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本宝藏书。</p><p class="ql-block">以脑科学为基础,解释大脑运作原理,落脚在“疗愈”。在自我理解&疗愈、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原生家庭、教育、人际沟通和互动等任何方面,不经意触动你,引发思考。</p><p class="ql-block">可整理&分享的点太多,今天选择书中关于“沟通”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沟通”,你会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争对错?争输赢?表达彼此想法?寻求我说了算?了解彼此需求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p class="ql-block">我们在沟通时,试试有意识问自己,“我对沟通的理解是什么?”,也可同时观察对方,“他对沟通的理解是什么?”。当然,这个动作,事后做也是可以。看到双方对“沟通”的理解不同,可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必要的对抗和纠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先看书中对“沟通”,从脑科学角度的阐述。</p><p class="ql-block">“沟通就是把一些想法、概念或故事从你的大脑皮质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大脑皮质,从你的大脑的智慧部分传递到他的大脑的智慧部分。问题是,我们不能直接从大脑皮质到大脑皮质这样进行交流,而是必须先通过大脑的低层级。所有来自我们大脑皮质的理性想法都要先通过低层级的情绪过滤器。我们的面部表情、语气和话语被对方的感官转化为神经活动,然后进入匹配、诠释和向上传递到他们大脑皮质的过程——这一顺序是固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你想到表达的任何意思都有很多机会被精简、扭曲、放大、减弱或丢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简单解释下:</p><p class="ql-block">大脑至下而上工作。所有接收的信息,先经过下方的情绪脑,再到上方的理智脑。沟通中,我们传递的所有信息(面部表情、语气和话语),先从对方情绪脑进入。情绪脑把这些信息,与之前存储的经验匹配。据匹配的经验,这些信息都安全,OK,信息被放行到上方理智脑,对方才有可能get你说的话。如果据匹配的经验,这些信息不安全,触发了对方的应激反应,那么,你说的话再正确,对方也get不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我跟孩子沟通“考试好好审题”的事情。如果我五官紧皱在一起,语气生硬&严肃,内心充满对孩子的不相信,带着这样状态跟孩子讲道理和提要求。孩子大脑,先接受“非语言信息”,去匹配“之前我妈这种神情跟我说话”的经验。如果之前的经验是,“我妈这种神情,表示我做的不对,我惹到她了。我感到害怕和自责”,那会再次触发孩子害怕&自责的感受,同时关闭了他上层理智脑的功能。所以,这种情况,我说的“好好审题”的道理,无论多么正确,都到不了孩子理智脑去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我想跟孩子好好说话,沟通这个事,但我就是心里担忧,害怕,心烦,疲惫……各种情绪在心中翻腾,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先调节自己。</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调节?深呼吸,散步、踢球、涂色、听歌、运动、舞蹈、倾述、闻闻治愈自己的味道……任何让你情绪舒缓的行动都可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把自己调节好了,要观察孩子的状态。因为,“如果这个人处于良好的调节状态,你就可以用交流的方式与他沟通。如果他是失调状态,你说的任何话都无法真正达到他的大脑皮质,而已经到达他的大脑皮质的信息也很难被他提取。”适合孩子的调节方式,需要父母来观察、支持和配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分享书中一段话,作为“沟通”这个话题的结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在工作中负责监督他人或者与同事、合作伙伴、孩子等任何人进行沟通的时候。良好的调节状态,是创造有效连接的关键。这种连接是将信息传递到大脑皮质的最快捷、有效的方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