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寨子岩山寨位于威远县镇西镇永和村13组,距威远县城22公里。从威远县城至镇西场镇,然后出场镇沿一条小公路到达永和村小地名烟厂坝。</p> <p class="ql-block"> 在公路尽头停车开始徒步,穿过永和水库,沿山脚倾斜往上走,走到半山腰,抬头向上望,只见寨子岩山顶海拔高约800余米,长满茂密的松树,树下还有深及人膝的杂草,将曾经巍峨雄壮的寨子岩山寨遗址以及上山的小路一同掩埋其中,很难再寻踪迹。而曾经寨顶所建的炮台,以及条石修筑的围墙,早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路遇当地一位大爷,主动给我们当起了向导。</p> <p class="ql-block"> 寨子岩山寨下方,整座山岩壁立千仞,如刀砍斧削一般,光秃秃寸草不生,唯有大大小小十多个黑褐色的洞,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绝壁上,像一只只空洞的眼,瞪着山外五彩缤纷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据1994年出版的《威远县志》记载:“古遗址寨子岩山寨,位于镇西区粟林碥村西3公里的寨子岩半山腰,四周为绝壁,仅有一梯径通山寨。</p> <p class="ql-block"> 底楼石屋主要是用作圈养猪、羊、鸡等牲畜和堆放储物等。</p> <p class="ql-block"> 正寨完整,寨门、围墙已拆除。正寨6间,面阔21米,进深6米,右下有屋3间,每间面阔4米,进深6米。寨外山顶有炮台2处。建于清代。”另据寨内石刻字迹记载,此寨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因其洞壁上刻有“玉颜硐迎月山”字样,所以后来被人们称为“玉颜硐”。</p> <p class="ql-block">每间石屋都开有一个亮堂的窗户,窗户形态各异,窗外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摆拍特别有意境,很能出大片。</p> <p class="ql-block"> 寨子岩山寨由寨前平台和主寨两部分构成,主寨建于绝壁之上,远观如天然洞穴,近看内部由人工一錾一錾精心开凿,利用天然山洞改建扩大而成。</p> <p class="ql-block"> 山寨分为3层,底层为生活用房,包括磨房、居室、牲畜圈等用房,面积约200平方米;第二层面积较小,主要用途是寨门与过道,过道可以从上往下封闭,封闭后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第三层为防御和生活空间,全部由人工开凿而成,面积约800余平方米,分为主厅、过道、生活区、储藏区4个部分。</p> <p class="ql-block"> 每个部分又由可开、可关的石门相联,而今这些石门早已损坏,只遗留石质条石门框还立在原处。在各部分朝山外的中上部,均设有瞭望孔和射击孔,既可瞭望洞外来敌侵犯情况,也可利用外大内小的射击孔有效地打击敌人,保护自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 此洞内部功能非常齐全,包括祭祀牌位、佛龛,日常生活用的灶台、储水池、粮仓等设施一应俱全,在主厅和各居室,从下到上的岩壁上,至今还留下两排整齐的方孔洞,这是当年居住在里面的人,用粗大的横梁穿插其中,然后在横梁上铺装木板,将空间搭建成二至三层阁楼,再隔成一个一个的单元空间充分利用,提高了狭窄岩洞的使用效率。</p> <p class="ql-block"> 据载,明初白莲教传入四川。清嘉庆元年(1796)起长达近十年,湖北、四川、陕西暴发“反清复明”白莲教起义。从寨子岩石刻对联、教坛图案等遗物看,与白莲教也比较吻合。清嘉庆庚申年(1800),正值白莲教起义中期,相传刘氏三兄弟将寨子岩山寨石室改造为白莲教教坛,并取名“玉颜硐迎月山”,在修筑时间上也与白莲教起义时代背景较为相符。</p> <p class="ql-block"> 受大爷热情地邀请,我们到他家摆摊煮自带的火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