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4、东京街头的“流浪者”</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市府大楼下流浪汉的全部家当</b></p><h1> 从市政府大楼一层通道出来前往停车场时,意外发现一大排类似私人物品和生活垃圾堆在了路边,显得非常扎眼,也与周围环境极度违和。</h1><h1> 讯问导游方知,这是一群“流浪汉”们的全部家当。白天不允许他们在此逗留,只能在晚上规定时间回来搭帐篷或打地铺睡觉。这里是流浪者们的临时营地,日复一日夜伏昼出是他们的生活常态。流浪者不仅这里聚集,东京的公园、市民广场、车站、人行地道处处都是他们的家。</h1><h1> 令人费解的是,在东京这样发达、富有、安定的环境中,如何产生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群体?老道、高效、不差钱的东京市府,为什么容忍流浪者们在社会上,甚至自己眼皮底下游荡?难道东京市府连这样的问题,也没有能力解决吗?</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等待打地铺睡觉的流浪者</b></p><h1> 为此,查阅一些资料以解心中疑惑。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2016年全国约有流浪者25000人,其中东京地区约有2400人。2013年以来,流浪者中35岁以下年轻人比例急剧增加,所占人数比例也从1/4上升到了1/3。</h1><h1> 在日本,“流浪者”是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也是日本国内多种矛盾的复杂表现,涉及到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篇幅有限,仅能就流浪者们来自哪里?为什么流浪?如何生活?有没有未来?政府的作为?几方面作点简单介绍。</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街头流浪者的聚集区</b></p><h1> “<b>他们来自哪里?”:</b>日本文学作品里有一些关于大学教授、艺术家为追求自由选择流浪的描述,那只能是作家杜撰桥段而已。东京流浪者同样是由家庭及事业失败者、长期失业者、现实生活逃避者组成的群体。流浪,是他们临时或长期选择的归宿。他们中间有曾经的公司高管、司法案件败诉者、交通肇事者、刑满释放人员等,但更多的却是失去了工作或多次就业失败者。</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街头的流浪者</b></p><h1><b> “他们为什么流浪?”:</b>正如<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位名叫斋藤公司前高管所说,他因职务纠纷被老板罚看仓库,诉诸公堂并赢得500万元赔款后却被解雇。家庭因此不合,老婆提出离婚,一怒之下弃家出走,沦为流浪汉中一员。</span>日本独特婚姻关系,也是部分男人离家原因之一,遭遇挫折,回家却很难启齿跟老婆倾诉交流,甚至不为理解,这些人一旦选择流浪,便永远也回不去了。流浪原因五花八门,似乎每人都有“不堪回首的经历”。但更多人,却是因为没有工作而流浪。2013年以来,随着日本经济<span style="color: inherit;">持续低迷,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不到一个月,日立公司解雇1.47万人,东芝解雇1.8万人,富士通解雇1.64万人......。许多人无法再找到工作,不得不流浪街头。女作家饭岛裕子出版的《日本年轻流浪者调查报告》中指出,年轻流浪者中半数以上接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和工作压力而选择流浪。这种逃避现实的人,在年轻流浪者中占了相当大一部分。</span><b style="color: inherit;"> </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公园靠拾荒的流浪者</b></p><h1> “<b>他们如何生活?”:</b>在日本,流浪者吃饭一般不成问题,但他们不像常人那样一日三餐,而是饿了再吃。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食物来源有超级商场过期食品,商场大都在关门后,让他们按约定从后门领取食品。有靠施舍,基督教会每周会在固定时间和地点供应食品。身强力壮会选择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他们捡拾塑料瓶和报纸杂志送到固定的地方,每公斤可得2~3日元。这也是许多年长流浪者选择住在公园的原因,公园垃圾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自食其力的流浪者</b></p><h1> 在日本极少有伸手要钱的流浪者,除了要钱不符合日本“宁可穷其身,不可穷其志”、“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传统观念外,日本法律也明确禁止乞讨行为,认为即便要一根烟的乞讨行为也属《轻犯罪法》犯罪。</h1><h1> 日本流浪者一般都很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条件洗澡、洗衣服。但流浪者的穿戴没有问题,因为住宅区垃圾箱里往往可以找到丢弃的衣物。也有些流浪者很干净,他们有的将洁白毛巾搭在脖子上,有的西装革履,看上去丝毫不象流浪者。有些流浪者很有商业头脑,他们到处捡旧书,然后送到旧书店或自己摆摊,一天能挣几千日元。</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高架桥下的流浪者</b></p><h1> “<b>他们有没有未来?”:</b>流浪者这一社会群体在日本已经存在了数百年,多年来多届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试图解决此类问题,但确始终未能如愿。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因此,从现实和可见的未来看问题,日本的<b>“流浪者没有未来”。</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街头疲惫不堪的流浪者</b></p><h1> 所有选择流浪的人,几乎都被家庭和社会抛弃。流浪者之间也很冷漠,公园里,流浪者坐在椅子上,面对过往行人却视而不见,有的干脆背对行人。流浪者之间很少交流,人们经常看到他们相对而坐,长时间默默无语。据说,他们经常交流的内容就是哪里有食物,哪里有危险。遇到事情,流浪者往往会竭力躲避,有流浪者被不良少年毒打甚至致死,其他流浪者都会很快离开是非之地,却很少施以援手。随着年龄增加,各种疾病接踵而来,病重时虽然能有急救车将他们送往医院,但只能得到简单的治疗,因为没有人提供经济担保是不能住院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看着令人心酸的画面</b></h3><h1> 对于流浪者来说,最难熬的莫过于凄冷的冬天。寒风凛冽,雪花飞舞时他们无处藏身。有记者曾看到,穿着多层单衣的流浪者,在墙角瑟瑟发抖,步履艰难的流浪者一步一蹭,最后倒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过往行人欢声笑语依旧,视若无睹。很多流浪者对生死已不在意,有的人甚至惟求速死。一名死在街头的糖尿病患者,袋子里装满了治疗糖尿病的药,却没有一袋曾经被打开过。</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东京市政府楼下的流浪者</b></p><h1><b> “政府的作为?”:</b>日本经济高度发达,社会非常富裕,但大批流浪者却依然无家可归。流浪问题已成为日本社会顽症。2002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有关流浪汉自立支援的特别措施法》,由政府依法对流浪者进行支援。东京市政府还成立了“自立支援系统”、“紧急临时保护中心”和“街头生活者自立支援中心”。负责为收容的流浪者提供短期住所、食物和职业介绍,帮助流浪者实现再就业和生活自立。</h1><h1> 为了加强对流浪者管理,日本政府还在讨论如何通过改善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循环、加强针对老年流浪者福利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等,来解决由流浪者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东京和大阪等城市,还设立了无家可归者公寓。</h1><h1> 但遗憾的是,没过多久这些流浪者又重新回到了公园和马路旁,过着依然故我的流浪生活。有的是因为没有自立能力,有的是过惯了流浪生活不愿自立,还有的是愿意自立但根本找不到合适工作。15年过去了,东京街头依然遍布着流浪者的帐篷,这个群体依然在现代社会最底层艰难生存着。</h1><p class="ql-block"><br></p><h1><b>5、“皇居”及“皇居外苑广场”</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远远可见“皇居外苑广场”青铜雕像</b></h3><h1> 乘车来到皇居外苑广场,下车远远就看到一座骑马武士的雕像。环目四方,皇家广场上竟再无其他类似塑像,可见这位骑士绝非等闲之辈。</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武神“楠木正成”青铜雕像</b></h3><h1><b> </b>来到雕像抬眼望去,战马之上持锐携盾、戎装甲胄的日本武士,正目光如炬注视着前方。看过雕像下的铭文,方知此人叫“楠木正成”,号称日本之“武神”。雕像为典型古罗马艺术写真风格,估计建造时间绝不会早于明治维新的1872年。</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楠木方正画像 </b><br></h3><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楠木方正”为日本“镰仓幕府”至“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的著名武将,明治维新后被尊称为“大楠公”和“武神”,并成为日本维护皇权力的精神偶像。</span></h1> <h1> 元弘之变(1331年),幕府地方割据政权与皇权矛盾日益激化,楠木正成毅然参加了“后醍醐天皇”发动的倒幕运动,举兵赤坂。据守千早城(1333年)时,大破幕府征讨军,加速了各地反幕军兴起。建武政权成立后,楠木正成任河内、摄津、和泉三国的国守及记录所寄人等职。</h1><h1> 建武3年(1336年)二月,“足利尊氏”率叛军进攻京都败走,四月又卷土重来。楠木正成联合“新田义贞”部在兵库地区拼死抵抗,凑川一战楠木正成兵败后吻刃自杀,年仅43岁。</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后醍醐天皇”画像</b></h3><h1> 楠木正成在推翻幕府政权、恢复日本皇权统治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生殚精竭虑效忠皇权,深受“后醍醐天皇”宠信及历代天皇推崇。成为日本历代文武官员的精神楷模。</h1><h1> 日本史书称其为"智仁勇兼备之良将"、"忠臣义士之龟鉴"、"贤才"、"武略勇士"。楠木正成原官位正五位,1880年被追授为正一位。并与战国末年的“真田信繁”、源平会战的“源义经”并称为日本史上的三大悲剧英雄。</h1><h1> 难怪偌大皇居外苑之内,仅有楠木正成一尊雕像。在日本君主立宪政体之下,天皇们的戒虞之心不宣自明。 </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外苑广场松林中的一树盛开的樱花</b> </h3><h1> 外苑广场远没有国内城市广场那般雄伟壮阔,广场周围不规则的曲缘草坪之上,散种着一株株形态各异日本五针松。修长秀美的松枝婀娜舒展,千姿百态宛若一座座放大了的盆景,美不胜收。</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园林工人在埋设草坪的喷管设施</b></h3><h1><b> </b>五针松是日本特有的珍稀树种,分布在本州中部、北海道、九州、四国海拔1500米山地。日本五针松姿态苍劲秀美,松叶葱郁纤秀,极富诗情画意。五针松集松树的种气、骨色、神韵于一身,堪称观赏树中之姣姣。孤植或配以奇峰怪石皆为园中精品。据说近年来北京、青岛、天津等城市都从日本引进了树种,但愿我的家乡也能早日看到它的身影。</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外苑广场中央空旷地面上铺满尖锐砾石</b></h3><h1> 广场中央通往皇居的路面,用松软尖锐的黑色砾石碎块铺就,黑乎乎一片并不美观。特别是人们歪歪扭扭走在上面,不但费力、费鞋,还会咯吱咯吱作响。难免许多尴尬。我奇怪日本四面临海,为什么不能运些晶莹细白的海砂铺在这里呢?</h1><h1> 导游小娘子一番解释,方令我恍然大悟。广场上的砾石是为刺客和不法之徒专门设置的,夜深人静当有人行走其上时,砾石发出的刺耳声响便会暴露他们的行踪。时至今日,这大片砾石来历恐怕仅能当作故事听听了。毕竟它们本身就已经成为历史,和历史中的故事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通往皇居大门的砾石路</b></h3><h1> “皇居外苑广场”,与其说是广场不如说是一座略显空旷的园林。日本人在冠名中用了“苑”的定义其实是非常贴切的。</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皇居外墙东北角上的角楼</b></h3><h1> 顺着广场沿着皇居护城河一路向北,便来到了皇居东北角转弯处。皇居不大,与我心目中的皇家宫殿相去甚远。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坚固的城堡,没有巍峨的殿堂,绿树掩映、浅垣幽庭、棂窗秀脊、乌瓦白墙,看起来倒更像是江南某商贾或官宦的宅邸而已。<b><br></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皇居正门二道桥中的石桥</b><br></div><h1> 转过城角沿着护城河向西不到300米,就来到皇居正门外——那个被导游吹得神乎其神的标志性景点“二道桥”了。所谓二道桥,是因为这里有两座高低错落在护城河上的桥梁而已。至于相隔不足百米为什么修两座并列的桥,便不得而知了。</h1><h1> 乍一看,还真让人有些失望。第一道桥为一座两拱石桥,长度不到20米,宽度也仅有6米,两侧的栏杆简约而孱弱,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如果说这就是外国使臣和一国百官进宫朝觐的唯一通路,似乎很难让人产生庄严的仪式感。</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皇居的正门</b></h3><h1> 目前东京属于天皇家族的御所仅剩“皇居”一处,这里是天皇日常起居和处理公务之所。</h1><h1> 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在此修筑府邸后,便一直盘踞于此。明治元年(1868年),明治天皇借助西南各藩下级武士发动的“尊王攘夷”运动,将其发展为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1月3日,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开始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彻底击败了德川幕府,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快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年,天皇正式移居至此,并将此改造为皇宫。</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二道桥”景观,只有这个位置能看到前后两座桥</b></h3><h1> 二战之后,天皇作为主要战争罪魁,被禁止在日本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皇宫”的称谓,也因曾被当作日本最高政治权力中心,而被禁止使用。“皇宫”改为“皇居”至今。</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德仁天皇在皇居“松之阁”加冕即位年号“令和”</b></h3><h1> 这是一处占地23000平方米的日本传统庭院式建筑群(约为北京故宫面积1/30),有绿色的瓦顶、白色的墙壁和茶褐色的铜柱。其中正殿是整个宫殿中心,皇室主要活动和外交礼仪都在正殿“松之阁”举行。长和殿是天皇接受百姓朝贺的地方,“丰明殿”内有大宴会场,“常御殿”为天皇寝宫。此外,宫内还有“花阴亭”、“观瀑亭”、“霜锦亭”、茶室、皇灵殿、宝殿、神殿、旧御府图书馆等等。</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为:皇居的正殿“松之阁</b></p><h1> 只可惜,皇居部分可对外开放参观区域需要提前预约,一睹日本皇宫模样的企图,只能成为遗憾。</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未完待续)</span></h1><h1> 旭日腾骢</h1><h1> 2023年11月28日于长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