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哥侃红楼4

鴻哥

<p class="ql-block">本篇书画插画选自拙作《红楼梦诗词书画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  上篇侃了林黛玉,意犹未尽,于是本篇想继续说几句关于她的话。</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中的美女们,不少人有一个“招牌动作”, 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李纨教子、晴雯撕扇等 。所以,侃黛玉,若不把《葬花辞》(又称《葬花吟》)聊聊,感到是个缺憾,有点对不起林姑娘。</p><p class="ql-block"> 俺于三十多年前,在《红楼梦学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对红楼梦诗歌文本的三级接受》的文章 ,是专门分析《 葬花辞》的。原文太长,共三个部分,第一、三部分都是从宏观层面分析该诗的,未紧扣小说文本。只有第二部分是联系小说文本分析该诗的,与讲好黛玉故事关系较密切,故摘要发在这儿,作为侃黛玉的补充 。</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儿,真要感谢《红楼梦学刊》对我的关爱,那时发表文章不看人,只看文章质量;不收“版面费”,还发稿费,大大激发了作者的学术热情,可谓风清气正也!</p> <p class="ql-block">读《葬花辞》——侃黛玉(下)</p><p class="ql-block">(节选自《红楼梦学刊》1991年4期 刘宏彬《对红楼梦诗歌文本的三级接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葬花辞》这首诗,可以看成林黛玉在暮春季节,围绕葬花这一行动产生的“意识流”式思想活动,它是对小说女主人公心理现实与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从“闺中女儿惜春暮”到“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等十二句诗,写的是黛玉面对柳絮飞扬、桃花纷坠的暮春景象,产生的一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了她聪明、纯朴而又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她看到春天即将过去,桃花纷纷坠落,内心充满了无穷的惆怅与悲哀。面对满地零落的花瓣,不忍心踏碎它们的艳骨,仿佛它们是与自己同病相怜的早逝友人。她的目光无意落在柳丝与榆钱上面,柳丝正随风飘荡,显得得意洋洋;榆钱高高在上,颇为不可一世。它们是受宠者、得势者,只顾眩耀自己的青春与美丽,哪管桃花与李花悲惨的命运呢?特别是燕子,它是权势者,更加显得冷酷无情,它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给予花儿直接的迫害。请问燕子:你能担保自己不落得梁空巢倾的覆灭命运么?</p><p class="ql-block"> 林黛玉的上述心理活动,带有较浓的模糊思维特征。是由观赏眼前的春景,引起对于人情世态的一种总体性感受。不应把柳丝、榆钱与燕子,硬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挂钩”,认定柳丝暗指某某,榆钱、燕子暗指某某。若把这种模糊的联想化为清晰的,实指性的反讽与象征,不仅不能科学地揭示诗歌的内涵,反而带来严重的穿凿弊病。</p><p class="ql-block">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四句诗过去一般理解为林黛玉对自己在贾府中凄凉处境的悲叹,甚至是对长期迫害她的贾府封建势力的控诉。这种理解与小说文本的距离太大,经不起推敲。黛玉葬花的情节在小说的第二十七回,此时,宝黛之间的爱情尚处于萌生与发展的阶段,并未“定型”,贾母、贾政、王夫人等还未觉察到他俩之间的“不轨”行为,更未有意给予黛玉心理上的重压。相反,黛玉这时还沐浴在以贾母为源头的血缘之爱的泉流中,她受到长辈的亲切关照,同辈的钦佩爱戴与下人的尊重与服侍。黛玉吟《葬花辞》前不久,王熙凤还与她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当黛玉娇羞地予以反击,说凤姐“贫咀贱舌的讨厌”时,凤姐还继续与她说笑:“你给我们家做了媳妇,还亏负你?”并指着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配不上?门第儿配不上?根基儿家私儿配不上?那一点儿玷辱你?”(二十五回)凤姐在这里,是恶意地讥讽黛玉吗?显然不是。她是善意地开玩笑。甚至可以说,此时黛玉所处的良好情感氛围,使凤姐不无此种真诚的愿望。黛玉吟诗的直接诱因,是她前晚去怡红院找宝玉,被晴雯无意拒之于门外,恰巧她又听到宝钗正在宝玉房中笑语,这就使她马上意识自己“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的悲凉处境。所以,吟诗是这种悲凉意识的产物,而不是“葬花”行为的后果。早在吟诗之前,黛玉已经葬过了桃花。二十三回写宝玉在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底下石上坐着,正看《会真记》,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在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两人便边说边笑,一道埋了桃花。二十八回开头又明确交代:“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到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念的这几句,就是《葬花辞》。</p><p class="ql-block"> 可见,对于黛玉两次葬花与吟诗之举,要略加辨析。黛玉前一次葬花(小说未展开描写),应看作是林小姐高雅情趣的表现,也是她爱美心理的幅射;而黛玉这一天单独葬花并随口吟诗,是由偶然的原因(晴雯关门)勾起的悲凉情怀所致。故对“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能作实指性的感讽来理解。尤其不宜认为这是黛玉对贾府势力的控诉,而应看作黛玉对自己凄凉身世的哀叹,对自然规则不可违、世态炎凉令人悲的一种模糊性、宏观性的感受。黛玉虽未受到贾府封建势力的重压,但她幼年父母双亡,这是所受的一种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的残酷打击。说是必然的,乃因自然规则不可抗拒,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父母逝世体现了莫能逆转的自然规律,这是让人无可奈何的;说有偶然性,这是因为双亲竟然早早辞世,这是在她尚未成年、人生大事俱未办理的情况下对她猝不及防的沉重打击。黛玉来到外婆家,诚然赢得外婆、表兄等人的喜爱,但她早巳受到一次社会的教育,领略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滋味,知道身在贾府,毕竟是寄人篱下,比不得在自己家自由,得不到亲生父母对自己那种连肝贴心的爱。她看到遍地零落的桃花,寻思桃花的命运:它们也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也有鲜艳之日,如今不是任凭雨打风吹,散落于污秽的沟渠之中了么?由此想到自己:我短短的一生岂不与这不幸的桃花相似?——这样,黛玉的愁绪便外化为落花的形象,落花也就成了黛玉对人生险恶命运认识的隐喻。</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年三百六十日,凤刀霜剑严相逼”是黛玉对人生险恶命运的形象概括,它是理解诗的一个关键,由此决定了读者对此诗后半部以至全诗的另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阐释。</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黛玉见花落,想到人亡,尤其想到自己的命运,所以,她要葬花。形式上葬的是落花,本质是“葬”自己,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抚慰。“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暗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此八句,写的是葬花之举,但并不是对吟诗时情景的真实记录。小说明明白白写着:宝玉去寻黛玉,将到花冢,就听见有人边哭边吟诗,此时黛玉并不在“阶前”,也未拿“花锄”,更未出现“荷锄归去”、“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等情景。所以,这只是一种经验中的“组合事实”。......黛玉将个人和社会的生活片断加以艺术性的组合,而形成她人生经历的一种“蒙太奇”,构成一幅冷色调的艺术画面,极为恰当地反射出自我抑郁悲凉的主观心态。“洒上空枝见血痕”,这也只是在想象中才能发生的虚幻事件,是黛玉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浪漫化演示,就像娥皇、女英泪洒竹枝而形成斑痕累累的“湘妃竹”一样。总地讲,此八句是用经验中的组合事实,构成林黛玉生命历程与心理现实的浓缩形态。它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前面对落花(自我命运的象征物)的歌咏转为直抒胸臆的嗟叹。前者主要是对过去的回顾,后者主要是对未来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所以,从“怪奴底事倍伤神”到全诗结束,展开了黛玉对未来命运的不安期待与惶恐推测:春天来去匆匆,光阴荏苒易变迁,人的青春岂不象桃花一样很快地消逝?她又忽然想到,昨夜听到的庭院外的歌声,不知唱歌者是花的还是鸟的精灵。她愿这些美的精灵伴随自己度过后半生,可惜,美的精灵总难羁留,留下的只是无魂的花鸟。她感到寂寞、无奈、哀愁,甚至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焦灼。她忍受不了这种生活,盼望冲出这个金丝拧成的牢笼,愿胁下生翼,随着花儿飞,飞到那天地的尽头。但是,就算飞到了那儿,就能获得自己的爱?就能找到自己的归宿?就有一座芬芳的坟茔安卧自己纯洁的躯体?这些,她得不到答案。事实上,生活告诉她,那只是幻想。如果她离开眼前这个地方,也许落到更为悲惨的境地,反而比不上落花的命运。落花尚能得到一抔净土以安葬自己的艳骨,而她则很可能坠入黑暗、污秽的沟渠,掉进残酷的人生陷阱。她葬花,怀着深深的痴情;她设想,有朝一日,也许有个同样痴的人来葬她,但是这个人到底是谁呢?</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黛玉的情感象奔涌的山泉,向前流淌,激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有时遇到阻拦,形成洄流与旋涡,但接着向前曲折地穿行,这首诗,是一支九曲回肠式的命运咏叹调,是对不幸遭遇的痛苦回味,是对眼下处境的深深不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与恐惧,其中,混杂着她说不清、道不白的朦朦胧胧的爱。那个“他年葬侬”的痴情汉,他的面目,此时还不清晰,还未“定形”,她多么希望他是宝玉啊!但是,命运将究竟如何安排这一切呢?天知道!</p><p class="ql-block"> 以上,就是笔者根据小说文本,对《葬花辞》在小说艺术系统中深层涵义的分析。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一个情感极为细腻丰富,但命运十分不幸的少女形象。她深切地需要爱,需要心灵的慰藉。但她得不到这些,她只能以一种扭曲变形的方式,来安葬自我早逝的青春,安葬美好的梦想,安葬那颗饥渴的、不屈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我早年试刻的一方肖形印,放在此处,表达我对《红楼梦》经典艺术形象的热爱,并纪念俺已逝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