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参观平型关大捷遗址后,接近中午,在平型关简单吃当地特色粉皮与抓饼。朋友开车送我们到灵丘,在那里等河北涞源的妹妹接我们。</p><p class="ql-block">在灵丘等了不到5分钟,妹妹车就到了。去涞源没有走高速,一路沿唐河峡谷的游览通道行,路景不错,风光更是美不胜收。时间不长,就来到灵丘觉山寺。</p><p class="ql-block">觉山寺,有1500多年历史。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现存是清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整座寺院精巧玲拢,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并位于三条轴线之上,显得错落有序。最为称奇的是觉山寺的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个高度上,都是13丈,留下了“塔井山齐(奇)”的美名。</p><p class="ql-block">觉山寺的佛教殿宇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及丈昌阁和魁星阁等。由于该寺位群山环抱,集天地山水之灵气,融入了许多传奇色彩,其中韦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对联,初看似龙飞凤舞,笔体独特,书写刚劲有力,细细品昧,如风如雨,不知所云。相传这幅对联为宗师龙诚和尚的手笔,龙诚和尚乃当地目不识丁的农夫,少年偶遇一白发白须老人,此老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他点化,龙诚和尚对经文和武功无一不通,而他所学究竞源自何方,出于何家,至今仍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赋诗一首【原创《幽谷修心》】</p><p class="ql-block">红尘纷扰寻静心,觉山禅院风奏琴。</p><p class="ql-block">壁峭幽谷清修地,唐河水畔听梵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觉山寺塔前。</p> <p class="ql-block">灵丘觉山寺之由来,源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大将周勃奉命讨伐陈于恒山之阳武灵之丘,是年始创灵丘县,灵丘县城以南有古水(今称唐河)。史载以前晋与冀豫间的来往交通,主要靠八条陉道出入,即所谓“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俗称“飞狐陉”。在这南山隘门峡谷的唐河畔,就是有名的觉山与觉山寺。</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历史悠久,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艺文志》所载: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孝文帝巡行至此,“值太后升遐日,哭于山陵,绝膳三日不辍声,思答母恩。乃于灵丘邑之东南,溪行逶迤二十里,有山曰觉山,岩壑幽胜,辟寺一区,赐额曰觉山寺。”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灵丘一带发生大地震,寺中除辽代砖塔外,几乎全部被毁。现存殿宇、禅房等皆为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坐北朝南,起轴线三。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东轴线依次为魁星阁、碑亭、金刚殿、弥勒殿;西轴线依次为文昌阁、辽砖塔、罗汉殿、藏经楼、贵真殿。院内崇楼杰阁,高低错落,布局紧凑,条理清晰。西轴线的十三层八角密檐式砖塔为辽塔典型范例堪称瑰宝,该塔是一座专为安置佛宝的舍利塔,建于辽大安六年(公元1090),距今已九百余年,为寺内最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灵丘县觉山寺塔,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觉山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山门里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走进觉山寺山门,就是钟鼓楼,后面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天王殿,里面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的天王殿中间供奉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两侧是四大天王,这是东侧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持剑,护持南赡部洲。</p> <p class="ql-block">从西侧看觉山寺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过了天王殿就是大雄宝殿,这是觉山寺主殿,位于中轴线上。</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大雄宝殿正门.。</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大雄宝殿正中供奉释迦摩尼佛像,两侧协伺菩萨。</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的特色之一是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融合,北侧悬钟岩笔架山。寺庙坐北朝南,与葱郁的古树相互映衬,营造出宜人的景观。寺庙外部群山环抱,高峰耸立,形神合一,与寺内的古塔、庙宇相互辉映,构成了绝美如画风景图。</p> <p class="ql-block">走进塔院,就听到不远处飘来的佛乐和诵经声,顿时觉得有了一种空灵般的禅意。据介绍,该塔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下部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舍利塔塔基繁复华美,由须弥座、平座、仰莲三部分叠加而成。均仿木制作,十分逼真。平座上施仰莲,花瓣甚大,十分圆润,花瓣向外翻卷,美观大方。塔基各面雕工精致,除斗栱、额枋等仿木构形制外,雕刻主要集中于下部须弥座的束腰、中部平座的蜀柱、间壁以及勾栏华板。雕饰题材包括狮子、力士、伎乐天、兽面、花卉、卍字符等,图案造型丰满,刀法流畅,虽为辽制,尚袭唐风;简朴的塔身和精美的塔基构成繁简对比的视觉美。</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佛塔壁画一部。</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塔壁画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的神奇之处,其中一奇是,觉山寺的白塔、塔南侧的水井(塔南亭井)深度及寺院西南小山上的小塔,都是13丈,故有“塔井山齐(奇)”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大塔以外,在寺西南凤凰台上有一座方形三层密檐小塔,高5.23米,应当为觉山寺高僧所建灵塔。与寺内白塔一大一小,相映成趣,构成了一道独特风景。</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的重器《皇帝南巡之颂》碑,又称“御射碑”。碑上记载北魏和平二年(公元461),北魏王朝第四代帝王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浚东出平城,巡视太行山东麓诸州,途经灵丘时与随从众臣在笔架山竞射。该碑是为了纪念此次巡视而做,原立于著名的“灵丘道”旁的一块高地上,出土时已残断,1993年迁至觉山寺。该碑虽破损,却承载着1500余年前的历史信息,是早期魏碑珍品。</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位于山腰开阔地,形如莲台,山势蜿蜒,层崖刺天,积石之峻,壁立千仞。山下唐河自西北向东南奔流而过,南流入峡,深溪埒谷,其水沿涧西转,迳御射台南。居高眺望,涧水远从天际落,笏立天门如划裁,伽蓝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寺内佛塔高耸、古树拱卫,寺外诸峰陡立、仪态万千,寺下唐河潆洄、水流潺潺。整座寺院与自然风光和谐一体,聚天地山水之灵气,可谓建筑与环境融合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去往西北山崖上悬钟岩舍利洞的上山小路。</p> <p class="ql-block">来到舍利洞前,上有悬崖威压之感,下有“一览众山小”之意;远观如悬空古寺,近赏似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之外,西北山崖上悬钟岩舍利洞,也称为“翠云洞”。是一个深达14米、宽19米的洞穴,内部建有观音殿,其壮观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这些自然景观与寺庙相辅相成,创造了觉山寺宁静、祥和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三绝之一,一塔双龄,二棵树与寺塔同高。</p> <p class="ql-block">觉山寺三绝;一塔双龄:指的是寺庙中的一座塔与两棵树的高度相等。塔井同高:描述的是寺庙中有一口井和一座塔,两者的高度是一样的。玄鸟饶塔:这是一个与鸟类相关的现象,当鸟类飞过塔时,会绕塔飞行。</p> <p class="ql-block">闲暇漫步寺院中,树影斑驳,遐思岁月变迁,感受古韵遗风。“花浮云海外,养心山水间”,觉山寺之美,美在旖旎的自然,美在厚重的历史,美在深邃的人文。清风拂过,塔铃响起,用清净和深邃抚平躁动,荡涤灵魂,回归本心。感叹天地悠悠,独立苍茫,似醉而非。何不扬其波,濯其尘,心无旁骛,融入天地山水间。</p> <p class="ql-block">视频——站在灵丘觉山寺前广场,看凤凰台寺塔;山门,周边环境,走进山门,觉山寺西侧舍利塔,钟鼓楼,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觉山寺各个亭台楼阁风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