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视野

山泉

2003年11月28日,距今已过去整整二十年了。这天,我的母亲闭上了双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走完了她平凡而伟大的一生。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是母亲慈祥又刚毅的面容时常浮现在眼前。 我的母亲出生在混乱又极度贫困的1934年,又是家中的长女,少年时的生活一定很苦。青年时期,随着国家的解放,开始接触一些进步思想,又遇上了我的父亲,两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们当地最早入党的青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虽然成立了新中国,但反动土匪势力不时的骚扰年轻的政权。父亲做为新政权的参与者,要时常外出参加平匪之类的斗争,母亲独自带着姐姐和大哥应对身边的各种困难。 后来,随着社会局势的逐步稳定,二哥和我相继来到人间,因为父亲经常在大队部工作,很难顾及家中的具体生产,家中的生活负担更加繁重了。 父母一共生育了我们四姐弟,父亲小时候念过几天私塾,长大后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扫盲学习活动,有了一定的文化,可以正常的阅读党报和领袖文章。 母亲因在家中照顾我们几个,很少有学习的机会,一生中掌握的文字可能不超过二十个,除了自己和伟人的名字,几乎再也不认识别的文字组合了。 母亲一生也没有出过太远的门,可能离家最远不会超过一百公里,幸好,我们生活在汉彝杂居的区域,母亲对汉语的理解能力还是很强的,通过广播、电影的宣传,还有父亲的讲述,母亲的视野早早的就看到了大山之外的世界,看到了昆明,看到了北京…… 母亲的视野除了体现在她能给村里的妇女讲述革命故事外,主要体现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坚持把我们姐弟几个送进学校读书。我们小时候,很少有家庭重视孩子的读书问题,我们儿时的伙伴,大多小学未毕业,读几天书,身体长大点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补贴家中生活。 可我的父母却一直坚持让我们读书,在村里上低年级小学,到邻村上高年级小学,到公社上初中,到市里上高中,然后考大学。我的母亲,一个旧时代的文盲,却让我们四姐弟先后完成该有的学业,姐姐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二哥和我先后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上大学,只有大哥因条件所限,高中毕业后就考工作了,成了一名只有高中文凭的乡村干部。还好,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考到中专文凭。 <p class="ql-block">母亲对我们读书的态度,从来没有一点含糊。还在我很小的时候,听到一次母亲和村里一个大妈的谈话,当时,姐姐应该是在市里上高中,生产队和家中都有干不完的活,生活很苦。</p> 母亲像往常一样在门口缝补衣服,有个大妈说我妈妈苦得住,大姑娘差不多可以嫁人了,还让她坐在学校读书,能有什么用?姐姐和两个哥哥学习比较自觉,也很努力,在读书方面没有让母亲操太多的心。 可我从小就比较调皮,读书很不用心,母亲对我的学习态度就很坚决,因为逃学、不完成作业,已经记不得被揍了多少次,印象最深的是曾经打断了三棵棍子。 现在想想,除了记住母亲的恩情,还应该感谢那三棵棍子,如果不是母亲严厉的教育,我会早早的辍学,过早的进入社会,过上一种目不识丁的日子,难说在哪次严打过程中,过早的结束一切。 都说一个好的母亲影响三代人,我的母亲用她平凡而伟大的人格视野让我们这一代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大山之外精彩的世界。 我们四姐弟养育的四个孩子都已经先后完成了大学学业,姐姐的孩子成了国家公务员,大哥的孩子是审计师,二哥的孩子即将成为国际公务员,我的孩子也成了一名会计师,她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努力工作着,继续影响她们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