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望长安(三)

旭琎书院

<p class="ql-block">  迕许先生向来是非常守时的,这是他常年工作时养成的好习惯。待我们下楼时,他已经早早的在马路边踱着方步等我们。再说,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渴望见到当年一起拍摄《脊梁》的老朋友。柴总也是个明眼人,以最快的速度招呼我们上了车,打开导航,开足马力,一声不吭地向西安世博园驶去。</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虽然因公因私路过西安好多回,但很少有时间感受这座古城的变化,美好的记忆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一次半公半私的假日旅行中。如今,一眼望去满世界的现代化,满眼的诗情画意,到处都散发着古城新生力量的气息,怪不得儿子曾经渴望在这座城市里上学、工作。西安,何止是儿子的梦想。我读高中的时候,父亲为了改变家庭的贫穷,也曾在亲友的蛊惑下来过西安“背过药”。然而现实非常残酷,可怜的父亲到临终也没有要回别人欠他的“药款”,他的西安梦是破碎的,脆弱的,无奈的。而我和儿子偏偏都与西安体育学院擦肩而过,没能在西安找到归属感。三代人的西安梦都没能如期开花,想到这怅然若失。</p> <p class="ql-block"> 世博园里有一汪名为锦绣的湖水,岸边的林间已经落满了一层厚厚的树叶,一阵风吹来,柳枝也跟着摇曳起来,空气略显有些湿冷。远远的就看到,湖水对岸的小终南山上那座高高耸立的长安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犹如擎天一柱,直插云霄,尖塔挺立在蓝天之上,可望而不可及,充满着庄严雄伟的气势,展露着雄伟壮美的英姿。</span>闻听我们到了,梁先生忙于其它业务,先安排工作人员接引我们登上了长安塔。</p> <p class="ql-block">  长安塔是西安世博园的标志性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位于景区小终南山上;塔高99米,采用钢结构和玻璃构件建成,地上七明层六暗层,地下一层;长安塔外形具有唐代传统木塔的特点,一层挑檐上面有一层凭座,逐层收分;各层挑檐尺寸开阔上扬,体现唐代木结构建筑出檐深远的特点和风格。塔内的每一层都有梁先生的藏品,工作人员循着“洪荒历古”“礼玉相谐”“释玉同光”“嘉道臻玉”“玉之素阁”的玉文化脉络,为我们介绍了来自昆仑山脉的玉石标本,体量之大非眼见不可想象。个别为我们特意开放的塔层里还陈设着近代张大千、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林凤眠、李可染等书画名家的巨幅作品。玉和书画我一直都很衷情,自然多了许多兴趣放慢了脚步,欣赏、拍照即养眼又养心,同时也对梁先生产生了更多的深秘感。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不但有情怀,而且这么富有。</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塔的顶层,放眼四顾,深秋初冬之景,<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下的林园建筑、亭台水榭、小桥流水、古木竹林尽</span>收眼底,如履自然盛殿,使人心旷神怡,我们驻足于此,与胜景留影,流连忘返。初冬的斜阳拽着一缕缕缥缥缈缈的雾气,丝丝缕缕地从我们眼前飘过,又缓缓弥漫在锦绣湖水和小终南山之间,那种景象为厚重豪迈的古城,增添了几许南国的灵秀,<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诗意盎然欲出</span>。心想,梁先生能在这方山水之间拥有一席私人办公之地,不免又多了几份好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长安塔出来,我们首先见到了其貌不扬的《脊梁》撰稿人王宏民先生。大家简单打了个照面,寒喧声未了,迕许先生就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并激动地相互拍打,那种老友重逢的场面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我隐约看到了两人湿热的眼眶,可惜我的相机还是慢了几拍。</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建设中的射击馆见到了现场指挥作业的梁先生,他把我们邀请到了园内的工作室“长安塔玉文化研究院”,一边喝茶一边向我们毫不保留的介绍了他目前的产业状况,这才揭开了我对他所有的神秘和好奇。不过,他把所有的发迹都归功于拍摄《脊梁》。他说:《脊梁》出版发行后,他开始走运,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其他参与者同样都好运连连。是否这是他真正发迹的原因我们暂且不论,但他们当年拍摄《脊梁》是真正的积德行善,积的是阴德,绝对没有求得回报的念头。一帮陕西人纯义务把爱心“布施”给了会宁这方贫瘠的黄土地,虽不求回报,而福报自来。大舍大得,他们的真善美,值得我们赞美、感激和感恩,他们也配得上拥有现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  世博园里,梁先生设宴用最好的酒招待我们。觞光交错之间,大家用地道的“会宁话”流畅的交流着当年拍摄《脊梁》的趣事,没有一丝障碍。王宏民先生还调侃地说整整两年的《脊梁》拍摄,他爱上了会宁的水窖、土炕、糁饭三大宝。自拍摄回来,他见了会宁人都亲切的叫老乡。在他认为会宁那片热土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现代文明教育结合得最完美,是一个值得令人朝圣拍摄的地方。梁先生没有王宏民健谈,但一直乐呵呵地笑着给大家敬酒,<span style="font-size: 18px;">并且和在座的情不自禁地唱起了《脊梁》主题曲,不</span>经意间还流露出了拍摄《脊梁》续集的想法。我们求之不得,不约而同起立向他集体敬酒。待到我祝酒时,满心的激悦、感动、感恩差点让我泪崩,“东望长安”终有成果,我强迫自己吞下了热泪淹没的烈酒。那一刻,我真想为他们高歌一曲《道塬问道》。</p> <p class="ql-block">  迕许先生的话道出了我们一行的共同心声:道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会宁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会宁那片贫脊的黄土地不会忘记你们!是啊,能感动一个人容易,感动一群人难,感动一方土地更难!我们没有理由忘记梁昌宏、王宏民等拍摄《脊梁》的陕西“会宁人”。</p> <p class="ql-block">  出了世博园,回酒店的路上,迕许先生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赵晓林的电话:抓紧写《脊梁》续集解说词……</p> <p class="ql-block">  那天是感恩节,那晚我们集体失眠!</p> <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27曰于小大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