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的红盐史事(下)

开心

<p class="ql-block">三、占领盐乡实现规模产盐运盐</p><p class="ql-block"> 随着根据地的扩大和红军队伍的增加,仅靠“走私”方式运进食盐不能根本解放苏区军民的用盐问题,为此,红四方面军发起仪南战役。在 “打到南部城,穷人把连有便宜盐吃。”(“把连”为四川方言,意为“全部”)的口号激励下,红9军遂于1933年8月23日首先攻占仪陇,再经过长坪山、楠木场、火峰山、大小东山等一系列战斗,至9月中旬解放了南部县嘉陵江以东全部1400多平方公里的产盐区。时任红9军副军长的许世友激动地说:“我三路部队协同作战,进占了盛产食盐的洪山、三合、碑院地区,占盐井九十余口,缴盐十余万斤”“我们占领了盐井时,那种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真比发现了神话中的宝窟还高兴。” </p><p class="ql-block"> 1、修复盐井设施</p><p class="ql-block"> 地主豪绅仇恨红军,在逃往嘉陵江西岸县城之前,对盐业生产设备进行了严重破坏,烧毁了储盐库和晒水架,捣毁了搬水车、搬水筒,割断吊绳,砸烂盐灶、盐锅,往井口内投掷苦楝子,用鹅卵石阻塞井口,企图瘫痪井盐生产。</p><p class="ql-block"> 南部地下党人进入新成立的阆南县委和阆南县苏维埃政府及乡村政权,虽然战斗的风烟尚未消散,他们立即开展土地革命和盐业生产。红军先遣部队和南部地下党深入群众,充分动员盐工中的先进分子起来带动大多数人,恢复盐业生产。他们把地主恶霸的木料用来做盐车、井架,新修厂房。不少盐工发挥出自己的技术特长,抢修盐井、盐灶,数以百计的盐工参加了淘井排障工作。当地农民积极支持,献材料、出人力,帮助抢修盐井和设备。碑院乡农民王定尧拆掉自己房子几间,把木料送给红军,做盐车井架,把柴草捐做熬盐的燃料。谢河乡农民献出门板,永定乡农民彭德珍拿出衣物卖了筹集资金购置生产设备。三合乡何富先将自己山坡上的树砍了用来修井架,搭晒水棚,柴砍了送去盐厂烧盐。在军民密切协同下,不到半个月,南部江东盐场迅速恢复了井盐生产。红军战士看见白花花的盐巴,喜悦堆上了眉梢,红25师政治部嘉奖了碑院、三合盐场的盐工,称赞他们“忠于革命,热爱红军” 。</p><p class="ql-block"> 2、建立盐业合作社</p><p class="ql-block"> 红军部队到三合、碑院一带不久,在白区工作的于江震(解放后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项治平、李汎山将事先掌握的情况向上级作了汇报和分析,召集李维海等积极分子在三合韩家坪成立阆南县盐业总工会,雷培顺任委员长,侯登树任副委员长。1933年9月底,不失时机地抓紧了盐业生产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健全工作,在碑院寺成立了“盐业前线经理部”,派吴现实同志任经理,经理部有人员300多人,同时派出李安庆同志筹建“碑院寺盐业总厂”兼任总场科长,秘书叶子风,在盐区设立了5个盐业分社,选出盐工中的积极分子担任分社社长:</p><p class="ql-block"> 碑院寺盐业分社,社长先后有郭登保、刘文震。</p><p class="ql-block"> 三合盐业分社,社长先后有刘文震、李栋臣。</p><p class="ql-block"> 梨子垭盐业分社,社长先后有陈明直、肖联书。</p><p class="ql-block"> 谢河场盐业分社,社长先后有王清泉、李冬生、刘文震。</p><p class="ql-block"> 洪山场盐业分社,社长先后有明华阳、罗友瑞。</p><p class="ql-block"> 盐业分社充分依靠盐工管理灶房,灶户、盐工代表负责盐业生产。每个灶房又分工编班划组,按生产流动线的工种编成烧盐班、搬水班、柴禾班、晒盐班。广大盐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江东盐业生产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三合乡月产盐156000多斤,碑院寺176000斤,解放区盐井发展到8000多口,月产量700000多斤。</p><p class="ql-block"> 1934年9月,红4方面军粉碎了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指挥的“六路围攻”,第二次解放了南部江东地区。红军总结了1933年在盐乡的食盐生产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劳动管理制度。盐工们提出了“发展盐业、支援红军”,“努力生产,为支援红军打胜仗而多产盐、产好盐”的口号,开展了生产劳动竞赛活动,三合、碑院盐场受到总经理部的表彰。为了督办南部河东区域的盐业生产和运输,时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还来到碑院盐业社 。</p><p class="ql-block"> 3、抢运食盐</p><p class="ql-block"> 南部盐区生产出了大量盐,但还得把这些堆积在仓库里的盐巴运往急需的苏区中心区域。</p><p class="ql-block"> 要把盐运往苏区中心谈何容易。一是运输量大,二是山高路遥,三是运输工具极端落后。1933年9月,盐乡各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经理部组织了一支100多人的运输队,分为10个班。除了人背,就是少许的牛驮,由于路程达数百里,途中要翻山越岭,而且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往返时间长,库存的盐巴仍然运不完。10月,经理部又从阆中、仪陇、南部三县组织了600多人的青壮年运输大队,分三路运出。12月,刘湘纠合四川军阀“六路围攻”之际,红军收缩阵地,撤离了盐乡,但盐业总厂还有大量食盐没有运出,经理部和苏维埃政府心急如焚。在这紧急关头,盐乡的盐工们走出灶房,组织起运盐队,红军还派出马匹和战士参加运输队,同时仪南战役军需保障负责人潘凤楼(烈士,1934年下任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还带领南江县盐背二哥百多人赶赴南部河东运盐 。时任川陕省委组织部部长余洪远同志负责运盐工作队,他回忆说:“要从南部运到通江的苦草坝,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路途遥远,道路坎坷,历尽艰辛。背盐与背其他物资不一样,化了的盐水,顺着脊背往下流,汗水与盐水渗在一起,一蒸发,每个人的衣服裤子都积成厚厚一层白碱,时间一长,不少人的肩、背、脚上的肉都被蚀烂了,又红又肿。这时,共产党员们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宣传鼓励工作外,总是带头往前赶。只见一个个咬紧牙关,忍着剧痛,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 他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南部运盐队艰难跋涉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部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南部的盐叫红盐。从1933年9月至1935年4月,红4方面军三进盐乡南部县,在阆中、南部交界处的水观音建立了阆南苏维埃和在县境的皂角乡绵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先后建立了8个区苏维埃、55个乡苏维埃和250个村苏维埃。南部人民热爱红军,前后三年,统计有12000余南部儿女参加红军、游击队、赤卫军,组建了升中独立师和267团,这些南部人民的优秀子弟大多数战死疆场 。在当年仪南战役长坪山战场遗址,建起了恢宏肃穆的红军纪念园,1080座南部红军战士墓和地下党烈士墓静卧在郁郁苍苍的翠柏中,山顶上的红军纪念碑耸入云霄。在庄严的长坪山红军纪念馆展厅里,通过实物、泥塑、影像、文字、图片等,还原了当年采盐、制盐、运盐全过程,生动和逼真地彰显了南部红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所作出的特殊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