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埃塞俄比亚南部原始部落

李淑芳

<p class="ql-block">  从前,非洲在我的认知里中总是与部落冲突、黑人黑奴、贫穷饥饿、干旱蛮荒、遥不可及等等这些词划着等号。直到接触到摄影后,偶然看到一张下嘴皮子上嵌着一个大大圆盘的黑人肖像,我就被强烈的震撼到了,非常非常的惊诧,人为什么可以这样?先天还是后为……?好奇的我当时就打定主意,这非洲的第一脚我一定要留在埃塞俄比亚这片神秘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熬过了三年的疫灾,年初就和好朋友敏新想到了埃塞,早早的就计划报好了团。尽管经历了一波三折,最终还是托北京如影随形的福,遂了我俩的愿,于11月1日由上海浦东登上了埃航的班机。</p> <p class="ql-block">  埃塞俄比亚比北京时差晚五个小时,飞机起飞后,航司线路显示一直向西 ,经过11个小时直飞落地​入境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们持电子签,入境通关比预期要顺利太多。当地接导游一位典型的埃塞帅哥“王有才”(中文老师取的名,汉语说得溜溜转)接到我们后,至此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总算平抚了下来。因为这之前我内心一直被国内媒体听到看到的那些埃塞政局动荡、派系武装冲突以及外交部的有关安全预警通告信息等等困扰着…… 。</p> <p class="ql-block">  出机场当地时间是早晨六点多,我们一行并没有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停留,而是</span>立马改乘两辆日本二手越野车,直奔埃塞<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部最大城市阿尔巴门奇。阿尔巴门奇距亚的斯亚贝巴500多公里,是埃塞连接南部的一条主干道,路面全程基本是沥青,只是毁损得厉害且严重失修,时好时坏、断断续续,司机得不停打着方向盘寻找好路。就</span>这样一路颠簸奔驰,500公里路却用了10个多小时,赶到目的地当地时间显示到了19点,又一次考验了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p> <p class="ql-block">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的东部,是不临海的内陆国,经济极不发达,国家面积110多万平方公里,高原占了总面积的2/3,平均海拔近3000米,因此被称为“非洲屋脊”。全国有86个民族,人口超过一个亿,是​仅次于尼日尼亚,妥妥滴非洲第二大国。埃塞是非盟总部所在地,也是世界咖啡的发源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在埃塞的中部,而阿尔巴门奇则是南部的中心城市。</p> <p class="ql-block">  在阿尔巴门奇一个湖边连锁酒店休整了一晚,第二天早餐后车队继续出发前往金卡。越往南走,人的精气神逐渐就亢奋起来,因为越往南就意味着越快接近目的地。离开城市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落后,埃塞除了一些重要城市之外,实际上很多地方都没有修公路,即使有沥青路也没有交通规则,牛羊“马路警察”悠哉悠哉惹不起。遇到泥巴路就是坑坑洼洼,天气时好时坏,路面一干尘土满天飞杨,雨一来就泥泞难行,那叫一个惨啊……</p> <p class="ql-block">  前往金卡的途中,我们走进了埃塞南部历史最悠久的孔索人居住的村落,据说这个村有1500多年的历史,毋庸置疑这已经获得过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证。埃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非洲国家,她拥有近三千年的漫长历史,是非洲大陆上仅次于埃及的文明古国,她也是人类进化的摇篮,她还曾经是非洲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孔索村落最著名的是茅草屋和石头,图中这个不起眼的茅草屋已经存在于世800多年了。只是不可思议的是,孔索人祖祖辈辈在这样的居住环境居然生存了一千多年,实在是令人费解令人瞠目……</p> <p class="ql-block">  距离金卡不远,我们还参观了阿里族人居住的村落。趁人不注意我溜进了主人家的后厨,第一次见识了埃塞人顿顿不舍、大名鼎鼎的英吉拉<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原始的制作方法。英吉拉其实是埃塞的一种传统主食,由苔麸发酵制成,外观类似布满细洞的大摊饼,味道偏酸,触感绵软,通常配合酱料食用。英吉拉的历史悠久,距今也有3000年。据说,在古代的埃塞俄比亚,&nbsp;即使是皇帝宴请,满堂宾客所吃的主食也就是这种用手抓的英吉拉。</span></p> <p class="ql-block">  在阿里村不仅见识了阿里妇女的陶土手作技艺,还遇见了一双世界上最清澈最漂亮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  埃塞俄比亚被称为东非的“水塔”,因为地势高的缘故,好几条大河都发源于此,其中就包括孕育了古老人类文明的奥莫河(Omo&nbsp;Riv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奥莫河谷,地广人稀,肥沃的土地上覆盖着大片繁茂的森林和灌木丛。因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封闭,也从未被殖民过,因而</span>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神奇的原始部落。</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摩西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摩西族又叫唇盘族,这是</span>埃塞乃至非洲最令人惊奇的部族,也是我此次埃塞探秘的最主要目的之一。距金卡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 就到了摩西族世代居住的区域,现在叫埃塞<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马戈国家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  摩西部落最奇特的习俗是女性在下嘴唇和耳垂上放置一个盘子当装饰,而且是盘子越大的女人越漂亮。她们并不是天生就是这副模样,而是后天人为故意弄成这样的,而且为了能装上唇盘还要生生卸掉两颗门牙,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把人弄成这样?现代人估计都会有同样的疑惑。据传,在很久以前,阿拉伯人入侵埃塞,为了防止被阿拉伯人将族中的妇女掳走,当地人就把女人的嘴唇和耳垂割开,然后在其中塞入泥盘,将之越撑越大,用这种自残的形式毁容,从而确保了部族的繁衍。看来残忍,实则是一种生存无奈之举。慢慢地发展到后来,摩西族人反而把唇盘当做美丽的象征了,未出嫁前,女人的唇盘越大,身价彩礼也就越高。 </p> <p class="ql-block">  摩西女的唇盘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带着,虽然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带着唇盘,但喝水、吃饭、睡觉的时候都可以取下来的。我特地录下这个视频,或许可以解密神奇的唇盘女。</p> <p class="ql-block">  摩西族还有一个非常残忍的习俗。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要忍受剧痛,<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用刀子在</span>胸部、腹部或者是手臂的皮肤上切割出一些口子,然后把竹签埋进伤口,并使它们呈现想要的图案。这样,等伤口痊愈后,经过精心制作的图案便会保留在她们的身体表面,就感觉像是一种身体浮雕。</p> <p class="ql-block">  摩西女卸掉唇盘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摩西人一家生活起居的草棚房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尽管去部落之前对唇盘族的商业化和安全有一定心里准备,导游也一再强调要保护好自己手机和背包等,可是亲临现场还是被部落一些突如其来的状况给惊倒。进入部落里所有拍照都需要付钱,这是无可非议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采取的办法是由地接导游统付回去再AA。但是可怕的是那些妇女儿童们,直接就指着你身上的某件东西伸手要,雨伞、帽子、丝巾、包包上的小挂件等等。我带去了一包糖果,本想奖励给拍照的小朋友,刚一露出,呼的一大片就涌了上来,我吓得赶紧把糖给到司机手里,结果他也控制不了就又给到部落保安手里才得已脱身。感叹这还是原始部落吗?或许早已不再原始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哈莫尔族</b></p><p class="ql-block"> 埃塞南部图米尔“HAMMER部落”,因为有用红泥涂抹在头发和身上的习俗,俗称红泥族。</p> <p class="ql-block">  埃塞南部的红泥族,居住在奥莫河谷至金卡一带,拥有庞大群体,这个部落的人保持着古老的习俗,女子可以赤裸上身,从不洗澡,用红泥涂抹在在身上和头发上,据说,这样可以阻隔蚊虫和紫外线的侵蚀,避免皮肤受伤……</p> <p class="ql-block">  明显感觉红泥族部落要比摩西部落文明进化程度高许多,院落干净整洁,着装讲究,装饰鲜艳美丽,特别欣赏她们的兽皮裙和上面的装饰,充满野性的妩媚,让人看起来特别舒服……</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卡诺族</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卡诺部落聚居在奥莫河边,</span>爱美,特别是男子喜欢在脸上和身体上画上各种图案,号称是在身体上绘画的民族。</p> <p class="ql-block">  时日巧遇部落大喜事,全部落男女老少集聚一堂,宰羊煮酒,欢歌跳舞,热闹非凡,为的是庆贺该部落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归来……</p> <p class="ql-block">  在卡诺部落有一事没整明白,非常好奇,为啥女人的嘴唇要打一个洞洞,插入一根类似于牙签一般的棍棍,可以放在嘴里翻来翻去,就像是玩魔术杂耍一样……,这又是一种什么习俗呢?</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三尼奇族</b></p><p class="ql-block"> 大三尼奇部落散居在埃塞最南端与肯尼亚接壤的奥莫河谷,部落有十来个族群,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据说像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埃塞与肯尼亚边境部落人约有十万之众,政府除了开办学校其他不会管,也管不了。全靠部落首领统管……。</p> <p class="ql-block">  大三尼奇部落的女人,基本都是上身赤裸,并打着赤脚,喜欢佩戴着一些鲜艳、简单的珠链作为装饰物品。</p> <p class="ql-block">  大三尼奇部落实行一夫多妻制,一个男人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不同的女人,一个用树枝、干草、芭蕉叶以及一些废弃木片搭建的窝棚<span style="font-size: 18px;">便是全家的栖身之地,</span>仅仅几平米的生活空间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空空荡荡,进出口又窄又矮,</span>只能容人趴着进出,跟摩西部落的草棚相似。</p> <p class="ql-block">  这位母亲在用石头碾碎玉米,眼前这情景又与原始石器时代有什么区别呢?</p> <p class="ql-block">  看到有外族人来参观,这些淳朴善舞的部落女人非常高兴,就即兴围圈歌舞起来,那清脆悦耳的和声不禁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侗族大歌……</p> <p class="ql-block">  这个视频是探秘南部原始部落过程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不寻常的行程注定会有一些突如其来的惊险。</p><p class="ql-block"> 图尔米是一个小镇,从这里出发到几个原始部落都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导游把这里列为最佳驻点。这个酒店门前有一条不宽的河没有建桥。平时水量不大时人车从河床上过河没有问题。可就是在我们入住的夜晚,天空突降暴雨,好在天亮前雨停了,河水暴涨暴跌,来得快也去得快。等到我们早餐后出发前往卡诺部落时,车辆已经可以过河了。但由于经过夜里河水的冲刷,河床泥沙改变了路径,其中有一辆就掉进了泥沙坑里,才有了视频里推车过河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说来也奇怪,明明都过了雨季,按计划这天我们是要去靠近肯尼亚边境的大三尼奇部落。去的一路那雨下得就像台风天的雨,一阵暴雨一阵晴。从部落回来想过河回酒店,河水还没有消退,只能望河兴叹。导游就地安排我们吃过晚饭,待河水再退一点想法过河。这才有了视频的后一段,两位勤劳憨厚司机轮流背着我们和摄影器材,趟着河水回到了酒店。</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河水还没退出路来。要回到对岸返程,又得请人背着我们和所有行李离开酒店回到车上。一顿折腾好玩又刺激,也为此行增添了几分乐趣加深了记忆。更多感叹的是,在中国这都不是问题,区区百米桥政府会早已架好,哪会让老百姓如此遭罪……</p> <p class="ql-block">  神秘的埃塞,文明的古国,人类从这里走出,文明从这里开始。我们带着敬畏之心,踏足秘境,近距离真真切切感受到非洲原始部落文化带给人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 埃塞原始部落这些奇特文化习俗和标志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得益于奥莫河谷地理屏障的封闭,长期与世隔绝,极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交流,必定会对原始部落的传统习俗造成极大的冲击。这些原始部落作为埃塞重要的文化遗产,理应得到保护和尊重。但我无法理解这些建立在对女性身体残忍伤害和痛苦基础上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部落习俗</span>,也无法认同这种畸形美。</p><p class="ql-block"> 现代文明要影响改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原始状态,会是</span>一个漫长的过程,文明需要当事人自己的觉悟和认知开化。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现代文明的影响和改变下,唇盘等部落习俗和标志会彻底消失,到那时这些原始<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部落特有的标志,后人就只能在影像上见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