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

可乐

姑且不论周杰伦在《青花瓷》这首歌中所寄托的情感,单单对青花瓷天青过雨的推崇以及江南乡镇美丽景色的描述,就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p class="ql-block">  10月下旬,我们去了以盛产青花瓷而闻名遐迩的景德镇和美丽的山水画乡村婺源。</p><p class="ql-block"> 晚班机抵达景德镇后住下,第二天上午去参观景德镇御窑博物馆。</p> 景德镇御窑设立于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烧造皇家用瓷。御窑博物馆便是在明清御窑厂遗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br>  从一个侧门进入,经过一大片平整的草地,看到一群人在排队照相:透过前后两大块青花瓷间造就的缝隙,可以看到远处的龙珠阁,具有很好的透视效果。一个简单的造型,竟让它成为网红打卡点。<br>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收藏着千余件经考古修复的元、明、清官窑落选的贡品瓷,大多为孤品、绝品。修复好的瓷器光彩重生:造型光滑圆润,色彩丰富细腻,花纹栩栩如生。这些展品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有一种独特的残缺美,它们不动声色地向人们讲述着御窑昔日的历史和故事。 我们流连在御窑博物馆里,一边静静细看赏心悦目的展品,惊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一边感受旧时朝廷对制作瓷器的重视,对官窑拣选的严格。 当然,绝大多数游客到此,一方面观赏馆内藏品,增加对我国陶瓷制作的历史、发展、技艺等的了解;另一方面是欣赏御窑博物馆的建筑。因为整个御窑博物馆的建筑群,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拱形建筑组成,形似旧时的柴窑。红砖垒砌的墙壁,古朴沉稳;远处高大的烟囱直插云霄,同样是由红砖砌筑,与拱形建筑遥相呼应。走入馆内,发现内墙依然是红砖垒砌的墙壁,非常有厚重感,仿佛能感受到浓浓的柴窑气息。 独特的建筑造型,特别适合拍照。尤其是拱形建筑倒映在户外水体中,光和影虚虚实实,如梦似幻,诱使人们纷纷在此打卡拍照。 参观完御窑博物馆后,上午11点钟出发,来到离景德镇约1个小时车程,以“晒秋”闻名遐迩的婺源篁岭。 登上篁岭景区需要搭乘缆车。缆车抵达后,还需走一段沙石土路的“森林隧道”。这条沙石路的路旁,有好多棵几百年树龄的香樟树,阵阵香樟味弥漫在鼻尖,沁人心脾,顿让人神清气爽。郁郁葱葱的香樟树树高叶茂,在阳光照射下,斑驳的树影如梦如幻的投影在泛黄的墙壁上,随风跳动。 走一会儿就走到了位于村口的广场,旁边是民俗文化博物馆。广场上“来篁岭晒个秋”几个大字,让人为之兴奋而加快脚步,只想快速穿过村道,去看晒秋。 但是村道边上的一棵柿子树,却让我们停下了脚步。枝头上的叶子已掉光,仅剩下黄灿灿的柿子高高地挂在上面,在蓝天下、在马头墙边、在爬墙虎旁,显得格外醒目。好柿已临头,嗯,好事也该临头,要抓住了噢! 很快就到了天街。进入到一个房子,走到阳台上,终于看到了晒秋一角:辣椒干、玉米棒、地瓜片、南瓜仁、柿子饼随意地摊放在屋顶上、晾晒架上或竹筛匾上,在阳光照晒下鲜艳夺目。 继续往高处走。篁岭是个依山势而建的古村,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呈现扇形梯状错落分布。越往上,视野越好。 从高处俯瞰,金黄的玉米、火红的辣椒、澄黄的柿子等农作物,用竹筛匾、用木架等晾晒在高低错落、密密麻麻的白墙黑瓦间,构成一幅五颜六色、丰富饱满、硕果累累的秋收画卷,甚是壮观。特别是这些农作物艳丽的色彩,让篁岭晒秋显得更为丰富、更有神韵。 篁岭古村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青石板铺成的村中“天街”似纽带将这些做工精细、装饰豪华的老宅串接。村中徽式商铺、民居林立,像是一幅流动的缩小版“清明上河图”。所以,除了看晒秋,这些建筑老宅也很值得一看。 篁岭古村周边有万亩梯田簇拥,千棵古树环抱。春天时油菜花盛开之时,将是另一种胜景。故篁岭又有“春赏百花,夏晒果蔬,秋赏红枫,冬品乡俗”之说。 我们一直在篁岭流连,直到傍晚缆车快要停运时才下山。当晚住在婺源县城。 第三天一早先去月亮湾。在婺源县城附近的乐安江上,有一处河面相对宽阔,河中心有一个岛屿形似弯弯的月亮,这便是月亮湾。<br>  十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记得那时将车停在公路边,走上一个小山坡,居高临下,便可俯看到远处的月亮湾;要上岛,则要乘坐村民的小竹筏。而现在已将道路修筑在江边,可以近距离观看月亮湾,也可坐竹筏深入到月亮湾中穿行。美中不足的是月亮湾上的树木已长高,视线受影响,看起来不再像是月亮的形状;还有便是竹筏不再由人工撑筏,而是采用电动竹筏,多少破坏了月亮湾的宁静氛围。<br> 我们登上路边一个近二层楼高的观景平台,这里视野广阔,满目苍翠。远处山峰连绵,淡墨含黛。山脚下徽派建筑的村庄成片,白墙醒目。河边树木成林,河水清澈,水流缓缓。 小小的月亮湾在阴天里显得安逸、从容。看着这如此美妙、自然、和谐的乡村画面,心宁气平。我们凭栏眺望了好久,拍了好多照片,并放飞无人机将月亮湾及周边的美景收录。 看完月亮湾,下一个景点是位于婺源县秋口镇的李坑。李坑是一个建于北宋年间,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在当地人的方言习惯里,小溪小河流过之处就叫做“坑”。李坑是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取景地之一。 在村口牌坊处附近的田地里,种了些黄灿灿的菊花。原来这就是有名的“晓东皇菊”,该是婺源特产吧,这些天见到不少售卖的菊花均标称是皇菊。穿过村口的牌坊,走上近400米,绕过文昌阁,经过一座庙寺,顺着一条小河就走到了村口。 接眼所见是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这些民居傍水而建,层叠错落在小河两旁。两岸之间建有不少简洁实用的石拱桥、石板桥、木桥,桥的旁边设有亲水的埠头。 青石板铺设的主巷沿河流延伸,沿街店铺林立,一些古民居已被改造成了民宿。民居大多是二层楼结构,少数也有四五层的。墙上的砖雕、木雕灵巧精美;木制的徽式花楼、连廊装饰考究。斑驳的墙面青藤高悬,显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临河廊桥、走廊将沿街的茶楼、商店、酒馆连成一片。在一个走廊上坐了一会,面对小桥、流水、烟火人家,微风轻抚,阳光舒适,可以无比放松地去体验那份悠闲和惬意。 再沿着街巷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一边品味徽派的建筑风格,一边感受着纯粹的乡村气息。不一会儿,走到了一个小广场,边上有一座小石拱桥,桥下便是两条溪水的汇流处。这座小石桥建于乾隆年间,历经风雨横跨在河的两岸,见证了李坑几百年的历史。站在此桥上,已可尽揽李坑最中心的景致。 十多年前也曾来过李坑。记得此桥旁边的小广场上有座申明亭,但这次我环顾四周,申明亭已不见踪影,除了溪桥客栈、茶香客楼仍在,当年的李氏茶庄变成了申明客栈,另一边的空地上已建成了粮家洲酒坊。十年间弹指一挥,物非人亦非,世事已变迁。 李坑村后面有个小山坡,在上面可以俯视村落。像当年一样,我们穿过了一个茶楼,沿着茶楼后面的小路爬上小山坡俯瞰了整个李坑,再从另一条路下坡,又转回到村里。 李坑不大,一两个小时足够逛遍全村,但其小巧精致的“小桥、流水、人家”美丽画卷,足已让人流连忘返。 从李坑走出来,去了汪口。汪口位于婺源县江湾镇西部,建成于北宋大观年间,古名“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得名“汪口”。汪口自古为徽商重镇,乃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路,又是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至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婺源东北商业重镇。 因时间所限,我们先在公路边的观景台俯瞰,再去到村里的一座古桥上待了一会就离开,赶去参观思溪、延村了。 思溪延村位于婺源县思口镇,始建于南宋,已有800余年,有“儒商第一村”之称。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思溪村就是一个如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村庄。 “思溪延村”,我开始以为是一个村落,到了那里才知其实是两个山村,只不过两个村子离得非常近,相距不到一公里。<br>  站在思溪村口的观景台俯看,一条碧绿的河流像玉带紧紧缠绕村庄,一座廊桥、一座简易木板桥连接两岸;一片粉墙黛瓦、飞檐翘角、错落有致的房屋四周,被大片的农田包围着。思溪村就像是由山、水、田园、村庄构成的一幅山水画结合体,自然纯粹。<br> <p class="ql-block">  跨过一座带古旧的廊桥,进入思溪村。这座建于明代的廊桥叫通济桥:石垒桥墩,木质走廓和顶棚,两边还设有木质拦杆和木凳。走进村中,巷道寂静,曲折狭窄,高墙壁立,斑驳老旧。走在窄窄不平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两侧古老的徽派建筑。这些房宅大体相仿,也都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式样。墙上的砖雕、木雕、石雕精美,上面的图案斗艳夺妍,活泼盎然,含蓄隽永,寓意深刻。</p> 根据导览指示,参观了振源堂、银库、百寿花厅、继志堂、承德堂、七叶衍祥等建筑,有好几处让我印象深刻。比如在思溪村,看到一座房子处在两条巷道的交叉处,好似电影《哈里波特》中的对角巷,又好似此前在福建培田村所见到的最美转角。 <p class="ql-block">  百寿花厅门面上的木雕图案精美,尤其是100个字形各异的“寿”字让人叹为观止;思溪村的燕尾古井,以及后来在延村所见的镇宅井,都是按风水结构而开挖的。</p> 可惜的是,游览思溪时,忽略了村中最为突出、最有特点的敬序堂。敬序堂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不仅是思溪古建筑的代表之作,而且还是电视连续剧《聊斋》《青花》的外景拍摄之地。 参观完思溪村,又匆匆去到延村,走在寂寞破旧的村巷里,感觉延村更为古旧和寂静。参观完延村,暮色已经降临,当晚仍住在婺源县城。 <p class="ql-block">  已到第四天了,这天走302省道和205省道回景德镇。途中,去参观了菊径村、瑶里古镇和瓷宫,还远眺了彩虹桥。</p><p class="ql-block">  从婺源县城出发往瑶里,不久即在公路边远远望到了彩虹桥,我们仅在路边停车,站在远处观赏了一会就走了。</p><p class="ql-block">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婺源彩虹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长廊式人行桥。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可惜的是2020年7月的一场洪水冲垮了其中的两廊一亭。后经修复后2021年5月重新开放迎客。</p> 菊径村始建于宋代初期,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菊径村就位于302省道边上。我们爬上公路边观景台向下望,只见一条半圆形的小溪环绕村庄,村庄沿溪而建而呈圆形。村庄布局独特,坐落在群山环抱当中,犹如世外桃源。若非修通公路,打破了村庄的宁静,绝对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村庄。 上午11点抵达瑶里。瑶里位于景德镇浮梁县东部,古名“窑里”,因是景德镇陶瓷发祥地而得名。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直到本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有二千多年历史的瑶里,自古以来就以“瓷”“茶”“林”而得名,故其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之称。 将车停在古镇外,步行走下斜坡进入古镇。迎面是一个古旧的牌坊,上书“窑里”两字。旁边就是瑶河,水浅石现,游鱼可数。穿镇而过的瑶河两岸,鳞次栉比的徽派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那一溜溜的黝黑黛瓦和一面面的斑驳粉墙,彰显了瑶里的古朴和沉稳。 堤岸上绿树婆娑,河边一棵高大的枫树旁边,有一条简易木板桥。游客纷纷走上桥去,或回头一眸,或妙曼转身,或驻足远眺,或端坐凝望,顾盼生辉,姿态动人。简简单单一座桥,竟也是网红拍照打卡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特别是美女们在此留下美丽瞬间。我们当然也不例外,在此桥停留了好长时间,再沿着河岸上青石板路往上游闲逛。 走累了,就坐在河边的大树底下休息,喝点茶,聊会天,吹着清爽的风,看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盈盈笑声;看少女少男在桥上闲情漫步,身姿优美;看瑶河两岸青翠,民居错落;看河面波光潋滟,枫叶漂浮…… <p class="ql-block">  途经吴氏宗祠时,里面正在举办生日宴,他们在为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做寿。宴席摆满整个祠堂,宾客众多,欢庆热闹。离吴氏宗祠不远,有一栋老屋已改建成“新四军瑶里改编展示馆”。瑶里是新四军的根据地,瑶里改编是陈毅领导南方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的重要历史事件。</p> 再往前,看见一座廊桥,廊桥的木凳上坐着好多游客。跨过廊桥,走到了对岸。这边有个瑶河码头,河面上停泊了好多艘小木船。旧时瑶河两岸处处是矿坑、窑址和古作坊,水运码头众多,商贾来往,生意旺兴。“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说的或许就是此处吧。 堤岸的这一边同样有好多飞檐翘角马头墙的徽派古建筑,同样的古旧。时值午饭时间,选了个餐馆,坐在岸边吃了午饭。再去到龙鳞墩处,拍了些照片,下午3点离开瑶里,往瓷宫方向去。 瓷宫位于205省道旁,离景德镇不到20分钟车程。<br>  进入景区后,首先去参观地势最低、人气最旺的那座圆楼。远远看去,就已给人惊艳之感,圆楼外形既像彩色蛋糕,又像客家土楼。走近看,十几米高的圆圆的外墙上五彩斑斓,通身贴满五颜六色、鲜艳夺目的瓷片,甚至将一些花瓶、瓷碟直接贴在墙上。再细看,发现这些瓷片拼成了很多不同的图案,比如十二生肖、人物花卉、飞龙彩凤等。<br> 圆楼的正门口两边,各自摆放着一个瘦高细长的青花瓷瓶,门的两边贴着由瓷砖组成的一幅对联:“高风亮节照千秋,善良美德传万代”,对联两侧还贴着风景瓷板画。门楣上面共有十八个罗汉雕像。再往上,是一条同样用瓷砖组成的“千年瓷宫万年藏”横幅。这条横幅该是表达了建造瓷宫的初衷和愿望吧。 进入门内,映入眼帘的是地面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镶嵌在内圈墙上的青花瓷瓶和瓷板画。这些瓷瓶、瓷板画与碎瓷在墙上面铺成上下两圈,就像腰带系在墙上。 楼内分为内外两圈,外圈圆形回廊上摆放了好多瓷板画,其中有伟人像、历代皇帝肖像画,以及《笔墨丹青赞隆平》《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瓷板画。内圈庭院地面上铺满各种形状的碎瓷,这些碎瓷又拼成了太极八卦之类的图案。 内圈庭院是瓷宫最出彩、出镜率最高之处。里面聚集了很多人,他们站在庭院中央拍出各种独具一格的照片。 另一幢圆楼所处地势稍高,通体红褐色,也有点类似朱砂红,外墙上镶嵌的瓷片较少,主题是“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海上陶瓷之路”。瓷片拼凑的图案除了有大象、骆驼、帆船、花草、树木之类,还有麒麟、鹤仙等,所以又有“夫妻和好,白发到老”“麒麟送子”之意。<div>  此座圆楼整体建造,相比“千年瓷宫”稍显粗糙,内部还没有完全装饰好,所以来此座圆楼参观的游客不多。<br></div> 还有一座方楼位于地势最高处,外墙同样贴满了瓷片,内饰没完工。我们简单看了一下就走出来了。<br><div>  傍晚时分,离开瓷宫,回到景德镇住下。晚上,跟着蜂拥而至的人流去打卡了陶溪川创意文化街,但没淘到喜爱的瓷器。<br></div> 此次五天四晚景德镇婺源之行,体验不错,收获满满。无论是篁岭的晒秋、李坑的小桥流水,还是瑶里的清悠淡雅、瓷宫的斑斓惊艳,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p class="ql-block">  稍感遗憾的是在瑶里,没遇上烟雨蒙蒙的天气。江南古村古镇最吸引人的应是天将欲雨之时,黛色朦胧,氤氲飘飘,清悠而空渺;以及绵绵细雨中,青石板路上一把油纸伞,还有伞下那嫣然一笑……而我们此次,看到的是秋阳下的瑶里。</p> 那就再等,等到那一天,天青色等烟雨,我再在瑶里等你。<br><br> 写于2023年11月11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