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班《解放母亲》

@

<p class="ql-block">《解放母亲》</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深研班学习</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应得的。”这是吸引力法则:你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所以我们要认账,堵住自己抱怨的嘴这才是成长的起点。开篇,杨老师就让我们树立这样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学习,就是追求真理,去昧的过程,去除那些在我们看起来正确但错误荒唐的理念。用理性去昧,叫自我解放,也是自我成长;让自己时刻用理性保持有意识,时刻用理性保持有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母亲,解放我们头脑中错误的理念:</p><p class="ql-block">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基础信念中,孩子是我们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我们的心肝,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是我私人的东西。潜意识里,生了孩子并没有使我走向生命的完整性,而是有种欠缺感。占有支配孩子,只是觉得是我拿回了属于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穆斯林国家的女人,女人把生孩子当成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因为体验了做母亲的快乐与幸福。而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有了孩子就不能做很多想做的事,觉得孩子是一种负担,但迫于世俗的眼光不得不要孩子,其实自己还是个未长大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我们认为:孩子没有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就是孩子有问题。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的理念,生他,我并没有缺什么,他只是经由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独立的生命就有独立的自由意志。当我想占有他的那一刻,我就失去了他。</p><p class="ql-block">反思我在生活中,命令孩子老公做这做那,指责他们这做的也不对,那做得也不好,把他们当成物使来使去,是我的愚昧无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把孩子当成任意改造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我们总是让孩子听话,这是把孩子物化了,也是培养孩子的奴性。我们对孩子想怎样就怎样,最后捏了个四不像,又嫌弃。对孩子随意捏来捏去,就是把孩子的自由意志忽略了。</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忽略了孩子的自由意志,反思母亲有自由意志吗?女人婚后过得不好,想离婚,亲朋好友会劝阻:忍一忍就老了,老了就好了;为了孩子就这样过吧;为了带孩子放弃事业或者喜欢的事情;被别人情感绑架;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母亲的自由意志就这样一点点麻痹了。</p><p class="ql-block">母亲麻痹了自己的自由意志,也把孩子和老公的自由意志去掉,其实也是通过麻痹别人的自由意志逃避痛苦,看不见别人也有自由意志。</p><p class="ql-block">这需要我们保持有意识,理性思维,把孩子和老公当成与我们一样独立的主体,既不卑躬屈膝又不高高在上,就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物质满足=精神供养</p><p class="ql-block">这点我有巨大的错误认知,就像我的父母从小跟我说的:给你吃给你喝把你养大你就得感恩……我也经常把给孩子买吃喝物品等当成是对他们的爱,道德绑架他,也使得他们配得感极低。随着不断的学习,我也意识到是这种思想是从物质匮乏的年代来了。比如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的家庭把孩子惯坏了,有的家庭把孩子养得很好,这是因为有的把物当成了爱的内容,物只是爱的方式。人是精神上和物质人的统一,物承担着我们对孩子的爱,只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孩子最需要的是我们精神上的滋养;母亲又是孩子精神营养的主要渠道。</p><p class="ql-block">杨老师、家长朋友、包括在场的主持人孩子都提到了配得感。有时候孩子确实需要物来提升自己的配得感。大儿子这段时间特别喜欢买十块钱一支的笔,买了满满一笔袋好像还不够,今天早上又早早起床早早到学校门口美滋滋地买了一支,周末他要奖励也是一支笔。我从来不说他,每个星期的零花钱按时给,满足他。小儿子会要一些玩具,我也尽可能的满足他。他们想吃什么我和老公也是立即安排上。我们要通过物让孩子感受到我爱他。而不是像我小时候,得到了东西却换来一场奚落,没有感受到一丝爱。所以,如果在物上没有给足,会有更大的匮乏感,导致配得感低,将会在精神上需求更大。</p><p class="ql-block">既然物是载体,那我们有能力给孩子精神供养吗?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积极,阳光,自信,向上,善良,幽默……”等几十条优点,反观自己有这些优点吗?如果我拥有了这些品质,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要求孩子的就是我的成长方向,这样精神供养自然而然能给予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情绪目的导向教育目的了吗?</p><p class="ql-block">当指责孩子的时候,我实现我的教育目的了吗?一定要注意指责批评孩子背后隐藏的情绪目的。作为女人,更容易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当实现情绪目的的时候,会离教育目的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要高度保持有意识,用理性思考,当下我的行为是实现了我的情绪目的还是教育目的?</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重点修炼的。在家庭中,我容易被过去的恐惧经验控制,就会联想到当下也可能会发生不好的时候;也容易被老公的情绪带偏。</p><p class="ql-block">最近经常收到小儿子老师的信息,“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他认为对的原因。”我心里明白考验我的时候到了!见孩子之前我先调整好自己,想好怎么办。先听孩子说事情的经过,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再和他一起想想不合理性,再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办。在使用规则的时候,温和而坚定。因为情绪不能导向教育目的,反而伤害更深。看到孩子不恰当的行为,有情绪先调整好,再面对孩子就能有效实现教育目的;有时候我也会把事件放到我们班的孩子身上,我问我自己“发生在我家孩子身上的这件事,发生在我班孩子身上,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心里就平静下来,方法也有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把“我为你好”当成行为正当的理由</p><p class="ql-block">“我都付出这么多了,孩子还这样不争气呀。”孩子的事情孩子自己负责,家长打着为他好的名义干涉孩子的各种事,一是不信任孩子,二是剥夺了孩子积累经验的经历。家长还浑然不知,把自己的一切行为合理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把听话当成孩子懂事的标准</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说听话是不听理的,懂的是人情世故。在中国文化中,谁权大钱多谁说的话是理。但社会之所以进步是下一代不听上一辈的话,让孩子听话是培养孩子的奴性,我们的文化中从古至今骨子里都是奴性,现代文明要改变去除这个害人的深入骨髓的理念。</p><p class="ql-block">以后不会再要求孩子听话,我做的对的可以听,不对的可以不听,让他有选择的权利,才有机会做真实的自己。“听话是不懂事,不听话是懂事。”</p><p class="ql-block">在工作中,也不被“听话”绑架,才能做自己,静下心看书学习。大脑中要有这样的信念:不往上奉承,不往下低头,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也就是董老师说的尊重一切人。</p><p class="ql-block">作为母亲,首先要与听话解绑,才能体会真正的人,才能允许孩子成为真正的他自己。</p><p class="ql-block">七、过度关注=尊重</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尊重?杨老师解说尊重就是界线感。没有界线感就没有尊重。没有界线感就把窥探别人的私生活当成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比如孩子不想让我们知道的事,我们不再利益诱惑地打探;非让孩子老公说出他们的秘密就等于允许他们可以骗我。如果把自己当物,就把自己的私人生活向所有人敞开;我们在八卦别人的私生活时,也事先同意了别人八卦我们。实际上,有些事是别人的痛,我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尽显人与人之间的冷漠。</p><p class="ql-block">有时同事朋友相处,把知道对方私人生活视为关系好,杨老师教我们要守护自己的心灵家园,守护有自己的私人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把自己的注意力焦点从八卦里抽出来,干点正事,比如读书学习。</p><p class="ql-block">首先耳朵绝不听别人的八卦隐私;然后嘴巴拒绝,以爱之名以教育之名老公孩子的隐私,他们说就听,不说绝不问。杨老师举了一个搞笑的例子“老公,听说玛丽怀孕了”!如果孩子没说,我们又问了,这会影响亲子关系,下次他会防着我,我们从孩子最愿意相信的人变成了孩子最防着的人,因为母亲是孩子最愿意相信的人。比如孩子昨天跟我说了他昨天不开心,因为作业没有写完,上午挨批评,下午被罚站。那一刻我很欣慰,孩子最信任的人是我,没有批评讲大道理,就详细问了情况,表示理解。可能我需要继续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或许他只是想说给我听,不需要我的任何指导。</p><p class="ql-block">所以过度关注孩子老公朋友,不叫尊重,要保持边界感,用这种文明的方式尊重一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自己需要=别人需要</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种自毁模式,我们身边的都要消灭掉。</p><p class="ql-block">经常把我的需要当成孩子老公的需要,强迫他们做很多事情,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我需要他学习,对方需要什么?现实写照的一句话:“你喜欢看他,他喜欢看云!”我们先去关注孩子需要什么,他才会关注我需要什么。</p><p class="ql-block">杨老师解读这是身心灵不和谐统一。明明知道有些话有些事不能说但还是说了,这是潜意识在支配我们,这是在进入自毁模式。</p><p class="ql-block">我的生命什么没人替我成长,唯有亲自成长。所以首先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有意识;再用正面信念系统代替负面信念;重要的是不接受的事不抱怨,解绑事物背后的底层信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女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p><p class="ql-block">不要让别人的眼神规定了我,</p><p class="ql-block">也不要用我的眼神规定了孩子老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害怕爸妈老师批评的眼神,那么我就不能用我的眼神规定孩子,不轻易地评判孩子。晚上回来帮孩子梳理,下次该怎么做,再抱抱他,妈妈知道你的感受。孩子做不到,继续给机会,下次再来,相信他是个好孩子,他现在需要机会和时间。因为孩子的价值观来源于自己的感受,经历。</p><p class="ql-block">所以,一是不评判别人(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二是别人的评价听一下就行了,别当真。就像游学的价值,只陪伴不评价。</p><p class="ql-block">如果真想评判,在心中找个地方先放一放,不要让它从嘴里说出来。加油,这是修炼的目标。</p>

孩子

我们

老公

自己

当成

听话

别人

意志

需要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