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兵团的军事情结(4)与枪的亲密接触

ybmark49

<p class="ql-block">我在兵团经历的军事情节(之四)</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与枪的的亲密接触</p><p class="ql-block">看押劳改犯期间,领到了一支仿苏式7.62步枪,后来又换了半自动步枪,并配有十发子弹,上岗时都是要装子弹的,这算是真正使用枪支了,可真正与枪亲密接触应算是后来我当文书阶段,配发给我的是50式冲锋枪,那时连队里配备的武器有杰克轻机枪,后来换成了五六式轻机枪,50式冲锋枪,后来换成了五六式冲锋枪,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连队干部用的是7.63德国造毛瑟驳壳枪,各种枪支都有多余的存在枪库里面,因我管理枪库和弹药,需要我按时保养和清点,这样我就可以接触各种枪支了。而我从小就喜欢枪,这可是个求之不得的好机会,但没人教我怎样使用,我只好自学了,我就利用休息的时间,把枪库中各式的枪支试探着分解和组装一遍,来了一个与枪的亲密接触,全面地熟悉了一下。在当时,我对这些落伍的武器也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觉得一支枪就是一个小机械,细究起来它里面的学问是很多的,它的设计牵扯到许多力学知识和机械原理知识,它的材质和制造工艺可以反映出制造者的机械制造、机械加工和金属热处理等方面的水准,这些作为使用者没有必要去细细研究,但就仅是了解它的结构和每一个部件的作用就会给你带来许多的乐趣,拿德国造的7.63驳壳枪(正规名称为德国毛瑟军用手枪,俗称匣子枪)为例,这种枪的结构较为复杂,我们经常可在小说和电影中见到它的身影,是武工队和土匪经常使用的,很符合实战要求,平时可装十发子弹,加弹夹后可装20发子弹,在短枪中射击精度较高,连发时和冲锋枪差不多,我试着把它分解为17块,每一块都设计得细致,加工得精良,方便于分解与组装,且不易损坏,每一个零件都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从中可见设计者费了不少心思,也可见德国的机制水平真是名不虚传。我经几次熟悉后就能把它熟练地分解和组装起来,据一些故事中讲,过去一些精通武器的武工队员、地下工作者或土匪,可以在黑夜或蒙着眼睛的情况下,就能把这种枪快速组装起来,可见他们的功夫非同一般。当时连级干部配发这种枪,记得有一次指导员(他是转业老兵)见我把驳壳枪分解擦拭,他也学我的样子拆开了,但就是装不起来了,后来还是找我帮忙才给组装了起来。</p><p class="ql-block">因枪都由我管,所以我出门时可随便选用,因短枪携带方便,所以我出门时都要佩带驳壳枪,当时驳壳枪配有皮套子,木盒子,和铁卡子,穿大衣时佩带皮套子或木盒子,大背在大衣外边。穿单衣时使用铁卡子把驳壳枪挂在腰带上,隐藏在衣服下面,因当时年轻,出门执行什么任务或办私事都喜欢带它,因我们穿军装无领章帽徽,看起来一点不正规,枪又很过时,所以我不管怎么打扮都挺像一个武工队员或游击队员之类的,也难怪当地人把我们这些人称为土八路,但我的自我感觉还是挺好的。</p><p class="ql-block">连队生活很是很枯燥无味的,有时无论哪个连干部想过一下枪瘾,都会把我叫上,一般都会让我带上驳壳枪和几发子弹和一个半身靶,找个没人的地方每人打上几枪,有一次有一个部队军管干部也找我一块去过枪瘾,我有幸能使用部队配备给他的手枪射了两枪,虽能打中靶,但环数很不理想,我的体会是短枪要比长枪难掌握得多,离30米的半身靶能打上,不脱靶功夫就算不错了。有个连干部不管打几枪都打不上靶,可见短枪射击是很有难度的。据以前使用过这种枪的传奇式神枪手解密说,他们指哪打哪的硬功夫那都是用子弹培养出来的,他们射击的精准度不是靠眼去瞄准的,而是靠手的感觉来把握,所以当功夫到家时,向上抬手的瞬间已可以找到感觉,即可击发了,而普通的用枪方法是拿枪抬手从上至下瞄准后再击发,要比上述的方法慢半拍,在这半拍的时间内有可能被敌人击中,仔细琢磨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就是“短兵交火,快者胜。”&nbsp;&nbsp;&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很喜欢这种德造驳壳枪,出门携带方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