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

瑞坤润和艺术空间

<p class="ql-block">2010年设计规划了呼伦贝尔市十大民心工程“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p><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考古专家米文平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他的意义不次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这一发现也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p><p class="ql-block">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岁月流转,他们辗转迁移,最终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文云: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㝹,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剋/翦凶丑,威暨四荒。幽人忘暇,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祜。/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荐于/皇皇帝天,/皇皇后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尚飨。/东侯帅使念凿。</p><p class="ql-block">兹浅译如下:</p><p class="ql-block">太平真君四年岁次癸未(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天子拓跋焘指派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览,用骏马、硕牛、肥羊作为牲礼,敬告于皇天之神:蒙天神于开阒之初,在彼方土地上,佑护我朝的祖先。经历亿万年后,我朝又徙都南迁,蒙受多方福佑,使之光明普照中原。追念我先祖开拓抚定四方,福祉流传并延及子孙后世。使其发扬先王的教化,增建高堂大殿,克服剪除凶敌丑顽,声威及于四方荒远之地。隐居的贤者都不远千里,稽首来投奔。如今听到祖先的归庐乃在彼土,悠悠追怀之情,仰希先祖的余光,深感王业的兴盛,始自先祖,绵绵子孙后世,时刻都蒙福祐。追远以谢恩施,推本以崇上天。子孙万代,福禄绵延永长。仅以此牲礼奉献于伟大光明的皇天后土,先祖可汗、先祖妣可敦配享。</p> <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2010年我设计承建的呼伦贝尔十大民心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十大历史名胜风景区。</p><p class="ql-block">大门及1200米鲜卑文化石刻长廊的设计定位和建设,全园700多幅关于匈奴、鲜卑、羯、氐、羌之间几千年之间的文化融合,游猎文化、游牧文化、祭祀、征战、服饰、兵器等等拓刻于1200米长两侧的石质栏板上,为拓跋鲜卑及北方游猎、游牧文化的定位和文化传承、考古及文化延续,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图案参考。</p><p class="ql-block">战国晚叶,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此项目主要发觉东胡北匈奴打败后,北迁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民族历史文化。承建了文化石雕长廊,文化包括拓跋鲜卑民族与各个民族相互交融的北方少数民主文化,其中有,北方民族萨满信仰,北方民族服饰,北方民族饮食及拓跋鲜卑入住中原后的北魏祖庙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拓跋鲜卑西迁和南迁文化的历史。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关于中国、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及其习性、语言、衣服、器用等不同的记载。华夷五方配合,只是战国秦汉受华夷大一统思想支配而对五方各族的一种划分,无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只是对一方民族的统称,并非已形成五大民族集团。</p> <p class="ql-block">首先所有北方民族的共同信仰是萨满,萨满教的宗旨是万物皆有灵,萨满是沟通天地神与人与之间的一个灵媒,这就形成了北方大多数少数民族甚至世界性的少数民族的共同信仰,他们精神上的共性,萨满也是我国北方主要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上的信仰,凡有大事,必萨满进行占卜,同时中国的甲骨文也有很多出自于萨满的占卜,萨满的符录在一定意义上又推动了中国文字的进步,萨满创造的文字有几万,大多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中。</p> <p class="ql-block">山林里和沿河而居的民族以游猎为主,出于对氏族的生存,在北方广袤的森林山高林密,奇寒酷冷,亘古神秘。但广袤的大森林里和草原上有丰富的动物,早期游猎民族,絮毛饮血,生活艰苦,铸就了他们骁勇,善战,豪放的性格,而这一性格的积淀,恰恰注定了他们要入主中原统霸一方。</p> <p class="ql-block">这款石雕灯,整个雕刻风格粗犷豪放。灯柱采用蛇纹。蛇纹是中国传统纹饰常用的纹饰。蒙元文化的福禄文和同心结纹饰,都源于蛇纹的演变。灯柱两侧是奔马纹。整个石灯。采用古法雕刻及隐蔽式安装光源。营造出远古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刻上的形象很多和岩画,及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鹿石上的保持了一致性。说明了这些形象在石头上孕育了很长时间,也说明3000 年以前,很多氏族和部落就有了完整的艺术语言以及读解,不是无意识的对现实的描摹。他们有他们的造型观念,和信仰崇拜。</p> <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壮大,成立了统一中原北方的皇权政权——北魏,与中原文化晋朝,形成了魏晋南北朝的两大对峙政权。北魏推动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北魏皇帝皇族崇尚佛教。统一北方后。全国兴起了修建寺庙,及打造石窟的高潮,现在我们看到了很多佛教的石窟壁画及雕塑,大多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石窟的彩绘及佛教的造型,在那个时期有明显的北魏风格。甚至很多氏族把自己的宅院改造成佛庙和寺庙。一度佛教在那个时期成为中国皇权加持下的主要信仰,在北魏达到了顶峰。</p> <p class="ql-block">拓跋鲜卑始祖拓跋毛在大鲜卑山,就是现在的大兴安岭,统36个部落,99个大姓。这里的大姓就是一个氏族,可以想象当时在大兴安岭地区拓跋毛的统辖势力及人数形成了很大的规模。拓跋鲜卑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就对它的文化定位。有了一定的难度。况且1400多年前的事情很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一度关于拓跋鲜卑石板上雕刻何种内容陷入了停滞。最终经过多方考证,深度了解了北方民族文化的共性后。匈奴、鲜卑、羯、氐、羌在历史上互相征战,相互交融,产生了一定的共性,最后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游猎和游牧的文化。几十个朝代的更替,相互之间各民族都有血脉的共融和联通。同时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使中原文明与北方少数民族在军事政权上的对峙。形成了文化上和饮食服饰上的相互学习促进。所以说中国5000年的历史绝对不是一部简单的,单一民族的历史,而是多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产生的一个最终的文化形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p> <p class="ql-block">由于拓跋鲜卑几百年的迁徙,发展过程中在各民族之间抗衡交融统一中。中原大地战乱不断。这个时期北方的文化处于末落时期。但这时候的彩绘和石刻恰恰有一种朴拙之美。平定中原北方以后。拓跋鲜卑大兴寺庙及佛窟。留下了很多时代鲜明的彩绘石刻及建筑和佛造像。这种佛教文化信仰定位以后。以北魏兴起的各种佛教洞窟及寺庙造像持续至今。佛教这一泊来宗教信仰,从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灿烂的佛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猎民村接待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2011年我的作品。主要用于研究发掘北方狩猎民族鄂伦春的狩猎文化。整体外形采用鄂伦春族,在森林里用圆木杆材料多采用落叶松的或是白桦树就地取材。搭成的斜仁柱也叫撮罗子。建筑外形上多采用鄂伦春的桦树皮生活用品的民族图案和纹饰,做图案的浅浮雕装饰。鄂伦春的纹饰多是生活在这片大山里的少数民族自创的,以及从上一代人传下来的图案纹饰。多是动物及自然界的原始崇拜。这些文饰多用于鄂伦春桦树匹生活用具和鹿皮袍服饰上的图案。</p><p class="ql-block">鄂伦春族见于最早的文献记载是《清太宗实录》,当时称之为“俄尔吞”。《清圣祖实录》开始称作“俄罗春”。后来逐步通用“鄂伦春”这一名称。对于“鄂伦春”有两种解释:少数认为是“使用驯鹿的人”,多数认为是“山岭上的人”。</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中叶以前,在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北、西起石勒喀河、东到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广阔地区,是鄂伦春人生息活动的场所。长期以来,他们和这一带同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鄂温克人、赫哲人、满人和睦相处,并且与达斡尔人、汉人以及萨哈林岛(库页岛)上的阿伊努(虾夷)人等交往频繁。所以说生活在北方的鄂伦春族,与其他各少数民族之间在信仰上和文化以及民俗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里漂流部落】2010年我设计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古里”鄂伦春语翻译过来被称为部落的意思。此地是鄂伦春狩猎的地方。此地植被及动物完整且丰富,在大兴安岭地区具有很大的北方动植物研究价值。驯鹿,驼鹿,熊,犴,狍子及大兴安岭特有的动植物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食物链。通过对当地植物及动物的研究。能深入的理解鄂伦春族在大兴安岭里生存了几个世纪的特有的狩猎文化。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鄂伦春文化,逐动物及大山而居。可以说在大兴安岭这片神奇的地方,只要有动物的地方,就有鄂伦春的足迹。鄂伦春文化及鄂温克文化,达斡尔文化和拓跋鲜卑文化,他们有个共性,都是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这就赋予了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具有了一些神秘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也是这些年我一直研究北方民族文化着迷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