铜像,外贴真金,为明代所铸,连底座高6.8米,重达13吨,来自北京。佛像雕工细腻,神态安详。两旁侍立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年长者为迦叶,擅长修禅,仅八天便修得罗汉果位,人称“头陀第一”,在佛祖涅槃后,承受遗钵,成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号召人。年轻者叫阿难,记忆超群,准确地记下了佛祖的一言一语,后人称之为“多闻第一”。释迦牟尼生前并无留下法藏典籍,所述经文皆由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结集而成,翻开佛经,首句便是:如是我闻,意思就是:佛是这么说,我是如此听到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左右两壁分坐着来自雍和宫的元代时期由楠木雕成的十八罗汉精品,外贴真金,通体金光闪闪,造型生动,雕刻精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左侧罗汉的尽头是普贤菩萨,坐于六牙白象上,神情慈悲,法相庄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右侧罗汉的尽头是文殊菩萨,骑着青狮,手持如意,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有很多学子参拜,祈祷学业有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慈航普渡”大型壁塑,上塑南海普陀山全景,右上角有象征性的天台山。山下波涛汹涌,山上重峦叠嶂。观音大士手倾净瓶,脚踏巨鳌,衣袂飘拂,神态潇洒。身右的善财童子天真活泼,笑容可掬,拱手朝拜。左边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习称龙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一些房间,里面堆满了稻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院子里也是晒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终于见到了隋梅。这是一棵非常神奇的隋梅,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梅树之一,国清寺的寺宝隋梅,至今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国清寺初期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亲手栽植,它见证了整个国清寺的历史变迁。最为神奇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寺庙遭遇劫难时,这棵梅树突然枯竭,连续数年不开花,直至寺院再次重新恢复后,这棵树竟又奇迹般的复活,年年春季花开满树,秋季果实累累,这真是一棵非常有灵性的古梅,应该也修练成仙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继续拾级而上,去大雄宝殿后面山坡上的殿堂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往上走就到了高处的药师殿(又称药王殿),药师殿位于大雄宝殿的后上方,是供奉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的宝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药师殿右侧的是一座重檐挑角、方石铺地的碑亭。亭额上写着“法乳千秋”四个金字,意思就是天台宗的佛法教义如同母亲的乳汁一般千秋万代地惠泽天台宗的信徒。这座碑亭是在1982年由日本天台宗信徒出资兴建的,亭中品字形排列着三座长方形的石碑。正中的丰碑为“天台智者大师赞仰颂碑”,长篇碑文赞颂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碑的高度比旁边两座高;右连的丰碑为“行满座主赠别最澄大师诗碑”,左边的一座丰碑是“最澄大师天台得法灵迹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来到国清寺修习天台宗,次年回日本创立了天台宗,他选择了与天台山风光相似的比睿山兴建一座仿似国清寺的延历寺,大兴天台宗教义,从此称该山为日本的”天台山”,该寺为日本“国清寺”。日本天台宗称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法乳千秋”碑亭即中日天台宗祖师碑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在药师殿的左侧有一座法华经幢(报恩塔),高约三米,方形幢式石塔,塔顶为黄铜宝顶,盖紫铜瓦。天台山是日本天台宗祖师最澄大师曾经留学过的灵址,日本天台宗支派日莲宗创始人日莲上人非常敬仰天台大师(智者大师),故立此塔以表“知恩报恩”的深意。&nbsp;正前方为日本文“南无妙法莲华经(日莲)”, 是日本日莲宗祖师日莲上人的笔迹。另三面各嵌有黑底金字的经文。下面写着知恩报恩四个字,为赵朴初手笔,两个“恩”字,前大后小,意寓给的恩大,报的恩小,永远都报不尽。经幢是日本天台宗支派日莲宗信徒于1985年9月捐立的。该宗创始人日莲上人(1222—1282)曾在日本天台宗的祖山比叡山上学习天台教义十余年,信奉《妙法莲华经》。日莲宗现在拥有14种教派5千多万信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感觉天台宗在日本被不断地发扬光大,已经发展了很多支派,真是子子孙孙无穷尽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1995年,韩国佛教天台宗信徒为报答祖庭恩德在此修建了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中间这位是智者大师,他左手边是韩国天台宗的开创者高丽义天大觉国师,右手边这位是韩国天台宗的中兴祖师上月圆觉大师。佛像后面后三块石碑,分别记录了三位祖师的功绩,分别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韩国天台宗信徒正南大忠撰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天台宗自宋朝传入韩国后,一直延传至今,拥有百万信徒,他们也奉国清寺为祖庭,每年也会有大批韩国信徒来此朝拜。国清寺历史上曾出过一位外籍方丈叫宝云义通,他就是韩国人,位列天台宗第十六祖,中韩两国在宗教文化交流上一直关系紧密,交流广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从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的堂前向南望去,刚好能欣赏到空心透光的隋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参观完中日,中韩祖师堂,对国清寺天台宗祖庭地位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作为祖庭,每年都会有日本、韩国天台宗的僧众前来交流学习。据说有一次日本外事部门和僧众一行人来到国清寺山下。有人和国清寺的师父说,国外友人来到我们这里,我们是不是要去迎接一下以示恭敬呢?师父说我是祖庭,他们是子孙寺,哪有祖宗出门迎接子孙的道理?此话传到山下,日本僧众果然三步一叩,五步一拜的前往国清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不知不觉已参观了近三个小时,虽然还有一些殿堂没来及去,也走不动了。还需去寺外观赏著名的隋朝宝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继续前往寺外参观隋塔。国清寺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之一。塔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竣工于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是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为其受菩萨戒而建的报恩塔。塔身为黄褐色,高五十九点四米,六面九级,本是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灾,焚毁了飞檐斗拱及内部木结构,但砖结构的九层四面主体依然静静地伫立在山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的参观结束了,感慨万千,一座隐在深山的隋朝古寺,风风雨雨,历尽沉浮与磨砺,终于成就了一座千年古刹所应有的全部荣耀与崇高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后注:有关历史内容和宗教知识,查阅了大量资料,包括导游的介绍,在此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