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按:本文写于2008年,是应金兰之兄邱学飞之邀请,为其著作《岁月如歌》所作序言,至今有十余年了,近日偶尔看到此文,不禁感慨,于是发到美篇平台上,以飨各位美友,并请斧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莽莽江湖远,悠悠岁月移”。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对岁月逝去的感叹。而对于每一个立身于世且有志于作为的人来说,对匆匆飘逝的岁月又何尝不是“断送古今惟岁月”(谭嗣同诗)、“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晏殊词)的感慨呢?古去今来成岁月,少长老至作平生。在这悄悄流逝的岁月长河里,尘世间的一切都烙上了岁月划过的痕迹。对于自然界,高山的巍峨,大河的奔腾,海洋的浩渺,怪石的嶙峋,苍松的挺秀,无一不是岁月留下的杰作;对于人,垂髫成霜雪,娇容化沟壑,稚齿变黄发,这都是岁月留给每个人的纪念品。</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18px;">滚滚而过的世尘,增了人的寿,老了人的心,皱了人的面,白了人的头,那过去的天真、睿智、娇容、壮体、无奈、凄苦、辉煌、荣耀等等,都像风一样飘去,杳无音痕。只有那在岁月深处留下的发黄的记忆,如波涛中漂浮的孤舟,时隐时现,如夜风里点亮的油灯,忽明忽暗,如海岸边翻腾的浪涛,常起常落。这些难以忘怀的而又支离破碎的记忆,将伴随我们每一个人,直至终老。岁月的脚步,我们无法拽住,滚过的世尘,我们无法拦阻,这是天意,不要遗憾,毋须嗟叹。但是,如果那些发黄的记忆也随岁月一起消失在浩浩长河的深处,那将是莫大的遗憾!我们要把那些刻骨铭心的人和事,留在记忆的页片上,小心地折叠,慎重地珍藏——写成文字,留给后人。这样才无愧于自己如歌的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而现实中,小心地折叠、慎重地珍藏已经发黄的记忆页片的人还不多,多数是口头上流泻,个中缘由在此就不需多言。欣慰的是,学飞兄就是那些为数不多人中的一个。他经数年的时间,小心地折叠岁月的黄页,将自己一路走过的风景一一连缀成篇,向世人献上了自己一份满意的珍品——《岁月如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每个人都有一个无邪的童年,趣事多多。童年时代的学飞兄,家住山旮旯里,新岭头亭的大樟树、山里的炊烟、错落有致的稻田都留下他的童稚的目光和游戏的嬉闹声。祠堂里的春秋祭祀、爷爷那发黄的照片、过年时的热闹氛围都有他活泼的身影和好奇的举止。《父亲与母亲》《外婆的故事》《爱听鬼神故事的孩子》《留级“跃进班”》又都是学飞兄趣事无穷的童年时代的珍贵留影。这是如歌岁月的开始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五十年代初出生的学飞兄,在那史无前例的社会狂澜席卷而来时正值豆蔻年华,也跟着去“造反”,惹来了“大字报风波”,横扫“海龙庵”等等。这些举动,让现在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荒诞无比。可是,谁又能隐世遁迹而独处一隅呢?尽管狂飙漫天,但学飞兄和同学之间结下了深厚而珍贵的友谊,没有留下遗憾。这些是如歌岁月的咏叹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如火如荼的生活,激励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特别是正值青春年少的青年人,更是雄心勃勃,满胸大志。“赤心思报国,白首愿封侯。”当兵,自然是当时年轻人的首选。学飞兄也在嘹亮的军歌旋律中,坐上了开往西北的列车,开始了军旅生涯。“北方的隆冬是很寒冷的,霜冻过后,地已经冻得梆梆硬,屋檐上挂着冰柱,等这里洗完衣服刚凉上,那衣服已经结成了硬块……”艰苦的生活,磨炼着他的意志,铸造着他的坚强,锤锻着他的体魄。离凤凰山不远的三台山印上了他和战友们的足迹,襄渝线工地上流淌着他和战友们战天斗地的歌声,秦岭深处剪下了他和战友们的匆匆行军的背影,还有那《一篇没有发表的短篇小说》的遗憾。这些是如歌岁月的进行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就拥有人生的避风港,就拥有享受不尽的天伦之乐。非常值得欣慰是,学飞兄和美丽嫂子从相识到结为秦晋之好后,夫唱妇随,琴瑟和鸣,构筑了一个温馨、甜蜜的爱的小巢,其乐融融,令人艳慕!然而,明媚的阳光下偶尔也会飘来一朵乌云,惬意的生活中偶尔也会有些不如意。1987年,他们俩爱情的结晶——小莹莹刚出世不久的春节,只有“八角钱过个年”。学飞兄当时的窘境,也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体味得到!但这些暂时的困难,对于始终笑对生活的学飞兄来说算不了什么,经过几年努力,不仅生活大大改善,还拥有了新居。甜蜜的生活里,到处飘荡着学飞兄和家人的笑声——北风呼啸、雪花纷飞的京城,他们举杯迎接春节;在故宫、颐和园、天坛、雍和宫里,有他们踏雪的身影;“奇丽千里的翠绿如同涟波荡漾”的草原,有他们驱车时兴奋的欢呼声……学飞弟弟一家人和四个妹妹,也给他们甜蜜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这些是如歌岁月的圆舞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清人唐甄曾说:“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的确如此,世界上没有一个不需师和友的教导或帮助而获得成功的人。学飞兄有幸有缘遇到三位恩师以及众多好友,使得他走上了文学之路,并取得了斐然成绩。这让我似乎看到:灯光下他聆听恩师的教诲;休闲室里他和文友高谈阔论;书案前他和挚友一起奋笔疾书;画桌边他和画家朋友指点丹青。诚然,取得骄人成绩的他既得益于师友,更重要的是缘自学飞兄自己的努力!这些是如歌岁月的交响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学飞兄的“生活之路”,一路都是风景,一路都留下了他珍贵的留影。而那过去的一切,似乎要发黄、褪色,但是,一杯酽茗,一支香烟,悠悠往事即随茶香而来、随袅袅青烟而来……自幼就喜爱书,奠定了他的“书生本色”;“闲散日子里”他听风刮雨敲,闻老鼠唧唧;编辑部里他和同事在电锅里蒸小芋,你追我赶打着水仗,等等往事,如烟似雾,可仍是那么清晰,仿佛如昨。这些是如歌岁月的小夜曲。</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悠悠往事不经心,只有闲云来去。”想起我与学飞兄从相识到相知,至今已近十年了!十年,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可也算是不短了,在我们彼此之间,都十分小心地珍藏这一片记忆之页。每当学飞兄从南方来到北京,我们就会聚在一起,交谈各自的工作生活情况;而每当他离京,我们都很牵挂,仅仅几天,如隔三秋。他那机智的谈笑、风趣的举止,总是在我眼前浮现。还有聪慧、美丽的嫂子,她那灵秀的气质和书画的进益,让我难以忘怀并钦佩不已。我为自己有这样的好兄长和嫂子感到庆幸和骄傲!尽管我和学飞兄相隔千里,但总是心有灵犀,经常在电话里互通音讯。我们都很珍惜这段亲似兄弟般的情谊,就我来说,能有幸结识学飞兄长,此生足矣!</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此次蒙兄长错爱,为其《岁月如歌》写序,我深感有愧。才疏学浅的我,尚不能完全解读学飞兄的如歌岁月,他那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彻的人生感悟,我岂能以区区千言所能表达清楚?就写以上之言,聊充序言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作者时任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永恒的母爱编委会主编)</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罗由毂,原名罗大勇,号浔阳居士,1964年出生,江西九江人。系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艺术家协会美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副秘书长。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文化艺术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尚铭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在报社和文化单位从事编辑出版等工作。自幼爱好书法,曾习颜柳,后自成一体。擅长榜书,多幅书法作品被展览馆及中外知名人士收藏,受到各界好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