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的甲虫

苏鹤龄

<p class="ql-block">  甲虫是昆虫纲鞘翅目昆虫的统称,俗称甲壳虫。属于全变态昆虫,已知的甲虫种类约30万种,166科,4亚目。甲虫身体外部有坚硬外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常见的甲虫有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甲虫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脚,它们的前翅变成翅鞘,以此保护后翅和身体。飞行时先举起翅鞘,再张开后翅飞行。甲虫的翅鞘图案多样,有呈斑点图案、杂色图案等。</p><p class="ql-block"> 甲虫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海洋。大部分甲虫生活在腐殖质丰富的热带森林中。口器主要适应于咀嚼,植食性甲虫会吃植物的根、种子、茎叶、花、果实或朽木,猎食性甲虫以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都把卵产在土壤(隐翅虫科的隐翅虫),有的则产在植物组织内(象甲科的象鼻虫),如金龟子产单粒的卵;有些则会成批产下数千粒卵。多数甲虫幼虫以泥土或腐烂木头中的菌丝为生。</p><p class="ql-block"> 甲虫是在恐龙时代之前就有的一种昆虫。那时甲虫体长约3—4米。许多种类的甲虫是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密切。若发现家中有甲虫,如木制家具被虫蛀,可先找出甲虫来源,再用对应杀虫剂予以杀除。在超过37万种甲虫当中,有72种被列入了《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物种名录》(IUCN)。其中,欧洲的栎黑天牛处于易危(VU)状态。</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 甲虫</p><p class="ql-block"> 拉丁学名 Coleoptera</p><p class="ql-block"> 界 动物界</p><p class="ql-block"> 门 节肢动物门</p><p class="ql-block"> 亚门 六足亚门</p> <p class="ql-block">  金龟子是鞘翅目金龟子科的昆虫,成虫体多为卵圆形,或椭圆形,触角鳃叶状,由9-11节组成,各节都能自由开闭。体壳坚硬,表面光滑,多有金属光泽。前翅坚硬,后翅膜质。幼虫乳白色,体常弯曲呈马蹄形,背上多横皱纹,尾部有刺毛。该虫的前翅坚硬如同龟壳,而且身上带有金属光泽,故名。</p> <p class="ql-block">  巴氏高冠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被金黄色或灰色绒毛。雌雄异型,雄虫具角突。雄虫头部具向上且略微弯曲带有棱角的三叉角突。前胸背板上具垂直向上的碑状凸起,凸起部分无绒毛覆盖,前端较平。幼虫取食土中腐殖质。</p><p class="ql-block"> 分布:厄瓜多尔。</p> <p class="ql-block">  哈里斯长角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雌雄异型。雄虫头部乳白色,具一发达的叉状角突,角突基部乳白色,端部红褐色。前胸背板宽大,绿褐色,边缘浅黄褐色。小盾片较发达,绿褐色。墨绿色,密被浅黄褐色斑点。足黑褐色,后足附节大部分为浅黄色。</p><p class="ql-block"> 分布: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几内亚、塞拉利昂、加纳、刚果。</p> <p class="ql-block">  云南红牙金龟</p><p class="ql-block"> 查体中小型,颜色暗红具金属光泽。雄虫上颚发达,45度向上延申。前胸背板圆突饱满。前胸背板与鞘翅均布满刻点。腿节及附节呈橙色,附节为黑色。腹部长有绒毛。</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云南、广西、贵州、海南)、老挝、越南、缅甸、泰国。</p> <p class="ql-block">  三角将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雌雄异型。无头角。前胸背板具三根向前延伸的胸角,两侧角突较粗壮,中部内凹,周边分布有小刻点。鞘翅光滑宽大。前足胫节外侧凸起宽大发达。成虫主要以树汁为食,幼虫取食腐殖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秘鲁、巴西、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p> <p class="ql-block">  黄粉鹿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被黄色绒毛。雌雄异型。雄虫唇基红褐色,前缘具一对非常发达的红褐色角突,角突中部具1刺突,后内弧,端部分小叉。前胸背板圆润,具一对黑色细斑带。腿节红褐色,胫节深褐色,前足附节延长,发达。鞘翅侧棱与端部棱突无毛。雌虫无角突,唇基内凹。成虫喜食花粉、树汁与水果。幼虫蛴蜻型,栖息于落叶层,取食腐叶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台湾)。</p> <p class="ql-block">  兔耳尤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黑褐色。雌雄异型。雄虫头部具笔直向上弯曲的细长角突。前胸宽大,隆起,前缘端具1对突起,中后方具1对笔直向上内弯的钝状突出,似兔耳。前足胫节3齿,第2与第3齿远离。取食树汁,幼虫取食腐叶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缅甸、泰国。</p> <p class="ql-block">  大云鳃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体表粗糙,褐色。雌雄异型,雄虫触角发达。雄虫唇基突出,平截;触角鳃片部极度延长。前胸背板近梯形,粗糙,两侧具凹陷。前足胫节前端具 2枚外齿。小盾片端部圆润。鞘翅褐色,具波纹状褶皱,具不规则的白色云斑。成虫取食叶片,幼虫土栖,取食树根。</p><p class="ql-block"> 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国(北京、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朝鲜、韩国。</p> <p class="ql-block">  罗氏犀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强烈的金属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 1上弯的角突,具红色金属光泽。前胸背板圆润,粗糙,中部具向前的1小分叉角突,角突具红色金属光泽。前足附节延长。鞘翅扁平,黄色。取食壳斗科花粉。</p><p class="ql-block"> 分布:菲律宾(巴拉望)。</p> <p class="ql-block">  四斑幽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具绿色金属光泽。头部方形,唇基平截,明显窄于胸部。雄虫前胸背板圆润,隆起,具磨砂感;中胸腹板具刺状突出;雌虫前胸较扁平。雄虫前足较长,前足胫节端部外齿突出。鞘翅具4枚黄白色大斑块。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与腐叶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海南、云南)、越南、老挝、泰国。</p> <p class="ql-block">  绿牙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绿色,具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前端绿色,后端深褐色;上颚细长,内弯,深红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具1对斑点;小盾片黑褐色。足黑褐色,时节发达。鞘翅绿色。雌虫上颚短小,鞘翅具斑纹。成虫取食木兰科以及芭蕉科的花粉,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海南、广西、云南)、越南、老挝。</p> <p class="ql-block">  漆黑矛角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黑色具黄褐色斑纹,雌雄异型。雄性具延长的T状角突,基部较宽大,向下弯曲,似船锚型。前胸宽大,长约等于宽,略微隆起,边缘与中央具细长黄褐色斑带。鞘翅黑色具黄褐色斑点,边缘具黄褐色斑带。成虫趋向于取食腐烂的水果,若无法取食完全则埋入土中产卵后供幼虫食用。</p><p class="ql-block"> 分布:莫桑比克、坦桑尼亚。</p> <p class="ql-block">  头角猪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黄白色;雌虫异型,雄虫上颚较发达。雄虫头部黑色,上颚呈翘起的长方片状,头部两侧具向前的突起。前胸背板光滑,圆润,隆起;前足胫节基半部浅褐色,端半部黑色,谢节发达,中、后足胫节黑色部分较少。鞘翅乳黄白色,具许多褐色小斑点,粗糙。成虫取食花粉,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海南、广西、云南)、越南、老挝、泰国、缅甸。</p> <p class="ql-block">  华武粪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雌雄异型。雄性额头顶部具一微弯角突,雌性仅具短小锥形角突。前胸背板短阔,表面粗糙。雄虫前端具1叉状角突,角突前方及两侧光滑,雌虫于前中段有1端部微凹前伸凸起。成虫喜食牛粪,常在粪便下打洞筑巢。</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西藏、甘肃、陕西、云南、浙江)。</p> <p class="ql-block">  马岛斑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头部为方形,带有黄色黑色花纹。前胸背板趋近三角形,周围有一圈黄色纹路,中间为黑色。鞘翅有刻点,以红黑为底色,带有黄色斑点。</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达加斯加。</p> <p class="ql-block">  美西白戟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灰白色,体表光滑,具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角突。雄虫头部黑色,具向前延伸的细长角突,角突略向上弯曲,端部具1小突起。前胸背板中部具1黑色角突,角突端部分叉,内侧具金黄色毛列。足黑色,前足胫节具2枚外齿。鞘翅具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腐殖士。</p><p class="ql-block"> 分布:美国、墨西哥。</p> <p class="ql-block">  暴龙瘤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黑色,光滑具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角突。雄虫具笔直向上且略弯曲的角突,端半部具1宽突,角突末端圆润,角突呈刃状。前胸背板非常隆起,密被大小不一的刻点,中部具极其发达的大叉状突起。前足胫节具3枚外齿,附节较不发达。鞘翅中部较光滑,侧缘具纵脊线。成虫土栖,幼虫栖息于土中取食腐殖质。</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来西亚、印尼。</p> <p class="ql-block">  白条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绿色、蓝色或紫色金属光泽,具芳香味。雌雄异形。雄虫头部白色,唇基两侧突出,中部具3叉状黑色棱脊,前端具黑色扇状突起,突起中央内凹。前胸背板圆润,侧缘具白色条斑。雄虫前足胫节光滑无外齿,内侧具若干小齿,雌虫前足胫节外齿2枚,内侧无齿。鞘翅斑纹变异大,一般具2条末端愈合的白色斑带。成虫访花,幼虫取食腐殖士。</p><p class="ql-block"> 分布:肯尼亚、坦桑尼亚、赞比亚、马拉维、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南非。</p> <p class="ql-block">  日伪阔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呈六边形,具金属光泽。头部方形,唇基平截,明显窄于胸部。前胸背板梯形;中胸腹板具舌状突出。后足基节横型,宽大。鞘翅光滑。成虫取食树汁、花蜜以及水果。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与腐叶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广西、海南、云南、西藏)、朝鲜、韩国、日本、越南。</p> <p class="ql-block">  土瓜达长角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色彩多变,体表密被微毛。雌雄异型。雄虫头部白色,唇基两侧具一对菱形突出,前端具1长角状突起,末端黑色且具小齿。前胸背板近三角形,外缘圆润,具四条连接的白色宽斑带,中前端具1条白色短斑带。小盾片长三角形。前足胫节外侧具3枚外齿,内侧具至少6枚不规则的内齿。鞘翅斑纹变异大,具不规则白色斑纹。成虫访花,幼虫土栖或栖息于朽木中。</p><p class="ql-block"> 分布:民主刚果、喀麦隆、乌干达。</p> <p class="ql-block">  双叉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被细毛,雄虫红褐色至黑色,雌虫黑褐色;雌雄异型,雄虫头部与胸部具发达的突起。雄虫:头部具粗壮的突起,端部分为2叉;胸部隆起,粗糙,前端具1枚前弯的1叉突起。前足胫节外齿发达,附节发达。雌虫:头部具“山”形小突起,前胸背板非常粗糙,具许多刻点,中部略内陷。鞘翅绒毛明显。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与腐叶土。</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辽宁、陕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老挝、泰国。</p> <p class="ql-block">  白金宝石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宽大,具强烈金属镜面光泽,通常呈金色或银色。鞘翅光滑无刻点。成虫取食叶片,幼虫取食植物根系。</p><p class="ql-block"> 分布:哥斯达黎加。</p> <p class="ql-block">  印加角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雌雄异型,雄虫具一对粗壮的叉状角突,头角腹面至中部具棕色绒毛。前胸背板圆润,后端较宽,墨绿色,被浅黄色条带。前足腿节粗壮,末端内侧突出,胫节基部内侧内凹。鞘翅深褐色,密被浅黄色点斑。</p><p class="ql-block"> 分布: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等。</p> <p class="ql-block">  蒙瘤犀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黑色,光滑具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角突。雄虫具笔直向上且略弯曲的角突,角突末端圆润。前胸背板非常隆起,密被大小不一的刻点,两侧具1对突起,中部具1圆润叉状短突。前足胫节具3枚外齿,附节较不发达。鞘翅中部较光滑,侧缘具纵脊线。成虫土栖,幼虫栖息于土中取食腐殖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越南。</p> <p class="ql-block">  欧贝鲁巨丽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大,具光泽。头部橙黄色,唇基边缘黑色,头部中央具1黑色横带。前胸背板橙黄色,光滑。鞘翅乳白色,密被刻点。足黑色。雌雄异性型,雄虫后足发达,腿节宽大粗壮,胫节内弯且末端具橙色绒毛。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丽金龟。</p><p class="ql-block"> 分布:哥斯达黎加、巴拿马。</p> <p class="ql-block">  胜利宝石丽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翠绿色金属光泽。唇基略突出。腿节,胫节均泛彩虹色金属光泽,胫节末端外侧具2枚齿突,跆节呈蓝紫色。雌雄异型,雄虫后足腿节粗壮,胫节延长并内弯。</p><p class="ql-block"> 分布:墨西哥。</p> <p class="ql-block">  歌利亚巨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又名“大王花金龟”。体大型,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花金龟,体被微小绒毛。雌雄异型。雄虫头部白色,唇基两侧具2对小突起,前端具1对叉状突起,未端黑色且圆润。前胸背板圆润,隆起,中央具4条黑色宽斑带,两侧具1对黑色短斑带。足黑色,胫节无外齿,前足胫节内测具小齿,附节发达粗壮。鞘翅斑纹变异大,具深红褐色斑纹。雌虫体表粗糙,具许多刻点。栖息于非洲热带稀树草原,访花,幼虫土栖。</p><p class="ql-block"> 分布:喀麦隆、民主刚果、刚果、肯尼亚、加蓬、尼日利亚、坦桑尼亚、乌干达。</p> <p class="ql-block">  欧贝鲁长角花金龟</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雌雄异型。头部乳白色,雄性头部中央具向前延申的锥状角突,唇基两侧具一对小突起。前胸背板宽大,乳白色,具4枚黑色斑带,外侧斑带较短。小盾片黑色。鞘翅色斑多变,大体呈黄褐色,或黄褐色具黑色斑点。前足胫节内外侧均有锯齿状齿突。成虫取食树汁花蜜,幼虫取食腐殖士。</p><p class="ql-block"> 分布:坦桑尼亚、肯尼亚。</p> <p class="ql-block">  紫胫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具强烈的金属光泽,颜色多变。头部较扁,复眼突出,触角念珠状,粗壮。前胸背板方形,前端具1对棱突。跆节较发达;后足腿节膨大,胫节较弯曲。鞘翅肩角隆起,密被刻点。喜食葛藤,幼虫钻蛀型。</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台湾、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p> <p class="ql-block">  步甲虫,是鞘翅目步甲科昆虫的通称。 世界已知约2.5万种,中国约800种以上。成虫体长1~60 毫米,中等大小;色泽幽暗,多为黑色、褐色,常带金属光泽;少数色鲜艳,有黄色花斑;体表光洁或被疏毛,有不同形状的微细刻纹。</p> <p class="ql-block">  绿步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具金属光泽,色斑多变。头部狭长;上颚发达;触角黑色,丝状。前胸背板盾状,后缘缢缩。足发达,黑色。鞘翅梭型,愈合,密被黑色小瘤突,颜色多样;后翅退化。雄虫前足跆节膨大。幼虫藍黑色,具少许金属光泽,腹部末端具叉状突起。杂食性,喜食软体动物。多夜行性,在陆地上爬行,遇到敌害会分泌恶臭液体御敌。</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蒙古、朝鲜、韩国、俄罗斯(远东)。</p> <p class="ql-block">  疤步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多为蓝紫色,少数种群红绿色。头部狭长;上颚发达;触角黑色,丝状。前胸背板盾状,较宽大,后缘略缢缩。足发达,黑色。鞘翅梭型,愈合,密被黑色大瘤突,蓝色、紫色或绿色;后翅退化。雄虫前足附节膨大。杂食性,喜食软体动物。多昼型性,在陆地上爬行,遇到敌害会分泌恶臭的液体御敌。</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四川、重庆、贵州、湖北、云南)。</p> <p class="ql-block">  松丽叩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梭型,具绿色金属光泽。头小,明显窄于前胸,头顶略凹陷,复眼小,上颚尖锐,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梯形,边缘圆润,后端两侧尖锐,尖锐部分泛红色金属光泽。鞘翅具绿色金属光泽,未端尖锐。成虫多取食树汁,遇到威胁会将前胸腹板的末端突出摩擦中胸腹板的凹槽弹起。</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广东、湖南、广西、海南)、越南、老挝。</p> <p class="ql-block">  叩甲:鞘翅目叩甲科昆虫</p><p class="ql-block"> 叩甲是体形狭长,小型至大型,较原始类群多大型,体壮硕,体色多灰暗,体表多被细毛或鳞片状毛,组成不同的花斑或条纹的一种昆虫。</p> <p class="ql-block">  巨四叶叩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黑褐色,梭型。头小,明显窄于前胸,唇基略凹陷,上颚不发达,触角鞭节黄褐色,雄虫触角栉状,雌虫触角近锯齿状。前胸背板梯形,边缘圆润,后端两侧尖锐,尖锐部分略隆起。足黑褐色,跆节粗壮。鞘翅黑褐色,被黃褐色绒毛。成虫多取食树汁,遇到威胁会将前胸腹板的末端突出摩擦中胸腹板的凹槽弹起。</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海南、湖南、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孟加拉国。</p> <p class="ql-block">  象甲,俗称象鼻虫。全世界已记载50000种以上,分布遍及全球。头和喙延长,形似象鼻,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星纹美象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头部方形,喙短粗。前胸背板明显窄于腹部,具蓝色金属光泽,中间具黑色梯形斑带。鞘翅宽大,近三角形,浅蓝色,布满刻点,具黑色星形斑纹。</p><p class="ql-block"> 分布:秘鲁。</p> <p class="ql-block">  贝氏琉璃象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体表坚硬,具青蓝色金属光泽。头部窄于前胸;喙延长,粗壮,触角着生于端部;触角膝状,较粗,端节黑色。前胸梯形,边缘圆润,具1对黑色斑带;小盾片小。足青蓝色,腿节端部黑色。鞘翅粗糙,具青蓝色的金属光泽,具1对黑色条带。</p><p class="ql-block"> 分布:巴布亚新几内亚。</p> <p class="ql-block">  秘鲁毛喙象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细长,通体黑色。典型的雄虫喙细长,密被金色绒毛。前胸圆润,背板及鞘翅上有深刻的点状及条纹。前足胫节内侧具多根尖刺。多型,同一种群部分雄性体型及特征趋近于雌性。</p><p class="ql-block"> 分布: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p> <p class="ql-block">  火缘步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金属光泽部分较少。头部狭长;上颚发达;触角黑色,丝状。前胸背板盾状,边缘具红色或绿色的强烈金属光泽,后缘明显缢缩。足发达,黑色。鞘翅梭型,愈合,密被黑色大瘤突,黑色,边缘具绿色或蓝色的强烈金属光泽。雄虫前足跆节膨大。杂食性,喜食软体动物。多昼型性,在陆地上爬行,遇到敌害会分泌恶臭且灼热的液体御敌。</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台湾(马祖))。</p> <p class="ql-block">  锹甲虫-爱角斗的昆虫</p><p class="ql-block"> 锹甲虫由于雄性头部长有两只大角而得名。实际上,这不是角,而是突出成角状的颚(长达2厘米)。雄性用它们来防范敌人,保卫自己的领地。傍晚时分,它会站在石头或是圆木上,摆出一副吓人的姿势。</p><p class="ql-block"> 如果这样做还不能吓退入侵者,双方就会厮打起来,厮打中它们都试图抓住对方的腹部以将其举起,胜利者会把对手摔到地上。如果失败者仰天摔倒的话,就只好无奈地任凭蚂蚁摆布了。</p><p class="ql-block"> 雌性的颚要小得多,但它会狠狠地咬比它大的敌人。它把卵产在烂木上。幼虫以木头为食,3年后变成蛹,然后再变成成虫。</p><p class="ql-block"> 雄性甲虫为了捍卫它们的交配权力而进行角斗。雌性不参加这们的争斗,所以它们没有角状的颚,某些时候,也可看见没有大颚的锹甲虫。这可能是食物不足的缘故,雄虫长不大,只能长成小的。</p> <p class="ql-block">  两点锯锹甲</p><p class="ql-block"> 又称:褐黄前锹甲。体中至大型,黄色至深红色;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前端宽于后端,头顶具2枚黑色小突起;上颚前端光滑无齿,中部具1大内齿,前端具少许小内齿。前胸背板方形,两端具黑色斑点。前足胫节具一些小外齿。鞘翅中部具黑色纵纹。雌虫:头部具许多刻点。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栖息于朽木中取食带菌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台湾)、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孟加拉国。</p> <p class="ql-block">  斑股深山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宽大,深褐色,被黄褐色刚毛;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宽大,具明显的侧棱;上颚端叉明显,中前端具4-6枚左右圆润的内齿,基齿发达。前胸背板近梯形,略窄于头部。腿节具黄色斑纹,胫节无斑;前足胫节外齿列较小。鞘翅被黄褐色刚毛。雌虫:头窄于前胸,头棱略微可见,密被刻点。幼虫蛴蜻型,栖息于腐叶土与朽木泥中。成虫取食树汁,夜行性。</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台湾)、朝鲜、韩国、俄罗斯(远东)。</p> <p class="ql-block">  美他环锹</p><p class="ql-block"> 体小至大型,具强烈的金属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极其发达上颚。大型雄虫上颚笔直,长于整体长,基半部具约3枚小内齿,中部具1大内齿,端部具小齿列。前胸背板略窄于头宽。前足胫节无齿。鞘翅光滑。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查分布:印尼。</p> <p class="ql-block">  瑞奇大锹</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黑色。雄虫上颚多型,存在大并齿型、大双齿型、中单齿型、中基齿型、中并齿型、小单齿型和微齿型。前胸背板侧角靠前。中小型雄虫与雌虫鞘翅具密集的纵脊。成虫以树汁为食,幼虫以腐木为食。</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云南、西藏)、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p> <p class="ql-block">  直颚侧纹锯锹</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较狭长。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扁,粗糙,前端两侧内缩;上颚笔直狭长,基齿明显,中部具少许单内齿,端半部具连接的齿突呈刀片状。前胸背板短宽,后缘缢缩,前足胫节齿突短小。鞘翅亮黄色,中部具黑色斑带。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印尼。</p> <p class="ql-block">  印尼金锹</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强烈金属光泽,色彩多变。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扁平,具红色金属光泽;上颚细长,向上弯弧,内测具许多齿列,端叉为3枚齿。前胸明显宽于头部,圆润。前足距为扇型,用于切割当地菊科植物。鞘翅较光滑。雌虫体表具许多刻点,上颚小而尖锐。成虫喜食菊科植物汁液,幼虫栖息于朽木中。</p><p class="ql-block"> 分布: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p> <p class="ql-block">  螃蟹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黄色。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短宽,宽于前胸背板,前端具1对黑色斑点,唇基翘起,呈片状;上颚短而弯曲,内齿较规则而圆润。前胸背板短宽,具2对黑色斑点,其中中间一对明显较大。前足胫节具5-6枚外齿。鞘翅黄色,内侧缘黑色。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喀麦隆。</p> <p class="ql-block">  早地四眼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短宽,雌雄异型,头胸密被金色绒毛。头黑色,具蓝色或绿色光泽,具刻点。复眼被眼缘分为上下两部分。雄虫上颚较短粗,内弯。中足和后足胫节呈黄色,附节及腿节呈黑色。成虫主要栖息于覆盖小灌木、蕨类、禾本科植物的干旱地区。</p><p class="ql-block"> 分布:秘鲁。</p> <p class="ql-block">  台湾深山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狭长,深红褐色;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具明显的侧棱,侧棱明显分离,近扇型;头部前缘具叉状突起;上颚狭长,弯曲,基齿与端又明显,内侧具1枚大内齿与许多小齿。前胸背板方形,与头同宽。腿节具黄色斑纹,胫节黑色无斑,前足胫节具许多外齿。鞘翅深红褐色。雌虫:头窄于前胸,头棱略微可见,密被刻点。幼虫蛴蜻型,栖息于腐叶土与朽木泥中。成虫取食树汁,夜行性。</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台湾)。</p> <p class="ql-block">  彩虹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具强烈金属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且体表光滑。雄虫:上颚细长,向上弯曲,黑色,基部具1突起,端部分叉;头部窄于前胸。前胸背板隆起,圆润,多具古铜色金属光泽。前足胫节具多枚明显的外齿。鞘翅色斑多变,主要为绿色与粉色,部分种群为黑色、蓝色或紫色。雌虫:上颚短小,尖锐,体被许多刻点。幼虫蛴蜻型,腹部逐渐缢缩,易于识别。成虫取食树汁,幼虫取食富含真菌的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澳大利亚、新几内亚。</p> <p class="ql-block">  鹿角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中大型,斑纹变异较大,台湾个体全黑,华东、华南个体整体黑色,海南个体鞘翅具黄色斑纹,广西至泰国的个体黄色部分较多。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短宽;上颚弯曲向上,似鹿角,基部具外齿突,基齿不明显,中部具1大内齿与许多小齿列,端叉发达。前胸背板近方形,外缘圆润具许多小齿。腿节一般为红色或黄色,前足胫节外齿超过8枚。鞘翅黑色,或具黄色斑纹。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越南、老挝、泰国。</p> <p class="ql-block">  橘背六节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主要为黑色,粗糙。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略窄于前胸背板,头顶具1对大隆起;上颚粗壮弯曲,内侧具2列小齿突,端叉发达,端叉内具1明显齿突。前胸背板宽,近方形,后缘具1对刺突。前足胫节具小外齿列。鞘翅前端黑色,后端具一对黄色或黄白色大斑块。成虫取食树汁。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云南)、越南、老挝、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尼。</p> <p class="ql-block">  大黑艳锹甲</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具非常光滑的黑色光泽。雌雄异型,雄虫具发达上颚。雄虫头部宽大,唇基隆起,具扁平的扇状突起;上颚下弯后内弧,基齿突出,三角片状,端又内具小齿。前胸背板略宽于头部,近方形,隆起,侧缘具小齿突。前足胫节外缘具3枚外齿。鞘翅侧缘略扩张。成虫取食树汁,遇到威胁会假死并震动。幼虫蛴蜻型,取食朽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喀麦隆。</p> <p class="ql-block">  天牛,是多食亚目天牛科昆虫的总称,世界上有2万多种天牛。天牛的种类繁多,因此外观差异相当大。一般常见的天牛身体多半呈细长椭圆形,有一对超级长的鞭状触角,具有特殊的肾形复眼,翅鞘细长,擅飞行的膜质下翅缩藏在翅鞘下方,不少天牛的前胸背板两侧有突刺。因头顶上有对细长、神似牛角般的触角,并且经常在空中舒缓地展翅翱翔,故名。</p> <p class="ql-block">  白斑波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褐色具白斑。下口式,头部两侧具白斑。前胸背板两侧有刺状突起,前端两侧与后端各具1对白斑。小盾片圆润。鞘翅基部具黑色瘤突,鞘翅褐色各具3枚三角形白斑。</p><p class="ql-block"> 分布:民主刚果、几内亚、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乌干达、马拉维、莫桑比克、塞内加尔。</p> <p class="ql-block">  刺角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被金黄色具光泽的绒毛。复眼大,肾型;触角丝状,柄节粗壮,第3节至倒数第2节前端具刺突,雄虫触角是体长至少1倍;前口式,上颚宽而弯曲。前胸宽于头部,前端较窄,粗糙具波纹状脊。鞘翅狭长,具2对明显的褐色绒毛斑。寄主为栎树、柳树等。</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河北、河南、辽宁、山西、山东、陕西、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湖南)、越南、老挝。</p> <p class="ql-block">  云斑白条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灰褐色具斑纹。复眼大,肾型,下口式,上颚宽而弯曲。前胸背板具1对接近的白斑,两侧具1对刺突;中胸后侧片灰白色。鞘翅狭长,端部较窄,基部具较为稀疏的小黑色瘤突,具不规则的白色云斑。寄主为壳斗科、杨柳科等木本植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国(陕西、河南、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贵州、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藏)、越南、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p> <p class="ql-block">  合欢双条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黄褐色。复眼大,肾型;触角丝状,第1节末端具刺突;前口式,上颚沟状。前胸背板与头部等宽,圆润,具2块褐色大斑块,其他部分具绿色金属光泽。腿节膨大,内侧墨绿色。鞘翅狭长,浅褐色,边缘具绿色金属光泽,中部具一条细长的金属绿斑带。寄主为合欢、楹树、槐树等木本植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东洋区广布、埃及、美国(夏威夷)。</p> <p class="ql-block">  丽星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黑色和浅色纹路。下口式,头部具粗长触须,伴有环状斑纹。前胸背板前端具浅色斑纹。鞘翅具5对以上浅色斑块。</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老挝、缅甸、越南、泰国。</p> <p class="ql-block">  桃红颈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狭长,具光泽,具芳香味。头部黑色,触角柄节端部外侧略突,前口式,上颚弯曲。前胸背板短宽,红色,具不规则脊,两侧突出。鞘翅黑色,具光泽。取食樱桃、李、杏、等树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台湾、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蒙古、朝鲜、韩国。</p> <p class="ql-block">  光肩星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黑色具微弱的金属光泽。复眼肾型,触角丝状,各节基部具模糊的淡蓝色斑;下口式,上颚弯曲。前胸背板无斑,两侧具一对刺突。足具蓝灰色绒毛。鞘翅具微弱的金属光泽,光滑无瘤突,密被白色或黄色的不规则斑点。主要取食杨、柳、榆。</p><p class="ql-block"> 分布:</p><p class="ql-block"> 中国(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朝鲜、韩国、日本。其它国家如美国具入侵种群。</p> <p class="ql-block">  大卫三栉牛</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扁平,密被黄褐色或灰色绒毛;雌雄异型,雄虫上颚更加粗大。头部宽,但窄于前胸,复眼肾形,较大,触角丝状,未端 3 节栉状,上颚黑色,发达,具不规则内齿。前胸背板短宽,两侧具黑色光滑点状部分。跆节5-5-4式。鞘翅向末端缢缩。成虫取食树汁,幼虫似黄粉虫,在朽木中捕食其它节肢动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福建、浙江、安徽、江苏、江西、广东、海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越南、老挝。</p> <p class="ql-block">  桃红厚天牛</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前口式,头部蓝黑色,触角粗壮,柄节红褐色,鞭节基半部亮黄色,端半部呈棕色或黑色。前胸背板深红色,两侧突出,被小刻点。鞘翅基半部红色,端半部深蓝色且具金属光泽。活体能散发刺鼻芳香气味,取食花粉或树汁。</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p> <p class="ql-block">  吉丁甲:吉丁虫科的种类很多,全世界约有13000种,我国已知450多种。各种体型差异较大,小的不足1厘米,大的超过8厘米,大多数色彩绚丽异常,似娇艳迷人的淑女。触角锯齿状,11节。前胸腹板发达,端部伸达中足基节间。体形与叩头虫相似,但前胸与鞘翅相接处不凹下,前胸与中胸密接而无跃起构造。</p> <p class="ql-block">  双色硕黄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为东洋区最大的吉丁虫,梭型,强烈的金属光泽。复眼大,头部金属光泽较弱,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梯形,具墨绿色金属光泽,中部内凹,末端两侧为亮黄色,亮黄色部分粗糙。足墨绿色,具金属光泽,胫节内侧具黄色刚毛。鞘翅绿色、墨绿色、古铜色或紫色,端半部具1白色大斑点。腹部亮黄色。喜食梧桐科植物,日间在高处飞翔。</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海南、广西、云南)、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  达氏硕黄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大型,为东洋区最大的吉丁虫,梭型,强烈的绿色金属光泽。复眼大,触角锯齿状。前胸背板梯形,主体为绿色金属光泽,两侧泛少许红色。足墨绿色,具金属光泽,胫节内侧具黄色刚毛。鞘翅绿色,端半部具1白色横斑块。喜食梧桐科植物,日间在高处飞翔。</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来西亚。</p> <p class="ql-block">  白带德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中小型,具金属光泽。头部具绿色金属光泽,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中部黑色,两侧具绿色金属光泽的斑带。足黑绿色,具金属光泽。鞘翅较软,具纵脊,前端、中部内侧以及未端具绿色金属光泽,端部近中部具宽的白色斑带,其它部分黑色。昼出性,飞行能力强。</p><p class="ql-block"> 分布:越南、老挝、马来西亚。</p> <p class="ql-block">  罗氏眼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至大型,梭型,具金属光泽。复眼大,头部明显缩入前胸,头顶具凹陷。前胸背板具蓝绿色金属光泽,两侧黄色,黄色部分中央具黑色圆瘤,似眼斑。足蓝绿色,附节金黄色。鞘翅具紫色金属光泽,具许多白色斑点。生物学未知。</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达加斯加。</p> <p class="ql-block">  曙光金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梭型,具非常强烈的金属光泽,色型非常多变。复眼较大。前胸背板近梯形。鞘翅大部分区域色彩单一,但末端多为红色,且鞘翅末端具许多齿列。飞行能力强,喜食合欢树。</p><p class="ql-block"> 分布:印尼。</p> <p class="ql-block">  紫斑金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具金属光泽,斑纹变异较大。复眼宽大,触角分节。前胸背板有红色凸起的金属红色或蓝色。鞘翅呈绿色至橙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纹。腿部为蓝黑色。成虫主要寄主为苹婆与假苹婆,幼虫栖息于树干的韧皮部。</p><p class="ql-block"> 分布:中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不丹、缅甸、印尼、菲律宾。</p> <p class="ql-block">  卡氏金吉丁</p><p class="ql-block"> 体中型,梭型,具非常强烈的金属光泽,整体蓝色。胸部、腹部腹板以及腿节、胫节具许多金黄色刚毛。鞘翅具不明显的纵脊,中部具非常宽大的白色斑带。飞行能力强,喜食梧桐科植物。</p><p class="ql-block"> 分布:马来西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