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绘园传奇

REIVIRK

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评论水绘园的风格归属:“苏北园林自成体系,当以扬州为代表,其流风延及附近的泰州、如皋等县 ……”“如皋水绘园,天下名园也。” 水绘园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南京的瞻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其中水绘园的知名度是最低的,甚至不如扬州的一些江南园林。 水绘园位于如皋古城东北隅,由水绘园、水明楼古建筑群、中国如皋长寿博物馆(匿峰庐)、中国如派盆景园(古澹园)、逸园、风景区商业广场等组成,似有“园在城中,城在园中”之意,远远的就看到一座高大的、崭新的大牌楼矗立在大路之边。 这座仿古青砖牌坊不同于之前我们所见的牌坊或牌楼的样式,题额为“天下名园”。 高高的大门上有一块金门额,上面“水绘园”三个字原先为冒辟疆手书,后焚毁于战火。现在洒脱俊秀的三个字为陈从周先生所书。 导游显然是把园主的风流逸事当作“卖点”的,他最初是这样介绍的:如皋是长寿之乡……园主也是长寿之人……在68岁还纳妾……我思忖:旧时富贵人家,纨绔子弟,折腾些才子佳人、老翁少妻之类,成人们茶余酒后的笑料、谈资,本不足为奇,在我心里没有激起一丝丝涟漪,以至于经过冒辟疆的雕像前竟没有留一张照片。 <p class="ql-block">在余后的游览中,我在一块文字说明牌上读到:蔡元培先生及诸多红学研究者考证其(冒毕疆)为《红楼梦》作者。另一块说明牌上有说:学界对董小宛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原型不存异议。大跌眼镜。</p> 石破天惊,惊得我汗湿淋漓。多年前,我读到关于否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文章,那时正流行“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时兴“颠覆”、“解构”历史定论,所以,没多细究。当下,我再重理“旧案”,发现红学里的这桩“公案”、“悬案”还没有了断呢。 水绘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最初为冒真叔祖冒一贯的别业。冒一贯向往野趣的生活环境,在城北购地、营园。经数年经营,成水绘园-东府-西府“一园两府”格局(今人称之《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清初名士陈维崧在《水绘园记》中写道 “绘者,会也,南北东西皆水绘其中”,遂称“水绘园”。明天启三年(1623 年),冒襄祖父冒梦龄辞官回乡,在水绘园东南造逸园。园外有洗钵池,“池广十亩,澄泓源漾”。 <p class="ql-block">少年冒辟疆居西府,每日都前往水绘园向长辈请安,之后便至园内流连。</p> <p class="ql-block">初见悬羀山房,导游介绍是冒辟疆与董小宛的归隐之所。</p><p class="ql-block">崇祯十六年(1643)纳董小宛为妾。冒襄拒绝了清廷的征召,和董小宛重拾金陵秦准河畔的风雅,开演戏曲、焚香品茶、论诗鉴画,度过了几年宁静从容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天下名园”石刻背面刻有王个簃诗:</p><p class="ql-block">鹤说金陵董小宛,红袖绿香增泪痕。不知多少▢亡恨,都付风流水绘园。</p> <p class="ql-block">冒辟疆和董小宛相爱厮守九年,他们在乱世中逃难,在乱世中琴韵书声形影不离,一直是人们眼中的神仙画面。1652年,28 岁的董小宛“以劳疼死”,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哭之,被学术界誉为“忆语体文字鼻祖”。</p> <p class="ql-block">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忆小宛道:“……在风尘虽有艳名,非其本色。倾盖矢从余,入吾门,智慧才识,种种始露。凡九年,上下内外大小,无忤无间。……”“……佐余妇精女红,亲操井臼,以及蒙难遘疾,莫不履险如夷,茹苦若饴,合为一人”。1652年董小宛病亡,冒辟疆伤心欲绝,说:“自己一生清福在和小宛相处的九年时光中享尽”。</p> 这是镶嵌在瞻古厅墙面上的“安会馆置祀田碑记”和“安会馆增置祀田碑记”,记录了置地及重置的地块和范围。 <p class="ql-block">冒辟疆买下水绘园进行增拓和改造,是在清顺治十一年(1654),此时董小宛已去世3 年。冒一贯时期的水绘园占地仅十数亩,冒襄接手后将逸园、洗钵池纳入园中形成一体,使水绘园“南延袤几十亩”。赋予思想,精心增饰。水绘园不设垣墉,在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等十余处佳境。环以碧水,园中凭借水流于地面,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图。</p> <p class="ql-block">为寄托怀念董小宛而建波烟玉亭。</p><p class="ql-block">波烟玉亭,亭名取唐代李贺“月漉漉,波烟玉”诗句。月明之夜,波烟玉亭更美。冒辟疆曾回忆道:“董小宛每诵此三字,则反复回环,日月之精神,气韵光景尽于斯矣。人以身入波烟世界之下,眼如横波,气如湘烟,体如白玉,人如月矣。”</p> 一泓碧水,一轮明月。空中袅烟雾,水中漉瘦玉免,人与子长历四序,娟秀流洁,领略幽香,仙路禅关,于此静得矣。真可谓绝妙之画图,千古之绝唱。视之者迷,闻之者醉,这般境界,胜于仙乎!这便是亭名的来历。 据清初词坛第一人,当年住在冒家的陈维崧《水绘庵记》描述,当时的水绘园门有小桥(即今天的霞山桥),桥头有亭,过亭便是芙蕖夹岸、桃柳交荫的画堤。门墙如城墙一般,上面排列着六七个墙垛,门额上有冒辟疆自题“水绘庵”横匾。进园门沿水阁一百余步,有土坡障景。这里遍栽翠竹,竹映浯溪,名“妙隐香林”。 冒辟疆的族人,近代作家冒舒諲回忆他童年时代曾在冒辟疆西府故宅居住:<br>“大门朝东,纵横均达一百公尺左右,范围约一万平方公尺,有屋百余间……入大门后,白色四扇屏门,入屏门有南北甬道长约三十公尺,屏门后有垂花门(二门),进垂花门见一大院,即名著一时得全堂,枋间高悬董其昌手题的堂名额(后为日寇掠去)……冒辟疆在家业全盛时期曾蓄有昆曲家班,极负盛名,常在得全堂演剧以娱宾客…… 得全堂后有拙存堂,其左右耳房连同厢房都是内宅,后为凝禧堂,自成院落,南出是一组庭院住宅,正厅名五美堂,堂南首入一小院,有艳月楼,即小宛夫人所居。五美堂后是别有园,园有泛雪斋、西堂、瓷香斋、对山亭和廻廊诸胜,最西有五间建筑名为妙香居。香俪园地处“得全堂之南,廊东北行为赠云轩,东首有天镜舫,舫前有洗钵池,正南是芝兰轩……” 康熙十五年(1676年),冒辟疆庶出弟弟冒裔霸占水绘园、逸园,变卖了祖业,宾客离去、笙歌渐消。水绘园日渐废,洗钵池也“芦竹丛生鱼苗零落”。<br>冒辟疆被迫“卜筑水绘庵(园)之西偏,颜曰匿峰庐……把茅为盖,挂席为门,绳枢瓦牘,仅敝风雨。”自此冒辟疆藏匿在茅屋下面,重拾“著书”旧业,“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数千……”把多年来起草的书稿“石头记”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最终,油尽灯枯,在“书未成”的情况下,撒手西去。 <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如皋乡绅汪之珩因仰慕冒襄,在洗钵池西构建了一座水明楼。清嘉庆元年(1796),冒氏族人赎回水绘园残址,辟为家祠公业。</p><p class="ql-block">民国四年(1915年),如皋士绅们在水绘园旧址周边逸园建如皋公园,1916年冒辟疆后人冒广生先生以银币7800元从张姓购得西府,民国六年(1917),冒氏后人冒鹤亭邀请名士为水绘园赋诗填词,作水绘园图。但此时水绘园已残破不堪,景致不再。</p> 如今的水绘园,狭义上说,是八十年代陈从周设计的作品,陈先生通过对历史水绘园的考证和对古典园林极其精到的理解,为整个园区赋予了最具古典园林精髓的灵魂。 <p class="ql-block">1988年秋,陈从周先生正式接受当地政府的委托,负责水绘园的复建工程。1991年,水绘园复建工程开工,历时2年建成。1992年陈从周作《重修水绘园记》。</p> 陈从周 重修水绘园记:<br>如皋水绘园,天下名园也,明冒辟疆所筑,董小宛故事,遍传人间,名园名姬,流为艳谈。忆少时谒冒丈鹤亭于沪寓,获交孝鲁先生,贤乔梓为水绘后人,熟知国之史实,尝拟往访,因循未果,耿耿于怀。近如皋市以保此名迹,嘱为摹画修复,迟迟未敢举笔。此园以水绘名,重在水字。园故依城,水竹弥漫,城围半园,雉堞严然,于我国私园中别具一格。<br>今复斯园,仍以水为主,城墙水竹,修复而扩大之。筑山一丘,山中出涧,泻泉入池,合中有分;楼台映水,虚虚实实,游者幻觉迷目,水绘意境,于是稍出。园成,为记此文,知皋重历史之文物,振民族之正气,地方文化得兴。他时春秋佳日,携筇与如皋人同游名迹,以偿五十年前访园之夙愿,实平生一大快事也。 从东大门鱼贯而入,跨过石拱型的逸桥,就是百年前在逸园所建的“如皋公园”,如今亦属水绘园。清渠修然,竹木扶疏,松石朴茂,浓荫蔽日。 三明桥<br>眼前这个湖边树林中的小桥小、低、简,看上去没有任何特色,但结合桥下的流水,却是和谐古朴,有“凌波”之感。园林造桥大多低矮,拱桥除外,为的就是这“凌波”的意境。<div>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有三条幽静小道深入园林深处,其一可至寒碧堂。</div> 九狮图假山<br>一座巨型的山石盆景,是由形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而成。细细品赏,恍如九只狮子追逐嬉戏,因此命名为“九狮图”。是根据元代大画家、叠石大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叠置的。 一株扶芳藤自山石下无种而生,裂石昂首,沿石缝左缠右绕,攀缘而上。苍老道劲的扶芳藤攀缠其上,形成了“石抱树,树抱石”的奇特景观,给假山增添了另一类意趣。 三明堂<br>始建于1915年,由浙江绍兴陈氏按日式设计,初为如皋民众教育馆,专门陈列图片及动物标本。匾额晚清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吴昌硕题写。 从洗钵池对面远眺三明堂 <p class="ql-block">从三明堂隔湖远眺对岸寒碧堂。</p> 寒碧堂,背林面池,因堂后多植白皮松,故名寒碧,寒碧堂为明末清初时为冒氏家班演戏曲的场所。当年,冒辟疆与友人在堂上品茗,欣赏由昆剧泰斗苏生排练的《牡丹亭》《邯郸记》、《紫钗记》、《南柯记》,琴声、笛声、歌声,扣人心弦。及夜,冒辟疆曾在观剧之夜指童子而言:“时人知我哉,风萧水寒,此竹也,月楼秋榻,刘瑶笛也,览云触景感古今,谢竹如意也,故予以教此”。 寒碧堂重修于1987年。匾额由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题写。对联为海安著名篆刻家、书法家仲贞子撰稿:“寒月映梅凝素影,碧窗摇竹透清风。” 四处眺望,水绘园静静地,流水无声,垂柳无语。 水绘园景区最古老的见证——洗钵池。<br>“洗钵池”原是唐代建造的中禅寺的放生池,宋代著名文学家曾巩的三弟曾肇,幼年随父亲来如皋,在此读书,常在池中洗钵,因得名“洗钵池”。后曾肇考中进士做了泰州知府,怀念在如皋读书的时光,特镌刻“隐玉斋”三字石碑置于此。<br>河边大石上“洗钵池”三个字是郑板桥所书。临池伫立,河里一叶红灯画舫泊在水面,西岸水明楼倒影明澈。 水绘园的精华之处在于这“水”,“洗钵池”是园林南部主要的汇水之处,与北部的碧宛湖遥遥相对,除了四周有水流环绕外,中间有小浯溪连接。还有活水引入形成的小池子,园内池中亭台楼阁、波光粼粼,一艘乌篷船荡漾其中,给人一种十分平静的感觉。 <p class="ql-block">水绘园的个性在“水”、“绘”二字。以水为贵,倒影为佳。</p> 第二条幽径,由洗钵池分流而北是小浯溪。溪水回环曲折,出入萑苇,别具野趣。沿溪北上,不经意间遇到了一座小石桥,小浯溪桥,过桥往西,进到“水绘园”。 小浯溪桥,连接着“水绘园”与“古澹园”。 因树楼<br>因树楼隐在绿荫丛中,楼为 2 层,三面临水,一面依山。当年在这棵雪松的位置长的是一棵白皮松。冒辟疆酷爱此树,决定在树旁造楼,并取名因树楼。尽管这幢楼与其他的建筑相距甚远,冒辟疆还是执意要建,并建长廊将因树楼与其他建筑相连。<br>“因树楼”三个字是苏局仙老先生110 岁高寿时所题。 因树楼,四面观之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致:由南望之是一座二层小楼,由北望之,被山体遮挡成一层建筑,隔池由西望之,则宛如画舫,由东望之可见一面景墙形成隔景。 走过一段回廊,来到壹默斋。<br>壹,为专一。默,为沉默。明亡,冒辟疆退隐山林,壹默斋是他当年的重要活动场所。 <p class="ql-block">壹默斋</p><p class="ql-block">壹默斋是冒辟疆接待雅士、切磋诗书技艺的场所。清兵入关后,冒辟疆隐逸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过着稳定清净的生活,故给这斋取名“壹默”。冒辟疆和董小宛两人文采卓越都,都喜欢静坐香阁,细品名香,舞文弄墨,所以在壹默斋中有大量冒董书画作品陈列。</p> 高悬堂上“壹默斋”三个道劲有力的大字,为上海书法大家顾廷龙先生 88岁高龄时所书。 <p class="ql-block">第三条道,从南门进入大厅,松柏苍劲,绿竹成林,满目青翠,四季如春,这里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为流水潺漏与风吹竹摇,静为古朴典雅的清幽、肃穆的亭台楼宇,前人曾有诗句写出了水绘的意境:“香林客隐花犹笑,水绘无声月自闲。”</p> 水明楼<br>水明楼由南而北,依次构筑有前轩、中轩和楼阁。它们之间以九曲之弯的回廊相衔,轩阁之间以蕉石竹树,显空美之气。信步入内,使人有咫尺之间有境界无穷之感。 当初,陈从周教授观之赞叹不已,说:“此一区建筑之妙,实为徽派袖珍园林风格的海内孤本。”将其纳为水绘园景点,水明楼已成为现今水绘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降二十三年(1758),盐运副使汪之珩意在凭吊冒氏,恢复水绘园故楼。楼成之后,他夜间登楼赏景,见月光倒映于洗钵池水面,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残夜水明楼”逐定名为“水明楼”,知县何廷模特为之题额。</p> 清隆二十三年(1758年)如皋知县何廷模为水明楼额题跋:<br>冒辟疆先生水绘园旧址,于今荒落殆尽,仅一洗钵池存焉。然芦竹丛生,鱼苗零落,安非昔日面可知也。其右为雨香庵,迺宋曾文昭公读书处。璞荘汪副使构楼于洗钵池上,以为游息之所。每当月净林霏波纹澢漾彤觞翠尊群屐齐列,予和时在▢▢取少陵“残夜水明楼”句,塞其请百年风枕于兹,否见继辟疆先生而起意在璞荘 歟时<br>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夏钱<br>唐何廷模跋并书 前轩“得全堂”内挂着冒辟疆、董小宛画像,冒辟疆长寿,故而画像上面相偏老,董小宛未过三旬就香消玉殒,留在画像上的还是一副青春模样…… 壹默斋后的月台是赏景最佳处,视野开阔,碧宛湖水面洋洋,远处,一排青竹后隐隐可见如皋的古城墙,巧妙地隔开水天,呈献一幅“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的美丽图画。 悬溜峰自东穿水而出,峰底是悬霤山房,峰腰处有湘中阁。北部有波烟玉亭、小三吾亭,西边有镜阁。远处的古城墙将这幅生动的山水画定格成永恒。 小三吾亭,是文人唱和的去处。浯溪,源出于湖南祁阳西南松山,那里水清石峻,唐代诗人元结在道州任上时,爱其景胜,曾构筑“三吾亭”于浯溪上。所谓三吾,是指浯溪、峿石和吾庐。冒辟疆十分崇尚元结的意趣。于是在故乡仿造了小浯溪和小三吾亭。<br>亭前有峿石数块,傲立水中,就像塘峡中的滟液,时跃白鱼。附近,又有月鱼基孤峙中流。遥想当年,冒辟疆于夕阳赛柳中,与三两文友,驾扁舟登小二吾,吟诗作赋,那是何等的潇洒风流。 镜阁,象宝塔一样巍然高耸。四面是月洞门,黛瓦、粉垣、朱栏亭立于平池阔水中,倒影极佳。 阁中陈列古琴台一座,瓦而中空,饰纹古朴。琴置台上,弹之发金石之音。当年,董小宛曾在此垂眸吟唱:“病眼看花愁思深,幽深独坐抚瑶琴。黄醇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p class="ql-block">沿山路拾级而上,便到了湘中阁。其构筑取衡湘诸胜,采用十字交叉歇山卷棚顶,下出斗拱,四面回廊,栏雕画窗。虽不似当年“碧琉璃上双宝壶,栏绕宛转如者花”,也可能领略“推窗忽忆三湘景,米家画里听秋猿”的风韵。</p> 枕烟亭<br>枕烟亭翼然凌波,枕于浩淼烟波之上。登上枕烟亭,有一种置身红尘外的清静,云雨雾气,每每升腾,团团围绕,通俗用“裹”形容这样的景象,这里取“枕”之名,表达“裹”之意,“绝”啊!这“烟”更有来头。<br>冒辟疆携董小宛游烟玉楼后说:“鸳鸯湖上,烟玉楼高。游人登烟玉楼,遂谓已尽其胜,不知浩瀚幽渺之致,正不在此。”大体意思是站在高高额烟雨楼上,面临着驾鸯湖,以为所有美景尽收眼底,却不知道浩瀚幽吵的意境、景致其实这里并没有。 悬霤山房,留者,为水流滴下之意,每逢“山”中一夜雨,置身悬霤山房,可闻清绝悦耳的泉水叮咚声。 悬霤峰<br>悬霤峰本是湖南衡岳72峰之一,冒辟疆爱其景,仿而堆之,“假山悬霤一重重,南垣妙手无多让”,这是前人对造山师张南垣巧堆悬香峰的赞美。水绘园中的思霤峰虽不似湖南衡岳那样石蹬垂接,摩霄插云,但也有悬座巨都,森奇列戟之味。 碧落庐<br>此庐是冒辟疆为纪念好友戴敬夫而建。明朝灭亡后,爱国志士戴敬夫在家乡绝食而死。冒辟疆深感钦佩,于是用此方式来表示敬仰与纪念。 从小浯溪桥往东去,是一个圆形门洞,上书“古瞻园”,造型独特新颖,便到古澹园。 <p class="ql-block">古澹园,原是冒辟疆好友余仪曾的“壶领园”。清乾隆二十五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路过,他尊冒辟疆“泊明志”之情操,遂题字改园名为“古澹园”。古是古朴的意思,澹为淡泊宁静之意。郑板桥并留下一首诗:“隔水名园问范家,秋清雨过好烟霞。谁将玉笛三更弄,吹白葭芦一片花。”</p> 民国初年,“古澹园”又成为如皋公园的主体部分,现辟为中国如派盆景园。 盆景园外是一座修建于明代的古石桥,石桥桥面由4块黄石铺成,桥栏杆雕有莲花宝座。 水中残荷在寂寞中守望,夏日婀娜多姿、亭亭玉立、清香四溢的风采已经远去。环顾左右,沿岸柳丝如烟,,淡雅清幽,如人仙镜之感。 东水关桥<br>面前的这段古城墙,是如皋古城墙的一部分,是连接内外城河,水路进城的必经之所,名东水关。 古代如皋城地处运盐河弯曲处。明成化十七年(1481 ),运盐河及其西南支流经过疏浚,成为环绕县治的玉带河(即现在的内城河)。河上东有迎春桥,西有丰乐桥,南有集贤、宣化二桥,北有东、西惠政桥。嘉靖三十三年 ( 1554),为抵御倭寇骚扰,邑人倡议筑城,巡抚都御史郑晓奏发帑银2.8万两建环形城垣,一年竣工。明万历《如皋县志》载:“城凡七里,总长一千二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上阔五丈,下阔七丈。城门四座:东日靖海,南曰澄江,西日饯日,北曰拱极。外凿濠河,东、北各建水关一座。”明嘉靖三十四年,知县陈雍为防倭寇进犯如皋城,塞东水关。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知县马晨复开东水关。50年代因城墙多处倾塌、破败不堪,且城门隘窄、阻碍交通,拆除城垣,仅保留东水关,2010年,东水关复建。 新溪<br>1916年邑人黄家瑞登拟将公园运动场扩大为打靶场。马述之、孙恩绪为防扰民,纠工自洗钵池向东挖小溪,向东南延伸到东水关,遍植荷花,成游人赏花之处。 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br>东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体现了如皋清末民初的风貌特征,是如皋古城传统特色的重要体现,以“小”“水”“灰”为其基本特色。 街区内有李渔纪念馆、状元祠、如皋丝毯艺术博物馆;有历史遗构及文物古迹迎春桥、玉带桥、药王庙内城河等;民居街巷有东大街、秀女巷、百岁巷、武庙巷、大刘巷、郜家巷等。 看到一饭店供应“红楼菜肴”。 水绘园之所以能成为清初时期的江北名园,实则因园主冒襄而起。冒襄素以才华和风度驰名,明代覆灭之后,不同于其他遗民举步维艰的贫困状态,冒襄仍然有能力在园林中经营精致风雅的文化生活,令水绘园成为延续晚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