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AI 不会是人类最后的发明

烟雨樵夫

<h3>11 月 21 日,知乎知学堂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独家策划对谈全球畅销书《必然》《失控》《科技想要什么》作者、美国知名科技思想家 凯文·凯利,与李大海(知乎合伙人、CTO,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孙志岗(AGI课堂、ChatALL.ai 创始人,知乎知学堂名师)、赵嘉敏(译言联合创始人、东西文库发起人)、于困困(媒体人、作家、自媒体创业者)四位中国各领域领军人物探讨 AI 的过去、现在与未来。</h3></br> <h3>对谈拍摄现场</h3></br><h3>以下内容为对谈实录(内容有删减)</h3></br><h3>1</h3></br><h3><strong>一起聆听科技的声音</strong></h3></br><h3>赵嘉敏:Kevin,从去年年底开始,AI 在大模型领域的突破确实带给我们一种很大的震撼,我感觉可能真的「技术奇点」要来了。包括 Elon Musk (埃隆·马斯克) 本人曾转推过一本叫做《我们最后的发明》的书,这本书的观点是:AI 尤其是 AGI 会是我们人类最后的发明,对此您怎么看这个问题?</h3></br> <h3>赵嘉敏(译言联合创始人、东西文库发起人)</h3></br><h3>凯文·凯利:是的,有些很聪明的人,包括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等都非常担心,认为AI 会是人类最后的发明,但这个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他们认为 AI 会给人类造成生存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在他们的理解中,AI 的技术力量有爆炸式的指数级发展迹象,但目前并没有证据和数据可以证实这一点。</h3></br><h3>目前正在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都是因为人为为了它的发展,而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算力和硬件方面,最后才换来了「人工智能」的小小进步。好比你要问 ChatGPT3.5、ChatGPT4.0 它们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100 倍?10 倍?还是 2 倍?所以说目前甚至没有证据说明 AI 正在经历指数级爆发,那只能说会有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可能性微乎其微。</h3></br><h3>赵嘉敏:感谢 Kevin,听完了 Kevin 的解析,我想请问在座的技术专家大海老师一个问题,在 8 月底的时候您代表面壁智能发布了千亿级的多模态大模型,这代表着知乎也加入了造大模型的行列,您能说一下知乎造大模型的初衷或者动机是什么吗?知乎打算在什么领域落地大模型的应用?</h3></br> <h3>李大海(知乎合伙人、CTO,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CEO)</h3></br><h3>李大海:大模型作为 2023 年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发展,我认为它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是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迭代。知乎过去的产品和技术很大程度都依赖于 NLP (自然语言处理) 技术的发展。所以作为最先进的 NLP 技术公司,我们已经全面地把大模型用在了知乎内部,在用户看不到的地方辅助用户更好的搜索,同时也辅助创作者能够更高效率地生产回答。从双向的层面为阅读者提供更高的价值,这是其中一方面。</h3></br><h3>另一方面,我们在面向「大模型」这个议题的时候,思考的不仅仅是模型方面的建设,同时也在做 Agent (智能体)。Agent 让大模型能够有记忆去使用工具,产生人一样的行为,给到用户更好的体验。这就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h3></br><h3>2</h3></br><h3><strong>AI 对于教育的意义</strong></h3></br><h3>李大海:大模型技术深刻影响了我们业务发展,也影响社会发展和技术迭代,同时对教育行业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那我想请问 Kevin ,站在您的角度是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h3></br><h3>凯文·凯利:我认为令人惊讶的是 AI 大语言模型在教育行业的首次应用,其实不是围绕学生的需求,而是满足教师的需求。教师一旦开始在教学工作及课堂中使用 AI,他们就会爱上它,因为 AI 可以为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协助完成备课、判卷。当教学工作完成数字化、自动化,以前数十个小时的工作将会在 15 分钟内完成。</h3></br> <h3>左:孙志岗(AGI 课堂、ChatALL.ai 创始人,知乎知学堂)</h3></br><h3>右:赵嘉敏(译言联合创始人、东西文库发起人)</h3></br><h3>孙志岗:Kevin 老师,我有过十年高校任教经历,最近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开始通过类似 ChatGPT 的 AI 进行提问获取想要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算不算是 AI 对教育的改变?</h3></br><h3>凯文·凯利:我虽然不是老师,也不教学生,但是我曾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新主任以及范德比尔特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的校长、教授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的态度是,学生可以尽情使用AI,但必须要充分披露学生使用 AI 的部分,这样一来就会明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 AI 使用的占比,明确 AI 究竟是完全替代了他们的思考,还是只是一种辅助学习工具。简言之,当学生具备完全自主权的同时,又能保证 AI 使用的信息披露,AI 与教育方面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h3></br><h3>3</h3></br><h3><strong>AI 不会淘汰我们,但学会使用 AI 的人会</strong></h3></br><h3>赵嘉敏:20 年前,Kevin 老师就在《失控》里说:「计算机的未来不在计算,而在连接」,今天这一切已经得到了验证。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技术人员之外,其他人也会有相同的感触。所以我想请问这里唯一一位不是技术出身的嘉宾于困困老师,从您媒体人的角度来说,对技术和人文的交叉碰撞有何感受?</h3></br> <h3>于困困(媒体人、作家、自媒体创业者)</h3></br><h3>于困困:我在从事社交媒体工作的十年过程中,自 GPT 出现之后,我注意到中国的媒体行业大概产生有三种心态,一种是认为 GPT将会取代人类;一种是人类需要驾驭 AI,把 AI 作为工具牢牢掌控在手中;还有一种就像我本人一样,看不清楚 AI 对工作的影响,时常会处于摇摆状态。所以我首先想从媒体人的角度请问 Kevin 老师一个问题,假如说存在一种大众和人工智能相处的哲学,那我们这些非技术从业者的普通人究竟应该秉承什么样的观念去看待 AI,才能抓住未来的趋势?</h3></br><h3>凯文·凯利:首先有一点很重要,AI 有很多类型和种类,人工智能是「复数」的,它和其他不同种类的 AI 特性不同,和人类的关系也不同,就好比汽车和手机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作用各不相同。AI 也是如此,人类和 AI 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是 AI 是人类的「奴隶」,人类可以任意吩咐 AI,但这种关系对人类来说具有破坏性;二是 AI 是人类的「宠物」,人类和 AI 产生某种情感连接甚至是亲密情感,人类会爱上  AI,AI 也会回馈以爱;三是 AI 是超越人类的精神存在,我认为这样的 AI 不太可能存在,但有些人会认为 AI 有如此能力,并视之为「神」;四是把 AI 视作来自另一个星球的外星人,它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有些 AI 甚至是会产生意识,它们很聪明,这也正是它们的价值所在。所以从这些关系来看,AI 不会淘汰我们,但那些学会使用 AI 的人会,我建议大家都去学习使用 AI,学习如何与 AI 协作。</h3></br><h3>基于这个问题上我们再做一些延展,人类与 AI 协作需要具备哪些技能?我认为就好像当一个人要与其他人合作时需要哪些技能才能成为别人的最佳合作伙伴。我的看法是要灵活变通,要思想开放。也就是说你要愿意去学习,愿意改变自己的想法,具备灵活性。因为 AI 的想法有时候会出乎人的意料,而我们要习惯这一点,学会和这种「意外」相处。我们发现那些使用 Midjourney 或其他 AI 工具来创作的艺术家们,几乎都要先使用足够 100 个小时才能慢慢开始理解 AI 的工作方式。所以我认为与 AI 协作也是一样,至少需要有耐心,花到一定的时间去理解 AI,才能让它成为你的得力帮手。</h3></br> <p class="ql-block">嘉宾从左至右:孙志岗、赵嘉敏、李大海、于困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无惧 AI,积极迎接新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困困:Kevin 讲的这些其实也是再一次说明,普通人要和 AI 一起去工作,要理解机器,才能和 AI 和谐共处。我们作为普通人,最大的恐惧来源于不确定,但现在我觉得很多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做好人本身就好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凯文·凯利:是的,AI</p><p class="ql-block"> 的出现和当初互联网出现一样,但 AI 技术带来的分歧更大, 但到目前为止,所谓因 AI </p><p class="ql-block">丢了工作的人都找不出准确的姓名。所以最后我给大家的建议有两个:其一,治愈恐惧的良药是想象力,有时候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或许你会发现其实有别的出路和可能性;其二,眼光要放长远。看得越远,眼界就会越宽阔。挫折只是暂时的,看得足够远你就可以克服困难和挫折,直到那个时候就都是「轻舟已过万重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