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定格在泛黄老照片里

秋水一摄

<p class="ql-block">  来之前,对潮州、汕头的想象,是八十年代深圳那样,人潮涌动、生意兴隆的淘金之地,只是,2014年五一前,站在汕头老街中心小公园的八角亭前环顾四周,安平路、永平路、国平路两侧的楼房,都在半围档的路边几近荒芜,街角边曾经代表着这个百年商埠昔日繁华和富丽的永安百货,只有斑驳的巴洛克穹顶,孤寂地刺向阴霾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  汕头老城正处于开发没开发、整治又未整治的阶段,悬而未决的方案和围档着的建筑,让整个老城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停留在那张泛黄的旧照片之中。</p><p class="ql-block"> 走进狭窄的街巷,密密麻麻的居民楼,每一层都罩着密实的铁笼子,过小的楼间距让整个空间显得拥挤而压迫,很难想象这样类似广州城中村的格局,竟然造就了一代商业大潮的弄潮儿。</p> <p class="ql-block">  老街里还是开着不少的店铺,只不过大多是做些街坊邻居小买卖的,在相机的取景框里,那些过时了十年的服装店、八十年代的VCD电器店,总是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否穿越到了改革开放之初?</p><p class="ql-block"> 老街的店铺里,还有很多的小吃店,那些地道的传统汕头小吃,才是吸引人的所在,也许买衣服都想买新的,但买吃的,却总想着吃上传统的手艺,大概这也是那些小吃店在老城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只是对于外来的我们来说,有些却不一定习惯:满街最容易看到的米粿,是米浆做皮,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口味上类似糍粑,却又没有糥米糍粑那么粘腻,算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小吃。</p><p class="ql-block"> 福埕合的牛肉丸,网上名气很大,但吃起来,芯子里却有一股腥味,让人无法消受;</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巷子里的球粽,成为了我们最无法入口的灾难:球粽里虾仁、蚝肉、肥肉、绿豆、板栗等等各种材料一起包进去,口味上又甜又咸,特别是海味的滑腻腥味混合在一起,实在是太挑战味觉的承受力了!</p> <p class="ql-block">  一路逛吃,最神奇的偶遇是,前一天晚上电视里正好在播出《舌尖上的中国2》,而我们在不经意间经过的一条巷子口,就看到了电视里邱老太的蚝烙店。</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统的蚝烙店,竟然简陋到只在楼道里摆了三张小桌,但我们仍然撑着几乎全饱的肚子,点了一份经典的蚝烙。</p><p class="ql-block"> 等到蚝烙上桌,的确与我们在前面小店吃的完全不一样,没什么油,煎得焦黄皮脆,里面的蚝肉恰到好处的嫩滑,而不是水汤汤烂糊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聊天中说起舌尖2,他也只淡淡的应了一句:哦,播出了,他们三个月前来拍的,这里都一样,他们没拍之前,也有很多港澳的客人专程过来吃……</span></p><p class="ql-block"> 问了一句:你们这个面皮怎么能做得这么好吃,跟别人家的都不一样?老太的儿子这时带着骄傲地提高了声音:当然,这是用山里最好的木薯粉做的,没有哪一家能做成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一聊到这味道,他眉飞色舞仿佛换了一个人,也许对于他来说,上电视是无谓的虚名,而付出的艰辛,能被客人欣赏,才是他们最大的成就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愿意在旅行中寻找美食?一方面是快餐文化已经占据了太多的餐桌,而另一方面,也是真正用心、用功的做美食,也越来越少了。</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美食,是需要厨师修炼绝世武功一般,不仅需要忍受孤寂、需要沉淀、需要自律、需要用心,要达到宗师级别的高度,更需要如此这般视虚名如浮云,而只关注自家的功夫的修炼。</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狭窄的楼道,在这个简陋得不能称之为店铺的店铺里,竟因这一份经典的美食和这样一份人间修行,有了一种世外的风采!而我也因着这份美食,爱上了这座,定格在泛黄照片里的旧城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