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触摸古渤海国历史纯属偶然,之前只在某电视剧中见过古渤海国公主,除此之外对渤海国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查镜泊湖自由行似乎绕不开“东京城”站,追溯“东京城”这个特别的名字,才知道其与“古渤海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掀开古渤海国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 东京城火车站坐落于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镇,位于图佳县(图们一佳木斯)178公里404米处,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的三等站。</p><p class="ql-block"> 东京城站一排低矮的砖砌粉色站房上由灰色彩钢瓦覆盖,铜制的“东京城站”牌挂在站房中部,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很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 车站候车室内景,候车的人也不多,小站真的不大。</p> <p class="ql-block"> 对“东京城”站名充满了好奇心,<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怎么跟日本首都“东京”一个名,而“城”总让人想起繁华热闹的都市。</span>光看车站没有一星半点的历史沧桑痕迹,充其量就是一排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中式瓦房进行了翻新。无论从车站建筑规模,风格,很难和“东京城”站名词义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猜测是不是日本侵华战争留下的。查资料,果不其然,火车站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史料记载:东京城镇,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1932年,日寇在距离东京城八华里的新立坪设东京城站,接着又在火车站附近建贮木场和飞机场。</p> <p class="ql-block">(1932年的东京城站 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但东京城的名字与日本似乎又没联系,而是与“古渤海国”有着密切联系。史书记载, 东京城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又称"忽汗城",清代称"东京城"。</p> <p class="ql-block"> 至此拉开了对古渤海国的溯源。隋唐时,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到日本海的主要民族是靺鞨。公元713年唐玄宗派崔忻以摄鸿护卿的身份和敕持节宜劳靺鞨使的名义出使,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其所部为忽汗州,加授其忽汗州都督,统辖地区从此改称“渤海”。</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公元926年被契丹灭亡,历经十五代王,历时229年。</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的行政区划模仿唐朝,实行五京制,下设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p><p class="ql-block">渤海国的五京是:</p><p class="ql-block">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p><p class="ql-block">中京显德府:今吉林省和龙市西古城</p><p class="ql-block">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省珲春市八连城</p><p class="ql-block">西京鸭渌府:今吉林省临江市</p><p class="ql-block">南京南海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p><p class="ql-block"> 上京龙泉府两度为都,前后达160余年之久。于是我们在游玩完镜泊湖后,临时增加了去渤海镇的上京龙泉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契丹灭渤海国时,火烧上京城及所得百数城,以绝复国之梦(也真够血腥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只能看原城址的地基基础,想象它以前的模样。偶尔留有石雕什么的存列渤海上京博物馆里,因为时间紧只是路过也无缘一观。</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我终于在中国博物院“古代中国”见到了古渤海上京城的砖瓦,使看到的上京城有了立体感,也弥补了未参观“<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渤海上京博物馆”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 刻有“上京”的残砖。</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唐·牡丹纹方砖</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唐·琉璃釉兽头</p><p class="ql-block"> 渤海国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唐朝先进文化,上京城宫殿,廊庑、门楼、厅阁、大族邸宅以及寺院的建筑,屋顶均铺设光亮的黄色和绿色琉璃瓦。殿堂屋脊的两端有翘起的巨大的五彩绚丽的琉璃釉鸱吻,垂脊前头配有兽头。屋檐上垂挂着沿瓦和美丽匀称的莲瓣纹瓦当,墙壁和地面上相铺着有楚花、牡丹、萱草纹的砖,其形制与做法都具有浓郁的唐风。</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 消失的渤海国,是大唐最优秀的学生,布局基本以隋唐长安城为蓝本,由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宫城中心区有五座宫殿自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在宫城的遗址内出土了不少铺地陶砖、三彩釉陶兽头和鸱纹等建筑构件。从这些遗址遗物不难看到大唐的风采,可以想象出“海东盛国”的昔日辉煌。</p><p class="ql-block"> 宫城呈长方形,以石块砌城墙,墙外有护壕,宫城南北长720米,东西宽620米。</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东侧的南门进去,开始游览各殿的遗址、想象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宫城的正南门是有门楼台基、东西门道和东西挟楼组成,俗称“五凤楼”,也称为“午门”。午门现存门楼台基东西长42米,南北宽26米,66块大型柱础石排列规整,据专家考证,台基上应建有两层箭楼,全高22米左右,相当于现在的七层楼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一号宫殿,位于宫城正南门被175米处,台基东西长55.5、南北宽24、高3.9米。第一重大殿是举行大型国事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向北,进入第二重大殿的区域。二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皇帝居住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东边还有一个八角琉璃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据说是当时渤海国王和王妃、王子们饮用之井。</span></p><p class="ql-block"> 县志记载八宝琉璃井于渤海国时期建造,井壁采用玄武岩砌筑,上部横断面呈八角形,中部横断面呈圆形逐渐加宽,底部变窄。清代康熙初年从关内流放到宁古塔的文人发现了这口井。</p> <p class="ql-block"> 继续往北,是第三重宫殿!三殿址与东西两侧廊庑和二殿形成一个封闭的殿前广场,台基东西长约45米,南北宽25米,高约两米,北部中央和两侧各有一条廊道,与相距近27米的四殿相连,形成一组工字殿的一体式建筑。考古发掘清理时有火坑,烟道,土床等遗存,有鱼,猪,牛,羊的骨骼,应该是渤海国王寝室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宫殿四重殿。</p> <p class="ql-block"> 四殿北约100米处是五殿址,它与四殿间有一院墙相隔,形成一个独立的单元。台基东西长38米,南北宽20米,存柱积72块,是宫城内唯一满堂柱基形式的宫殿,推测应为两层式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主体宫殿的东侧,是独立的单元,应为王子居住的地方,西侧应为嫔妃、内侍居住的地方。在整个宫城的东侧是御花园址,存有宫殿,假山,亭台,水池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 再往北,就是北门了!北门最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宫城北门址位于宫城北墙中部,门址构筑在地面上,系由东门墩、东门道、中央门墩,西门道、西门墩等遗迹组成双门道的城门,门址两侧与宫城墙相连,宫城北门址的发掘对研究渤海上京城的建筑格局,用门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平整处是一个城门洞,两层是城墙!东西各有一个门洞,打开脑洞想象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这是插门杠的石头吗?</p> <p class="ql-block"> 宫城欣赏完了,我们从北门走回南门,从西侧的南门出城。</p> <p class="ql-block"> 在渤海镇到东京城镇沿线种满了水稻,形成“渤海国”水稻文化的人文景观。著名的“卢城之稻”表明渤海人早在1000多年以前,已成功地把水稻栽培引种到北纬43度附近及其以北地区。由此可见渤海时期的农业生产比靺鞨时代有了长足发展。</p><p class="ql-block"> 今天,“渤海国”不被多数人熟知,更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但是,一提起东北的“响水大米”,定会有不少人知道它的产地是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镇。</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两天后在敦化六顶山古墓群,再一次与渤海国相遇。</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 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 依靠着航运技术联通各地的渤海国迅速膨胀,连接突厥和中亚,渡海沟通新罗日本,利用地理优势成长为东北亚霸主,在日本的奈良与中亚的乌兹别克都发现了大量的渤海国遗存。所以,渤海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牡丹江右岸,六顶山南麓, 分布着渤海国早期王室贵族的100余座陵寝。</p> <p class="ql-block"> 二号墓</p><p class="ql-block"> 渤海第三代王大钦茂次女墓,谥号贞惠公主,封土石室墓。1949年,贞惠公主墓发现, 阴刻楷书,墓顶已遭破坏,断为七块。</p><p class="ql-block"> 1959年至2009年,该墓又经历了两次清理,先后出土了鎏金泡钉、铁棺环、玛瑙珠和三彩器残片。墓志中铭刻的贞惠公主入葬年代,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大兴宝历七年(公元780年)。</p><p class="ql-block"> 该墓保存较好,结构清楚、完整,是墓群中唯一座纪年明确的墓葬,具有标尺意义。她的圭形墓碑,让世人首次得观渤海石刻文字。</p> <p class="ql-block">贞惠公主墓誌并序</p> <p class="ql-block">三号墓</p><p class="ql-block"> 大型土坑包石墓,葬有多层人骨。</p> <p class="ql-block">五号墓</p><p class="ql-block"> 现存结构较完整的大型石室墓。墓为随葬品较多,先后出土棺钉、鎏金带饰和陶器、三彩器残片。</p> <p class="ql-block">兽面砖(高仿)</p><p class="ql-block"> 2004年出土于牛顶山古墓群,是建筑装饰物件,用在脊头位置。该兽面砖在渤海墓上发现,印证了靺鞨人“冢上作屋”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 远去的王国足迹,封存在亡者的遗留里。</p> <p class="ql-block"> 六顶山渤海古墓群对研究渤海国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力的直接证据,解决了渤海史研究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 盛唐时期有个渤海国曾经创造了北国的辉煌。而东京城不仅是一个铁路三等小站,也是一个行政小镇的名字,还是古代一个国都的兴衰之地,蕴含其中的故事多而绵长。</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用简单的文字掀起历史的一角,浅层次的解开心中的迷团,如果想细细了解,请你也在东京城站下车。</p> <p class="ql-block"> 东京城出站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