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第六站曲阜——两日游三孔之孔庙 2023.10.10

云之

曲阜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过去每爬泰山就会就近逛逛曲阜,这次不想再爬泰山,来到曲阜也不是根本目的,但是既然到了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也不能不看。<div>乘高铁到达曲阜东站,出了站左右张望,视野里只见到一座孤零零的高楼,不消说我们预定的酒店就是那里,所有城市的高铁站周围都很寂寥,尤其是新建成的那周边更是空空荡荡。</div> 站前虽然宽大,但是有条马路相隔,即便绕过去也很难拍到全景,就是这张凑合了吧。 一座孤岛,红海广场,没有什么具体的买卖生意,就是如家连锁酒店有些人气。 安顿好住宿,打车来到孔庙,在附近一个餐馆解决午餐,曲阜的招牌菜有熏豆腐、一品豆腐,给我们上的这个豆腐号称一品,吃起来更像“熏”,满满的大柴锅的柴熏糊吧味,土豆丝无滋无味,草草吃了两口,还是进孔庙为要。 小饭馆与孔庙入口仅有200米距离,旺季过去游人不多。<br>孔庙开端“万仞宫墙”,以城墙瓮城的形式作为孔庙景观的序幕,城墙上有乾隆手书,气势恢宏。仅从尺度与人视效果来看,曲阜孔庙的“万仞宫墙”,几乎是全国孔庙之最。<br>“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正对孔庙。门额题“万仞宫墙”,语出子贡“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原为明嘉靖时山东巡抚胡缵宗所题。清乾隆皇帝亲临曲阜祭孔时,将胡书凿去,易以御笔。<br>说到子贡的这段语录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br>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弟子,子贡列于孔门言语之科,善辞令。经商于曹、鲁间,富累千金。历仕鲁、卫,出使各国时与诸侯分庭抗礼。曾为鲁游说齐、吴、越、晋等国,促使吴伐齐救鲁。<div>子贡列于孔子大学语言学院同时兼修经济贸易擅长外交,可说是个全才,听到有人用自己来打压导师立即反口相对,用最简洁的比喻歌颂导师的渊博学识与优秀人品,也可谓是爱真理更爱其师。</div> 通过瓮城。 金声玉振坊,石刻,四柱三间,石鼓夹抱,四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四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 棂星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乾隆十九年改为石坊铁架,也是四柱三间。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端坐的四大天王。额枋上雕火焰宝珠。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上层刻绦环花纹,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三个大字。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代传为天上“文星”,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寓意“人才辈出,为国所用”。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的第一座大门名为棂星,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同时也有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思。 这是孔庙中轴线上第三座石牌坊,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为汉白玉石刻制,四柱三间,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山东巡按监察御史郑芸建,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副都御史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谐和; “元气”意为宇宙原始物质的自然之气,比喻儒家思想为构成世界万物的原始之本。<br> 至圣庙坊,名额题刻篆字,无款识,似是近代补刻的。三间四柱冲天柱式汉白玉石坊。坊无楼,额枋一层,仅明间有火焰宝珠,两稍间额枋平绘云龙图案,线条流畅,构图匀称,雕刻精细。枋中二柱仰莲座下出云板,向内一侧刻日形,以宝瓶支于枋上。<div>从“金声玉振”门,到“棂星门”、“太和元气”坊、 “至圣庙”坊,这些门坊均为“四柱三间”形制,共同构成了孔庙的第一重景观序列。<br></div> 孔庙第二进的院门——圣时门。圣时门原为明代孔庙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三年,清雍正八年赐名为“圣时门”。“圣时门”三字为乾隆手书。皇帝来曲阜朝孔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走圣时门;历代“衍圣公”出生时打开“圣时门”,除这两种情况外,此门不轻易开启。<div>“圣时”二字出自《孟子》,孟子曰: “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div> 过了圣时门,则是一个古树参天的院落。 第三进院落的大门“弘道门”是一座穿堂门,是明初时孔庙的大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图片中可见 “弘道门”前的“壁水桥”桥栏,壁水桥共三座,这是中间最大的一座。<br><br> “弘道门”为清世宗(雍正)据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语命名并御书匾额。人能弘道,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非道弘人,并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 从弘道门至“大中门”之间的御路。 孔庙拥有2500年的历史,但里面的建筑却经过了数十次的修复,现在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修,要说里面最为古老的,则是里面参天挺拔的古柏,是曲阜悠久历史的见证,被誉为"活着的文物"。 据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引<皇览>载:"孔子去世后,弟于们各移四方奇木来植,其中有柞、松、安贵、五味、楷树等种类繁多,故多异树名木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div>不可不叹,孔老夫子有着一群多么虔诚忠心的弟子。</div> 此门是北宋时期的孔庙大门,当时称进“中和门”,取《礼记中庸》中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代扩建孔庙改建时,改为“大中门”,“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入大中门之后,则是孔庙的第四进院落。<br> 过了大中门,是一座位于中轴线上独立的大门“同文门”,同文门始建于宋代 ,经历代重修,清康熙时名“参同门”,到雍正七年钦定为“同文门”,取取《礼记中庸》中 :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意,赞扬了孔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br> 从这里,才是真正走进孔庙。<br> 自大中门入内经同文门,来到孔庙藏书楼,一座两层楼阁——奎文阁。阁高24.7米,始建于北宋天禧二年,金明昌二年重建,明弘治十七年扩建,是我国著名的木结构阁楼之一。 奎文阁因”奎主文章“之说更名为奎文阁,为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图书典藏而建。<br> 游览孔庙中发现,所有建筑属于红色的部分粉饰时间不长,到处都是红彤彤的门窗、立柱,其他的雕梁画柱估计是下一阶段的维修保护项目。 处处可见碑刻。 奎文阁内原有藏书已经移入孔府档案馆保存,现展出的是孔子圣迹图陈列。 阁中陈列。 阁中陈列。 过了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十三碑亭始建于唐代,元代添建二座,清代添建九座,亭内存有唐至民国碑刻五十余块,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在此院内,除十三碑亭外,东南、西南两角还有露天碑群,这些石碑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谒拜的内容。 <div>碑亭皆重檐高阁,形体宏大,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有说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不按规则出牌,按孔庙的建筑发展规律,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代皇帝为了突出自己,在碑亭院插进九座碑亭,方出现这种拥挤情况。<br></div> 大成门, “大成”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 “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一语。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孔庙至大成门,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br> 大成门于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门用黄瓦、彩绘斗拱。 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 先师手植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今存的桧树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距今也有几百年了)。先师手植桧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把它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树东石碑为明万历年间杨光训手书。 杏坛是孔庙的重要建筑物,相传此处是孔子讲学之处。《庄子·渔父篇》记载: “孔子游于缁帷(即黑惟,假托为地名)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宋天禧间,四十五代孙道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br>再对照《阙里志》所录孔道辅墓表原文,杏坛初建之年可定于北宋天禧二年。 金代于杏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代隆庆三年(1569年)改造重檐方亭,清代乾隆皇帝题匾。杏坛周围朱栏,四面歇山,十字结脊,二层黄瓦飞檐,双重半拱。亭内细雕藻井,彩绘金色盘龙,其中还有清乾隆“杏坛赞”御碑。亭四周遍植杏树,每到春和景明,杏花盛开,灿然如火。孔子后裔六十代衍圣公《题杏坛》诗云: “鲁城遗迹已成空,点瑟回琴想象中。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div>由此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br></div> 孔子杏坛讲学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而立,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以扶正摇摇欲坠的殿堂,改变“礼崩乐坏”的现实。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一种民本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不分贵贱,不分老少,不分国籍,兼收并蓄。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自古以为美谈,为士林所称颂。进而又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之中,这种格局甚至影响到了儒学所及的东南亚诸国。 <p class="ql-block">作为与北京故宫齐名的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曲阜孔庙里有大量的精品建筑,里面最大的一栋建筑——大成殿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东西宽45.78米,南北深24.89米,高24.8米,重檐九脊,周绕回廊,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十八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p><p class="ql-block">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p><p class="ql-block">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主体建筑,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唐代时称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取《孟子》: “孔子之谓集大成”语义,赞扬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自汉高祖到清高宗的绵绵1700多年间,有12位帝王先后19次亲临祭孔,并不断地对孔子追谥封号,直至达到“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崇高地位。</p> 大成殿的四周廊下环立着二十八根雕龙石柱,均由整石刻成,栋高均为5.98米,直径达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两山及后檐十八根是八棱水磨浅雕,云龙为饰,每面9条团龙,每柱72,总数1296。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前檐的十根深浮雕龙柱,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div>真可谓“天工开物眼前是”。<br></div> <p class="ql-block">大成殿前檐的10根龙柱为深浮雕,龙柱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只见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龙柱各具变化。龙柱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灾后重刻。</p> 相传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怪罪。<br>乾隆皇帝第一次到孔庙大成殿,看到包裹着红绸的柱子,看不到里面是什么,于是就问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当时任引导官的孔继芬解释说,这里面刻的是野龙,十分丑陋,怕冒犯了皇上就用红绸子包了起来。皇上想了想,没有再问什么,也就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br>为什么怕皇上怪罪呢?据说,这十根龙柱与北京故宫的龙柱同出一人之手,形态各异,没有一处相同的。而且这十根龙柱是在故宫的龙柱之后雕刻的,手法更熟练,自然要比北京故宫的龙柱要完美许多,因此怕皇上看后会“吃醋”。<br> <div>“生民未有”匾由雍正皇帝御笔题写。<br></div>“生民未有”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又在《孟子·公孙卫》中:“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意思是说:自有生民以来,从来没有像孔子一样至高无上的圣贤,世上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殿正中供奉着孔子的塑像,颜回、曾参、孟轲等七十二弟子及儒家的历代先贤塑像分侍左右。大成殿的多处对联、牌匾均由历代皇帝题写,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殿始建于宋天禧元年(1017),明重建,清雍正二年(1724)再建成现状。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殿建在两层石砌须弥座石台基,高2米,占地1836平方米,规制相当于故宫保和殿。殿内柱用楠木,天花错金装龙,彩画五色间金,富丽堂皇,中央藻井蟠龙含珠,如太和殿形制。大成殿前露台宽阔,为祭祀时舞乐之处。历朝历代皇帝的重大祭孔活动就在大殿里举行。</p> <p class="ql-block">曲阜孔庙使用琉璃瓦始于金代明昌之役,明弘治重建孔庙时大量使用琉璃瓦,大成殿等主要门、殿多用绿琉璃瓦。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大成殿、大成门为黄琉璃瓦,两庑及寝殿用绿瓦镶黄边,清碑亭用黄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承慈禧旨意,诏升孔庙为大祀,将奎文阁、碑亭、观德与毓粹二门,道冠古今与德侔天地二坊改为黄琉璃瓦。据孔府档案所记,康熙、雍正间孔庙主要殿宇所用琉璃瓦来自北京工部所属官窑,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所用黄瓦,则是本地窑户所烧。</p> 大成殿后为寝殿,这里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br>寝殿始建于宋,现存的寝殿是清雍正年间重建的。孔子夫人复姓亓官,宋国人,也就是商丘,孔子19岁时与她结婚,生一子一女,大约在孔子66岁时去世。 孔庙的小旁院里还住有百姓人家。 接着参观。 出这个三孔门。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明万历二十年(1592)建,现存仍为原物,殿中有孔子周游列国的线刻石画120幅。 孔宅故井略东,一堵照壁堵住了甬道,照壁前镶立着“鲁壁”石碑。许多人误以为这堵照壁就是鲁壁,其实它是后面崇圣祠的照壁,真正的鲁壁早就没有了,只以这块碑作为标志。孔子去世后其故居成为庙宇,到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为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境内发现了竹简,内容包括《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典。这些典籍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九代孙孔鲋愉藏的。孔鲋由于投奔陈胜农民军,死在南方,没有取出。这些经典是用蝌蚪古文写成的,不同于当时流行的文字,因此被称为“孔壁古文”或“壁经”。由此开创了古文经派。为了纪念孔鲋藏书的功绩,明代刻立了“鲁壁”。 承圣门,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孔庙东路的大门。明代重建,后多次重建。金代名“燕申门”,清雍正七年昭改名为“承圣门”。 成化碑,明成化四年立明宪宗朱见深御制碑文,极力赞颂孔子及思想,是曲阜诸碑中对孔子推崇最高的一幢。其书法浑厚庄严,收放得体,多为楷书临摹之范本。 顺东路出孔庙。 这就出去了。 庙外面的小巷子,道路锃亮如洗。 参观孔庙已不是一次,但前些次都是利用公出之余或会议组织,不免仓促紧迫,许多地方走马观花,这次独立自主,自我决策,细致地看了很多地方,读了介绍的文字,感觉这一次看有所值。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小时尊孔,少时批孔,如今再次将孔子请回神坛,大力宣扬和推崇,拨乱反正已经几十年了,但是反孔批孔时的那些语句依然挥之不去,当年年纪尚小记忆却甚深刻,害人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