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远足之趣 寻家乡之美——记四里店镇第一初级中学2023年秋期远足研学之旅

清梦初回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北风劲,正是学子振奋时。”2023年11月28日,同学们怀着喜悦而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本学期的远足研学活动。研学活动地点在距离学校5.6公里的四里店镇余庄村桑蚕文化馆,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远足研学了解桑蚕文化,发现家乡之美,丰富我们的生活,磨炼我们的意志,强健我们的体魄,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互相鼓励的团队精神。</p> <p class="ql-block">郑校长在研学活动启动仪式上致辞授旗,并对活动中纪律和交通安全等做出要求。</p> <p class="ql-block">迎着朝阳,浩浩荡荡,我们的队伍向着目的地进发。</p> <p class="ql-block">远足途中,同学们精神抖擞,欢歌笑语,尽显青春的蓬勃与朝气。绵延的队伍,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途,抵达目的地——余庄村桑蚕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桑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优秀分支,而且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的优秀文化历史遗产。桑树在华夏沃土之上根深叶茂,衍生出多重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桑文化直接滋润了农耕文明。奖劝农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者无法背离的基本国策。</p><p class="ql-block">蚕桑文化与民众穿衣御寒密不可分,蚕桑制衣,民众免于冻毙于风雪。同时,蚕桑又衍生出灿烂的服饰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直接影响中国的礼仪文化。丝绸之路则打通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贸易通道</p><p class="ql-block">桑文化孕育出华夏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落叶归根,对桑梓故土的依恋,堪称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印,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民族认同。</p><p class="ql-block">桑文化推动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桑树浑身是宝,桑葚、桑叶、桑皮、桑枝均可入药,治疗多种疾病,且廉价可得,对劳动人民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桑文化熏陶出的勤劳奉献精神堪称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质。“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勤劳便无法创造出领先世界的纺织业,也不会衍生出刺绣等文化。锦绣中国离不开桑文化背后的勤劳奉献。</p><p class="ql-block">桑文化直接推动了造纸术的发展。东汉蔡伦发明纸张,最初就是使用桑树皮和植物纡维磨浆、晾晒,而后成形为纸张的。造纸术大大推动了文明的进程,桑树皮堪称催化剂。</p><p class="ql-block">桑文化丰富了酒文化。桑果酿酒,滋补强身,具有多重保健功效,契合现代人的健康追求理念。</p><p class="ql-block">桑文化丰富了传统文学表达。蚕桑元素成为传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桑树有关的物象融入文学作品,拓宽了文学的意境和表达外延。《诗经》等文学作品以桑树比兴抒情,唐诗以桑麻体裁歌咏,就是很好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化馆管理员为同学们讲解桑蚕文化,学生带着满满的好奇,兴致勃勃,走进桑蚕学堂,学习了解桑蚕文化,品味家乡之美。</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休整,师生纵情高歌,青春无限</p> <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上午的参观学习,师生们踏上了返校的征途。返程途中,尽管有些同学已经精疲力尽,但师生们依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凭着顽强的毅力,全体师生安全返回了校园,远足活动圆满结束。虽然每一位学生红扑扑的脸蛋上都写满了倦意,但眼睛里却闪烁着青春的光芒。</p><p class="ql-block">竹杖芒鞋轻胜马,少年不负国与家。</p><p class="ql-block">阳光明媚,我们行走在青春的征途上。</p>

文化

远足

研学

桑蚕

桑树

蚕桑

之美

青春

文化馆

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