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绝·参观影像莞(二首)</b></p><p class="ql-block"><b>其一</b></p><p class="ql-block"><b>光影追踪千万家,</b></p><p class="ql-block"><b>上班种地品山茶。</b></p><p class="ql-block"><b>人间烟火寻常味,</b></p><p class="ql-block"><b>日弄三餐夜饲花。</b></p><p class="ql-block"><b>其二</b></p><p class="ql-block"><b>绿水青山映彩霞,</b></p><p class="ql-block"><b>上天入地有奇葩。</b></p><p class="ql-block"><b>平台搭建出毛遂,</b></p><p class="ql-block"><b>影像常开莞邑花。</b></p> <p class="ql-block">(以上5幅图来自影展)</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到东莞市图书馆阅读。中间休息,在一楼大堂偶然看到“影像莞”摄影展览。随意浏览。才看几幅作品,一下子就被个中浓浓的生活味吸引。</p><p class="ql-block"> 有一幅叫“芒种”:一大片稻田,两个老农给将要抽穗扬花的水稻除稗子。老农皮肤黧黑,头发如冬天的芦花,身上衣服破旧,正弓着腰劳作。作品是否“摆拍”我不考究,我注重的是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并由此引起的感情共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画面感觉,作品后面所反映的深层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借参加一个知青聚会,我到粤西老表家去了一趟。老表家在信宜大山里,改革开放之初,他跟着亲戚到深圳谋生。几十年打拼,老表做貂皮生意小有所成。新冠疫情后离开深圳回家乡搞“农家乐”,但他的儿子对山沟沟不感兴趣。当年也在深圳一家工厂当保安的亲兄,年纪大了回农村,儿子干脆“玩失踪”,不回家也没音讯。现在,农村就老表夫妇和亲兄在家里忙乎。随着城市化推进,种地人大幅减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 有一幅作品,一群建筑工人在楼顶注灌,背景是硕大的落日。建设者在火红的天幕留下剪影。图片语言容量也很大。这是城市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是劳动者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有一幅,一位白发苍苍的书者,伏在柜台给主顾写门联,天炎热,他的背后堆放着纸张和营生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有一幅,一位老者看着墙上摆满的时钟。是要挑选挂钟,还是偶然经过?不重要。作者给图片命名“时间都到哪去了”。如果我,不如就叫“时间”。</p><p class="ql-block"> 美就在身边。关注、挖掘、表现,引起大众共鸣,生活就成了艺术。</p><p class="ql-block"> 住建部发布的《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东莞市城区人口达到1082.44万人,其中15—59岁人口占比为81.41%,平均年龄约34岁,仅次于全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排名全国第二。与此同时,全市流动人口790多万。</p><p class="ql-block"> 超千万人口的城市,人间烟火故事每天都有,草根影友无处不在。“影像莞”是地方政府“全民传播计划”中的一项举措。搭平台,让市民表演,让更多的市民共享,挺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