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腔百年三意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历史渊源浅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微信公众号《汉唐文旅》,2023年10月15日发帖,西安三意社历史源流及未来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原文内容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追本溯源中守正创新,10月14日,由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主办,西演集团三意社、陕西秦腔博物馆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推动秦腔艺术传承发展”——西安三意社历史源流及未来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研讨会由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松林主持,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会长韩怀仁,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博物馆副馆长李一鸣,陕西秦腔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宫叶英,西安三意社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侯红琴、常务副总经理陈宁博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李一鸣和侯红琴分别致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侯红琴在致辞中回顾了三意社百年发展历程,深情缅怀128年前三意社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创业之路及不懈精神。“回望百年三意社,波澜壮阔的过往令人荡气回肠,也让每个三意社人心存感恩。1895年甲午海战时期,三意社创始人苏长泰在陕西华州东岳庙会上,遍邀秦腔前辈名家粉墨登场,由此开启了三意社的华彩篇章,先辈们历经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带领三意社从一个民间班社发展成为享誉西北五省的国有院团,一代代艺术家为秦腔事业呕心沥血,一代代戏迷对三意社热爱追捧,如痴如醉。”她表示,2025年,西安三意社将迎来演艺史130周年,三意社人将继续沿着先辈的足迹,传承发展好秦腔艺术,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为推动秦腔艺术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次研讨会围绕西安三意社的辉煌历史进行探源溯流,共话秦腔未来发展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秦研会智库成员杨振波多年一直关注三意社的发展,研讨中剖析三意社先辈艺术家苏育民、周辅国、肖玉玲等人的演出风格,并希望三意社能保持优良传统,再攀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著名碗碗腔表演艺术家、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温喜爱呼吁大家积极探索戏曲的根本问题,把抢救挖掘放在重中之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国家一级作曲、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李国威以亲身经历,道出三意社许多逸闻趣事,介绍了近年来三意社在广大群众中享有盛誉的秦腔剧目、演员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陈答才以严谨的态度考证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接见《火焰驹》剧组演员肖玉玲等人的确切时间和行程,作为新中国第一部秦腔电影,其地位和意义非比寻常。他通过引证历史资料,再次还原了三意社百余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认为三意社以“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久负盛名,且始终坚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文艺方针,三意社为提振和扩大秦腔艺术影响力建树卓著,成绩斐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师范大学秦腔协会会长崔创,从三意社秦腔音乐角度出发,提出了“三个特点一条建议”,建议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恪守本色、突出特色,弘扬传统,彰显个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小侠,从秦腔教学实践出发,畅谈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以及青年学子对秦腔艺术如饥似渴的学习热情,希望更多三意社秦腔名家走进课堂,与学子面对面交流,为秦腔传承发展注入青春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总经理助理刘戈兵、张崇学两位业务骨干,介绍了三意社近期发展规划和将要举办的活动。目前正在实施《西安三意社口述史》项目,计划举办三意社传统优秀剧目、剧本研讨会,推出以“三并举”为方向的三部戏,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让三意社更好走向世界等发展设想,令人备受鼓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与会代表孙苏嵘、赵梦兰、王悦强、徐松林、周云升等也都介绍了自己与三意社的渊源,表达了对三意社未来发展的期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最后,韩怀仁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站位高远,对秦腔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把脉与切磋,为其指明了方向,在激发其活力的同时,勇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以三意社为代表的陕西秦腔院团在新时代再创新辉煌,奋力谱写陕西秦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篇文章的编辑是王楠,这篇文字报道的内容是关于秦腔戏曲艺术传承发展,这篇报道提到的院团,是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陕西西演集团秦腔百年三意社,也就是这篇报道,再次触动我对秦腔戏曲艺术的一腔激情,所以就此文内容,浅谈我心目中的百年三意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秦腔戏曲艺术发展传承历史悠久,秦腔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是研究汉民族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又一活化石。秦腔是由秦朝时期的歌舞戏剧演变而来,秦腔至少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秦腔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源于西秦腔。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有《西秦腔二犯》的唱词,说明它的形成年代已经相当久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易俗社,笔者2017年曾经写过观大型秦腔纪录片《百年易俗社》,提到了易俗社;2023年9月20 日《丝路都市文化汇》公众号推出《三秦百年话秦腔》拙作,此文开篇就介绍了秦腔戏曲的历史源流,秦腔戏曲的发展过程,秦腔戏曲艺术的百年剧社等。今天再次给大家介绍百年三意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因为易俗社和三意社,是陕西秦腔发展史和秦腔舞台上的姐妹社班,他们携手百年,好合百年,她们俩有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又是两个完全有着不同历史足迹的有名剧社院团。戏曲艺术的发展,剧社作为戏班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的历史使命光荣而伟大,剧社传播传承戏曲舞台文化,她不仅仅给百姓带来了文化娱乐,丰富多彩了群众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舞台效果,戏曲艺术高台教化启迪了民智觉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年剧社可以说百年风雨过后,旧貌换新颜。作一场深刻的报告不如唱一场戏,那更能说服感化群众,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关于易俗社,近几年我曾经都写到都提到了,因此今天的重点我们就谈戏曲百年三意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腔大辞典》关于三意社的史料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作者王正强编著的《秦腔大辞典·团体》第530页注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陕西秦腔班社,1915年由苏常长泰及其徒弟耶金山在长庆班社基础上扩建组成。1920年改名为西安三意社。先后由苏长泰、耶金山、苏哲民、苏育民、担任社长。陆顺子、李云亭、高天喜、李桂亭、张寿全、李鸣、陈德裕、王德孝、曾鉴堂、梁箴、三斗金、安鸿印、晋福长、王文鹏、骆福生、杨金声、和家彦、何振中等先后在该社班搭班演戏。曾招收“辅”字辈学生,李逸生、封至模、袁多寿、袁允中等先后分任编剧、导演、创作改编、上演《苏武牧羊》《卧薪尝胆》《白玉楼》《棒打无情郎》《玉堂春》《大烟魔》《家庭痛史》《同仇敌忾》《双罗衫》《簪影剑光》等新戏和数百出传统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先后培养了10期学员490余人,其中有严国斌、朱俊卿、刘光华、李桂芳、苏哲民、李益中、王庆民、苏育民、田玉堂、屈振民、张镜堂、姚裕国、王辅生、苏蕊娥、严辅中、肖玉玲、刘养民等秦腔艺术骨干。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名西安市秦腔二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秦腔大辞典·团体》在三意社一词解释中提到了长庆班。《秦腔大辞典·团体》第525页注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长庆班,陕西秦腔班社,1895年由苏长泰创建,社址在华阴县(治今华阴市东南)华岳庙内。搭班演出的多为陕西东府艺人。主要演出于陕西东府一带,以应堂会为主。1904年该班迁至西安市东关,实行份子制。临时约请演员搭班演戏,戏箱也是租赁的。1906年因经济困难而解散。此班为苏氏于1915年创办西安三意社积累了一定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文字均来自王正强编辑的《秦腔大辞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上文《秦腔大辞典》看到苏长泰是长庆班和三意社的最早创始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省志》关于三意社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更清楚、更准确地挖掘三意社历史渊源,不妨翻开《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戏曲秦腔》关于三意社有如下论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民国4年(1915年)由民间艺人苏长泰、聂金山师徒创建。地址设西安市骡马市“梨园会馆”。初名“西安长庆社”,民国9年(1920年)驻西安军阀陈树藩部强令改名“关中三义社”,民国10年(1921年)聂金山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意”字,改名为“西安三意社”,1976年“文化大革命”后,更名为“西安秦腔二团”。首任社长苏长泰,继任社长有聂金山、苏哲民、苏育民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创建之初,除招收第一期(甲、乙两班()学生外,演员全是民间艺人,多系秦腔名角。初期主要演员有李云亭、和家彦、胡仙子、赵振华、王德孝、杨金声、安鸿印、何振中、骆福生、三斗金、聂大少、葫芦儿、一声雷、王秉旭等。从民国28年(1939)始,招收学生,随团培训。主要演员有刘光华、阎国斌、朱俊卿、赵明华、王庆民、苏哲民、李桂芳、屈振民、苏育民、李益中、田玉堂、张镜堂、姚裕国、周辅国、王辅生、严辅中、苏蕊娥、李夕岚、康盛富、和盛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招收培养了4期学生,共150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三意社的风格是“慷慨激昂,响遏行云”。演出的剧目多为“江湖”传统戏。如《黄河阵》《八件衣》《红梅阁》《三休樊梨花》《玉虎坠》《对银杯》《回荆州》《葫芦峪》《状元媒》《大报仇》《铡丁勇》《铁公鸡》和折子戏《激友》《打柴劝弟》《扑池送亲》《送女》《杀狗》《撑船》等。民国19年(1930)李逸僧、封至模、袁多寿、袁允中等剧作家、导演进入三意社,编导了《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家庭痛史》《刁奴传》《娄昭君》《玉堂春》《十五贯》《蒋干盗书》《葫芦峪》等一批新剧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社在西安率先演出了《白毛女》《罗汉钱》《小女婿》等革命现代戏。1952年,社长苏育民以秦腔折子戏《打柴劝弟》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并在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出。1953年,该社部分演员参加陕西省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7年,该社苏育民、周辅国、肖玉玲等参加了秦腔戏曲片《火焰驹》的拍摄演出。百余余年来,该社共培训演员四五百人,其中不少成为秦腔艺术骨干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陕西省志》关于三意社戏曲人物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长泰(?—1919) 陕西商县人,长期在家乡及关中一带演戏,民国初年加入西安榛苓社,须生演员,兼任教练。1915年自办长庆社,招收一批学生,出名的有阎国斌、刘光华、曹安民等。其徒耶金山深受苏家信任,民国8年苏长泰去世,三子皆小,托耶金山掌管社务,耶不忘恩师,竭力而为,改长庆社为三父社。苏有三子,长子苏哲民、三子苏育民皆从艺,后皆成秦腔名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育民(1918—1966) 陕西省商县人。艺人世家,其父苏长泰创办长庆社,其兄苏哲民、苏新民,侄女苏蕊娥均系三秦艺坛名流。长庆社改名三意社,苏育民兄弟既主演又掌班,三意社名噪一时,苏育民表演淳朴洒脱,唱腔尖啸深厚,以《娄昭君逼宫》《打柴劝弟》《激友》最为卓著。解放后演出《白毛女》(杨白劳)、《鱼腹山》(李自成)、《负义王魁》(王忠)等亦有创新。1952年参加西北演出团去北京怀仁堂演出《打柴劝弟》,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接见,并获表演一等奖。参加陕西演出团赴13省市巡演,受到欢迎。在电影《火焰驹》中扮演李彦荣,唱、表、功俱佳,赢得赞誉。曾任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委员、省市大民代表,中国剧协理事等。“文化大革命”初期,蒙冤去世,粉碎“四人帮”后,昭雪平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蕊娥(1931—1967) 陕西商县人。苏哲民之女,7岁登台演出,后加入三意社,成为“一旦挑主角”的台柱演员。唱腔圆润,婉转动听,以演唱《白玉楼》《五典坡》《玉堂春》《斩秦英》见长。青衣戏《杀庙》中的秦香莲,唱腔优美,风姿娴雅大方,被誉为秦腔的“坤伶皇后”。建国后受聘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任教,录制有《二度梅·重台》《白衣庵》《周仁回府》《四进士》等唱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何振中(1910—1978) 陕西长安人。榛苓社科班出身,青衣花衫,“秦腔四大名旦”之一。13岁学艺,后参加三意社成为台柱。不久去兰州创办振兴社,自任社长,并从西安接去高符中、耿善民、晋福长等,演出轰动兰州。1947年回陕参加尚友社,1952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他演出的代表剧目有《白蛇传》《三娘教子》《五典坡》《玉堂春》《家庭痛史》等。曾任尚友社副社长、西安市人大代表。晚年写出《戏曲表演艺术探索》等论文。1978年2月14日在西安病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姚鼎铭(1909—1962) 陕西西安人。1920年开始在王麻子戏班学艺,工小旦。1922年进三意社班科,工旦角,出科后留社演出。他嗓音清亮,表演细腻。拿手戏有《卖画劈门》《花亭相会》等。1930年后改任三意社导演,导演的《大烟魔》《家庭痛史》《风云儿女》等,成为三意社看家戏。1956年导演的秦腔《卖水》,获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王辅生 1924年生,陕西长安人。1935年进正俗社学艺,后入三意社,以演彩旦为主,兼演小丑及官丑。解放后,他积极排演新戏《红娘子》《穷人恨》《二巧离婚》等,受到群众欢迎。他的拿手戏《看女》《小姑贤》《拾玉镯》等,脍炙人口,百看不厌。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二等奖。近年来,积极培养青年演员,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周辅国 1926年生,陕西蓝田人。西安三意社演员,功底扎实,嗓音高亢深沉,攻净。主演《斩颜良》《斩单童》《古城会》《铡美案》,广受欢迎。在秦腔艺术片《火焰驹》中扮演艾谦,深受欢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以上介绍,仅仅是《陕西省志》其中选录,并非全部。关于百年三意社,艺术人才史料,《百年陕西文艺经典》录入更多,不再逐个录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关于“三意社”名字的历史演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895年,苏长泰走出陕西商县,他带着他的鼓乐班子走出了大山,到华阴县演出,华阴县华岳庙举办庙会。演戏经验丰富的苏长泰在一群艺人的提议下,创立戏班子,取名长庆班,也是为三意社的最初雏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长庆班在华岳庙举办庙会演出赢得声誉。后长庆班以鼓乐、赶庙会、唱堂会为主,活动于华县华阴方圆。5年后,由于受官府、恶绅欺压,苏长泰解散长庆班,在渭北、西府、兰州搭班演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04年,苏长泰回西安,在西安东关,和王治安一道在东新巷王治安家,挂牌恢复长庆班,又演了几年后,由于不堪官府盘剥,于1908年,再次解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15年苏长泰和徒弟耶金山,在长庆班的基础上,创建了长庆剧社。社址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于钟楼南面的银匠会馆演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19年,苏长泰被反动军阀迫害致死,儿女尚年幼,托孤徒弟耶金山为第二任社长,耶金山长于经营管理不负重望,迎来了三意社历史大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苏长泰去世不久,军阀陈树藩部下讹诈长庆班有他的股份,把长庆社改名为三义社。所幸第二年换防,冯玉祥将军进驻西安,免遭劫难。耶金山为避后患,便取苏长泰三个儿子乳名中的“意”字,改“三义社”为“三意社”一直沿用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20年,租得骡马市药材会馆,有了固定的演出场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38年,耶金山辞去社长职务。由苏长泰的长子苏哲民任社长。之后,耶金山离任,部分学生出走另立门户,三易社趋于低谷,一时难以为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40年初,“辅”字辈学生出科,剧社稍有转机。解放前夕,遭军警多次摧残,三意社濒临破产。解放后,走上兴旺发达坦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0年,社长苏育民将剧社转交集体所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8年曾参加戏曲片《火焰驹》的拍摄。代表剧目有《苏武牧羊》、《卧薪尝胆》、《玉堂春》、《化墨珠》、《娄昭君》等。该团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苏育民演出的《激友》、《打柴劝弟》、《扑池送亲》、《游园逼宫》等剧目在西北地区颇有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0年被编为西安秦腔剧院二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2年剧院撤销又改为三意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1年改称为西安市秦腔二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近年更名为西安青年秦腔艺术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肖玉玲主演的《探窑》盒式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的“通美杯”评比中获银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有演职人员10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年三意社在前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意社在陕西戏剧史上,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出科10多期学生,其中有很多名家或表演艺术家诸如:刘光华、阎国斌、朱俊卿、王禄林、李桂芳、曹安民、王庆民、苏哲民、李益中、姚鼎铭、段毓华、田玉堂、苏育民、姚裕国、王庆林、严辅中、周辅国、王辅生、苏蕊娥、田佐民、李夕兰、赵晓岚、肖玉玲、刘养民、新贤、张秉民、李正华、王新华、李毓林、侯红琴、张涛、康亚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编剧导演项宗沛、杨文颖、舞美设计师朱进才,三意社初期设专职创作人员,比如李逸僧、封至模、袁多寿、袁允中等。知识分子任编剧后,编导了大批优秀剧目,诸如:《十王庙》、《十五贯》、《鸳鸯坠》、《雷峰塔》、《风波亭》、《风云儿女》、《郑成功》、《苏武牧羊》、《卧薪尝胆》、《化墨珠》、《玉堂春》、《葫芦峪》等。1937年,上海胜利唱片公司来西安为该社演员张寿全、杨金声、雒福生、苏哲民、王庆民、郭毓中等人灌制了多张唱片,为秦腔留了了珍贵的艺术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解放后,三意社率先排演了《白毛女》、《罗汉钱》等现代戏。演出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如《火焰驹》、《双罗衫》、《赵氏孤儿》、《四进士》、《五典坡》、《状元媒》、《打柴劝弟》、《看女》、《放饭》、《风雨洞房》等以及《杜鹃山》、《灯笼红》、《母女俩》、《三家春》等大小剧目200余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火焰驹》被拍摄为彩色戏曲艺术片。苏育民、肖玉玲、周辅国等参加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百年三意社演出实践中,火暴、炽热、粗犷、豪放的演出风格、深得广大观众尤其是农村观众的热爱。不能不说百年三意社,在陕西秦腔戏曲非遗文化事业的传承发展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23年11月28日整理于彬州市图书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李自立,祖籍陕西彬州,彬州市图书馆职员。陕西省诗词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艺术研究会理事,秦腔戏曲艺术报编辑,咸阳市老年书画诗词学会会员,彬州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古豳历史研究会成员。爱好秦腔、书法、散文诗词。长期从事创作,历史、戏曲研究。在各大媒体平台和报刊杂志发表作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