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部反映军人家庭生活并火遍全国的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引起了多少军人家庭的共鸣和反响,尤其是剧中那部队大院的生活和剧中人物的经历,更是给多少大院子弟带来了深深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看着剧中所反映的人和事,不由的让我感叹,这和我们这个军人家庭多么相似啊!可以这样说,这部电视连续剧《父母爱情》是千千万万个军人家庭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说起我们家的巜父母爱情》,要追朔到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我的父母相识于解放战争的后期,当时,父亲所在的第二野战军已结束了淮海战役,渡过长江天险,正在进军大西南,参加解放大西南,追剿国民党残匪的战斗,并在四川泸州成立了川南军区,而母亲也在这个时候,从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毕业分配到父亲所在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右)参加八路军时和战友的合影。</p><p class="ql-block">说起我的父亲,他出生在河北衡水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从小受尽了苦难,他于1939年参加八路军129师所属部队的,大家所熟悉的电视连续剧巜亮剑》,就是反映他所的部队的。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跟随部队参加了反击日寇扫荡和坚持敌后游击战的斗争,为创建抗日敌后根据地贡献了力量,并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又参加了解放华北、挺进大别山,逐鹿中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进军大西南解放云贵川的战斗,可以说是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屡次立功受奖。</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母亲(右)参加解放军时和我姨姨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再说说我的母亲,她是出生于安徽阜阳的富家女子,由于家庭条件尚好,她从小进入学堂读书,直到高中毕业,她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和广大穷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拯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她决心跟着共产党走,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她毅然考入了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穿上了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军校学员。她在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毕业后,又在十军干部学校深造学习,成为拥有着高学历的军队干部。</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的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和十军干校的毕业证章。</p><p class="ql-block">母亲从军校毕业后先是分配到十军后勤部工作,后又随部队到川南军区后勤部工作,当时,我父亲也在后勤部工作,他们在共同的工作中,从相识到相恋,经组织上批准,并在领导和战友们的见证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就这样一个只读了几天私塾的军人和一个有着高学历的女军人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双军人家庭。</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听母亲讲,他们结婚时,只花了几元钱,买了点瓜子、花生、糖块,在战友们的热闹中就把婚事办了。</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父母相依相伴,从动荡的剿匪岁月,艰难的困难时期,到解放初期艰苦的创业生活,他们互敬互爱,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操持着温暖的家,几十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p><p class="ql-block"> 有一件事更是证明了母亲对父亲的信任和理解,那是全国刚解放的五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展了“三反”运动,部队也置身其中,那时,父亲担任财务科长,因受到小人诬陷,而被停职隔离审查,但母亲坚信父亲是清白的,向组织上要求前去看望,并对父亲说,要坚定党的信念,相信党组织,相信部队,问题一定会搞清楚的。后来,部队经过内查外调,甚至派人到河北老家调查,结果,终于搞清楚了,小人诬陷父亲的不实之事,全是无中生有,部队很快为父亲平了反,解除了隔离,官复原职,父亲又能继续为党工作了。父亲非常感谢母亲在其遭难时刻的不离不弃!也可以这样说,父母的爱情在如此艰难的时候,经受住了考验!而在此次运动中,就有人经受不了审查而自杀的,也有的家属怕受牵连而离婚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母和刚一岁的我。</p><p class="ql-block">1952年的11月份,父母亲所在的川南军区机关原建制,奉中央军委的命令,从四川泸州到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临汾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航校,父母亲怀抱刚三个月的我,踏上了千里行军之路,他们一路上先是乘坐江轮,后又乘坐火车和汽车,一路上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在吃喝休息都不如营房的情况下,更何况还带着一个刚三个月的孩子,那个情景真是难啊!而且,从南方到北方的部队,越往北走越冷,母亲还晕船晕车。父亲为了给母亲解忧,把自己的棉衣解开,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p><p class="ql-block"> 在经历了半个多月的千里行军后,终于于当年12月上旬到了山西临汾,部队暂时住在原抗战期间侵华日军驻临汾清水旅团的旧营房以及原国民党军队的旧营房,而这些旧营房由于长期的战火损毁和年久失修,大都破烂不堪,漏风漏雨,再加上五十年代初,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百废待兴之时,物资供应严重短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的父母和他们的战友一起,怀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忠心,顾全大局,攻艰克难,白手起家,在短短的时间内,建成了能培养优秀歼击机飞行员的空军航校和标准化的飞机场。</p> <p class="ql-block">部队到了临汾之后,父母更忙了,父亲担任了航校财务科第一任科长,而母亲则担任了航校后勤部军需科的第一任会计,创建航校初期,有着大量的资金材料预算和实施的工作,工作量如此之大,任务如此之繁重,时间如此之紧迫,父母亲一边忙于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幼小的我,好在不久部队給雇了保姆,方解父母亲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咱们国家许多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我的父母亲却不是这样,所有事情都是商量着来,一来双方都是军人,都有着自己的工作,二来由于文化程度的差异,父亲听母亲的要多些。比如,父亲想给老战友写信,心里想的却写不出来,他就说给母亲听,让母亲起个草稿,他再抄写一遍,这种情况直到五十年代后期,部队保送父亲去解放军后勤学院深造学习后,才有所好转。</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我回想起,当年我当兵到部队后,跟家里通信,而家里的回信,也大多都是母亲写的,母亲的信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长辈对孩子的牵挂,就好像妈妈面对面叮嘱儿子一样,而父亲的信也只有几封,都是在我入团、入党、评上五好战士和受到嘉奖时,给我来信,简单的几句话,让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p><p class="ql-block"> 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尤其是父亲担任后勤部副部长以后,他的担子重了,工作更忙了,父亲分管部队农场,为了保证部队的副食供应,农场里养猪、养牛、养鱼、种水稻、做豆腐等,父亲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置身在农场里,和农场的干部、战士、职工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农场自己养的猪、养的奶牛,养的鱼、做的豆腐等,极大地丰富了部队的伙食,确保了飞行人员的餐桌上,始终有肉、有奶、有蛋、有新鲜蔬菜,对完成飞行训练任务起到了有力地保障作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在那个年代,父亲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他在外面出差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还要长,他经常去南方沿海城市联系海鱼,还曾担任“四清”工作队的领导,率队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文革期间,他受组织派遣先是到山西长治民航机场执行军管任务,后又到内蒙的包头钢铁公司支左,都园满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而母亲也是以工作为重,她不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都积极肯干,经常主动加班加点,积极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并在1959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她多年的愿望,在那个唯成份论的年代,她能入了党,可见她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才行!</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前排右数第六位是父亲。</p><p class="ql-block">虽然,父母亲都为了工作而忙,他们聚少离多,但他们都十分关心着对方,经常嘘寒问暖,尤其是父亲出差回来很晚了,母亲都要为他做上一碗汤面,有时还给炒个菜烫壶酒,饭后,母亲给父亲端来热水,让父亲烫脚解乏。</p><p class="ql-block">母亲对父亲的关心照顾,也深深地感染着父亲,父亲同样深情地回报着母亲,那是1976年的秋天,因有关部门预测临汾地区将会发生强烈地震,部队要求所有家属住进地震棚,我们家也一样,我回到家帮父母搭好了地震棚,他们暂时住了进去,一天因下雨路滑,母亲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小腿骨折,医院给打上了石膏,这下母亲只能卧床休养了,我们要来照顾母亲,父亲说,你们工作忙就不要回来了,你妈妈由我来照顾。父亲每天精心地照顾母亲,烧来热水,帮母亲洗脸刷牙擦洗身体,洗母亲换下来的脏衣服,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饭,因在地震棚里住,解大小便都是用便盆,父亲不顾脏臭,倒大小便,清洗便盒,天天如此,人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父亲就这样照顾母亲整整三个多月,当然了,这中间我们也利用休息日回来搭把手。母亲在父亲的精心照顾下,恢复的很快,慢慢地能拄着拐仗下地活动了,进入冬夭后,地震棚里虽生了炉子,但也冷的很,后来,地震警报解除了,他们才搬回家里住,母亲的腿慢慢地好了,而父亲由于辛苦操劳,累瘦了好多斤。</p><p class="ql-block"> 由于,父母亲的工作都很忙,我和弟弟六岁前都是由保姆所带,大一点时,上了部队的幼儿园和子弟小学,平均每个星期天回家一次。跟所有在军营大院长大的孩子一样,我们在军营大院里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穿的是父母的旧军装改小的,上学的书包也是父母的旧军用挎包,还有在大操场、大礼堂看节目、看电影时的抢座位、抢地方,我们大院的孩子在学校时是同学,回到家是邻居,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都是发小,用那个时候的话来讲,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离休后的父母亲。</p><p class="ql-block">母亲待人和气、谦虚、热情,她不论在哪里工作、家住哪里,都受到了同事和邻居们的一致好评,她对同事对邻居都十分的尊敬,经常帮助有困难的邻居,帮他们照看孩子,有时做了好吃的,也端一碗过去,和邻居共享,即使是我们和邻居的小孩打了架,母亲也拉上我们到邻居家向人家道歉,母亲在工作单位的口碑也很好,她和同事们的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p><p class="ql-block">母亲还以她的温柔善良著称,尤其是对我们河北老家农村来的亲戚,不管什么时候来,都热情的款待,尽可能的做好吃的,六、七十年代,我们这的粮食供应是百分之六十的粗粮,每个人每月只有三两油,也就是说十斤粮食里就有六斤粗粮,而我们这的粗粮大多都是玉米面,亲戚们远道而来,总不能让他们也吃玉米面吧,母亲用仅有的白面给他们蒸包子、蒸馒头、擀面条,白面不够吃,就去买议价的,还专门到市场上买肉,做各种肉菜,还特别买肥肉用来炼猪油炒菜用,让来的亲戚们都吃饱吃好,亲戚们走时,还给他们扯布做了衣服,亲戚们回到家乡都夸母亲的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参军前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父母亲对上级分配的工作认真负责,对一起工作的战友同事热情相待,而对我和弟弟却是严格要求,要求我们在学校时,要遵守校规,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他们还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检查我们的假期作业,并经常跟老师联系,了解我们在学校的表现,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教育下,我们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优秀。</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学校停了课,父亲就把我们送到部队农场劳动,我们在农场喂过牛,喂过猪,打扫过牛圈猪圈,种过麦子和花生,在脏活累活中锻炼自己,那个时候,许多大院的孩子在家没事干,就在大院里玩各种游戏,而我们在父亲的要求下,在农场里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心里多少还是有些不高兴的,不过,从现在来看,也许就是那个时候的劳动,让我们认识到了劳动的光荣,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一生,使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有了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1969年2月,我也和许多大院子弟一样,走进了部队,穿上了军装,握起了钢枪,站在了保卫祖国的行列里。几年后,我弟弟也走进了部队,穿上了军装。父亲送我们进部队时,千叮咛万嘱咐,要我们到了部队遵守纪律,服从命令,严格要求,刻苦训练。我们牢记着亲人的嘱托,在部队里认真学习,刻苦训练,由于,表现比较突出,先后入了团、入了党,多次立功受奖,提干,后来,我回到地方工作,而弟弟则在部队一直干到退休,由于,受军人家庭的影响,弟弟的儿子和我的女婿也都是军人,我们这个军人家庭的军人情怀传到第三代。我和弟弟的小家庭也都非常幸福,如今,我也退休了,回到家里,帮助女儿照看孩子,在乐享天伦的同时,有时接送孙女孙子上学放学,尽点自己的力量,今年高考,我的外孙女也考上了大学,小外孙也上了小学,大家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回想我们的一路走来,我们都非常感谢父母亲,是他们从小教育我们,引导我们走上了人生正确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和我弟弟及孙子。</p> <p class="ql-block">照片第二排左数第七位是父亲。</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为革命奉献了大半生的父亲和母亲都光荣离休了,他们也需要好好休息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工作几十年的岗位,告别了曾一起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回归家庭的父母亲每天和孙女孙子在一起,安享天伦之乐,每天都是乐呵呵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父亲还是闲不住,总想着再为党为部队多做些工作,那个时候,我们家居住的北营房,由于是五十年代初建设的,条件较差,路灯都是人工控制,还有厕所也是旱厕,父亲为了节约用电,就每天主动去开关路灯,还自己买了扫把,去打扫厕所,并也让母亲去打扫女厕所,他离而不休的精神感动了大家,人们亲切地称呼他是“管灯部长”,当地的《临汾日报》还刊登了他的事迹。部队财务科每个月发薪金时,他都主动去帮助计算装袋。(那个时候还没有银行卡),1984年,父亲做为先进离休干部出席了北京军区空军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经验交流大会,并做了发言,受到了上级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一次骑自行车外出时,遭遇车祸,经多方抢救无效,与世长辞。父亲一手带大的、跟爷爷有着深厚感情的孙女,得知噩耗从一百多里外的候马一路哭着回来。而父亲发生车祸时,母亲还正在西安看望我重病中的舅舅,当母亲接到我的加急电报,(那时,还没有手机)急急忙忙赶回来时,看到的已是身上覆盖着党旗,安卧在灵堂中的父亲,母亲悲痛欲绝,大哭着扑上前去,拉着父亲冰冷的手,哽咽着说,老王,你睁睁眼,我回来了,说好的白头偕老,你怎么就丢下我走了。母亲伤心过度,几次休克,多亏了在场的医护人员的抢救,母亲苏醒过来又是痛哭,母亲一边痛哭,一边一声声呼唤着父亲的名字,这是多么伤心的一幕,恩爱了一生的夫妻,临永别时连一面也没见上,连一句话也没说上,这怎么能让人不伤心?在场的人也都为之落泪!</p><p class="ql-block"> 组织上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父亲革命的一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空军报》还刊登了父亲的讣告。母亲在万分悲痛之中,还替父亲向组织交了最后一次党费。火化后,父亲的骨灰按政策被送到临汾烈士陵园安葬,母亲久久不愿离去,向烈士陵园负责人要求来当义工,多陪陪父亲,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为母亲的要求所感动,但考虑到陵园的规定和母亲的身体状况,婉言谢绝了母亲的要求,母亲又专门买了十把扫把送到陵园,用于打扫陵园的卫生,烈士陵园专门给母亲回信,对母亲的善举給予了高度的赞扬和感谢!</p><p class="ql-block"> 从这以后,每逢清明节和父亲的忌日,母亲都和我们一起前去祭奠父亲,她也总是跟父亲唠叨唠叨,倾诉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母亲曾多次对我说过,她最后悔的就是当时没有在父亲身边,如果她在身边的话,一定会劝阻父亲不要骑车上街,母亲为此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p><p class="ql-block"> 母亲八十高龄以后,身体越来越不好,她多次跟我们提出,百年之后,要和父亲合葬在一起,并亲手写下了遗嘱,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我托人在公墓买下了墓地,母亲不放心,还让我们带她亲自去看一下。父亲去世后的日子里,母亲每天都把父亲的遗像摆在写字台上,逢年过节时,都给父亲点上香,摆上供品,倒上酒,跟父亲说几句话。</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兄弟陪同母亲到烈士陵园,后面是徐向前元帅的铜像。</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为革命奉献了一生的母亲因病与世长辞,以她八十七岁的高龄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们遵照母亲的遗嘱,把她和父亲合葬在一起,实现了她的心愿,我们还在墓碑背面刻上了父母亲的简历,介绍了他们革命的一生。父亲和母亲相伴于天堂了,愿他们在天堂安好!</p><p class="ql-block">父母亲从战争年代起的相识相恋到结婚成家,一路经过多少风风雨雨,一路走过多少艰难坎坷,他们那矢志不渝的爱情,他们那互敬互爱的爱情,他们那感天动地的爱情,还有他们那以党的利益、以国家的利益、以军队的利益为重,顾大局、舍小家、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永远怀念!</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在天堂的父亲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