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参与影像生成带给我们的思考

静水流深

<p class="ql-block">---观《无中生有》群展随笔</p> <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丽水摄影节,罗大卫策展的《无中生有》群展,无疑是这届摄影节上的一大看点和亮点。不仅仅缘于它获得了本届摄影节特别收藏荣誉奖,是我国摄影节上首个AI影像艺术群展,更重要的是它在展示摄影艺术与科技手段相结合的过程中带给我们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思考一: AI生成的影像还是摄影吗?</p><p class="ql-block"> 参展者李明的《未曾抵达的风景》,借助斯文.赫定的《从紫禁城到楼兰》《丝绸之路》等文字资料和AI相关软件,创作了一系列因为某种原因未曾抵达的连霍和G7两条进入新疆高等级公路沿线的相关风景图片;周伟在作品《建筑师的行李箱》前言中是这样叙述的:“我穷尽自己对于建筑师行李箱的文本描述,让AI给我生成一只只行李箱。结果发现它给予我的是一个个应用场景,漂亮且魔幻,这一刻令我兴奋。”</p> <p class="ql-block">《建筑师的行李箱》组照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苏葵则把人类与动物相遇时行成的新的关系的想象,通过AI技术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通过直观的画面去感受当我们人类被关进笼子里,并被动物观赏时的情景,以期引发观者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如何相处的更多思考。这些作品或由摄影者与AI联手,让作品更具张力,或完全由AI直接生成,把“不存在”以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无中生有》展出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AI在影像生成中的多种可能:AI可以使不曾到达的现场、不曾出现过的场景、不曾谋面的人、当下并不存在的关系等等存在于摄影者搭建的影像之中;它可以把相对严肃和抽象的讨论影像化、具象化;它让内心图像的外显更加清晰且富有感染力。它不受时空限制,让未来走入影像,使虚拟和真实交融,AI无疑已经成为摄影人的新宠。 《无中生有》的展出,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AI介入摄影艺术领域的多种可能、可以、和更好;同时也把我们带入新的思考: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照片就一定是“此地的”,一定是“曾经的”。当AI影像用电脑替代了相机,软件替代了感光元件,摄影的在地性便被虚拟的时空模糊了,甚至完全抹去;摄影由对曾经“发生”的记录被延展到对未来、对“不曾有过”的影像搭建。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个脱离了当下时空光影生成的图片或影像呢?</p> <p class="ql-block">苏葵《想象动物成为自己》组照之一</p><p class="ql-block"> 思考二:有AI参与的影像适合所有拍摄领域么?应该承认的是AI出现前的摄影照片,也一定会折射出摄影者内心诉求与对现实的思考和愿望,但无论摄影者怎样他的拍摄,都一定会受到“此时此地”的限制,照片一定是此时此地的事物事件与光影的框取。因此,照片的主观性是有限的。AI则不受这种时空的限制。影像制造者对画面时空光影事件人物的把控是主动的,AI参与、搭建出来的影像或图片更多的是摄影者主观意志的体现。我们运用AI可以使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的我和虚拟的我在图像中结合。这种经过程序制造出来的我还是我吗?无中生有中参展者王瑀在自己的作品《似非而是》中提出的“那些被AI制造出来的女儿的图片在某种意义上是不是也可以算是我的女儿”的疑问,是一个很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北京电影学院朱炯老师则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不能用AI拍家庭影像。” 那么,这种完全按照主观意愿搭建出来的影像还是摄影么?哪些领域适合用AI生成影像,哪些不适合呢?抑或这种区别真的存在吗?</p> <p class="ql-block">王瑀《似非而是》组照之一</p> <p class="ql-block">李明《未曾抵达的风景》组照之一</p> <p class="ql-block">李素清《普通人的AI梦》组照之一</p> <p class="ql-block">思考三: 我们在AI参与或直接生成的影像看到的到底是什么呢?《无中生有》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当AI的出现使照片的框取改变为影像的搭建时,观看也被发生了改变:我们在AI出现前观看的照片是“有”中生有。照片是对客观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事件、行为、时空光影的切片。我们可以通过照片去观看我们不曾抵达的物质角落,无论是广袤无垠的大地海洋还是显微镜下的微生世界。摄影者用他的“看到”引导着我们的观看,照片延长了我们的视线半径。AI的出现和使用则使我们的观看不再是摄影者所“看到”的景与物,而是“摄影者”(严格的说应该是影像搭建者)“以为”的情景影像。就此而言AI制造出来的“有”确属无中生有。参展者李明根据自己的以为和想象借助AI,完成了贝格曼和助手在额济纳河边考察发现居延汉简场景的图片。参展者李素清用AI帮助普通人在图片中实现了自己对职业对生活的向往与理想状态。可见AI为影像制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影像搭建的可能性,使其不再被客观时空光影所制约,(虽然它一定会受制于影像制造者的认知层级、能力、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感悟。)影像的主观化空前爆棚。 因此,在有AI存在的影像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再是摄影带给观者向外的物理世界半径的延伸,而是影像搭建者内心世界与思考的景观,那个影像搭建者“以为”的景观。我们的观看更多的是被引入到了像影搭建者的主观世界中。这样的影像是摄影发展进程中必经之路?还是人们对客观真实世界表达认知的另一个窗口?把记录光影变为制造光影,“无中生有”群展呈现了摄影原有的疆界是如何被打破的,这既令人兴奋又诱人思考。我以为《无中生有》展出本身是比获奖更有意义的一个存在。</p> <p class="ql-block"> 2023.11.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