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地合作

问道启明

<p class="ql-block">因为工作机缘,接触和参与到乡村发展事业,并通过某种模式的摸索和坚持,也实现了初步的校地合作。</p><p class="ql-block">校地合作,在我的理解下,是校地协同,高校投入文化、人才、教育资源到镇村,与镇村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的社会服务层面得到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丰富,教育科研角度得到创新,另一方面地方的教育事业得到提升,文旅发展得到宣传,产业振兴得到指导。</p><p class="ql-block">总之,是双赢的,潜力也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但,目前,校地合作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校地合作并非那么顺畅,效果也未像预测的那么理想。</p><p class="ql-block">原因也简单,高校是要上课的,只有暑假,老师和同学们才有时间来到村里,发挥一些聪明才智,而寒假,大家则忙着过年的。</p><p class="ql-block">暑假短短的一两个月,靠几名学生几位老师在镇里村里弄出多大动静,多大推动力,吸引客流促进文旅发展,也确实有点难。但有总比没有好,这个世界上,转瞬即逝的事情太多了,但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确是真理。事情做了,总会有点东西在的。</p><p class="ql-block">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克服这种潮汐现象,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机制,来促进校地的深度合作,直至对当地有更大化的促进效果。</p><p class="ql-block">我做了初步的三个设想:</p><p class="ql-block">1,在镇村合适区域,设立开放型的高校活动实践基地,基地可以多元化,再以基地为中心,向外辐射。</p><p class="ql-block">2,细化高校的专业属性,高校是个专业繁多,教学活动频繁的机构,也是人才教育的高地,通过细化专业属性,结合活动基地,不同时间阶段引入不同的学科活动,将教学与乡村相结合,这虽然无法覆盖所有专业,但,只要有,就可以做。</p><p class="ql-block">3,专业的团队人员执行。校地合作是个大课题,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实际上都是很复杂的,推动校地合作,绝非单打独斗,是需要团队,而且是校地双方组成的团队来做,并且需要详细的计划、一定的资金、必要的配套、及时的宣传。</p><p class="ql-block">例如,2021年,百福岩村成为浙江省乡村设计大赛的赛道,吸引了十多所高校团队来村里调研考察,并且有团队还凭借在村里的作品获得金奖银奖,形成了一系列成果,虽然成果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手机上的文件和图片,但至少说明,镇村是有方式吸引高校师生大规模进来的。</p><p class="ql-block">2019至今,浙外的支教团队一批批走进百福岩,开展暑期支教研学活动,则是通过教育融合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基地+团队的长效机制,打破了校地融合的藩篱,从而实现的。</p><p class="ql-block">高校是一个人才聚居的高地、富地,是聚集着成千上万充满活力,思维灵活的青年学生的地方,还有无数的各行业的专家教授学者等,在当今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大政策下,高校也在发力向乡村倾斜,推动乡村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地方上,如雅阳镇,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深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地域结构。</p><p class="ql-block">可以说,校地合作具有深厚的潜力。</p><p class="ql-block">只是,校地合作,该如何合作,确实值得深思的大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