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黄鼠狼栽了(上)——Y G公司的沉浮系列

方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鼠狼”是一个人的绰号,而且是那人认可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鼠狼喜欢偷鸡,那个人喜欢偷女人,而且还大言不惭。说这话可不是诳语,那是公司小车班司机小王的耳闻目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那个人正倚在锡城最大商厦的化妆品柜台上,色迷迷凑着那位妆容精致推销“古龙”香水的小姐姐脸颊恬不知耻的吹嘘:“我是无锡有名的黄鼠狼……”,他用那半生不熟洋腔怪调的普通话这样介绍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他自称“黄鼠狼”也是有缘故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那个人与黄鼠狼一个姓,都姓黄。虽说种属不同,恰也让人联想。而把他与黄鼠狼的“偷”性挂勾的,则缘于他的好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自称在锡城有许多相好,而给他起名“黄鼠狼”并让其传闻全市的,正是他下榻大饭店对面那家日本料理店的妈妈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是马来西亚华人,可瞧那张浅咖啡色的猪肝脸,分明混淆了爪哇岛梭罗人的血统。不过,他的一米七五身高在普遍矮小的马来人中算得上异类,估计身体内夹杂的中华基因颇多。他身材匀称肌肉发达,得益于热衷高尔夫球所赐,而擅长摄影技术让他有了偷鸡的本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他的面容实在难以恭维。冬瓜脸,扫帚眉,一双躲在金丝眼镜后面的小眼睛,盯着看人会露出瘆人的寒光,尤其遇到漂亮女士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说这种长相很难吸引美女的目光,可在那个沾“外”带“洋”都吃香的年代则可另当别论。改革开放让崇洋媚外思潮开始膨胀,不管白人黑人东洋鬼子,只要是个外国佬都算是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那些出手大方、掏钱不是美钞就是英镑的老外“戆头”们,每当掏出那种图案花花绿绿、晃动哔喱哗啦的洋钞票,就足以让那些好慕虚荣的熟女荡妹不知自己骨头有几两了(无锡人称“发嗲女”为“轻骨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按礼貌习惯称呼他为黄先生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先生来自新加坡一家国际知名大公司。上世纪九十年代外资开始涌入锡城,拥有半个华人血统的他,在众多洋人中自然颇具优势,作为公司高级雇员被派往中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别看他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却是个徒有虚表的“银样镴枪头”。除了会结结巴巴讲几句洋泾浜中文外,他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实属一知半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许习惯于西方人的浪漫张扬,也许故弄玄虚以取悦女性。当他经常光临的那家夜店“妈妈桑”,因鄙视他的猴急“吃相”而戏耍叫他“黄鼠狼”时。他不以为耻,反而凭此四处张扬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到这里,有必要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电子行业开始井喷式发展。国外一百零三条彩电生产线的引进,让国人充分领略了家家有彩电,户户看《渴望》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京津“牡丹”赛“北京”,上海“金凯飞”(金星凯歌飞跃)媲美;西北“黄河”飚“海燕”,江南独秀一枝梅(“红梅”后改为“虹美”)。这些国内彩电名牌,在老百姓眼里人可皆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无锡有家从制锁和制伞的街办小厂合并转制的国营企业,于七十年代末在几位能人的捣鼓下,开发出塑壳的十二英吋晶体管黑白电视机。于是,紧俏的“红梅”电视机成了锡城人民的“香饽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乘着改革春风,这家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拥有五条黑白电视生产线外,还引进了“飞利浦”和“夏普”的两条彩电生产线。从开始的贴牌生产(引进全套工艺和材料,贴国外商标),到生产自主品牌(自行设计产品、材料国产化),短短十年一跃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电器集团公司、电子部定点生产的大型骨干企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司最辉煌时,曾以年产值十亿、年销售百万台黑白和彩色电视机的骄人业绩排名国内行业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随着各地争相上马彩电生产线,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当西北有家部属企业擅自取消彩电消费特别税挑起价格大战,一下子打破了本来势均力敌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市场蛋糕就这么大,有人多切了,众人就倒霉了。而无锡公司不思限产压量收缩战线,或是设法争取税务减免彩电消费特别税,反而自恃“品牌效应”,采用更疯狂的“铺点销售,占领商家库房”昏招,继续盲目将产品投放于本已疲惫的市场。结果数万台电视机积压于各地商场库房,陷入巨额货款得不到回笼的尴尬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企业面临破产,政府急于干预,于是出台多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丰盛的晚餐”吸引国外财团蜂拥而至,台资港资争先恐后,日资欧资见缝插针,华人居多的新加坡也不甘落后,其中世界造纸业十强之一的JG集团更是跃跃欲试,都想来抢一杯羹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说造纸业与电视机毫无关联,要采用先进造纸技术也是“驴唇不对马嘴”。可急于甩“包袱”的上级领导拍脑袋,抛弃了条件苛刻但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飞利浦”、“夏普”等国际著名大公司,反而选择了毫无电子科技背景却甘愿付出真金白银的新加坡J G集团进行合资。于是,国营无锡公司就改头换面,成为中外合资的YG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别当外国人是傻瓜,资本家的算计常人难以明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加坡J G集团仅仅出资600万美元,就控股了无锡公司的60%股权。以至志得意满的JG集团老板在新加坡报纸上吹嘘,声称已将中国电子行业排名第二的国营大企业收入囊中,于是J G股价应声大涨。那些董事股东们马上利用手段在股价高位时纷纷抛售,每人都狠狠赚上了一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资的Y G公司马上在管理层上改组换血。新任总经理云先生是JG集团董事局成员,西装革履、大腹便便,一副大老板派头。原来中方公司的总经理,此时屈居副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总带来的随从并不多,但财务、人事和物料等关键部门一概由其亲信执掌。只要人财物抓在手,中方自然翻不出“花浪”来。也许要体现外企的国际质量水平吧?品质部经理由曾在日本丰田公司任过职的黄先生走马上任。而原是公司全质办副主任的我,此时聘为品质部ISO课长,成了黄先生的下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外来和尚好念经”。一开始,大家对新加坡总公司派来的“钦差”还是挺尊重的。既然是指导我们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的专家,按礼遇称呼他为黄先生也不为过。可后来我们都称他“黄鼠狼”,则缘于他的所作所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任伊始,黄先生依样画瓢按照日企模式对公司质量系统开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与质量有关的部门统统归并于品质部,理由是解决国企的机构臃肿痼疾。他还将部属科室都改称为“课”,称与日本最先进的“丰田模式”接轨。不过,改了名称总让人觉得怪怪的,很容易联想起抗日电影中鬼子的那个“特高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部门少了问题却多了。以往质量部门各司其职,前后制约。如今品质部统揽一身,既当作业者又当执法者。于是出了问题,后道怪前道,出厂怨进厂,都是品质部把关不严。每月公司经营会议上,品质部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说“丰田模式”精髓是“全员参与,精益生产”,它的十四项管理原则有的是解决之道。可黄先生拿不出任何一项有效方法,却提出“先人一脚哇哇叫”的独门诀窍。意思是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必须先于对方踢出。不管原因对错,都强调是对方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话我可不是瞎讲。那是部门早会上,他用那支派克金笔郑重其事写在白纸上当众公布的。为了强调重要性,他还在“先人一脚”下面重重划了两条横杠,并在“哇哇叫”后面竖了三个大大感叹号,以“踢”醒部下拎不清的“猪”脑袋。 (待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