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进一步引领广大一线教师深入研究“新课标”,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创设,在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崔四君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面向全市以钉钉直播的形式开展了本次教研活动。活动参加人数200余人,老师们认真学习,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研讨活动在太原市第十三届教学能手评比回顾中拉开帷幕,万柏林区教研室宋淑琪老师就能手赛评比教学资料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老师入木三分地讲解了教学设计,观课议课、论文的比赛情况、存在问题、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建议老师们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化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落实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自主规划,自我监控,提高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思维习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力图用听评课新范式引领课堂改革,为老师们指点迷津。希望大家把听懂的做出来,把做过的说出来,把说过的写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西省实验中学的杨虹老师播放了《植株的生长》这节课的课堂录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杨虹老师运用实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枝条上芽着生的位置,分析芽和枝条的关系,并通过解剖叶芽,对照课本上的叶芽结构纵切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芽及其发育成的枝条中各部分结构的对应关系。课后,杨虹老师从总体构思、教学流程的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反思收获等方面进行了交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原市第三十七中的赵娜老师在《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这节课中,以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分类入手,建构植物中的分类,说明分类的意义之一;以清晰的对比图表,回顾植物类群的知识,为植物分类进行铺垫;以巧妙的课件动画,体现二歧法的分类过程;以热烈的讨论,推向课堂的高潮;以切合本节课的实操练习,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录播课结束后,赵娜老师交流了自己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节课后,崔四君老师高屋建瓴,进行了深入剖析、细致点评。崔老师充分肯定了本次能手参赛选手的优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存在问题。突出优点有:一、基本能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比如说实物教学,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运用多种直观教具。二、能充分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运用得当使我们生物学教学如虎添翼。三、采用了学案教学,把学习目标,知识结构,内容体系及达标检测题呈现在学案上,便于学生上课学习。四、思路特别开阔,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大量开发课外资源用于教学。五、能够体现素养立意,能够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科学思维,比如说杨虹老师让学生推测冬青枝条的每个部分是来自于芽的哪个部分,让学生对实验描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像这些都是锻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体现深度思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渗透态度责任教育。六、有的选手对教材的处理非常有独到之处。比如说对知识的铺垫做得非常到位,先让学生尝试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一组植物进行分类,然后再介绍教材中的科学分类。还有,适当拓展,补充现代分类学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比如武琪老师谈到生理学方面的依据,生化方面的依据,免疫学方面的依据,让我们耳目一新。情境教学,带着学生走进太原植物园给学生一个新的情境,让他们来尝试分类,非常的贴切。关于问题,崔老师交流了以下七点。一、关于标本使用。一个极端是没有充分利用标本,另一个极端是标本过多过杂。二、教学目标偏差,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内涵。三、以讲为主。四、重知识轻能力。五、分类表解比较混乱。六、板书、表达随意。七、对学生的评价导向存在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崔老师强调大情境的设计要依托于小任务,大问题的解决要设计小支架。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应着力体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守正创新,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在交流中,提示教师设计情境时要重点思考以怎样的真实的情境能够达成帮助学生学会用生物科学思维做事的目标,能完成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让素养落地,助力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在立足于单元整体,立足于学生生物素养形成的基础上,理清课与课之间的逻辑链条,通过每一课的学习为学生搭建起素养逐步提升的阶梯。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行求索,琢玉成器。引路向光,蓄能提质。今后,崔四君老师将继续引领广大教师,基于“单元整体”视野,关注学科知识技能的结构化,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充分整合课程资源,为实现育人合力最大化提效,为生物教学深度变革助力,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