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9年前我在新浪博客编的这一篇文章,因为新浪博客停止服务,现在转成美篇保存下来。<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h1><font color="#167efb"><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中国山水画历代名家简介</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王孔民</font></h3> <h1><div><br></div>中国画主要由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部分组成。</h1><h1> 通俗地说山水画就是中国式的“风景画”,因为它主要描绘自然界的风光景象,它成为独立画种存在的时间要比西方的风景画早一千多年,西方的风景画是依照风景的空间、光线、色彩的现实景象描写出来的,作品与所画景物基本接近而相似。而中国山水画是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画家的想象力和意愿因素,往往跨越实景的局限、特别是写意画,甚至和诗歌联合到一起,尽情发挥。所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从而创作出了气势雄伟、生动浪漫、包罗万象的山水画卷。形式灵活而实用,小的可以比扇子还小,细小的时候能画出片片树叶以及人的须发;大幅可以几百米,内容多的时候一张画可以画出万里长江来。这都是西方的风景画所达不到的。</h1><h1> 所以说近现代不少学习西方风景画的画家说出:中国山水画要被西方画所替代,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山水画是凝结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和才能的结晶,像中国文学一样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不可缺少的部分了。所以西方风景画的传入,其优越部分不断地被山水画吸纳接受,因而更加丰富了山水画的技法和表达形式。</h1><h1><font color="#167efb"> 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丰富,有工笔、写意等画法,根据地域风貌还有南宗北派的表达方法等等,这不是一篇文章所能详细表述的;这里主要介绍中国历代有代表性山水画画家,基本可以看出山水画发展的概况。 </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此文参考了很多前贤的有关文章资料,属于个人学习心得,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font><br><br></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div><font color="#ed2308">秦汉时期山水画附庸于人物画中,不独立存在。东晋山水画开始由配景慢慢走向独立,</font><b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到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春游图山水画已经比较成熟地存在于世了。</span><br></div><div><br></div><div><br></div></h1> <h1>顾恺之(348— 409 )晋代杰出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r><br><br>从晋朝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看见山水树木和人物还是不成比例,往往人大于山。 </h1><h1><br></h1><h1><font color="#167efb">画的局部:</font></h1> <div><br></div><div><br></div> <h1><div><br></div>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山东阳信县温店镇郭家楼村)人。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他让山水画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结束了人大于山、山水做人物陪衬的现象。。<br><br> <br>展子虔的《春游图》说明山水画已经成熟独立于世</h1> <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font color="#ed2308"><h1><font color="#ed2308">唐朝山水画有:”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之说。</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吴即是吴道子,他把人物画的线条用到山水画中,变化多端,功不可没。二李是</font>李思训、李昭道。</h1></font><h1><font color="#ed2308"> 唐朝前期重要山水画家李思训、李昭道、二李的青绿山水可以说造百代影响,画史界有人称之为北宗之祖。<br></font><font color="#ed2308"> 唐中期重要山水画家王维、张璪等。</font></h1><br> <br><br><br><h1> 李思训(651-716,一作653-718)唐代书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出身唐宗室。唐高祖从弟长平王李叔良孙,李孝斌子。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 李思训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h1><br> 《江帆楼阁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div><br></div>李昭道,生卒年未详。字希俊,唐代画家。唐朝宗室,彭国公李思训之子,长平王李叔良曾孙。甘肃天水人。曾为太原府仓曹、直集贤院,官至太子中舍人。擅长青绿山水,世称小李将军。兼善鸟兽、楼台、人物,并创海景。画风巧赡精致,虽“豆人寸马”,也画得须眉毕现。<br><br>《明皇幸蜀图 》</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p>诗人画家</p>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具有多种才艺,不同艺术相互渗透对其诗歌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以画入诗,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基本特征。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他的绘画理论著作《山水论》《山水诀》中有: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远水无波....为后世绘画的重要理论。<br><br>《辋川图》是画家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画面群山环抱,树林掩映,亭台楼榭,古朴端庄。别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过往,呈现出悠然超尘绝俗的意境。</h1> <h1><div><br></div><div><br></div><font color="#ed2308"><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五代山水画家:</font><div><font color="#ed2308"> 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等。 </font><div><font color="#ed2308"> </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山水画的皴法产生并逐步成熟。<br></font><br><font color="#ed2308">[在荆浩开辟北派山水的同时,董源开辟着南派山水.]<br>北宗的太行山势关峡峻岭 、 南宗的江南水色清幽淡雅、各具特色。</font><br><br> <br>荆浩 (923-936)年 中国五代后梁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实为河南济源。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系统美学理论, 主要从自然秩序中发现绘画的秩序.<br><br> 《匡庐图》</div></div></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关仝(或作同、童),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师从荆浩,而将荆浩开创的全景山水及钩、皴、擦、染、点的山水画技法推向成熟。工画山水,刻意力学,遂自成一家,时人种“关家山水”所作山水笔简气壮,景广意长,与李成,范宽齐名,在北宋号“三家山水”。富有生活气息。布境兼“高远”与“平远”两法,树木有技无干 ,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br><br>《关山行旅图》 <br><br> 局部 <div><br></div><div><br></div>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br><br>《潇湘图》 局部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巨然,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br><br> 《秋山问道图》 <h1><p> </p><p></p><p><font color="#ed2308">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成熟完美。</font></p><font color="#ed2308"> 北宋重要山水画家有:李成、范宽、郭忠恕、高克明、燕肃、燕文贵、许道宁、宋迪、郭熙、王诜、赵令穰、王希孟、米芾、张择端。</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南宋山水画家:李唐、江刘松年、马远、夏珪、萧照、赵伯驹赵伯驌的青绿山水,米友仁的云山、朱锐、李嵩、阎次平、马麟、赵芾等。</font><br><br> <br><br>李成(公元一九六六年),字咸熙,营丘人。是唐朝宗室后裔,他家世为士大夫,生于五代时,没有入仕的机会。他对于诗歌有修养,而又擅长山水画,好饮酒,晚年好游历。他的山水画,据《宣和画谱》的记述:“所画山林蔽泽、平远险易,索带曲折。飞流、危栈、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这里所强调的是他的山水画描写了山川地势和季节气候的丰富变化,富有感情的力量。画中展示的是一郁勃深沉的精神世界。<br><br> 《晴岚萧寺图》局部</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范宽、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载,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还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陕西华原(今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 <br><br> 《溪山行旅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郭熙 、 1023-约1085〔北宋〕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1068-1077)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寒林,宗李成法,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布置笔法独树一帜,早年巧赡致工,晚年落笔益壮,常于高堂素壁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幻之景。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还精画理,提倡画家要博取前人创作经验并仔细观察大自然,他观察四季山水,有“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感受,在山水取景构图上,创“高远、深远、平远”之“三远”构图法。<br><br> 《早春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系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绘当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真实生动,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杰出艺术成就的优秀风俗画。经过近千年的漫长岁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br><br>此《清明上河图》为原作,其他版本皆为后人模仿品 局部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1100~1125)补入画院。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br><br>《万壑松风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王希孟 〔北宋〕(1096——1113)仅活18岁,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历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于是亲授其法。<br><br>《千里江山图》局部 <div><br></div><div><br></div>刘松年 (约1155-1218),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宫廷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为画院待诏,因进献《耕织图》,得到奖赏,赐予金带。擅画人物、山水,画学李唐,画风笔精墨妙,山水画风格继承董源、巨然,清丽严谨,着色妍丽典雅,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不平的,如《风雪运粮图》;刘松年也是位爱国画家,拥护抗金,反对投降,曾苦心孤诣画《便桥会盟图》,希望统治者效法唐太宗战胜强敌突厥,而不要效法唐高祖之逃跑投降政策;他还画《中兴四将图》,表彰岳飞、韩世忠等民族英雄之伟绩。后人把他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大家”。<br><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马远:宋代杰出画家。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 杭州)。南宋画院待诏。父世荣、伯父公显,兄逵,都是画院画家。初师李唐,能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其特点正如前人所指出的"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坐",予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br><br> 《踏歌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夏珪蜀道山水图州)人。宋宁宗时(1195—1224)为画院待诏,赐金带。理宗时(1225—1264)为画院祗候,阶训武郎。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是北派山水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李唐、刘松年、马远被合称为“南宋四大家”。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元代文人画空前发展<br> </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以 及 赵孟頫、钱选、高克恭、赵雍、曹知白、唐棣、朱德润、盛懋 等等</font></h1><br> <br><div><font color="#333333">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代四画家之一。字子久,号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50岁后始画山水,师法赵孟頫、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等,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 景。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黄公望的绘画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响极大,画史将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著《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等。<br><br>《富春山居图》 局部</font></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王蒙(1301—1385),元朝画家。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外祖父赵孟頫、外祖母管道升、舅父赵雍、表弟赵彦徵都是元代著名画家。王蒙的山水画受到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进而师法王维、董 源、巨然等人,综合出新风格。王蒙能诗文,工书法。尤擅画山水,得外祖赵孟頫法,以董源、巨然为宗而自成面目。写景稠密,布局多重山复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点,表现林峦郁茂苍茫的气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仅次于黄公望,后人将其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为“元四家”。对明清及近代山水画影响甚大。王蒙创造的“水晕墨章”,丰富了民族绘画的表现技法。<br><br> <br>《青卞隐居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倪瓒 (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别号荆蛮民、净名居士、朱阳馆主、莆闲仙卿、幻霞子、东海农、无住庵主、绝听子、曲全叟、沧海漫士、懒瓒、东海瓒、奚元朗。无锡(今属江苏)人。倪瓒博学好古,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他对董源的《潇湘图》、李成的《茂林远岫图》、荆浩的《秋山图》,潜心临摹,揣摹其神韵气质。同时,他常外出游览,见到有价值的景和物随手描绘,他精细地观察自然界种种现象,认真地写生,归后往往画卷盈笥。倪瓒一方面注意继承传统技法,博采各家所长,勤奋的学习,为他后来在绘画上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r><br>《六君子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吴镇(1280—1354)引,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汉族,浙江嘉兴魏塘人。工词翰,草书学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擅於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为人抗简孤洁,一生清贫,高自标青,隐居不仕,与达官贵人很少往来。晚年则专写墨竹。墨竹宗文同,为文同后又一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同以竹掩其画,镇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诗词风格简劲奇拔,感情真挚,常以比兴自吐胸臆,接近陶潜诗风,外示平淡而内实郁愤。书法能结合王羲之和怀素之长而自具面目。每作画往往题诗文于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诗、书、画相映成趣,时人号为“三绝”。其画风对明清山水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他与王蒙、黄公望、倪瓒齐名,并称为元四家。<br><br>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明清以后画法开放、画派争鸣、使山水画有生命活力。</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明代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以及董其昌、戴进、蓝瑛、徐贲、王履、陈汝言、王绂、倪端、李在、吴伟、等等。</font></h1><br> <br><div>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书法师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兼工山水、花鸟,也能画人物,以山水和花鸟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征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br><br>文征明山水、乾隆题字 .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唐伯虎<br><div><br></div><div>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br><br>《山路松声》</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如《临宋人画册》和《临萧照高宗中兴瑞应图》,前册若与原作对照,几乎难辩真假。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 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 。<br><br>《汉光武渡河 图》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清代画家有</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王时敏、王鉴、王石谷 、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世称“清六家”。</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四名僧:石涛、石溪、弘仁、朱耷。</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以及龚贤等等数不胜数。</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工笔山水画有袁耀袁江、袁耀等。 </font></h1><br> <br><br> <br>王时敏 (1592-1680),明末清初画家。字逊之,号烟客、西庐老人等。江苏太仓人。王锡爵孙。出身明代官宦之家,崇桢初年曾任太常寺卿,所以也被称为“王奉常”。寄情诗文书画,家藏历代法书名画甚多,反复观摩,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点。擅山水,专师黄公望,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然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br><br>《仿宋元山水册》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园照,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鉴出生于书香门第,为明代著名文人王世贞曾孙,家藏古今名迹甚富,丰富的家藏,为王鉴学习临摹历代名画真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鉴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br><br> 《仿马琬山水》 <div><br></div><div><br></div>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等。师王鉴、王时敏,临摹宋、元名迹,吸取名家技法,治为一炉。是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是清初“四王”中技法比较全面,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位。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绘《南巡图》康熙六下江南的二百米长卷。画成,御赐“山水清晖”匾额,声名益着。晚年的山水画,在简练中求苍茫﹔偶画花卉,秀隽有致。与同时代的画家太仓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并称“四王”;合吴历、恽寿平,世称“清六家”。其画风影响后代。他说,元人胸中真无一点俗气。他与恽寿平论笔谈墨几十昼夜,醉酒歌呼,解衣盘礴,他作《山水图》,恽寿平题跋。梅花开了,子惠弹三弦,他和杨晋合作《看梅图》。作为摹古而创新的集大成者,周亮工说他是“百年以来第一人”(《读画录》),吴伟业称“画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焉”。<br><br><br> <div><br></div><div><br></div>王原祁(1642-1715)〔清〕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孙。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人称王司农。以画供奉内廷,康熙四十四年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五十六年主持绘《万寿盛典图》为康熙帝祝寿。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br><br><br> <div><br></div><div><br></div>吴历(1632—1718),清代著名画家。本名启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因所居有言子墨井,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br><br>《湖天春色图》 <div><br></div><div><br></div>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br><br>《运鹤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石涛(1630一1724年),明末清初的“清初四僧”之一。中国清代画家。僧人。作画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他尤其善用“截取法”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石涛还讲求气势。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作品具有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以奔放之势见胜。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生意盎然。其花鸟、兰竹,亦不拘成法,极富个性。石涛的绘画,在当时即名重于世,由于他饱览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形成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石涛对后世影响极大在艺术上主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情感,创造出豪放、磊落、独具风采的画风,对振兴当时画坛有深远的影响。<br><br> 《山水画册之一》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石溪 [髡残]:(1612~1692), 中国明末清初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俗姓刘,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人,居南京。幼年丧母,遂出家为僧。法名髡残,字石溪,一字介丘,号白秃,一号残道者、电住道人、石道人。与程正揆(程正揆,号青溪道人)交善,时称二溪,艺术上与石涛并称二石。善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山水画主要继承元四家传统,尤其得力于王蒙、黄公望。构图繁复重叠,境界幽深壮阔,笔墨沉酣苍劲,以及山石的披麻皴、解索皴等表现技法,多从王蒙变化而来;而荒率苍浑的山石结构,清淡沉着的浅绛设色,又近黄公望之法。他还远宗五代董源、巨然,近习明代董其昌、文徵明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学习传统基础上,重视师法自然,自谓“论画精髓者,必多览书史。登山寡源,方能造意”。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山水中度过,经常驻足于名山大川,流连忘返。所作山水,以繁密的布局、苍劲的用笔、郁茂的景致、幽深的境界,显现出石溪鲜明的艺术特色。<br><br>《山水画局部》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弘 仁(1610~1664) 字无智,出家后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一作亦奇,大奇)。少年孤贫、性癖、自小就喜欢文学,绘画一生从不间断。他是明末秀才,明亡后,有志抗清,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师从古航禅师。云游各地之间。弘仁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立瑞等四人被称为清初“新安四大家”,也称“海阳四大家”。画史上称弘仁、髡残、石涛、八大为画坛“四僧”。代表革新的一派。画从宋元各家入手,崇倪瓒画法,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br><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朱耷(约1626年—约1705年),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 、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 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 。明末清初画家,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 ,住南昌青云谱道院。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取法自然,笔墨简炼,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前二字又似“哭”字,又似“笑”字,而后二字则类似“之”字,哭之笑之即哭笑不得之意。朱耷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朱耷的绘画对后世影响极大。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龚贤(1618—1689年),又名岂贤,字半千,又字野遗,、岂贤,号半亩,又号柴丈人,江苏昆山人,,他是“金陵八家”之一。他提出笔法、墨气、丘壑、气韵作为画家四要,主张作画要中锋用笔,并且要古、健、老、苍,才能避免刻、结、板之病,颇为精辟。其画山石树木中锋用笔,苍劲古厚,并用积墨法作反复皴擦积染,多至十几层,墨色极为浓重,但仍有深浅、浓淡、明暗等细微变化,具有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风格<br><br> 《山水长卷局部》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袁江 1662年生,1735年逝世。籍贯: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1662年生,1735年逝世,宫廷画家,专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与他的侄子袁耀齐名。 <h1><font color="#ed2308"><br></font></h1><h1><font color="#ed2308">清末后近现代的山水画受西方绘画影响、融合发展。</font><font color="#ed2308"><br></font><font color="#ed2308"> 最有代表性的是: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br></font><font color="#ed2308"> 其他有:陈师曾、齐白石、萧谦中、林风眠、刘海粟、胡佩衡、秦仲文、潘天寿、吴镜汀、贺天健、吴湖帆、李可染、关山月、钱松岩、亚明、何海霞、石鲁、陆俨少、黄秋园、宋文治、等等数不胜数。</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篇幅所限、不能与一列举、以下只介绍了一部分画家。【只选去世画家,以下按出生年龄排序】</font></h1> <br> <br><br><div>黄宾虹(1865年-1955年),现代杰出国画大师。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人、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而其艺术价值的显现,是全方位的。除其山水画外,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艺术家。 其黑、密、厚、重的画风、浑厚华滋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荣誉称号。<br></div> <div><br></div><div><br></div>萧谦中(1883一1944),名世,号龙樵,安徽怀宁人。早年随同乡姜筠、陈昔凡学画,宗法清晖与廉州,因姜筠待其苛,去而游四川、东北,得自然造化之助。中年回到北京,改学石涛、梅清、龚贤.王蒙等,一变而为气韵雄厚,用笔苍劲,渐成一家,晚年喜作青绿。曾任北京艺专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等。与萧俊贤并称“二萧”在北方卓有影响。 <div><br></div><div><br></div>贺天健(1891~1977.4.2) 生于清光绪十七年,江苏无锡人。 贺天健的国画糅合了西洋油画技法,富有时代气息,作品《东风吹到好江山》曾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曾任上海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丹麦康纳画会会员,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胡佩衡(1892.6—1965.3),谱名锡铨,又名衡,字佩衡,号冷庵,外号胡涂克图,以字行,蒙族,原籍河北省涿县。先后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画院画师兼院务委员。》。 胡佩衡的成就,远不止于山水画创作。他博识多能,精鉴赏,擅诗文,多著述,在美术教育和编辑出版领域也卓有贡献。其著作有《山水入门》、《中国山水画布置法》、《中国山水画点苔法》、《绘画随笔》、《我怎样画山水画》、《山水画技法研究》等。这些著作以学画青年为主要对象,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font color="#167efb">我买的第一本美术书是胡佩衡的《我怎样画山水画》,开始学习山水画,后来又买了《山水画技法研究》。</font>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吴湖帆(1894—1968)初名翼燕,后更多万,又名倩、倩庵,字遹骏,东庄,别署丑簃,书画署名湖帆。江苏苏州人。擅长中国画。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教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重要的画家,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其实已远超出他作为一名山水画家的意义。作为一位集绘画、鉴赏、收藏于一身的显赫人物,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种现象。 <div><br></div><div><br></div>秦仲文(1896~1974),原名秦裕荣,号仲文,后又以秦裕为笔名,1896年1月26日生于河北省遵化县梁子河村,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作浓郁沉厚、简括宁静,从技法到意蕴均富文气。是坚持笔墨为宗的我国传统派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极力维护传统画法与特点。历任北京画院画师、院委、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等职。 <div><br></div><div><br></div>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br><br>所创新泼彩画可见西方水彩画痕迹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钱松岩(1899.9~1985.9),当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顾问,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是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之一。 钱松岩的作品,章法构图变化多端,色彩运用大胆独特,个人风格显著明了,堪称“承前启后,一代宗师”。<br><br>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风眠,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p>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傅抱石(1904~1965),汉族,江西省新余县人。我国著名画家,国画大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br>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 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9米宽,6.5米高的巨作耗时近半年,还有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郭沫若“监工”,亲临指导。完工后再由毛主席亲自题词。挂北京人民大会堂。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李可染,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赵望云(1906-1977)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的创始人之一。河北省束鹿市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著名画家黄胄、方济众、徐庶之为其门下弟子。五六十年代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了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曾出访埃及写生。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开创“长安画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何海霞(1908—1998)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 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br>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陆俨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斋号“就新居”、“晚晴轩”等,上海嘉定人;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院长等职;善绘云水,其山水多浩淼,云蒸雾霭,变化丰富;兼作人物、花鸟;他通过各种技法之探讨,在自己的作品中突破地进入了新的表现层次:勾云、勾水、大块留白、墨块等等特殊技法是其独特风格的成功创举。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关山月(1912.9—2000.7)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著名画家、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画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中国画连名字都被改成“彩墨画”。当时的美术学院没有人愿意学中国画。 关山月就提出反对,他觉得中国画还是有自己的价值。他一方面继续探索中国画的出路;另一方面,是在教学上研究中国画的教学特点。组建了自己一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与傅抱石合作巨型国画《江山如此多娇》。9米宽,6.5米高的巨作耗时近半年,还有周总理、陈毅副总理、郭沫若“监工”,亲临指导。完工后再由毛主席亲自题词。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黄秋园(1914年—1979年),江西南昌人,名明琦,字秋园,号大觉子、半个僧、清风老人;自幼爱画,后到银行工作,其书画创作全在业余进行,他聪明好学又功底深厚,成就极大,1970年后将全部精力投入书画创作,达到他一生艺术创作的高峰;逝世五年,他的作品公诸于世,震撼整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李可染先生叹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1987年中央美术学院追聘秋园先生为名誉教授;中国画研究院追聘秋园先生为荣誉院委委员;1987年在南昌建立“黄秋园纪念馆”;“黄秋园故居”列为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59年,石鲁创作了《转战陕北》,奠定了他在美术界的地位。《转战陕北》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画了别人从未画过的题材,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黄土高原,石鲁画了,但他成功了。画上没有一棵树,一棵草,全是黄土,但他表现得好,用今天一句流行的话说:他填补了画史上的一个空白。<br>《转战陕北》<br> <div><br></div><div><br></div>宋文治.笔名宋灏(1919----1999)著名画家。江苏太仓人。山水画气息清新,妙趣横生。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文联委员,南京大学教授,江苏国画院副院长。<br> 《江南春朝 <div><br></div><h1> 近现代中国画由于西方绘画的融入,中西艺术空前的碰撞与融合,林风眠、刘海粟、等等美术教育家的倡导,很多画家均有实践,如张大千的泼彩画,李可染的逆光表现,以至于黄宾虹、傅抱石等等画家的艺术中均可见概略。</h1><h1> 而另一方面,20世纪初陈师曾捍卫文人画价值、世纪中秦仲文和潘天寿维护中国画本体性原则等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感到不论现代山水画是否偏离传统文脉、但是撼动不了中华艺术文明的根基,而更能让中国绘画园地丰富多彩。 </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王孔民 青峰】</h1>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