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郑正秋(1889年1月25日—1935年7月16日),[1]原名郑芳泽,号伯常,别署药风,广东潮阳(现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上盐汀村)人。导演、编剧、戏剧评论家。中国最早的电影编剧和导演之一,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宣统二年(1910年),郑正秋开始从事剧评活动。民国2年(1913年),编剧并参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同年,开始从事新剧创作及演出。民国11年(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建明星影片公司。民国12年(1923年),创作了长故事片《孤儿救祖记》的剧本。民国21年(1932年),自编自导了电影《自由之花》。民国23年(1934年),自编自导了剧情片《姊妹花》。民国24年(1935年)6月5日,参与执导的战争电影《热血忠魂》上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民国24年(1935年)7月16日晨,郑正秋因病在上海去世,享年46岁。[</span></p> <p class="ql-block">电影</p><p class="ql-block">实剧电影</p><p class="ql-block">郑正秋作为中国传统的文人,他的电影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观念的影响,无论是电影题材还是内容,都关系到家庭与家族的矛盾。在其创作的电影当中既可以看到对于传统家族观念的维护,又可以看到新观念对其的冲击。他渴望通过电影,启迪民智、振兴国家、挽救破败的民族形象,完成知识分子“治世”的抱负。</p><p class="ql-block">郑正秋编导的家庭伦理片,表现的是家庭因为意外发生巨变,使原本的道德秩序被打乱从而带来了灾难,又以一种秩序的回归为结果的剧情模式。在电影《孤儿救祖记》中,郑正秋大力抨击传统道德的失位,却没有对这种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仅仅在道德层面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评判。事实上,面对这种“礼崩乐坏”的状况,郑正秋没有突破儒家“克己复礼”的思想界限,他试图以一种巧合的方式回归到传统家庭伦理秩序中去化解矛盾,这恰恰反映了郑正秋对于传统父权至上的伦理观念的认同。电影中杨寿昌代表的父亲角色在真相大白之后,将遗产权还给余蔚母子,以一种绝对的权威维护家族的稳定,使正义得以伸张。郑正秋试图通过家庭伦理关系,反映整个社会的伦理关系,在他看来,国家的衰落是因为人们道德的沦丧、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因此其希望通过呼吁“孝与德”这样的传统价值观,唤醒人们日渐崩塌的精神世界,重新整合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p><p class="ql-block">郑正秋的电影观念是“营业主义加上一点良心”,这注定了他的电影首先要以盈利为目的,这也必然导致其电影要依附于大众的审美需求,力图从实业救国的理念出发,主动承担宣扬社会道德、巩固社会秩序的责任;并且电影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这也决定了其电影的革命性必将是保守的。即便如此,郑正秋的电影也没有显露出粗制滥造,而是通过儒家伦理达成对良心主义传统的情感构建。现在看来,郑正秋电影中的伦理观念是保守与落后的,甚至有迎合大众趣味的嫌疑;但不可否认的是,郑正秋以电影的形式对旧的伦理道德造成了冲击,其对于传统的批判总是带有一丝妥协与暧昧。郑正秋本人早期受到的儒家教育,致使他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认同,后期受到左翼人士的影响,其电影愈加向现实主义靠拢,电影的革命性愈加强烈。</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郑正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他开创的家庭伦理剧开了中国通俗剧的先河,影响和启发了一代甚至几代人,之后的蔡楚生、谢晋都受其影响。他的电影伦理观植根于道德之中,对现实社会人性的黑暗进行批判以达到教育大众的目的,虽然批判存在局限性,但在那个过度追求娱乐盈利的年代,可谓电影界的良心。[12]</p><p class="ql-block">儿童电影</p><p class="ql-block">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从民国12年(1923年)为《孤儿救祖记》编写剧本开始,到民国15年(1926年)编导《一个小工人》为止。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早期电影发展的“繁盛时代”(郑君里语)和“繁荣期”(于君语)。在中国民族电影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无疑构成了中国民族电影产业初兴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无论对其个人电影生涯而言,还是对中国儿童电影的历史发展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存在。有两组数字可以证明:第一,民国12年(1923年)至民国15年(1926年)间,郑正秋总共创作11部影片,其中儿童片有6部,儿童题材显然是郑正秋前期电影生涯的重要追求;第二,民国12年(1923年)至民国15年(1926年)间, 中国儿童电影创作总量为11部,郑正秋创作的6部影片占据了国产儿童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在中国早期儿童电影史上的地位。郑正秋的儿童电影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其在儿童电影创作方面的实绩,及其在儿童电影多个领域的拓荒之功:</p><p class="ql-block">首先,郑正秋以《小朋友》一片开启了儿童电影文学改编的先河。作为中国首部改编自儿童文学的儿童电影作品,《小朋友》由郑正秋根据包天笑翻译的法国儿童小说《苦儿流浪记》改编而来。尽管郑正秋的中国化、本土化改编策略使得原作丰富的心理描写有所减弱,但他积极向儿童文学领域获取题材资源、并且在改编中首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大胆实践,无疑体现了他开阔的眼界与独到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其次,《小情人》作为郑正秋编导的第一部影片,他在片中第一次大胆尝试了青春期少年异性心理情感的艺术表达,其对少男少女朦胧情憬的细腻表现,体现了编导者郑正秋精准把握少年主人公身心发展特征的能力。</p><p class="ql-block">最后,郑正秋在编导的《一个小工人》中使用了一人饰演的两个角色相对握手谈话这一摄影手法,为中国电影界开创了新纪元,被称为“电影界的空前伟举”。[13]</p><p class="ql-block">剧评</p><p class="ql-block">郑正秋的剧评被多数人认为是职业剧评的发端,他的剧评虽然新旧混杂,却具有不少现代剧评的意识,并在剧评方面有不少独到之处。此外,就剧评产生的影响力而论,当时从事剧评的人没有超过郑正秋的。[14] 郑正秋以“记者”身份主持报刊的剧评专栏,其较为先进的现代剧评理念与报刊载体相结合,故而其剧评产生了与其他剧评不一样的特质。</p> <p class="ql-block">蔡楚生,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p><p class="ql-block">义电影的奠基人",1906年出生于上海,广东省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铜盂镇集星村人。蔡楚生读过4年私塾,后以各种旧报纸作为课本,</p><p class="ql-block">刻苦自学。1925年,在汕头参加店员工会,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试写文章和绘画。1926年,和进业剧社的同人协助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在汕头拍摄外景,与人合作编写了滑稽短片《呆运》,这是其对电影最初的尝试。1929年到上海,曾在几家影片公司当临时演员、剧务、美工、宣传、场记、置景、副导演、编剧,学习电影艺术的各门知识。1929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和副导演,协助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碎琴楼》(1930)、《桃花湖》(1930)、《红泪影》(1931)等6部影片。1931年夏,加入联华影业公司,正式担任编剧、导演。先后创作了《南国之春》(1932)和《粉红色的梦》(1932)。这两部作品反映出浓厚的感伤情调,脱离了当时的严酷现实。受到了左翼电影工作者的批评。在此期间,蔡楚生与他人联合编导了反映“一二八”抗日的故事影片《共赴国难》(1932)。1933年,蔡楚生参加了中国电影文化协会,被选为执行委员,接着导演了影片《都会的早晨》,标志着他创作思想上的重大转变。1934年,编导影片《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影片在1935年2月举行的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p><p class="ql-block">1935年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他先后导演了《新女性》、《迷途的羔羊》(1934,蔡楚生导演)和《王老五》等影片。同时,还创作了《飞花村》、《两毛钱》和《歌舞班》3个电影剧本。抗日战争爆发后,蔡楚生由上海到香港,团结一部分粤语电影工作者,积极筹划拍摄抗战影片,于1938年连续编写了《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两部粤语影片的剧本。后又编导了表现上海人民在沦陷区进行不屈斗争的影片《孤岛天堂》(1939)和歌颂香港工人热情支持抗战的影片《前程万里》(1941)。</p><p class="ql-block">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楚生回到上海,参加联华影艺社和昆仑影业公司的创建,并任昆仑的编导。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部影片,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当时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同年冬,去香港,参加了推进华南电影的改进工作。1949年到北平,出席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和电影局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和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在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导了影片《南海潮》(只完成上集,1963)。影片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上映后,受到观众的欢迎。</p><p class="ql-block">从30年代到60年代,蔡楚生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吸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他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细腻的细节刻画,又都使他的电影创作显出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1963年,蔡楚生在建国后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南海潮》上映。当他准备拍摄下集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他被诬陷为“牛鬼蛇神”,惨遭迫害。1968年7月15日,62岁的蔡楚生,含冤去世。11年后,冤案平反,时间掌握在历史的手中,永存的还有那无法消灭的银幕形象。</p><p class="ql-block">蔡楚生除编导、拍摄影片、担任电影领导工作外,还发表过散文、杂文、电影理论、电影评论和回忆录文章多篇。其中,《对分镜头剧本和文学剧本的一些看法》及《创作四题》等,阐述了他的实践体会和对电影艺术的精辟见解,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蔡楚生(原名蔡通,字茂楚,1906年1月12日-1968年7月15日),上海人,祖籍广东潮阳人,中国电影导演。蔡楚生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刻划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p> <p class="ql-block">电影作品</p><p class="ql-block">导演</p><p class="ql-block">1932年:《南国之春》、《共赴国难》、《粉红色的梦》</p><p class="ql-block">1933年:《都会的早晨》</p><p class="ql-block">1934年:《渔光曲》、《新女性》</p><p class="ql-block">1936年:《迷途的羔羊》</p><p class="ql-block">1937年:《王老五》、《联华交响曲.八:小五义》</p><p class="ql-block">1939年:《孤岛天堂》</p><p class="ql-block">1941年:《前程万里》</p><p class="ql-block">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p><p class="ql-block">1962年:《南海潮》(上集)</p><p class="ql-block">副导演</p><p class="ql-block">1928年:《奇女子》</p><p class="ql-block">1929年:《战地小同胞》</p><p class="ql-block">1930年:《碎琴楼》</p><p class="ql-block">1931年:《红泪影》</p><p class="ql-block">编剧</p><p class="ql-block">1929年:《无敌英雄》</p><p class="ql-block">1933年:《春潮》</p><p class="ql-block">1934年:《飞花村》</p><p class="ql-block">1937年:《艺海风光.三:歌舞班》、《联华交响曲.一:两毛钱》</p><p class="ql-block">1938年:《血溅宝山城》</p><p class="ql-block">1941年:《正气歌》</p><p class="ql-block">监制</p><p class="ql-block">1950年:《珠江泪》</p><p class="ql-block">1951年:《羊城恨史》</p><p class="ql-block">演员、其他</p><p class="ql-block">1927年:《呆运》</p><p class="ql-block">1928年:《海外奇缘》(饰:霍基)</p><p class="ql-block">1929年:《女伶复仇记》(饰:蔡久芗)、《热血男儿》、《无敌英雄》</p><p class="ql-block">1930年:《桃花湖》</p><p class="ql-block">1931年:《银汉双星》、《杀人的小姐》</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梁江</p><p class="ql-block">艺名:梁江</p><p class="ql-block">祖籍:江门开平</p><p class="ql-block">动作演员 武行团队 舞蹈演员 摄影师</p><p class="ql-block">🎬参与出演《老去的家》《水饺皇后》《我爱你》《一舞倾城》《女士的法则》《追虎擒龙》《风中有朵云》《刑警之海外行动》《破冰行动》《澳门人家》《叶问3》《美人鱼》《误杀2》广府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外来媳妇本地郎》《72家房客》</span>……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