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我得到了一张拍摄于1961年的重庆全景照:</p> <p class="ql-block"> 从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市中区靠长江的一段,这一段是从朝天门的沙嘴到望龙门的缆车站,尽管不太清晰,但我现在仍熟悉的建筑物基本上还是可以辨认出来(见上图的方框处)。那是因为,儿时没有什么好玩的,去河边就成为了常态,因此,我对河边特别熟悉,只要一下到朝天门河边,看见(现在只能从下面的航道图上才能看到了)从朝天门到东水门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巨大沙滩:</p> <p class="ql-block">我都觉得心旷神怡,在那白色的沙滩上除了有一队队上下趸船的乘客外,还有几堆大型铁件(后来很久才知道,那是一些放在河边进行自然失效的铸铁件)。</p><p class="ql-block">一,从朝天门的沙嘴看过来:</p> <p class="ql-block">上图从右到左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 沙嘴:</p><p class="ql-block"> 就是朝天门两江汇合处的那一大片舌状沙滩,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2,长航的指挥台:</p><p class="ql-block"> 在这栋楼上安装有高音喇叭,对过往船只进行调度,有时也对河中游泳者进行规劝。</p><p class="ql-block">3,建于1959年的朝天门港客运站:</p> <p class="ql-block"> 大革命中朝天门港客运站曾是815的据点,1967年8月8日,这栋大楼被河中反到底的炮艇打了好多炮弹,还好那时的炮弹都没装炸药,只是把外墙打得千疮百孔,那些被打死的造反派当年就埋在大楼前面的这个花园内,后来挖走。</p><p class="ql-block">4,朝天门缆车:</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建于1958年的朝天门缆车:</p> <p class="ql-block"> 上面箭头处为朝天门缆车站,右边两个箭头是两部正在运行的缆车,下面箭头是一条帆船。从另一个方向看是这样:</p> <p class="ql-block"> 童年和小伙伴们经常去朝天门玩,缆车道坡下就是一片大大的沙滩,河水不深,走到江中才齐胸,当年在这里学游泳的人好多。记得有一次与伙伴们打赌,说自己比缆车下得还快,以缆车开车的电铃为号开跑,结果到达终点时还是比缆车慢了一点点。</p><p class="ql-block"> 朝天门缆车在1969年因长期江水浸泡基脚受损而停运 (下图是拍摄于1978年的朝天门缆车站,缆车道上已经没有了缆车):</p> <p class="ql-block"> 因废弃的缆车道地处河边,又有点高,河风很大,自然成为了人们消夏的好去处,我和中学同学“马强”常去那里玩,站在倾斜的缆车道上,居高临下地望着河面来往的船只和涛涛的江水,别有一番心景。</p><p class="ql-block"> 1983年又在朝天门靠嘉陵江一侧重建了一条缆车道(1984年10月试运行2007年停运)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 这条缆车道比先前的要短些也要陡一些。</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两江沿岸常有帆船经过,我曾在朝天门看到一只帆船逆江而上,在风帆上还用旧衣裤打的补丁,当风力不足时,我看见一队纤夫赤脚在岸边拉纤,纤绳是用细竹条做的,纤夫的肩上被纤绳勒出了一道深深的红印,而船上的人则用竹篙在船边不停的走着用力撑船。</p><p class="ql-block">二,在照片的最左侧是望龙门码头:</p><p class="ql-block"> 由于照片的清晰度不够,但从下图还是能大致看出望龙门缆车站大致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从同期的另一张照片来看:</p> <p class="ql-block"> 望龙门缆车站比较容易辨认出来,是因为望龙门缆车站与重庆的其他缆车站的最大不同是:这个缆车站是建在一个高架子上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每到周六的下午,外婆就会带着我和弟弟到望龙门码头去接在“四女中”读书的小孃孃,那时没有钱坐缆车,都是上下梯坎,现在我都还记得从望龙门缆车站下到河边共有四百二十多级台阶。后来,在大革命中,这里又成为我们游泳的常来之处,那是因为这里的水深适中,不像朝天门那样浅。大革命中,有次和邻居朋友去望龙门码头游泳,回来是看见一光屁股小孩坐在缆车最下一级梯坎上哭,走近一看,是我的小学同学“周克强”(住新华路282号),围观的小朋友告诉我:他的裤子不见,没法回家才急得哭,我也是瞒着外婆偷跑出来游泳的,怕回去晚了被发现,就自己走了。</p><p class="ql-block">三,在照片右侧的最高处即是重庆市第25中的教学楼,下图的上面箭头处:</p> <p class="ql-block"> 1969年到1971年我就在这里上中学,这栋大楼的一端(左侧)是从下往上的楼梯,两段楼梯的转角处就是一扇大窗户,这扇窗户正对南岸,每当下课铃响起,同学们都会跑到这里来吹风和看风景,从这里看下去重庆的下半城和南岸可以说是一览无余,记得当年看到下面有一大片整齐的房屋,现在才知道那是湖广会馆。</p><p class="ql-block"> 上图下面箭头指向的是东水门的那一坡长梯:</p> <p class="ql-block">梯坎的上端就是东水门的城门洞:</p> <p class="ql-block"> 这个城门洞我走过不知有多少回,因为,在新二校上小学时,学校食堂的煤渣大部分都是通过学生的学工劳动送到东水门去丢的,为此,每次都是我和38号的邻居同学“郭平”搭档,我外婆还专门给我买了一个小箩筐,“郭平”则带来一根扁担,一起抬去东水门倒,路线是:从新二校出发,经小什字,打铜街,东水门正街(已经消失)到东水门河边。那时还不兴环保,垃圾就扔到河边让河水顺水带走,后来,又说是在东水门做颗粒肥料,颗粒肥料就是用筛子把碳灰筛一下,再送去农村。</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家住11号的的邻居同学“程吉强”带我去东水门河边捡“鹅石板柴”(重庆话把“鹅卵石”叫做“鹅石板”),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鹅石板柴”,我们在河边把浅水中一些较大的石头翻开,然后寻找有没有压在下面的“鹅石板柴”,“程吉强”先找到一块让我看,我这才知道:所谓的“鹅石板柴”就是被水流冲刷成了“鹅石板”形状的木材:</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也找到了几个,放在家里,凉干后交给外婆烧火,外婆告诉我,“鹅石板柴”在炉子里只是冒烟并不起火(当年用的是煤球炉,有时为了提高火力就会扔几块木材进去)。</p><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中左边箭头处为25中,右边箭头处是民生路法国“若瑟堂”:</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若瑟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