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会”读书笔记~~第九十一期分享实录

孙晓琴

<p class="ql-block">勤读会第91期分享会:2024年1月27日,下关爱饮茶坊一碗泉,立全主分享【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从1894年开始,勒庞发表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主要有《民族进化的心理定律》(1894年)、《乌合之众》(1895年)、《社会主义心理学》(1898年)《革命心理学》(191 2年)以及《战争心理学》(1916年)等。</p> <p class="ql-block">立全主分享: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活在现实世界中,同时活在网络世界里。我们读的是某登推荐的书,我们用的是某琦直播室中购买的衣服口红,流量明星博主大V百万千万粉丝,网红主播更无时无刻不在夸张地彰显着他们对普通大众的影响力。网络时代让我们随时都可能成为乌合之众。群体力量是强大的,网民群体在种种网络群体事件、网暴中推波助澜,表现出冲动、狂热、轻信等群体特征,也在公益、救助弱者的活动中尽显无私大爱。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了一起哄抢中药材事件,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遭数百人哄抢,药农坐在地里呼天抢地痛哭的视频让我恍惚间有一种非真实感:这些抢劫者难道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吗,还是法不责众的群体思维让他们敢去挑战法律?回忆起几年前有谣言说日本的核泄漏导致我国食盐的供应紧缺,引起了很多人都去抢购食盐的事件。于是,我想给大家推荐《乌合之众》这一本书。</p><p class="ql-block">《乌合之众》是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同时也是一本备受批评的著作。勒庞的这本名作让我想到和他大概同一时代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这两本书中的观点都来自作者深入的观察和思考,也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观点缺乏实证的支持。潜意识决定论是弗洛伊德的一个根本性的观点。潜意识真的存在吗?这个观点在历史上受到很多的质疑。后来心理学家们设计了很精巧的实验证明弗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是确定无疑地存在着,并且正如他说的那样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是和《乌合之众》观点相关的几个心理实验。</p> <p class="ql-block">幻想即真实:阿希的从众实验。</p><p class="ql-block">勒庞所谓的乌合之众指的是群体,也就是一些原本无组织的、不相干的人,因某一事件有了心理上的共同点而聚集在一起,就是一群乱糟糟的人。从心理特点上来说,勒庞认为群体是低智的,群体更容易情绪冲动性爆发,当然,这并非总意味着破坏,群体能够把感情提升到极高—或相反—或极低的境界。乌合之众的另一个特点是易受暗示和从众。在受暗示情境之下,群体会把很多自己的幻想当成真实,尤其是一些听起来很正确、很神圣,但实际上意义含混、模糊的概念,比如科学、正义、公理这样的概念。这些概念能激起群体的无穷的幻想,进而把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当成了真实,所以当群体表现出狂暴的破坏力量的时候,其成员是带着“正义感”而做出那些伤害性的行为的。</p><p class="ql-block">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从众实验。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对群体压力的一种服从。阿希的实验结果的结论是,大约只有1/4到1/3的被试验者能在群体压力之下保持独立性,大多迫于群体压力,要么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自我怀疑,要么就直接作出违心的选择。不从众在群体之中是有风险的。从众可以给个体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给群体带来团结与凝聚力,但是从众也会让人失去独立思考、坚持正确主张的勇气和能力,成为乌合之众。</p> <p class="ql-block">他者即地狱:斯坦福监狱实验。</p><p class="ql-block">萨特说,如果一个人被当作被欺骗、被控制、被利用的“他者”,那他无异于生活在地狱之中。勒庞认为乌合之众是敢于发泄本能力量的,是本能优先的。本能力量在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写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包含着潜藏在我们躯体之中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基因的自我保存本能需要在个体、在群体之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些基本需求体现在我们人类的大脑进化成果之中,人的大脑之中有一类很特殊的神经细胞叫做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就是,当我们看到、听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些事情的时候,它就会让我们的内心引起相似的感受和反应。镜像神经元的存在,让人可以更好的去觉察同伴的情绪,觉察群体之中流动着的情绪,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和群体保持一致。所以群体的情绪会相互传染,正如勒庞在书中所说的,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之中都失去了效力。群体的力量足以将老实人变成罪犯,将懦夫变成英雄,利用群体力量去伤害“和我们不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等人设计和实施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者招募了24名大学生志愿者,计划用14天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他们把志愿者随机分为警察和囚犯来模拟监狱环境。警察一组从最初的为了维护秩序,到后来感受到了权力所带来的利益之后,有意地利用权力来欺压囚犯,使用各种手段折磨囚犯,最后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到第六天这个实验就被迫提前终止了。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知识即美德:权威-服从实验。</p><p class="ql-block">勒庞认为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就是会处于头领的带动之下,都会有服从于头领的特征。乌合之众的形成和“领导者”息息相关,例如在一些重大的社会运动之中,带领者所提出的一些概念,词汇,套话常常富有煽动性,它们简单而直击人心,往往会让群体不加分辨就轻易接受。头领获取威望的方式是非常简单直接的,那就是断言、重复、传染。越是简单的断言,不断的重复和传染之后,就越容易被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所接受。</p><p class="ql-block">1961年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朗姆设计了一个实验,在这个实验里他以研究权威的身份出现,让40名被试验者去电击拼写单词错误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犯错次数每增加一次,电压就会提高15V。那些受到电击惩罚的学生其实是实验助手扮演的,他们并没有真的受到电击,但他们会随着显示仪上电压的升高发出一阵阵惨叫。随着电压的升高,这些被试仍然会坚决地执行权威所发出的命令,去电击这些无助的受害者。实验结果是,65%的被试完全服从实验人员的指令。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命令的天性,在某种情景之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的命令去伤害无辜的人,而自己不必承担自身行为的责任,他们将所有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主试这个法定权威,从而推卸掉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把自己视为一个外部权威的代理人,而不是一个以道德责任行动的个体。</p> <p class="ql-block">他继续分享:苏格拉底说知识即美德。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指人的理性自我本质的道德意识。知是非善恶之理,即为善,无道德意识即为恶,知行合一,真善一体,一切优秀品质必须要有理性的参与,而且以善为目的,才能称得上是美德。当道德与权威在我们心中斗争时,也许正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内心直觉与善良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国润分享:这本书不在自己的阅读舒适区,但是比较喜欢,推荐读完。感触深的几点:整本书尝试在政治上代入科学,时代对观念的影响;关于教育,大家争着考公务员,100多年前和现在有相似性。回到传统文化的几个疑问:群体一定是不好的吗?真相一定是存在的吗?如何在群体中做一个善良的人?在群体中如何保持清晰的自我?</p> <p class="ql-block">艳梅分享:勤读会24年开年第一读,立全老师分享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学研究》,这是一本著名的书籍,我久仰大名却始终没有拜读。拿到书时240页,以为自己会很快读完,但整个阅读的过程却拖沓散漫,无法沉浸其中。一是因为最近自己心绪缭乱,二是一边读一边看清自己社畜打工人无奈悲凉的底色,内心感伤。</p><p class="ql-block">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群众,每年填的各种表格面貌一栏就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集体主义教育:“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而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合群的人,也因为自己的不合群遇到很多困扰。随着年龄增长,从社恐到慢慢走近人群,然后渐渐疏离,内心越来越清醒。《乌合之众》揭开了世界和社会的真相,清醒的人可能会比较痛苦,要么舍弃良知和灵魂爬上顶端,要么只能清醒的被蹂躏,于是读书时不禁悲从心起。虽然一直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尘埃,但我不甘心在年复一年的“断言、重复、传染”中被暗示被洗脑然后变成人云亦云、失去自我的乌合之众。</p><p class="ql-block">阅读是很个人的事情,人生的修行亦如此。作家庆山说:“时代气氛需要抱团,这样能赢取到更多的利益和安全感。但同时削弱个体的思考力和成长。从短暂来看,取得利益和安全感是首选。从长远来看,个体升级更重要。只固守现世利益,眼光不会远。”且让我把眼光放远,关注和觉察自身的成长,不管外界如何沸腾或荒芜,饮自己的茶,读自己的书,走自己的路,做自己。</p> <p class="ql-block">晓岚分享:《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经典著作,陈老师夫妇是难得的伉俪,常常一起参加读书会,羡煞旁人。陈老师用多年心理学的积淀为我们厘清了这本难啃的书。当你对群体心理有一个察觉,才能更清醒的看自己。做自己这句话说来简单,有几个人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新分享了自己考心理咨询师的经历,以及心理学对自己的影响,社会性别意识存在的现象,群体中如何保持清醒,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瑛子分享:“读圣贤书,所为何事”?</p><p class="ql-block">在群体之中,你是不是能拥有自己的判断和坚守?你是不是能质疑你自己的判断和坚守?</p><p class="ql-block">所谓的事实,是你选择相信哪一个事实,你选择哪一个阶段的事实,你选择这个事实的哪一面,这些都叫事实。</p> <p class="ql-block">瑞诏分享:这是一本关于群体心理学的经典之作,历经一百多年的时光,勒庞的观点依旧非常有价值。</p><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这本书有点难啃,或许是因为我太感性的缘故吧。先是读纸质书,然后再听原著,最后再看解读。其实最解惑的还是今天听陈老师和各位书友的分享。真心感谢勤读会!</p> <p class="ql-block">爱华分享:一本读了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的书,这是我近期读到的最晦涩难懂的书,读了半天,发现还在原地打转。或许是因为这是一百三十年前法国人写的,离我太久远,不太了解成书背景,只知道法国大革命之后。但是经过大量翻阅书评,特别是面对面地听立全老师的解读和各位书友的分享,勉强算读清楚大概吧,还不敢说读懂!回家后又听了几个小时对本书的解读,继续回味一下。</p> <p class="ql-block">晓琴分享:百度“乌合之众”词义,即象乌鸦聚集在一起,形容临时凑合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一群人。129年前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观点大同小异,人类在群体生活中会有种种反智的现象:盲目从众、残忍的偏执、狂热、非理性,甚至犯罪等等。</p><p class="ql-block">讲真,我们不愿在列,也不承认在列,在被一些个人利益驱使或某些事件裹挟之时,难免会成为其中之一而不自知。突然发现,《皇帝的新装》不是童话也不是笑话,现实社会中类似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是群众,我们爱吃瓜,我们有我们需要考量的利弊,我们都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不会轻易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穿”这样的真话,我们都绕不开趋利避害这个永恒不变的人性。</p><p class="ql-block">那么,阅读本书对于我的现实意义在于:了解了大众心理和群体特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警惕,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多一些独立思考,尽量保持清醒,不轻易成为乌合之众!</p> <p class="ql-block">琼分享:《乌合之众》一部历经一百多年,仍是经典的大众心理研究书籍,读来让你看到一些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如,2012年因钓鱼岛事件,引发反日游行,在西安发生砸日系车,甚至将车主打致残疾的恐怖场面,知道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人总生活在群体中,对比生活中的种种,一些现象,解开心里疑问,乌合之众缺乏理性,该书对群体心理的揭示与分析,也是在反复提醒我们不要失去自我,倡导不盲从的理性思维。社会信息量大、观奌纷呈的今天,你相信什么,如何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想到看过的《学会提问》,一部很好的批判性思维的书,非常值得一读,教授一些技巧,让自已去思考与辩别,而不是,是他人所是,非他人所非,进而作出理性的选择。</p><p class="ql-block">这世间,是清醒一些,还是糊涂一些好?保有自我是多么的不易,面对人生总总。书中有智慧,让我们不断探寻。</p> <p class="ql-block">月分享:60、70后们可还记得小时候参加大游行,鼓号队开路,长长的队伍走在大街上,我们踏着整齐的步伐,奋力甩开自己的小胳膊。街边拥挤的人群都在看我们,那时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一个大集体啊!而我,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今天,我读这本《乌合之众》,对由个人聚合为群体会出现什么现象及背后的心理特征有了些粗浅的认识。书中对人在群体中发生的心理变化的观察虽有局限性但更有现实意义,时代进步,科技改天换地,但人性依旧没有什么进步。进而深深体会保持独立思考,独立人格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不过在群体中发生降智行为与迫于压力而缄默本质不同,但结局一致。</p><p class="ql-block">群体让弱者找到倚仗同时失去自我,让强者可以掌握更大权势,当人身处群体之中,出现集体幻觉的可能性导致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尤其难得,而醒,又醒着几分?</p> <p class="ql-block">爱萍分享:一本自己看了两遍也没看进去的书,风雨兼程也要赶来听书友们分享,听大家的解读如沐春风。窗外一时太阳一时雨,我们在一起都是晴天。</p> <p class="ql-block">红莲分享:《乌合之众》是群体心理学创始人,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 勒庞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深刻剖析了群众心理,指出一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群体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以此同时,群众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p><p class="ql-block">《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知道”与“做到”有很大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p><p class="ql-block">学习永远在路上,书籍载着我们渡过人生的海。</p> <p class="ql-block">蓉儿分享:勒庞认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备感安全的归属感。”“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缺乏理性,大多数时候被情绪支配。”虽然这是100多年前的研究结果,但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社会变了,人性却没有变。我们常常在说要做真实的自己,但为此不少人被孤立,受到了委屈,从而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我们总以为自己是理性的,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乌合之众”。</p><p class="ql-block">当然不是所有的群体都是“乌合之众”,我愿意选择勤读会,做简单真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品分享:从小到大我基本都是《皇帝的新装》里小孩的那个角色,所有的人要么心照不宣,要么沉默不语,只有我一大句实话冲口就说出来了,还总是忿忿不平明明事实就摆在那里,为什么大家都不说实话,这几乎成为了我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困惑。随着年龄渐长,这种行为似乎越来越不被接纳,尤其是人到中年还经常口无遮拦简直就是让人深恶痛绝、咬牙切齿、故作矫情的存在了,现在我终于学会了一点点审时度势,有些时候终于能够昧着良心不说话了,所以人在很多时候不从众还不行,不从众就是不随和、不地道、不合群。很多时候群体也有相当积极的作用,比如国庆盛典的时候,置身庆祝群体里的每一个人爱国热情都会空前高涨。所以在群体中我们是选择成为一名乌合之众还是保持正义和理智,需要我们有着清醒的头脑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要有一点点明哲保身的智慧,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不能一味混沌跟风,直到群体灾难事件也牵扯到自己的时候,才感慨当雪山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p> <p class="ql-block">铭潞分享:《乌合之众》总是让我想起小时候读过的一个故事《三人成虎》,人们总是对群体的力量深信不疑,为了迎合大众盲目跟风而丢弃了本该有的个性,甚至抛弃自己的是非观念,自古以来总有人根深蒂固相信群体的力量,小学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对我们说一定要合群,融入群体,于是不惜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不是独特,这是盲从,是一种病态,其实你完全可以不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长大以后有些人为了讨好自己的丈夫讨好婆家,不惜辞去本来拥有的工作,一心在家里带娃,可后来你想过她换来什么,难道就为了他当初的一句爱你吗?到底值得吗?如果他不再爱你,你又能拥有什么?</p><p class="ql-block">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羊群效应”,多数的羊往一边跑,看见它们往那边跑,其他羊也一样会跑过去,可那边明明就没有草,我们这一代本就是自由且叛逆的一代,说着中国人也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的英语,你可以放慢脚步穿上拖鞋甚至睡衣去听听街口那个吉他手的歌唱,可以在安静的午后静静的坐下来看本书,看阳光从树叶中落下来,强行融入本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只是在蹉跎岁月……</p> <p class="ql-block">群分享:多年前做为书友陈老师推荐这本书,颠覆了我原有认知,多年后我作为陈老师心理学生,又一次翻开此书,跨越自己阅读舒适区,煎熬后对认知有了新理解,心理学对我来说“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对所有保留一种中性态度和思维”。</p> <p class="ql-block">莹丽分享:《乌合之众》这本晦涩的书我是先读正文,再返回读导言。喜马拉雅上的电台老张的演播听起来抑扬顿挫幽默风趣,强烈推荐给读原文打瞌睡的朋友。再听了心理学大咖杨凤池老师对本书的解读,加深了我对本书的理解:所有的群体,本质上,都是混乱的、盲目的、狂热的,甚至是愚昧的。群体是一个疯狂的生物,精英在一起也会干蠢事。如何更好地抓住群体的注意力:断言、重复、传染。如何成为群体的领袖:强大的自信和具有真才实学。当然,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表达出来的很多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充满了争议。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了解群体、影响群体、超越群体,要能够从中吸取那些认同的部分,让自己获得更多更好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学文线上分享:这是一本智慧之书,真理之书,带电之书,挟雷之书,是读进去了就没法不让你心跳的书,也是一本体制内的人最好不要发表评论的书。如果将该书与拉·波埃西《人为什么被奴役》(有的译为《被自愿奴役》)一书对照起来阅读,较果会更佳!</p> <p class="ql-block">卫强线上分享:好久没有买书了,近期到大理市下关人民路大方书店买了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该书由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著,1895年出版。本书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乌合之众》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是一本讲述群体心理学的书,但很神奇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晦涩难懂,反而非常畅快。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能从中体会到,作为乌合之众,是怎么影响个人的判断的,有些是好的,有些是需要防范的。在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阅罢《乌合之众》,里面谈到了很多关于教育、宗教、人性、群体、战争之类的话题,主题依旧围绕的是群体心理来说。也使我想起我们经历过的集邮、买股票事件,还有旅游、炒作兰花、房子之类社会性事件。勒庞提出的“群体心理特征”,那就是低智商、高自信、情绪化。群体是奔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去的,但实际上搞到最后,这件事却往往很容易跑偏。例如,球迷闹事——本来球迷聚集起来去看球,目标是希望自己追捧的球队能获胜,但是球赛结束后因为双方球迷的对抗冲突,最后球迷群体很快进入到实际行动状态,开始群殴大打出手。事后留在参与群殴的球迷记忆中的,那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球迷之间的斗殴反倒成了最后的结果。1985年中国作家刘心武的报告文学《5.19长镜头》详细记录了1985年5月19日北京工人体育场中国足球队负于香港足球队后的球迷在球场外的闹事事件。尽管勒庞对他关注和研究的群体充满批判和怀疑,但他还是比较客观地指出,群体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批判去评价好坏。一个被动员起来的群体,前一刻可能还在为争抢一个名号进行血腥的厮杀,后一刻可能就会为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而无私奉献。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群体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它的特点只是易于被引导和操控,而且它行动的后果是威力巨大的。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群体的领袖要把群体带向何方。因此,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勤读会”微信群书友和网络,“勤读会”工作组人员搜集整理。</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读书活动安排:</p><p class="ql-block">1、2月,爱萍主分享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元宵佳节诗词歌赋共享。</p><p class="ql-block">2、现场分享有诵读环节,具体内容工作组酌情安排。欢迎参加,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