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意味的形式中寻找视觉艺术沟通的桥梁一一王子明油画形式的视觉效应与心理感应

北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王子明,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先后获得硕士研究生,博士,美国西肯塔基大学孔子学院特聘艺术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发表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在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大观》杂志《大家风采》栏目主持撰写文章,在硕士期间同时获得教育部国家奖学金。《美术教育研究》上发表文章《大学美术必修课程之中外美术史》。《美术大观》上发表文章《浅谈大学绘画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文艺生活》上发表文章《简谈中外工艺美术史在玉产品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创新应用》。《美术观察》上发表文章《绘画是心灵的外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贝尔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是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形式在此指的是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现实形式的地方在于它具有一种简化性,就是“把互不相干的细节转化成有意味的形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艺术形式是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而不是其他的形式,这种灌注了审美情感的形式以其抽象性和非再现性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形式。而所谓“意味”则指的是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日常情感的任务是叙述、记载、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宣扬道德,是现实的和功利的,而审美情感则是完全非功利、完全超越的情感。审美情感是由对艺术的纯粹的形式关系的凝神观照所引起,而不是由艺术品的种种表现、再现和思想内容唤起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贝尔将审美情感与日常情感对立起来,认为二者互不相容,尤其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贝尔认为,一个非常低能的艺术家创造不出来一丁点能唤起审美情感的形式,就必然会求助于生活情感,而他要唤起生活情感,就必然会丧失审美情感;对于观赏者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某位观众在艺术形式之内寻求生活情感,那么这就是他缺乏艺术敏感力的症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贝尔将美的艺术看作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说它是能激起审美情感的纯粹形式。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美的形式,因为美可能意味着某种潜在的功利或诱惑;也不同于对于现实物象的模拟,对现实物象的模拟是具体的,而有意味的形式是纯粹抽象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在纯粹抽象的形式中表现纯粹抽象的情感。真正的艺术排除信息和知识的东西,亦即反对对任何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也排除思想和理性的东西,亦即反对对内在世界的精确传达。真正的艺术既不涉及现实的对象,也不涉及具体的思想,真正的艺术只是纯粹抽象的形式加纯粹抽象的意蕴。真正的艺术既不是纯粹再现的,也不是纯粹表现的。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极端的形式主义理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贝尔对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主张,其实是在说艺术并不单纯只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形式'',还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就强调了艺术作品其实是内容形i式化的表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内容需要外化为形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依附于作品的形式而存在的,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审美思想,构思的审美意象,都必须要通过形式符号的编码才能物质化成独立存在的艺术作品,读者才能通过形式符号的解码,达到对内容,意蕴的把握,进而了解作者的意图,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作品的存在才有意义,所以,对艺术品外在形式的重视是必要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克莱夫贝尔自己也强调,艺术家的情感只有通过形式来表现,唯有形式才能调动审美情感,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之基本性质。唐代文学家独孤及也说:“志非言不行,言非文不彰”:有了言辞,内容才能成形,而有文采的言辞才能使其赏心悦目。因此,光有形式而无内容的艺术作品是不存在的,只有内容而无形式,那也只是存于胸中,未形于外的审美意象罢了。艺术的形式与内容恰恰是一种共生并存的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二、形式之中要言之有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艺术之美,美在形式,但不能只是停留于形式,因此,形式之中要有意味,要言之有物。汤显祖提出艺术当以''意趣神色''为主,过分追求九宫四声的形式美感,只会招致窒滞逬拽之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五四时期''新月诗派”,就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闻一多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最为重要,声称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在他的《死水》一诗中,全诗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字,分别由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每行诗双音节收尾。''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读起来音调和谐,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体现出一种韵律的低回往复之美,仿佛是''戴着脚镣跳舞'',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然而他的诗歌又并非全然专注于形式美感的创造,全诗通过腐臭的水沟暗比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综上所述,艺术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家在创作时既要注重形式的美感,吸引读者阅读其作品,更要有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反复回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