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阅读是使人变得辽阔的过程

泛舟听雨

<h3>读书的好处及对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h3> <h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十几、二十来岁,在这样的年岁读过的书可以跟人一辈子。类如《呼啸山庄》诗一般的人间情爱,《红楼梦》贾宝玉们的荣华富贵,《祝福》主人公祥林嫂的辛酸苦涩,以及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巴金的《家》、《春》、《秋》,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我日后直至现在仍可以娓娓道来的永恒印记。</h3> <h3>一部《林海雪原》,影响着我崇拜军人,向往军营,平生有了穿军装的样子。</h3> <h3>回想起来,小时候读得最勤的书要数“老三篇”了。那是特定政治气候下的“天天必读”。正是这样的天天必读,“老三篇”对我来说可谓烂熟于心,那时可以倒背如流,直到今天还能背诵得一字不漏。何为“老三篇”?即伟人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移公移山》。《为人民服务》是讲信仰,讲人生价值,讲一个人活得要重于泰山,不能轻于鸿毛;《纪念白求思》是讲做人,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愚公移山》是讲精神,讲艰苦奋斗,做事要有恒念,以“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坚韧挖山不止,一定会感动上帝把困难背走……站远了看, “老三篇”对立志修身的教化,其内涵和深度比之于孔孟圣贤们的经典毫不逊色,甚至大有超越。因为它构建了一代人的精神,树起了一个时代的良风,挺起了一个民族的脊梁,</h3> <h3>作为50后60后的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成长得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加上政治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及对书籍的禁锢,使人脆弱而伤感。幸运的是,得益于外公偏爱馈予,我在读“老三篇”的同时,能够走进艾米丽.勃朗特、高尔基、曹雪芹、巴金、丁玲们的世界,大大缓减了当时的迷茫。林林总总的书籍,将我带入作家们创建的人文景观,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而转生悲凉 ,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h3> <h3>当阅读形成一种习惯,往往对书有一种乐见乐读、爱不释手的磁性冲动。去年暑假,学校要求小孙女他们在假期必读《伊索寓言》、《追风筝的少年》和《我心归处是敦煌》三本书,并完成一篇读后感作为征文提交。原本是孩子的书,我竟情不自禁与她同步阅读起来。当时孩子见我对小学生的读物都如此感兴趣,纳闷得很不理解。我对孩子说,每一本书都是经过出版社精心评估、百里挑一择优推出,才得以进入万户千门的书架,一定有着它独特的风格和启示作用。比如《伊索寓言》,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人文伦理和处事原则;《追风筝的人》,教会了我们勇敢如何面对过去的错误和较正修行:《我心归处是敦煌》则启示我们做事要执念于自已的初心,做到择一事,终一生,以有所作为去笃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几本书虽然风格迥异,但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小孙女在阅读完三本书后决定选择《我心归处是敦煌》来写读后感,由于有了我的加持阅读和彼此分享,便给了她一些建议和点拨。结果,小孙女的“守一不移见精神”——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有感一文,获得了特等奖。其实获奖或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收获了认知,开启了心智。这种欣慰,对于一个陪伴小孙女读书的“老书童”来说,是幸福的。</h3> <h3>如今,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的便捷,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信息而且不乏深度好文,然而越是信息量爆棚,人很容易浮躁,很容易满足于以碎片化的手机浏览来代替阅读,泛随于世俗的节奏去看待这个世界,而忽略沉浸下来好好阅读。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读本,即捧起纸质的书来恭恭敬敬地阅读 ,并长久而深刻地挚爱,运用生命的体温去捂热,惟如此,才能真正获取具有价值的心灵启迪和人生所得。人在忙碌的时候,容易迷失方向,不如静下来,读一些书,给自已一段灵魂修练的时光。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可以寻觅到点燃心灯的光,照耀我们明眼观世界,清醒看自已。</h3> <h3>记得在兰州大学学习时,中文导师对我说过一段话:你一生读过的书,当中的情节,里面的道理,随着时光的流逝,也许你不完全记得,甚至可能忘掉七之八九,但忘掉不等于没有积淀,积淀是潜移默化的,会构建起你的素养。这种素养,就是你说话做事、待人接物时体现出来的礼仪智信仁,温良恭俭让。导师还说,一个人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光去关注自已并阅读人间的地方。书籍让人收获心智,给予我们认知世界的钥匙。永远坚定地相信:书籍对于品位的锻造、成就文明人所具有的功用是最靠谱的,所有的书都不会白读。</h3> <h3>现在老了,晚年的生活宛如一条窜入下游的江河,宽阔而平缓,闲暇而充滿诗意。老年人以其丰富的经历,有着满满的人生经验,有些经验成熟到了可与任何一本书的内容相接相融、互为比对。所以老年人的读书犹如阅读自已,在持有自已经验与结论的同时,善解并诚挚地去观摩别人的人生所得,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欣赏人间无数多的心灵景观,其中必有更加成熟的见地和思考。如果能够如审视自已一样去读书,自觉地把自已与书籍融为一体,会发现阅读书籍的同时也是在解读和检测自已,从而实现进一步被唤醒的提升。“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只是一句箴言金句,一个人是否读书或爱不爱读书,全部写在他的气质和素养里。</h3> <h3>于是,我不止一次地提醒自已,即使老了,也要有阅读的习惯,以此陪伴晚年的生活,会有丰馀的乐趣,会活出诗化般的韵味。读书,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想、谈吐、精神气质。现在读书的厚度,决定了你生命远行的长度。读书,一定会使你站得高,行得远,变得宽广辽阔。</h3> <h3>(本文曾在报刊发表,本次发布题标和内容作了较大修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