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闽侯鱼山举办盘古文化节暨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创基地揭牌</p><p class="ql-block">林立勇</p><p class="ql-block"> 日前(2023年11月28日),闽侯鱼山第五届盘古文化节暨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文创基地揭牌仪式在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鱼山盘古文化宫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通俗文艺研究会民俗信仰专委会主任林辉、福建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原专职副主任、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陈锐、福建 省市场监管局原一级调研员、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李海平、 中国市场监管报福建记者站常务副站长、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超、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王榕、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福建良誉清算事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良小、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林立勇等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场面盛况空前,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主办方—福建省祥鑫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铁兴先生兴致勃勃地致欢迎辞,全面介绍了鱼山盘古文化宫的历史文化,蕴含着827年的朱子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上古神话人物传说和人文初祖文化介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盘古的大爱精神和挖掘朱熹在1183年应邀来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下卓讲学和1196年为避“伪学禁”期间在盘古文化宫周围的活动留下来的许多传奇故事,并积极开展朱子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和申请非遗保护项目。福建省海峡民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党支部书记陈锐、副理事长李海平、中心主任郭超为鱼山盘古文化宫成立该中心的文创基地揭牌、授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贺盘古文化节暨海峡民生文创基地揭牌</p><p class="ql-block">黄丽新</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三溪石庙怀盘古,吟翠山楼记晦翁。</p><p class="ql-block">英烈开先桑梓地,宜游宜学起新宫。</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参加盘古文化节暨海峡民生文创基地揭牌</p><p class="ql-block">黄丽新</p><p class="ql-block">上山犹及沐晨光,吟翠新标道路旁。</p><p class="ql-block">我爱殿中联与字,妻偏宫后伴厨娘。</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久闻托梦鲤鱼溪,盘古通元忝附题。</p><p class="ql-block">三载重来欣世变,共君风雅更攀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步韵黄丽新原玉同贺</p><p class="ql-block">陈奕良(福建福州三山诗社)</p><p class="ql-block">久歆仙境渡三溪,盘古登临好品题。</p><p class="ql-block">向日欣欣风雅事,诸君勤勉共身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祝贺盘古文化节暨海峡民生文创基地揭牌</p><p class="ql-block">陈新生(福建永泰嵩阳诗社)</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盘古流传享盛名,三溪泽远有贤声。</p><p class="ql-block">民生更待播清韵,文化传承道自平。</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五虎山标五虎雄,三溪向远意无穷。</p><p class="ql-block">牌揭此日良俦集,扢雅扬芳唱大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贺盘古文化节暨文创基地揭牌</p><p class="ql-block">林立勇(福建海峡民生诗社)</p><p class="ql-block">师道尊严树德碑,闽都鼻祖显杨时。</p><p class="ql-block">传人优秀朱熹继,历史三溪一首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山盘古感吟</p><p class="ql-block">李恩生(福建福州)</p><p class="ql-block">会水三溪盘古庙,深围千嶂鲤鱼宫。</p><p class="ql-block">气清风堕烟云窟,好驻红墙翠抱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吟翠山楼</p><p class="ql-block">南台居士</p><p class="ql-block">吟翠山楼别有天,须臾驻足犹如仙。</p><p class="ql-block">鱼山奇景当無匹,期待重临望来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盘古神宫</p><p class="ql-block">南台居士</p><p class="ql-block">盘古神宫立碧空,冲霄姿態顯英風。</p><p class="ql-block">问君何处得见否,真乃悦眼小老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山宫</p><p class="ql-block">南台居士</p><p class="ql-block">鱼山北向立瀛洲,松绕盘古神宇浮。</p><p class="ql-block">今日登临舒夙願,铁兴凭此叙風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鱼山宫二</p><p class="ql-block">南台居士</p><p class="ql-block">古迹重新别有天,圆宫丹鼎列群仙。</p><p class="ql-block">命俦啸侶同登涉,一路崎岖让我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访鱼山宫三</p><p class="ql-block">南台居士</p><p class="ql-block">闽侯七里有洞天,盘古立廟溯从前。</p><p class="ql-block">铁兴重建功德厚,宝鼎含煙又见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喜吟癸卯盘古文化节</p><p class="ql-block">陈奕良</p><p class="ql-block">首邑乡音意韵珍,欣随烟火绕松筠。</p><p class="ql-block">临坡旧址楼吟翠,立顶圆宫殿焕新。</p><p class="ql-block">晦翁一念书声在,盘古千年信仰真。</p><p class="ql-block">基地揭牌双庆日,三溪五虎乐嘉辰。</p><p class="ql-block">(五虎山三溪口村有宋朱熹所建“吟翠山楼”和“盘古小石庙”旧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山宫盘古文化节</p><p class="ql-block">黄誠顯</p><p class="ql-block">极目苍穹云飞渡,玄乐琳琅庙旗浮。</p><p class="ql-block">鱼山宫内扶桑木,何妨仙子放纸鸢。</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盘古托梦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会做梦。做梦不分贵贱、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中外,上至帝王,下至黎民,都会做梦。而梦是与之具来,随之而去,伴随着人的一生,只要一个人的大脑思维能力还在运行,梦就会长久不衰,只是梦的内容不同而已!</p><p class="ql-block">梦如同人的身影一般,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既虚无缥缈,又真实可见。若说梦是幻觉,然而梦中之事物醒来后皆历历在目,若说梦是真实之表现,然而醒来后却难找与梦中人事物完全一致者。有时日有所思,夜既梦之;有时梦中所见,日既遇之,梦之神秘,我们确实无法理解。</p><p class="ql-block">《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刘邦之母亲刘媪,有一天在大泽岸边睡着了。梦中,刘媪与神仙相遇,两人你侬我侬,结果刘太公来找她,只看到雷电交加,一只蛟龙爬在刘媪的身上。后来,就有了刘邦。</p><p class="ql-block">明太祖朱元璋也有很多“做梦”的趣闻。</p><p class="ql-block">洪武初年,朱元璋下令为开国功臣建庙。庙刚建好时,朱元璋向大臣们宣布说,昨夜梦见到了关羽,关羽说明军在鄱阳湖与陈友谅决战时,他曾领 10 万阴兵助战,功劳极大,询问为何不给他建庙。于是,朱元璋责成工部为关羽建庙。</p><p class="ql-block">稀奇古怪的帝王梦有时还会让人改变了人生命运。明洪武十八年,适逢大考。在殿试状元的前夕,朱元璋做了一梦,梦见宫中有一个巨大的钉子钉缀着几缕白丝。在殿试阅卷时,朱元璋发现一个考生的名字叫“丁显”,姓名与梦境相符,所以不管答卷好坏,当即传旨,丁显为本科状元。</p><p class="ql-block">所以说,梦境亦真亦幻、亦虚亦实,让人难以捉摸。但凡成大事、行大运者,若能得到梦境启示,定能成就一番事业,闽侯县祥谦镇的黄铁兴就是其中一个。</p><p class="ql-block">黄铁兴,男,1976年生,1982-1992在校学生,1993年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就开始创业。他以饱满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于2006年与人联合创办了福建祥鑫铝业有限公司,并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p> <p class="ql-block">2008年的某一天晚上,黄铁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须老者指示他,在三溪口上濑湖边的鲤鱼溪有块宝地。兴奋地他一夜未眠。</p><p class="ql-block">天亮后,黄铁兴十分兴奋地跟几个兄弟分享了夜里的梦。于是,兄弟们立马上山去寻找,请来了一位堪舆师也跟着上山,到梦中所见之地,罗盘一放,惊呼起来,简直是完美无缺的一块宝地。</p><p class="ql-block">就在大家兴奋地整理地面物的时候,慢慢地挖掘出来一个小石庙,庙里供奉着一尊盘古神像,根据石碑题刻模糊的字迹记载,在1196年建的盘古庙,经风雨侵蚀历代修缮,仍然被堙灭在这条古驿道边上的荒野之中。</p><p class="ql-block">古庙边上是一条有闽南泉州府一带进京赶考的古驿道,从青口的尚书岭途经祥谦镇三溪口村的义客岭鲤鱼溪(即现在的鱼山宫旧址),虽然当时盘古庙盖的很小,但是因为溪中的那块石头酷似“鲤鱼跃龙门”的造型,以致由这里经过的书生都要进入盘古庙膜拜一番。传说,从前这里走出了一个读书人,后来官至尚书,遂将此山命名为尚书岭。尔后又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惨烈而被后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后人又把原来的尚书岭以“相思岭”叫开来。</p><p class="ql-block">杨厝的杨时(祖籍将乐)和永泰的游酢因为尊师重道,因此“程门立雪”的故事影响了七里人,杨时的传人—-理学家朱熹的岳父刘勉之与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下桌自然村的乡绅刘某因为本家,曾在1183年邀请朱熹来这里讲学,后来在1196年10月,朱熹为避“伪学禁”风波,就隐居在三溪口的鱼山宫两年,完善整理了大量的理学资料,并在刘乡绅这里修筑了“吟翠山楼”讲学,桃李芬芳,并组织了许多学子在现在的鱼山盘古文化宫的原址建了一座小石庙。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过去,历代文人墨客都努力保护着这个盘古庙,在上个世纪中叶,古庙遭破坏后荒芜。改革开放后一些盘古信众筹措资金予以修缮,但没有巨资投入的彻底重建终难持久,几年的风雨侵蚀又显破烂不堪。</p><p class="ql-block"> 2013年,经黄铁兴先生倡议并率先慷慨解囊,在四方信众、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把盘古庙格局、配套设施等建设一步到位。到了2015年已经初具规模,近年来,经过当地文人学者对盘古文化的不断挖掘,弘扬了盘古的大爱精神,继承并发扬了盘古的传统信俗文化。此后,约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这天举行庆典活动,每年四季都举办平安法会,每月举办一场国学讲座,演绎着“天人感应”的传奇故事,现在“盘古习俗”已成为闽侯七里村民的一个信仰中心和休闲活动的天然氧吧。</p><p class="ql-block">黄铁兴先生兄弟一家的善行大德与乐善好施,让一段“天随人愿”、“神藉人显”的故事演绎的更加精彩。</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三溪口鲤鱼山传说</p><p class="ql-block">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下卓自然村通往甘厝里村的路上,要经过一座鲤鱼山,鲤鱼山西边隔溪是龟山。鲤鱼山其实是两座山,一座是黑鲤鱼山,一座是白鲤鱼山,两座山都不高,就在三溪口水库的边上。路过的人都能看到黑鲤鱼山和白鲤鱼山像太极八卦图中的阴阳鱼,相互依偎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相传,黑鲤鱼山半夜就会顺着旁边的溪流向上窜,直窜到上游的上濑湖。白鲤鱼半夜就会向下游,游到下游的金牛溪。到了白天,黑鲤鱼山和白鲤鱼山又游在一起。夜间的分开,是避开旁边獭狸山的攻击。白天相会是为了交合孵子。当地有“鲤鱼孵籽化三千”的说法,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至今尚无人找到风水宝地的穴位。当地流传着:“獭追鲤鱼走,穴在三溪口。谁能找到它,油麻官三米斗。”的歌谣,等待着有缘人找到它。</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朱熹隐居鱼山宫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祥谦镇三溪口村,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风景秀丽。村前有一小溪,溪上建有一座石梁桥,沿溪两边有獭狸山、鲤鱼山、蛤蟆山、龟山、蛇山等。离下卓村前方不远的是大田村,再往前就是甘厝里村。下卓村后山是义客岭,因前方道路艰险,客人到此都要结伴而行而称之为“义客岭”。唐宋古驿道从下卓自然村边经过,南向过义客岭通往福清、莆田,北向经大田村、甘厝里村、虎山村,翻过方山峡到达南通镇瓜山村,从南通道坐渡船到福州。</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曾任枢密院编修、漳州知州等职,赵汝愚荐为焕章阁侍制、侍讲,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宋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朱熹被斥之为“伪学魁首”,有人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朱熹以伪学罪首落职,朱子门人流放的流放,坐牢的坐牢。在避禁“伪学”期间,朱熹隐居在鱼山宫两年,完善、整理了大量的理学资料。在闽侯七里的“吟翠山楼”、“龟山阁”、淘江书院”、“陶南书院”等书院讲学留下了一些遗迹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鱼山宫附近有一乡绅,姓刘,由于其财力雄厚,房屋高大气派,在当地很有名,乡人称其住所为“刘厅”。人们也用“刘厅”来代表这个地方,一直流传下来。这刘姓乡绅与朱熹有着特殊的关系,朱熹的岳父叫刘勉之,妻子叫刘清四,与乡绅是本家,也许由于这一层关系,朱熹1183年能被请到这里讲学,后来在1196年12月遇上“伪学禁”风波而隐居鱼山宫两年,这两年也因此成就了朱熹的理学集大成。</p><p class="ql-block"> 朱熹在吟翠山楼讲学期间,晚上常在房前乘凉,面对着雄伟的五虎山,想到五虎山上的神仙快乐自由,自己却只能躲在山沟沟里,与日月为伍,青山作伴,无法施展一身的抱负,心里不免非常羡慕五虎山上的神仙。有一次登上五虎山,留下“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夏日的晚上,朱熹多喝了几杯酒,心里烦躁,就到房前剩凉,可一点儿风丝都没有,睡又睡不觉,又找不到可以谈心的人,就沿着屋前的小溪信步走去。他来到石梁桥上,躺在桥面的石条上,望着满天闪烁的星星,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声,心想,在这里应当可以放松自我,好好睡上一觉了。</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朱熹感到另一种非常刺耳的声音又钻进耳中,周边蛙声一片,此起彼落,把他刚刚平静的心又给打乱了,朱熹不耐烦地骂了青蛙一句:“叫、叫、叫,脱颏啦。”说也奇怪,突然间蛙声没了。朱熹不知不觉睡觉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有村民下地,发现石板桥附近的青蛙下颏全部脱落。从此,这里的青蛙全都不会叫了。直到今天,石梁桥附近的青蛙仍不会叫。</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闽侯七里朱熹佚闻:</p><p class="ql-block">朱熹(又名朱文忠)(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十五日,出生于尤溪郑宅,乳名沈郎,小字季延,因他在朱氏宗族的同辈中排行第五十二,又称五二郎,十四岁失怙,十八岁应试中举,十九岁(即绍兴十八年西元1148年)他以未冠之年中进士第(登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连试皆捷,曾任枢密院编修、漳州知州等职,赵汝愚荐为焕章阁侍制、侍讲,是继孔子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配享孔庙大成殿十二哲人中唯一一个不是孔子的亲传弟子,成为“北孔南朱”人物。为避讳,世人尊称为朱子,宋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遭韩侂胄诬陷以“伪学魁首”之罪,而落职。在避禁“伪学”期间,朱熹在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四大书院讲学传道。此间曾数次到福州地区讲学。多次领门生郑性之,刘砥,刘砺,黄人龙,黄人凤,杨宏中,徐范,张道,郑沆,郑浚、郑湜(又名郑文肃)等游讲于侯官内七里之“朱子里”(洋下村),“龟山阁”(杨厝村),“绿榕桥”,“石官山”,“吟翠山楼”(下卓村),“五虎方山”等名勝并留下了诸多遗迹和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古之尚幹镇(今之尚干、祥谦、青口三镇)。位于乌龙江下游。界里自古有七濑三十六湾,境内五虎山乃汉代仙人介琰隐居之洞天福地,故题录入汉代名山名曰“方山”,山高千仞,四面如城廓,有灵壁岩,天柱峰,灵源岩等,峭秀挺拔、险峻,岩谷幽邃,危峦四伏,缭绕环抱,风光旖旎,景色迷人、五虎山虽雄险秀丽,但乃是古代闽南入省垣交通驿道(主要通道)之一,朱子多往返此间,爱其巍峨端庄时常与其门生聚会于设讲席授道统,席间兴致在第四虎处亲手书丹摩崖石刻“怡山良石,神仙所居”“溪山笫一”,“北有黄居院”,“读书”,“第一山”,并留下诗赞颂《方山》:“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亦为三溪口至盘古庙延线驿道取景命名“翠岭樵歌”,“盘古青云”,“横岗晴雪”,“鲤跃龙门”,“独占鳌头”,“碧桃献寿”,“金箱玉印”,“天马”,“龙潭碧波”,“案浮玺玉”,“兴楼迎曦”,“三台文秀”,“茂林烟雨”,“枫岺晨钟”。</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将军露山与老婆肌山的传说</p><p class="ql-block">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因有三条溪流在此汇聚而得名。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离三溪口村部不远的下卓自然村,背靠义客岭,面前有一条溪流,常年水流不断。村旁是唐宋古驿道,南向翻越义客岭通往福清、莆田;北向驿道沿着村前的溪流往大田村,经甘厝里村、虎山村,翻过方山峡到达南通镇瓜山村,从瓜山渡坐船到福州。大田村在历史上因大田驿而出名,宋宣和六年,大田驿迁往青口蝴蝶山。20世纪50年代,建三溪口水库时,大田村全村被库水淹没而搬迁。沿大田村前的溪流两边有将军露山、老婆肌山、蛤蟆山、龟山、蛇山等。在几座山中,惟老婆肌山与将军露山隔溪东西相对,两山之间沿溪边有一小道。</p><p class="ql-block">老婆肌山有两条山脉向溪流伸展凸出,两山脉之间深深凹陷,形似女人的两腿向前张开,两条山脉之间有一条小溪汇入山脚下的溪涧,当地俗称其为“老婆姕山”。隔溪相对的将军露山,有一条山脉向溪涧伸出,刚好对着老婆肌山的凹陷位置,像男人的阳具,当地俗称其为“将军朘山”。</p><p class="ql-block">相传,早年老婆肌山与将军露山受日月精华,久而生情,白天两情相悦,每日酉时,两山会合“交欢”,至次日寅时才分开回位。两山合拢时,通道堵断,溪水截住形成肥水,供给蛤蟆山、龟山、蛇山等周边溪涧里的鱼、虾、蛙、龟、蛇等动物,为此,这里动物种类繁多,草木秀丽,风景宜人。有一天,附近有一村民从沿溪小道经过办事,返回时,过了酉时,天色已黑,找不到路,在山上来回寻找,发现两山已经会合。从此,两山晨离夜合的消息就传开了。</p><p class="ql-block">到了明朝,告老还乡的宰相叶向高,到此游览,闻知将军露山与老婆肌山“夜合晨离”的消息后,想此地必有龙脉穴地,经各山观察,发现穴地已有墓主,自己得不到宝地了。因此,叶相打了一个主意,要破坏这里的风水宝地。他雇了石匠,在将军露与老婆肌两山的溪涧间,建了一座拱形石桥,意欲阻隔两山的夜合。果然,桥建成后,东西两山就不能会合了。这样,虽然夜间可保住通行,但是溪流经此就不能聚成肥水,周边各山草木逐渐枯萎,水生动物无法就地繁殖,纷纷外逃。蛤蟆山蛙穴的墓主得知此山的青蛙等动物外逃的讯息后,赶来墓地看个究竟。墓主忙了半天,只抓住一只跳得很慢的跛足小蛙。据闻,结果后代就出了一个跛脚的知县。</p><p class="ql-block">1959年,这里建起了三溪口水库,水源集西坑,甘厝里,下卓三条溪流。这几座小山大都淹没在水库里。如今,水库水质清澈、甜美,供七里人饮用和灌溉。虽然老婆肌山与将军露山大部分看不见了,但晨离夜合的故事还一直流传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三溪口义客岭传说</p><p class="ql-block">义客岭位于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下卓自然村后山,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翠。早年古驿道从这里经过,南向通往福清、莆田,北向经祥谦镇虎山村,翻过方山峡到达南通镇瓜山村,从瓜山渡坐船到福州。</p><p class="ql-block">从义客岭往南到福清、莆田方向,要走很长一段山路,山路沿线是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盗匪经常出没,深山里各种野兽很多,单身客人就是白天也不敢走。义客岭古驿道旁开有几家客栈,客人经过义客岭时,为了山路中行走安全,都先在客栈停留,等待伴侣,以便结伴而行,乡人把结伴而行的客人称为“义客”,“义客岭”因此而出名,一直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有一年年关将近,义客岭山下所有村民都在为过年准备食品,祭拜祖先。外出做生意的商人经过义客岭也都赶着回家团聚,客人来去匆匆,有伴的搭伴,无伴客人为了赶路,往往只身上路。</p><p class="ql-block">义客岭山脚下有一农户,以种田砍柴为生,眼看大家都在为过年而忙碌,街上年货也特别丰富,采办年货的人很多,而他家今年收成很差,年终已到,自己却身无分文,连生活都无着落。晚上,夫妻俩坐在油灯下,默默望着熟睡的孩子,寒冷的西北风从窗缝中吹入,把油灯吹得一明一暗,不时有鞕炮声传来,像是提醒她俩要过年了。只见妻子低声地说:“唉!又过年了,该怎么办呢?孩子今年又没新衣,娘家送年送什么?拿什么祭祖宗?一文钱都没有了。”农户紧了紧破碎的寒衣,紧紧握着拳头,咬咬牙,突然站起来,在屋角拿了一把三尖五刃长柄刀,方言俗称“肩扒单”,迎着刺骨的寒风消失在夜色之中。</p><p class="ql-block">广东一位商人为赶回家过年,当天夜里经过义客岭,在客栈边吃晚饭,边等伴侣,饭吃完了,没有等到一位伴侣。客栈老板劝其留下过夜,第二天早上再上山会安全一些。商人归心似箭,等得不耐烦,就点一盏“气死风”油灯,连夜孤身上路。商人在山路上不知走了多少时间,突然路边窜出一汉子,手握一把三尖五刃长柄刀,脸涂的漆黑一团,站在路中间,刀尖对着商人的胸口。那人对商人说:“我只要五两银子,好回家过年,不想伤害你。”商人心想哪有半夜抢劫只为五两银子的,赶紧说:“说话算话,只要你不伤害我,我给你五两银子。”说着,从包裹中拿出五两银子放在地上。汉子从地上拿起银子,提着三尖五刃长柄刀消失在黑夜中。商人摸摸头上的冷汗,继续赶路。</p><p class="ql-block">这个汉子就是义客岭山脚下的那位农户,当天夜里抢了五两银子。第二天,为孩子做了一件新衣,给岳父母送去一些年货,祭祀了祖先,余下的钱做一些小生意。几</p><p class="ql-block">年来,农户省吃俭用,买卖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在乡人中口碑很好,生意也越做越大,成为附近较有名气的财主,也为村民做了许多善事。</p><p class="ql-block">农户成为财主后,经常到广东进货。有一次,农户到广东进货,找的都是老客户,一批货物商定了价钱,付完钱后,农户带着货物回福州。走到半路,农户又重新核算了一下货款,少付了老客户20两货银,就叫随行的人员送货物先回福州,自己返回广东。农户到广东老客户店里,说明少付20两货银,特意送来货银。老客户非常感动,说:“20两货银算什么,没必要走了这么远的路程特地再回来,心意收了,钱不能收。”20两货银俩人推来让去,从店里让到店外,一不小心,银子从俩人手中落下,散落一地,有的跌入地下石板条缝中,俩人合力把石条移开,石条底下现出两个陶瓮,俩人把陶瓮盖子打开,见是两瓮白银。俩人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财富,商定一人分一瓮。</p><p class="ql-block">老客户感慨地对农户说:“我这一生碰到两位最有诚信的人,一位是你,另一位是几年前碰到的。那一年年关,我为了赶着回家过年,半夜经过义客岭,遇到抢劫,那人说只要五两银子,真的只要五两银,那天我从福州收帐回来,带了很多银子,如果他多要的话我也没办法。”农户不好意思地说:“那人就是我,实在太穷了,没钱过年,出此下策,非常对不起。”两人越聊越投机,老客户说他家有一闺女,已到婚配之年,尚未找到婆家。农户说儿子也长大成人,尚未婚配,愿与老客户结为亲家。两人当场决定结为亲家。后来两家生意大发,子孙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三溪口青鲶宝穴传说</p><p class="ql-block">三溪口水库位于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三条溪流的汇合处,1959年11月20日动工,1962年8月建成,集雨面积14平方公里,日供水量可达到2万到3万吨,保证了周边乡镇生产、生活用水的需求。早年未建水库时,在今大坝的西北向有一小山坡从溪涧中凸出,形态像一只乌龟爬向溪涧,乡人称之为“龟山”。龟山的对面为“鲤鱼山”,两山隔溪相对。</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天,有位堪舆先生夜间沿着龟山与鲤鱼山之间的溪涧路过,听见青鲶鱼交合的声音。堪舆先生提着“风不动”在溪涧里照看,见一群青鲶鱼在溪涧里相互追逐。后来,堪舆先生每次经过溪涧,都会听到青鲶鱼交合的声音,断定这是千里难寻的青鲶宝穴,谁得此穴地,谁家就官运亨通。有个县吏嫌自己官小,想找个吉地作为自己父母的坟地,以汲取风水灵气,助己升官。县吏打听到这位堪舆先生名声很大,就向堪舆先生求教,希望能帮助他找到一处吉穴。堪舆先生说:可以给你指点,但你要养活我一辈子,因为我给你这一处的穴地,我自己会就瞎了眼。县吏答应了他的要求。堪舆先生帮县吏找到了青鲶宝穴,很快县吏就把父母的灵柩移到青鲶宝穴下葬。不久,堪舆先生果真瞎了眼,县吏升官又发财。县吏起先尚能善待堪舆先生,时间久了,县吏就慢慢地冷待了堪舆先生。堪舆先生很生气。一天夜里,堪舆先生摸到青鲶宝穴,在溪涧里抓了一头鲶鱼,煮熟了吃下。不久,堪舆先生眼睛复明了,而那县吏的官丢了。</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朱熹与相思岭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文/陶 克 惠</p><p class="ql-block"> “相思岭”上有两个经久不衰的故事,却与古今中外的小说迥异,下面我将一一为大家讲来。</p><p class="ql-block">备注:</p><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我发现相思岭上有两个恒定故事。</p><p class="ql-block">一、爱情故事:三个版本,各有千秋。我大胆将三个版本实行“三国统一”,加以润色,使之成为更具可读性,情节立体的爱情传说。</p><p class="ql-block">二、亲情故事:基本一致,均集中在“叶向高首辅”一人身上,稍加汇总、整编即可。</p><p class="ql-block">一、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福海庵、黄土岭下有一个叫西台村的,村口何老汉一家,因地理位置优越,开汤圆店为业。老俩口诚实本分,生意兴隆。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名喚金莲。</p><p class="ql-block">因店家女,接触的事故就多。金莲本性聪慧,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便向父母提出要去读书认字。父母因仅一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无有不应者。但金莲是女儿身,没有哪个学堂肯收女学生的,何老汉这下犯难了。</p><p class="ql-block">何老夫人从小听着《梁山泊与祝英台》戏文长大的,知道祝英台是女扮男装进入杭城读书的。便建议老爷子何不将女儿也女扮男装。</p><p class="ql-block">何老汉对着夫人呛白道:“那是省城,天高路远的人家不知底细。我们哪有这个财力,你真是听戏文听糊涂了。”</p><p class="ql-block">金莲在一旁提醒道:“我们何家祠堂不是有个私塾,专门教何家子嗣读书的吗,父亲何不去跟族长说说情,让我也进去读书认字,这也不要女扮男装什么的了。”</p><p class="ql-block">一语提醒父亲。何老汉说:“女儿说得对,我现在就去。”何老夫人说:“且慢。”立即转身去厨房提出几斤现成猪肉,并从柜台上拿下两瓶杜康酒,一并交给何老汉提上。</p><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建在西台村中心地带。一扇1.8米宽、2. 3米高的大门洞开,门上悬挂一块金字黑底匾额,上书“何氏宗祠”四个楷体大字。左边“人至上圣贤书可耕可读”右边“德为绳祖宗恩当报当酬”。大门两侧有丈许高的围墙,墙体斑驳,爬满藤蔓。古老祠堂给人以一种庄重而又肃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宗祠是家族祭祀祖先和传承家族文化的场所,它承载着人们对于祖先的敬仰和对于家族的荣誉感。它不仅是氏族血脉传承的重要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文明载体。</p><p class="ql-block">“何家私塾”就设在祠堂内的左厢房,由族内三位老学究执教。招收的都是族内子弟。何金莲属于“香怜玉爱”一般出现,被同学们眷顾着。</p><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门前有一口大水塘,遍植荷花。池水清澈,荷叶田田。何氏祖先在设计建造宗祠时就充分利用山川地形,将后山黄土岭上泉水顺势引入池内,滋养何氏子孙后代。</p><p class="ql-block">池前方建一“赏荷亭”,六根青石柱,五围楠木美人靠,飞檐翘角,红色琉璃瓦金光闪闪。亭内悬挂南宋理学家朱熹名篇:</p><p class="ql-block">半亩方塘一鉴开,</p><p class="ql-block">天光云影共徘徊。</p><p class="ql-block">问渠哪得清如许,</p><p class="ql-block">为有源头活水来。</p><p class="ql-block">激励子孙后代用功学习,搏取将来;金榜题名,光耀祖庭。</p><p class="ql-block">赏荷亭紧挨一条官道,直通省城福州,是历朝官员下察民情,历代学子上京赶考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幸福时光容易过,艰难时刻日难捱。金莲15岁那年,何王氏一病不起。金莲日夜汤药奉侍,终因劫数大限已至,何王氏寿终正寝。金莲日夜啼哭,花容渐损。何老汉不忍,须得另谋长安之策。</p><p class="ql-block">一日,何老汉带着金莲到福海庵给亡妻超度,看到庵前横亘一条驿道,人来人往没个歇脚点,客商只得到庵内上香歇脚讨水喝。他灵机一动,便来到庵前正前方察看地形,觉得在此处建一汤圆店可行。一可以让金莲离开伤心之地,二可以承载永久家业,父女俩生活有依靠。</p><p class="ql-block">回家后,何老汉便将此想法全全本本地告诉女儿,再征求金莲的意愿。金莲觉得父亲用心良苦,慈爱温暖,便点头同意。何老汉却有所不忍道:“只是苦了你一个女孩子家的,从今往后,你的读书认字必须停下,跟我一起上山开店卖汤圆了。”金莲反而宽慰父亲道:“爹爹不用再为我担心,自从母亲去世后,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我不仅要承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您,还要将我们何家的汤圆店开下去。”</p><p class="ql-block">何老汉听女儿这一番通情达理话,十分感动,连说好好好!便将新店设计方案告诉金莲道:“我们这次在山上,我趁为你母亲亡灵超度间歇。有去察看了地形,得一想法,准备在庵前驿道旁建三间平房,大堂为客厅,摆上六张八仙桌;左边为我们俩卧室,前后隔开,我住前面,你住后面;右边为厨房、储存间。大堂右前方设掌柜台,迎接客人;柜台后面立壁柜镂空,摆放各类酒水。厨房外边建一柴火间,堆放柴火以备所需。”</p><p class="ql-block">金莲听父亲这番详细计划,考虑得却很周全,没有异议。</p><p class="ql-block">父亲续道:“新店名我都已想好了,就叫‘金莲汤圆店’,不能再用‘何老汉汤圆店’了,以后这汤圆店还是要靠你们年青人来打理的。”</p><p class="ql-block">金莲点头接受道:“是!我还想给新店再写上一副对联,附庸风雅。因为这驿道上来来去去的有许多读书之人、上京赶考之人。”</p><p class="ql-block">父亲道:“这我就不懂了!你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来吧!”</p><p class="ql-block">过了月余,黄土岭上,福海庵前“金莲汤圆店”正式开张。路过商贩、登顶香客终于有了个歇脚、给养之所,商旅大快,香火日盛。</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年后有一天,四位老童生落榜后结伴回闽南,长吁短叹地爬上山顶。见黄土岭上突然间多了一家汤圆店,馋虫蠕动,饥肠辘辘,异口同声道:“赶紧吃汤圆去。”</p><p class="ql-block">正欲跨门,只见门上有一副对联:“高汤沸滚方知味,”“烈火煎熬果懂辛。”沉思,一人惊呼道:“这副对联妙呀!明写‘汤圆’,暗写‘人生’。正好启迪我们持续奋进,肯定是请哪一位有故事,又落魄的老学究写的。”</p><p class="ql-block">又一人附和道:“这副对联状物准确,立意高邈。非老世故者,或在这一行业打拼多年之人写不出此联来。”</p><p class="ql-block">四人一议一论进店坐定。金莲迎客,父亲接单。正欲转身去厨房。被路人甲叫住道:“店家,你门口这副对联是请哪一位老学究写的?”何老汉道:“没有啊!是我们自己写的。”</p><p class="ql-block">路人乙道:“你真不简单,一个开小吃店的都这么有学问,这也可能跟你长年累月看着这些汤圆沉沉浮浮有关吧!何老汉说:“这也不是我写的,我一个大老粗,哪有这等文化。”</p><p class="ql-block">路人丙忽指向柜台内正在拔拉算盘的金莲道:“难道是这位姑娘写的?”何老汉道:“正是我女儿写的。”四人惊讶道:“这了不得,我们该汗颜,怪不得会高考落榜。”</p><p class="ql-block">路人丁道:“我不信,我要考考她。”便站起来走到柜台前。礼貌性地与金莲打起招呼道:“掌柜的,你真有学问,听说门口这副对联是你写的?”金莲礼貌性的微笑道:“见笑了!客官。”</p><p class="ql-block">路人丁回坐不服道:“我们四人虽都名落孙山,但肚子里多少有点墨水,一统夸赞下来的原来是她。今天我要跟她对些对子,游戏一番。”便起身再次走过去对着金莲说道:“掌柜的,你真不简单,能写出这么有水平的对联,我们想跟你对对对子,不知掌柜的意下如何?”金莲稍作迟疑,飞红着脸,点头说:“好吧!你们是客官,我作店家的尽量满足你们要求。”</p><p class="ql-block">路人丁再次回到桌上,说与其它三位道:“看样子这位小姑娘真有点墨水,回答得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多出一些刁难的上联给她吧!”</p><p class="ql-block">此时何老汉两手正捧着蝙蝠古朴脱胎大红漆盘,盘内托着德化大纯白骨瓷碗,碗内盛着十二粒鸡蛋大小晶莹剔透的滚烫汤圆,端放在首座路人甲面前,路人甲说声“谢谢!”何老汉又陆续去端来三碗,各人面前放好,礼貌性地伸出手请各位客官慢用并退下。</p><p class="ql-block">四人因赶路爬坡,肚子早饿。本想囫囵吞枣。怎奈汤圆滚烫,只得亲吻慢舔。黏黏甜甜,软软糯糯;咬上一口,芝麻馅慢慢溢出,香气四溢;吃上一碗,浑身热乎乎的,血脉贲张。四人个个竖起大拇指道:“这元宵正宗、汤圆真甜,好吃、地道。”</p><p class="ql-block">吃饱后,吧唧嘴。路人甲道:“掌柜的听好了!我的上联是:‘故作小红桃李色’”金莲一听他是以梅花为主题,便对上“尚余孤瘦雪霜枝。”路人甲伸出大拇指。</p><p class="ql-block">路人乙接上道:“掌柜的听好了!我的上联是:‘瑶台月下无双艳’”金莲细听,此联以牡丹为主题,便对上“春色人间第一香。”路人乙暗自叹服。</p><p class="ql-block">路人丙接上道:“掌柜的听好了,我的上联是:‘夜帐佳人红袖舞’”金莲细听,此乃诉说人间幽女之恨,天上仙女何尝不是呢!便对上“天宫玉女翠眉颦。”</p><p class="ql-block">路人丁不服,立马接上道:“掌柜的听好了,我的上联是:‘架上葫芦酷似吊’”金莲细听,此乃取自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趣闻雅事。</p><p class="ql-block">苏轼与佛印和尚,他们是好朋友,时常到野外郊游,常常以对对子为乐趣。有一次两人泛舟湖上,东坡看见一条狗在河岸上啃骨头。苏东坡得意地笑了一下,对着佛印道:“我又有一个绝佳上联,请佛印兄赐我下联。”</p><p class="ql-block">佛印欣然应允。</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就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p><p class="ql-block">佛印也是个才思敏捷的人,他一听就知道苏轼借用谐音在损他,于是他左思右想,很快想出一个得意的下联回怼去苏东坡道:“我的下联是:水流东坡诗(尸)。”两人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又一次,苏东坡和佛印在院子里下棋,佛印不经意间抬头看见院子里的葫芦都成熟下垂着,突然间来了灵感,就给苏东坡出了一个上联:“架上葫芦酷似吊。”</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苦思冥想,一时还答不上来,便起身走到池塘边,只见满塘荷花一朵朵盛开。忽然灵光一闪道:“池中荷花恰似穴。”佛印被苏轼的才智过人乐得哈哈大笑,俩人复归下棋,楚河汉界。</p><p class="ql-block">金莲想这副上联,对方正取自于此典,皆以男女性器作为意象,作为少女不宜回答。便诚恳认输道:“此联我怎么也对不上来,认输了。”</p><p class="ql-block">路人丁哈哈大笑,自以为得胜,难住了金莲。便与其它三人一哄而起结帐上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熹在七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一、朱熹在吟翠山楼讲学遗事</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200年),号晦翁,祖籍安徽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曾任枢密院编修、漳州知州等职,赵汝愚荐为焕章阁待制、侍讲。被人弹劾为“伪学”后,为避禁“伪学”,主要在福建,也到江西和湖南书院讲学,其间十余次到福州等地优游讲学。</p><p class="ql-block">南宋时,福州可算是安逸之地,经济和文化也相对繁荣稳定,所以福建才会成为南宋理学创立与传播的重要区域,民间办书院讲学也成为时尚。这时朱熹多是“差地方宫观”闲职,朝廷有诏实职多辞之,致力于理学探索、讲授。多在福建武夷、尤溪、晋江、古田、福安等地办书院,四处游学、讲学,曾多次来到福州,有时是路过,有时专程来,有时是游历。由于当时处于避禁“伪学”时期,朱熹多在偏远的郊县民间游学、讲学,因此官方文献史籍记载甚少,有关资料多在民间口耳中相传,也散记在族谱、地名、传说、文人笔记中。</p><p class="ql-block">据有福州有关史料和尚干七里民间记载与传说,朱熹在福州书院讲学时,也有一段在方山(五虎山)山下辅翼村下卓自然村(今属三渓口村),筑“吟翠山楼”讲学,留下了相关遗迹及遗事。</p><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到福州地区十余次。宋淳熙年间在福州讲学时,居住道山路一个小巷里,因此,这小巷后改名来魁里,今为来魁里一号。据考,朱熹旧居遗址,迄今约有843岁了。遗址原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共两进的古建筑,20世纪70年代被拆掉,改为三层新楼。现只保留南侧一座清式“四扇三”的花厅,天井下有假山鱼池,相传是朱熹的读书处。在福州乌石山也留有“赵子直、朱仲晦淳熙癸卯仲冬丙子同登”和“石室清隐”等摩崖题刻。据福州有关资料表明和尚干七里民间传说,朱熹也就是在这期间来到方山筑“吟翠山楼”讲学。具体时间约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前后,当时朱熹赴泉州吊傅自得,途经福州会晤赵汝愚后,游历闽中数县,讲学扬道。其间一段也到五虎山下今辅翼村下卓自然村讲学,为时四个月,也有资料说有一年多,觉得不太可能,有可能的是隔了年把路过回访还说得过去。因为当时朱熹在福州逗留时间本来就不长,又到过不少地方,多是游学式的。</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称“吟翠山楼”呢?据闽侯有关史料记载,朱熹在闽县方山山下闽县清廉里下卓村(今属祥谦镇三溪口村),筑石草庐讲学,见这里苍山满目,可歌可吟,故称之。下卓自然村在今祥谦镇三溪口村的西南部,其东南部靠山,至青口镇西台村;西到崙顶;北邻三溪口水库;有宋代的古驿道经过。隐居于鱼山宫两年,朱熹在这里筑“吟翠山搂”讲学后,闻名于世,此后下卓村的“吟翠山楼”也成为福州理学的发源地之一,其遗址至今犹在。</p><p class="ql-block">朱熹在下卓村筑“吟翠山搂”讲学,还促使相邻的辅翼村良好的文风形成。当地人相传,辅翼村的黄人龙和黄人凤两兄弟,曾慕朱子大名前往下卓自然村,拜朱子为师,在“吟翠山搂”学习,潜心研究理学,与朱子来往一段,后来兄弟俩都成为尚干七里名士。在黄氏这两兄弟影响下,村中乡民也重视了对子弟的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据说辅翼村鼎鼎大名的诰授朝奉大夫黄孔光,也与朱熹有一段交往。黄孔光(1141—1205年)系南宋乾道丙戌科(1166年)进士,字晦叔。其夫人赵玉牒出自宋赵皇室,故又称郡马爷。据族谱记载,黄孔光属虎邱黄氏,祖上于唐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初卜居闽清六都,后第六支祖黄国宝迁来辅翼村,为辅翼虎邱黄氏始祖。黄孔光在朝为官近30年,在宋绍熙年间,因看不惯朝廷政治昏瞆,宦官当权的现象,便辞官归隐家乡。回乡后听说朱熹在下卓村“吟翠山搂”讲学,经常过去拜访朱子,谈天说地,探究理学。而据辅翼村黄氏族谱记载,黄孔光归里时间与朱熹在下卓村讲学时间上不大吻合,但这些毕竟是民间传说,确切时间可能会有误差。而黄孔光与朱熹为同朝官宦,他们之间一段交往应该有可能的,何况民间书籍和传说一直在流传。</p><p class="ql-block">黄孔光受朱子讲学影响,从中得到启迪,认为好的文风可以改变不好民风,为改变个别村民存在的剽悍习气,陶育文风,与兄黄孔明等人发动本宗族人筹资,在玉凤山西侧创办凤山书院,培养了村中不少俊秀,如进士出身、浙江衢州知府黄维会,山东邹平县知县黄元俊,授武略骑尉黄维波等。</p><p class="ql-block">而今,八百多年时光过去了,但朱子、黄郡马办学育才的故事永远不会过去。</p><p class="ql-block">二、五虎山下朱子楼</p><p class="ql-block">雄伟的五虎山气势磅礴,连绵起伏的百六峰脉蜿蜒向东而去,终结于尚干镇西部仙人峰下的兴林寺旁的朱子楼。据《尚干乡土传说》《尚干七里地名漫话》等乡土书籍记载和坊间传闻,闽二中内的古兴林寺西侧奎光阁内,有祀朱文公的厅堂,听说在很久以前就挂有朱熹像,既为人们便于瞻仰理学先贤,又用来纪念朱子在兴林寺内讲学一事,故称“朱子楼”。</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字元晦,十八岁登进士第,授泉州同安主薄。其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秘阁修撰等职。光宗时,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漳州、潭州,秘阁修撰等职。宁宗时,赵汝愚奏为焕章阁待制、侍讲。但韩侘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他亦被劾。庆元元年(1195年)降两官;庆元四年订立伪学逆党籍,他在其中,两年后病死。理宗时赠太师,追封信国公,从祀孔庙。</p><p class="ql-block">朱熹避禁“伪学”期间,隐居福建僻远山野海隅,继续播扬光大先贤二程创立的理学。曾徒居福建崇安、建阳,尤溪等地,也来到福州十多次,约在第七、八次期间,即南宋淳熙十年(1183)前后,在闽县五虎山山下一带讲学,在七里民间留下他活动的事迹,其中有他在尚干兴林寺内讲学的故事传说。</p><p class="ql-block">朱子楼在兴林寺西侧奎光阁内,传说朱子在这里讲学过,因此在古时,奎光阁内的朱子楼也成为文人雅士文化活动场所,年年在春秋两次,尚干七里文人雅士聚集一起,登楼吟诗作赋泼墨,抒发雅兴逸趣,成为年例。著名的百六峰诗社也设在这里,每年正月初十举行诗会和笔会活动。那么,朱子楼是怎么来的?</p><p class="ql-block">时光倒回南宋时代,据说当年朱熹避伪学在五虎山下的下卓村筑吟翠山楼讲学,喜欢观赏这里的山川美景,以优游来“格物致知“,“朝夕游焉,以博义理之趣”,丰富理学理论。在一个春日,他带学子出去遊春,来到上虞乡塔林村(原永庆里,今尚幹镇),被这里不俗的山川迷住了。西南面的五虎山于群峰中突兀而起,酷似五只活老虎,仰望江天;奇石峥嵘,嶙峋怪异;苍松滴翠,杂树丛生,山青水碧,景色迷人。五虎山支脉一百零六峰像龙脉绵延而来,终结于塔林西边山下叫珠山的小丘坪上,坪边有两口水井,酷似龙的双眼,“似龙抢珠”;一条江河从东南打三十六弯,绕塔林村一圈,俨如“玉带环腰”。真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啊,今后必将发达。朱熹啧啧称羡,心生主意,琢磨着在这里设个讲学点,传播理学,造就一方俊才。于是想在附近的“兴林寺”设讲学点(在今闽二中内)。听当地老者说,这寺始建大唐兴元甲子(784年),系上虞乡缙绅陈义初筹资兴建。初建时只是五栋木构台櫞,到这时已有300多年沧桑,经几次修建也有一定的规模。朱熹听后,十分满意,周围又清静,是讲学的好地方。寺主持是开明僧侣,听说是当代儒士朱子要借用这里场地讲授儒学,也想结个善缘,教化众生学道从善,也算是一种布施,爽快地答应腾出房间作讲学场地。朱熹便告知附近乡人,听说是当代名儒朱子在这里设点讲学,乡人高兴地送子弟拜托朱子教授,多数是塔林村“朱、何、严”三姓族人子弟。</p><p class="ql-block">朱子在这里讲学的同时,在五虎山中还留下了“怡山艮石,神仙所居”题刻和“五虎平洋居万户”名言,都成为尚干七里民间脍炙人口的千古话题。在兴林寺旁的奎光阁内,当地儒生也绘制朱熹像,挂在厅堂中,来纪念朱子这段讲学的日子,称“朱子楼”。时有文人墨客来临瞻仰朱子,并写诗作赋,翰香弥漫。如清代尚干乡举人林是绥留下《朱子楼夜坐有怀方兄世潮》的诗:“三十年前共执经,今宵独对一灯青。君饶舌铎居宾席,我借肩墙晤考亭。世事升沉山上月,人生聚散水边萍。鹏程好振秋风翮,肯许联翩到北溟。”诗中借以追崇先贤朱子,来抒发自己的鹏程怀志。</p><p class="ql-block">虽然,朱子在这里讲学时间并不长,但却影响着一代代读书人努力上进,创造了尚干七里“书院兴起,文风鼎盛”的光辉灿烂。而今,望着朱子楼,仿佛又听到了千年之前兴林寺内琅琅书声;透过朱子楼,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后的陶南书院、淘江书院、百六峰诗社、福建乡村师范、闽二中等闪耀的文化光芒……</p><p class="ql-block">三、“龟山阁”话朱子师道</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古往今来,教师一直是被人们尊重的职业,古代有“孔子拜师”、“程门立雪”尊师典范,因此有了“师道尊严”的行为规范,成为中华民族一个传统美德世代传承。“师道尊严”的表述最早出自《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说是在学习活动中,尊敬教师难以做到;只有教师受到尊敬,他所传之道才能得到民众的尊重;道得到尊重,人们才会懂得敬重学业。因此“师道尊严”,从本质上说就是尊师,尊重知识,尊重老师的劳动。</p><p class="ql-block">在古代闽县还珠里(今属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也传扬着一个关于“尊师”小故事,虽是小故事,但却关联着一个大人物,还关联着村中一座很有名的南宋建筑物,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先说这座建筑物,这就是鼎立在今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头、宋代建的龟山阁。龟山阁始建于宋乾道年间(1165年~1173年)。明崇祯进士、官至福建提学副使的许豸也曾读书在此,中举后撰书题联阁中。龟山阁原是一座杨氏子弟读书之所,小巧精致,坐北朝南;为穿斗式木结构双层楼阁,建于碧波之上,湖水环流阁下。之后经历明弘治二年(1488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及1993年由台胞杨清钦捐助进行重建、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阁下七濑三十六湾江水环绕,四周古木参天。龟山阁一层祀杨时先生像,二层祀文昌帝君及魁星。1989年列为闽侯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也许“龟山”两字,外乡人第一感觉,认为这里有个龟状的山得名,查遍沪屿乡土有关史料,有“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民谚流传。果然有“龟山”的记载,“三山现”中的“现”是指玉山、壶山、庄山;“三山藏”中的“藏”是指阜山、榄下山、庭头山;“三山看不见”中的“看不见”是指花猫山、根兜山、龟山。叫人想不到的,这里的自然风水和人文生态与福州的“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一脉相承。不过这里的“龟山”不高,早被村里密集的房屋淹没了,所以说“看不见”。但更叫人想不到的是,这“龟山阁”的“龟山”不是取山名之义,而是取人名字号。经了解村里老者,才知这是村中杨姓祖上名人杨时的字号,是当年村中杨姓族人为纪念祖先杨时而建。“龟山”取自宋代理学家杨时的号,因称“龟山阁”。这还不算重要,重要的是,阁上匾额苍劲有力的“龟山阁”三个字,是鼎鼎大名的大人物、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书写的。在古代,朱老夫子怎么到临偏远的小村庄泼墨留宝呢?他跟龟山阁究竟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翻开族谱并了解村里杨姓族人,经查有关资料,才获知其中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在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游历福州,兴办书院播传儒道理学,听说闽县还珠里杨厝村建有纪念他的师祖杨时老先生的“龟山阁”。杨时老先生“程门立雪”尊师的故事,深深地烙在他心头:杨时,宋将乐人,字中立,号龟山,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熙宁进士,调官不赴,学于程颢。程颢去世,复学于程颐。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二程正宗,朱熹、张栻之学,其源皆出于时。卒谥文靖,学者称龟山先生。“程门立雪”即出于杨龟山的故事。据传,在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杨时赴任途中,绕道洛阳,与游酢同去拜访程颐,时颐入睡正酣,又值大雪,两人侍立门外,待颐醒来,雪已深一尺。以后,“程门立雪”,流传后世,为学者范。杨时天资聪颖,4岁从师,8岁善诗文,人称神童,毕生精研理学,尤其是“倡道东南”,对闽中理学的崛起功不可没,后人尊他为“闽学鼻祖”。想到这里,朱熹百感交集:祖师不仅是尊师典范,其学说还赋予了他有益的人生……决定前往拜访。到了杨厝,他瞻仰了“龟山阁”,想到有师祖的理学相承,使自己学问大进,才有了自己今天的成就。在师祖的塑像前,朱熹顶礼膜拜毕,叫学生备好笔墨砚纸,提起大笔,一口气写下了苍劲有力的“龟山阁”三个字,族人如获至宝,制成金字牌匾,悬挂阁正中额上。朱熹尊师的行为,杨姓族人有口皆碑。大家在感动之余,诚恳请求朱子在这里为族中子弟教授学业。为感师祖恩德,</p> <p class="ql-block">朱熹便答应了族人的请求。据说此后,朱熹便返还于福州书院和杨厝龟山阁之间轮番讲学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而今,望着朱熹写的“龟山阁”三个字,不觉地肃然起敬。尽管历经时代变迁,但“尊师”与“师道”的传统在现代仍然对教育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朱熹在杨厝村留下的一段尊师佳话,将穿越历史的时间,寿世远行。</p><p class="ql-block">四、郡马爷回乡办学</p><p class="ql-block">黄峥松</p><p class="ql-block">话说宋郡马爷黄孔光在朝奉官近30年,目睹近年光宗皇帝政治昏聩,宠信宦官,且性情偏执,嗜酒、惧内、好优伶,终日感叹自己虽为进士,又誥授朝奉大夫,却无回天之力,若离开朝廷又有畏难退缩之嫌,也辜负郡主一片恩义。正无计可施之际,还是赵郡主深明大义,说:“夫君年已知天命了,回故里吧,躬耕南亩正是时候。”有郡主的支持,孔光如释负重,宋绍熙五年(1193),率家眷回到家乡闽县清廉里辅翼村。</p><p class="ql-block">回到家乡,亲切如初,一片青山绿水给他无限的爱意。“晨起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种豆,种瓜,修茅庐,作诗曰:濑江流水绿参差,数声鸡犬是我家。其诗足见辞官回乡后的轻松与快意。他还发动里人修桥铺路,办起了武馆,招收青年习武。某日,一小伙子仗着自己学了一身武艺,拳打过路客,孔光知道后非常生气,说:“习武是为了健身,防范匪患,孔夫子说‘见义不为,无勇。勇而无礼则乱’, 怎么会轻易出手打客人呢?”他责罚了那小伙子之后,也深感自己对大家有缺文教。此事后,他决心在玉凤山西侧办书院,化育民风。</p><p class="ql-block">他常率乡人到乡南的下卓自然村追寻朱子遗迹。朱熹在惇熙十年(1184),游学与闽郡,驻足五虎山,饱览七里风光,还在山顶留下“怡山艮石,神仙所居”石刻,在下卓村构筑“吟翠山楼”。携许多名人在山楼煮酒、品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剖寒玉。”特别是朱熹赠送给女儿朱兑、女婿黄干的《葱汤麦饭》诗最让孔光心动。:“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孔光与朱熹只有一面之交,但对黄干这个本家还是十分熟悉的。在朱熹的影响下,七里南乡一带文风鼎盛,书院林立,有龟山阁、奎光阁、文昌阁,陶南书院、淘江书院等等。书院培养了许多栋材,亦陶冶了乡间,纯正了民风。辅翼村还把《葱汤麦饭》诗载入族谱,当作家训世代传教。孔光共育七子,孔诗、孔书、孔礼、孔义、孔信、孔忠、孔时,其中五人中举传为佳话。孔光公不慕富贵,隐归故里办学、躬耕,受到乡人的崇敬。寿终御葬盛典,时隔810多年,他的灵寝仍得到保护,故事仍在传扬。</p><p class="ql-block">五、朱子《方山》诗话</p><p class="ql-block">刘长锋</p><p class="ql-block">方山自古为闽都福州南案山之一。从乌龙江南望,见五峰并举,似活虎欲奔,故又称“五虎山”。从北至南,第一峰称“一虎”,因小,俗称“小虎”或“虎仔”。第二峰因山形大,“二虎”或 “大虎”。第三峰称“三虎”,因山顶岩石呈白色,俗称“白面虎”;因山顶平面如台,又称“平面虎”。第四峰称“四虎”,因其下有“岐尾村”,俗称“岐尾虎”。第五峰为“五虎”,又叫“尾虎”或称“回头虎”。“回头虎”最高处称“尾虎顶”,高611米,与南通镇交界。</p><p class="ql-block">五虎山壁立千仞,谷口深隘,四峡如门,形势险要。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至今寨门遗址犹存。隘谷以内平畴数顷,岩洞幽深,溪流屈曲,水声潺潺,附近有灵壁岩、鲤鱼石等胜景。因此,为历代仕客名人所崇仰,留下了大量赞颂五虎山的诗篇。其中耳熟能详、最有名气的是朱熹的《方山》诗,此诗虽然在《福州府志》中载为无名氏,但福州民间传说和地方文史资料却认可是朱熹的诗作。</p><p class="ql-block">据说,这是朱熹避禁“伪学”隐居五虎山下卓自然村时写的。当年他在“吟翠山楼”讲学之余,登五虎山(方山)览胜,除题刻之外,还留下《方山》诗,虽说是这首诗目前版本有三四种,但大致相同。笔者选其中常见的为例,话一管之见,以抛砖引玉。</p><p class="ql-block">诗云:“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此诗大意是:来到方山里面,只因山势险峻,却看不清它的面貌;而山下的重重溪水弯曲,十分幽美。归来时候,累了端坐小窗前下休息,心里仍在回想着:方山之巅非常接近天宇,远远看去好像只有百多尺,还有山中滚滚而来寒气,堆积成像晶莹的白玉一样。</p><p class="ql-block">诗首句“到山不识山面目”,是引用苏东坡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衍化来的,富具哲理。</p><p class="ql-block">诗二句中“九鼻”,指在五虎山东向正北,有壁立千仞、谷口深险的九鼻山峰状。南宋梁克家在《三山志》书中描述的方山九鼻:“山在州南重江之外九鼻,东向正北,遥望突兀端方,直下数千尺,故名”。 梁克家比朱熹大几岁,曾任福州知州,右丞相。据当地有关方山地名记载,九鼻是百六峰一个险峻的名峰。明叶溥、张孟敏在《福州府志》载:“(方山)在府城南七十里(这是按当时计里方法,按现在计里方法只有三十多里),九鼻东向,正北东望,突兀端方,又名虎头山。”此峰应该在古闽县永庆里(今尚幹镇)五虎山东南麓中附近山峰。明尚干乡痒生林允舒自号“九鼻山人”,建“九鼻山房”,有《书九鼻山房》诗:“傍山书舍是山家,山径岧遶竹外茶。老树抱岩龙矫首,蟠松落石虎摩牙。寒梅犹带春前叶,秋菊能开至后花。景物清新成雅癖,不知去住几烟霞。”明林允腾《奉寄九鼻兄》诗:“草舍幽居日似年,惠莲心落蚬江边。一生岂是躭鹰饱,千里应须附骥前。栖棘敢言斯道晦,着鞭还让我兄先。相思未得长相见,怅望真成各一天。”这两诗作者都是尚干乡人,自然写家乡附近的“九鼻峰”,诗中“惠莲心落蚬江边”,不正是写淘江边“蚬子”吗。</p><p class="ql-block">“盘溪曲”,指溪水在山中弯曲绕行。这里的“盘溪曲”,应该在方山上眺望南通方向十八重溪的景象。</p><p class="ql-block">诗三句中“兀坐”,这里是端坐的意思。但也有书籍把“兀坐”写作“几坐”。 “几坐”,指在矮桌上坐,也说的过去,并且“几”是平声,放在这里可以补救本诗句所犯的孤平。不知是笔误,还是另有说法,不好说谁错谁对,除非有新的发现,才能讲清楚。</p><p class="ql-block">诗尾句“倚天百尺”:比喻离天近。“堆寒玉”:指这里滚滚而来的寒气,堆积成像晶莹的白玉一样。</p><p class="ql-block">除此,还有文人墨客写了不少赞美五虎山的名诗。如宋王逵《游方山》诗曰:“众状皆穷险,兹形独擅方。坦夷中砥砺,端正外青苍。上帝为棋局,炎君避暑床。回看太行路,更近利名场。”明黄济《过方山旧居》诗曰:“曾逐孤舟背远村,清溪一去不知源。于今莫避秦人处,野鸟潭花即故园。”明郑善夫的《九日方山登高》诗曰:“方山五片石,峥嵘七千寻。气象衡嵩敌,风云岁月深。百年大梦寐,九日此登临。愿卸红尘累,岩栖长道心。”明尚干乡进士林应奎,《游方山》诗曰:“五虎峰头接太虚,飞龙淡荡遍邱墟。莺声匝路云归尽,岚气侵衣日上初。绝涧危岩稀辙迹,怡山艮石有仙居。扶藜载酒登临暮,自得狂歌烂醉余。”清林是绥《登虎头山晚眺》诗曰:“峰逥路转抵岩巅,风景霏微近日边。象岭断邀归雾补,龙江曲引晚潮连。目迷野色薰残照,耳乱秋声碎暮烟。欲探仙源何处是,几回搔首碧云天。”等等,不一枚举。</p><p class="ql-block">六、闲话“怡山良石,神仙所居”</p><p class="ql-block">刘长锋</p><p class="ql-block">五虎山素以“峰、岩、洞”称奇:有灵壁岩、天柱峰、鲤鱼石、灵源岩、鸭母岩等峰岩迴转;还有葛藤洞、石床、石坛、石棋局等洞石相环。山头薄雾飘渺若仙翁驾临,山中自古还以仙迹传说称著,有汉仙人介琰避世隐居山巅,于山何氏九仙翁云遊修炼山中,晋小仙翁葛洪炼丹葛藤洞,吕洞宾和李铁拐弈棋酣睡惹祸轶事,唐黄子野隐居方山遁仙逸闻,周朴夫妇仙隐五虎山佳话…… 美丽传说在当地流传了千百年。</p><p class="ql-block">当年朱熹在五虎山下讲学期间,听说五虎山中有汉介琰,晋葛洪、唐黄子野等高士隐居修行成仙,还有吕仙、何氏九仙翁在山岩上等仙家留下许多美好传说,趁兴登临五虎山中寻觅“仙迹”,在考察石质和这里所处的方位后,便题下了“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个大字,被弟子刻在五虎山峰悬崖顶岩石中。朱熹还听说唐隐士黄子野隐居方山中,后循远方寻仙去,感慨之余,又挥笔写下“黄居院”三字,也被好事者刻在黄子野隐居处的岩石上。</p><p class="ql-block">明代尚干乡进士林应奎在《游方山》诗中,有“绝涧危岩稀辙迹,怡山良石有仙居。”句,进一步佐证了朱熹的这题字刻岩一事。全诗云:“五虎峰头接太虚,飞龙淡荡遍邱墟。莺声匝路云归尽,岚气侵衣日上初。绝涧危岩稀辙迹,怡山艮石有仙居。扶藜载酒登临暮,自得狂歌烂醉余。”诗中也将五虎山带入飘飘袅袅的仙境。</p><p class="ql-block">但有关书籍写朱熹在五虎山“怡山良石,神仙所居”题刻中的“良石”,也有写为“艮石”,究竟是“艮”还是“良”比较接近朱熹原意呢?</p><p class="ql-block">经一番探讨,笔者认为,“艮”字比较合符朱熹的原意。“艮石”寓意深而广,而“良石”词白义浅,意为良好的岩石。而“艮石”,不只是“坚硬的石”之义,还有更深的寓意。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也通八卦之说。八卦中“艮”字代表山,八卦中“乾、震、坎、艮”为四阳卦,“艮”属阳卦;同时,“艮”字在卦象中,代表在山的东北方位。朱熹当年在五虎山下讲学,登山的地方应该在今祥谦镇岐尾村黄山边附近上去的,题刻的岩石今也存在岐尾虎北偏西靣峭壁上。而这里处于五虎山东麓阳面,与八卦中“艮”字阳卦一致;再说八卦中“艮”字卦象代表方向是东北向,这一带地处的正是五虎山的东北方向,因此称“怡山艮石”。传说中神仙活动遗址也多在这方位的山上,因此为“神仙所居”。由此可见,“艮”字比较接近朱子题刻的寓意。</p><p class="ql-block">七、朱熹与尚干桥亭古迹</p><p class="ql-block">刘长锋</p><p class="ql-block">尚干桥亭位于今尚干镇东升村四石自然村,始建于南宋。据说当年因朱熹游览此亭留下一句尚干七里人耳熟能详的名言,成为一代代七里人饭后茶余的一段佳话,因此,也使桥亭遗址成为今尚干镇的一个名胜古迹。</p><p class="ql-block">据传在原永庆里(今尚幹镇)尚干乡东部,古时有大厝建在面积4石的的田中,因称这地名为“四石”。古时一石为十斗地,一斗田六分。后来不断有乡民到这里定居建房,形成自然村落,人们以田地的面积取名“四石村”,这是典型的具有农耕元素的村名。听说还有由四块石板路得名的说法。南宋时“四石”末成村,周边江汊纵横,后来有了人家,便有了小桥,如果在雾气满江朦朦的清晨,这里可是一幅绝美的“小桥流水人家”水墨图,于是好事者在桥旁建个亭,所以这里又称为“桥亭里”。“桥亭里”位置就在今四石自然村,东连过浦村,西接后村村,南临淘江,北又邻过浦村。1956年东升、过浦、后村成立东升联队,1983年东升联队撤销,成立东升村,辖有四石、桥亭等自然村。</p><p class="ql-block">相传南宋时,朱熹避禁“伪学”在闽县五虎山下筑吟翠山楼讲学,也在上虞乡兴林寺(今尚干镇闽二中内)设点讲学过。朱熹认为:“天理流行,随处充满”,山水之间往往可以发现自然哲理,启发灵感。把讲学与游览巧妙结合,是朱熹教授的一大特点。因此,他在讲学闲暇,喜欢游览附近秀美山川。一天,他带子弟从兴林寺往淘江边走去,走到今尚干镇东升村(即旧时四石村)小木桥,桥边有个小亭,便坐亭上观赏五虎山胜景:珠山顶庵塔在金色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淘江水渗入周边一片片连绵不断的洲田,像“玉带环腰”,背面的五虎山巍峨傲然,像守关大将,守卫着这一带百姓的安宁与祥和。这分明是一块生生不息的发祥宝地啊!看到动情处,便站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五虎平洋居万户!”被弟子听到记下,经口口相传,“五虎平洋居万户”这句妙语,后来被里人又加一句“玉带环腰串心河”,与之对偶,流传到今。后来这个地方也成为现在尚干一个名胜,叫“桥亭古迹”。清代尚干乡举人林是绥在《和题朱夫子像赞》诗写道:“二程以后谁继美,恭默思道端容止。六经阐发有余闲,消遣青巾共朱履。我怀哲人今既往,摹形想象曷能已。伪学之禁奈若何,羽翼宫墙不可毁。宫墙不毁姓名彰,数百年来愈表扬。坐对鼓峰颜色古,几回瞻仰钦圭璋。天风海涛亭在否,前古山高与水长。”诗中发问“天风海涛亭在否”?很可能指的是这个亭。而今“桥亭古址”被追崇朱子的当地文人完好地保护下来,之后还扩建成“桥亭列圣庙”,现存在尚干镇东升村内。</p><p class="ql-block">“五虎平洋居万户”是赞叹,又是预言。而今,这一带包括祥谦和尚干两镇在内的村庄居民何止万户?如果朱子在天有灵的话,应该也为自己当年的预言得到应验而感欣慰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