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女子连(8)学兵上士的铁脚板

阳瑞

<p class="ql-block">学兵上士的“铁脚板"</p><p class="ql-block">铁十师46团学兵白宝存</p><p class="ql-block">清晨,太阳挣扎着,冲破紫濛濛的霞雾,透出几缕光亮。山尖上,露出一抹青红。大棕溪镇上一片寂静,溪水面上慢慢地升腾着</p><p class="ql-block">薄的雾气。溪边小路上,一位十七岁的姑娘,背着竹篓,手持那种山里人特有的丁字形手杖,精神抖擞的向后沟走去。脚步声声, 如溪水般欢快,轻盈而富有节奏。哦,这是女子学兵连的上士(给养员)王巧玲,又上山采购去了。王巧玲是咸阳五中69届毕业生,1970年8月,积极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和 “让毛主席他老人家睡好觉”的淳朴愿望,积极加入了襄渝铁路建设的队伍,被编入10师46团女子学兵三连,连队就驻扎在团部的所在地——旬阳县大棕溪。大棕溪镇,四面环山,溪水从镇中流过,山民们沿溪而居。学兵三连驻扎在西侧缓坡上,是绝佳的观景台。但是,初来乍到,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一切都是那么不适应,谁也无心观看山镇秀色。这里没有公路,连队所需物资全靠江轮运输到棕溪码头,然后靠人力搬运。这不,学兵们要去搬运粮食了。真难为这群女娃娃们了,这些父母跟前的“倩蛋蛋”。(陕西方言:宝贝疙瘩)大都是手不能拎,肩不能扛。在平时在家里哪干过这。到江边要顺着小溪向北,在蜿蜒的河沟里上绕三个大弯,步行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所谓的路,就是顺河滩踩着河石走,毫无定势,一会路在河东,一会又到河西。踩在高低不平,滑溜溜又大小不一的石头上,晃晃悠悠的跳来跳去,不小心就滑到水里了。空手步行都累得不行。第一次搬运粮食,大家还是热情高涨。顺小溪走到码头,虽然是气喘吁吁,但都好强争胜。力量大的,独扛一袋,体格弱的,合抬一袋。唯有王巧玲,用扁担挑着两袋面粉,欢快的走在前面。她甩着左臂,腰肢随着扁担起伏,一闪一闪的走得那么自如。连长知道,王巧玲家中人口多。全家十余口人吃用洗涮的用水,都是她从离家两百多米的水源地挑回来,每天就得两大缸。久而久之,无意间练就了一副铁肩膀,好身板。好哇,连里正需要一个能干的采购,上士这副重担,就毫无争议地落在了王巧玲的肩上。别说这是美差,干起来真不易哩。全连一百八十号人,全靠水运过来的咸菜、压缩菜生活显然不行。必须要进山采购新鲜菜蔬。难!环镇皆山,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山民们恨不得把石头上都种上粮食,那有闲地种菜。能在房前屋后点眭萝卜、几窝南瓜就很不错了。这就给买菜带来很大难度。此处一下涌进了这么多部队,根本满足不了连队需求。加上山沟里住户稀疏,往往相距二三十里才见一户人家,有的还在高高的山上,一个女娃娃,背着背篓满山跑,累啊!初进山时,她性子急,迈开步子往前行。爬几十米就累的浑身大汗,喘半天才能继续前行。后来她见山民们双手背在身后,迈开大步一步一晃,悠悠闲闲的上山,中间也不休息。看似很慢,但实际很快且省力。究其窍门是:上山重心在前,体力分配均匀不能急,爬山不怕慢,只怕站。下山腰身靠后。看准、踏稳,快步前行。小步慢跑才省力。呵,走路也有学问呀。初始,她空手下山,是侧着身子一点一点往下滑。后来就是背着背笼一路小跑。看她下山,侧着身子,一脚在前,后脚撵前脚,一溜小跑,轻松而又矫健。战友</p> <p class="ql-block">们看她下山都佩服得不得了。她笑着说:这也是我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啊。好轻松的口气:“一项基本功啊”。殊不知,她为此流了多少汗水,付出多少艰辛。 买菜难,供不应求啊。要让战友们吃好,有力气干好工作,就要不停点的跑。她每天背着背篓穿山过河,只要听说那有蔬菜,就不管远近直奔目标。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达目的地,却是一无所获。这也无所谓,毕竟又落实了一个点。碰到少量的蔬菜她一点点收,东山几个冬瓜,西沟几颗白菜,积少成多。大量的除装满背篓外,还要过好秤,当天或第二天约人来背。一天下来,不知要走多少里路。不知不觉中,她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也慢慢摸清了情况。她画了一张“联络图”,密麻麻的符号,标记着那座山,那条沟,那户人家种了什么蔬菜,何时能采摘……。每当完成了任务,就像三伏天里的一阵凉风,心里那个乐啊,那个舒坦啊。可这是短暂的。上山容易下山难,何况,背篓里还有六、七十斤蔬菜,还要走几十里山往回赶呀。王巧玲并不怯。我有一双铁脚板,我怕谁!但怕人的是,这里人烟稀少,行走在山间小道,常常能碰到野兽。她几次都遇见过狼。有一次,她在水潭中发现一堆绿色圆团,仔细一看,可把她吓坏了。那是一只蜷成一团的大蛇。听见响声,它扬起起头,眼睛死死盯着自己,扭动着身子,吐着红信子向她扑来。平时连蚯蚓都不敢摸的王巧玲,哪见过这阵仗。吓的一身冷汗,狂叫着拔腿就跑。从那以后,每走到哪里,都要远远的停住脚步,确认没事,才加快脚步迅速跑过。为了安全起见,有时约连队的几个战土同行采购。但久而久之,胆子就练出来了。她听山民讲,蛇这种动物,你不动它,它不会伤你的,但就怕“遭遇战”。她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她手中多了一根“T”形棍,可以打草惊蛇,可以在累时撑着背篓休息,还可以当拐棍,当武器……。一物多用。她曾经在一条小路上和蛇“狭路相逢”,硬是和蛇对峙了个把小时。为了和山民便于沟通,她就学起了当地方言。至今,他还没忘那口地道流利的旬阳话。一次,山民给了她一把旱烟叶,并告诉她,把她泡在盆里,进山前将水洒在裤脚上,蛇最怕烟味。从此,就很少碰到蛇了。深山沟里山水相连。“出门山连山,抬头一线天。当面能对话,见面得一天。”进山都顺着河道走,有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就是趟水。在河床上穿鞋趟水行走。山里水寒,夏天都冰凉凉的。天一凉就受罪了。水浅的地方是冰,行走时需小心翼翼,不留神就是个“屁股墩”。冬天趟水过河,脚泡水里,那叫个冷啊,不但刺骨,皮肤也常被冰碴划破。特别是在女生生理期,那个难受啊,只有自己心知肚明了。山里有一种小黑虫叫蠓子,咬人特别厉害。被叮过处红肿起包,奇痒难忍,挠破了,再一趟水就感染,常常化脓流黄水</p> <p class="ql-block">。裤子粘在上面,弄不好就能撕下一块皮来,腿都烂成“疤拉梨”了。直到如今,腿上还留有几个铜钱大的“永久留念”。难不难,难!苦不苦,太苦了。但既然背负了让全连人每天都能吃上新鲜蔬菜的责任,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好任务。她给自己定了计划,出去就不能空着背篓回来,每天至少要背回来60斤新鲜蔬菜。 有一次,她听老乡说,后山一片西红柿开园了。她喜出望外,这在当地可是稀罕物,种的人太少了。她兴冲冲就向哪里奔去。哦,好远啊,找到目的地已到下午了。碰到满意的蔬菜,她还特意多摘了点,急匆匆装篓过称。急忙忙背上背篓踏上返程。一路上,她想着战友们可以吃到新鲜番茄的高兴劲,情不自禁的唱起歌来:“山靠山,崖靠崖,晴空万里红旗放光彩,旗如海,歌如潮,山区人民修铁路……”。充满了激情的歌声,在空旷的山谷里,来回震荡着,格外嘹亮。秦巴山的八月是雨季,天气变化极快,说风就是雨。这不,后山涌起了乌云,又起风了,心一下揪到一团。她不由得加快了脚步,使出浑身解数往山下赶。铁脚板也跑不过天上云啊,走着走着就滴起了铜钱大的雨滴,“哗啦啦……”越下越大,又轰隆隆的打起了雷,闪起了电。不能再走了,她连忙躲在了一块石崖下,心想着等雨小了再走,可老天给她摽上了劲,总也不停。刚才赶路跑了一身汗,被雨一浇,她感到凉嗖嗖的。眼看天就黑了,四周除了哗哗的雨声就是呼呼的风声,这山里……。有点后怕,她真的急了,背起背篓就冲进了雨幕……这一路她不知是怎样过来的,跌跌撞撞,连滚带爬,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赶到连队,已是半夜了,连首长们正准备进山……。看到她回来,连忙卸背篓,却见她衣服上有点点红色。原来,那是挤破了的西红柿汁液,可把大家吓得不轻。第二天早上,小镇上又听见她欢快的脚步声……后来,连里成立了种菜组,成功地种出了白菜、菠菜、南瓜……。这对她是个很大的启发。她主动去找她精心联系的采购基础关系户,给他们提供菜种籽,定点收购,解决了蔬菜花样多,收菜有目标,不用盲目满山跑的困难。在三线的两年八个月里,她这个女上士早出晚归,春夏秋冬,风里雨里,跑遍了大棕溪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出色地完成了采购任务,保证了连队烧柴、木炭、蔬菜、粮食等生活物资的需求,为全连180名战士的生活做好了后勤保障。她恪守自己的职责,每天用背篓背回来不低于60斤的新鲜蔬菜。这样计算,她,王巧玲,一个小姑娘,竟用背篓为连队背回来6万多斤蔬菜。信不信由你:这期间,她穿破了14双军用胶鞋!她感谢火热的军营生活,感谢难忘的襄渝线。不但赋予她一双“铁脚板”,更赋予了她“铁脚板”精神。就凭着这股精神。她从三线走进了工厂,从翻砂车间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机关,走上了领导岗位……在人生的道路上,她还会坚定的走下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