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山中的瑰宝——漈下村和小梨洋村

木公

<p class="ql-block">  福建宁德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海拔 802米。漈下村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基,至今已有586年的历史。古村落建筑风格以闽东北乡土风格为基调,融合了徽派和浙派建筑风格,是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1709-1776)的祖居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甘国宝,字继赵,别号和庵,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进士。画虎,多以指头为之。甘国宝祖居古田县二十二都(今屏南漈下村),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生于古田县二十六都(今屏南小梨洋村)。清赐进士出身、御前待卫,诰授荣禄大夫,曾两迁台湾挂印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提督、福建陆路提督,兼闽阅操大臣,为清代名将。</p> <p class="ql-block">  漈下村,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之乡”的重要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这里四面环山,村居依山沿溪构筑,前有双溪汇聚,后有群峰叠翠,恰似飞凤落洋。这里民风淳朴,一派怡然静谧的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走进漈下村,首先映入眼帘的聚宝桥和飞来庙,一桥一庙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  飞来庙,俗称水尾殿,祀“飞来大王”。殿内尚保存有清代壁画和楹联,古壁画内容和诗文说明了建飞来庙是“飞来大王”自己的选择。</p> 聚宝桥,又称漈川桥、水尾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年代不详,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月重建。木平梁廊屋桥,廊屋单檐歇山,桥长25.11米,宽3.97米。桥内神龛供奉“玄天上帝”。 <p class="ql-block">  过聚宝桥,村民们在广场上晾晒各种农产品。这里的柿子干一斤才卖15块大洋,昨天在四坪村要18块。😄买了一斤品尝一下!</p> <p class="ql-block">  甘溪流经聚宝桥……</p> <p class="ql-block">  广场上宣传栏的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条沿甘溪而建的长廊叫雨廊,当年是各自门前一截,后来觉得整个乡同姓同宗,应当亲如一家,于是这雨廊也就连接起来,形成长廊。夏可临溪吹风歇凉,观鱼嬉水;冬可依廊晒晒太阳,唠嗑家常。</p> 走进雨廊,溪边杨柳依依,黄墙黛瓦的建筑风姿绰约,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临水而居情调的96幢明清古民居点缀其间,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 <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居民告诉我们,溪对面那建筑物是峙国亭,当年甘国宝返乡时发言的地方,是漈下村的标志性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溪水中有很多村里人称之为“风水鱼”的鲤鱼。“这个鱼不会去吃!反正就是不吃,好看!”村民如是说。</p> <p class="ql-block">  😄哈哈,荡下雨廊中的秋千,然后过桥到对岸去逛逛……</p> 漈下村民间称之为“拳头窝”,雅称“武术之乡”,有崇文尚武的习俗。这里的武术门类众多,包括狼铣功、虎庄拳、板凳功、锄头功等,漈下的武术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几乎都是农民日常的生产生活用具。 <p class="ql-block">  龙漈仙宫,又名登赢宫、仙奶殿,也称马氏天仙殿,为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该殿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清光绪十七年(1891)扩建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宫殿为土木建筑,内圆外方,其正殿上方建藻井和穹窿顶,建筑艺术性高,外形宛若巨伞复顶,外围为方形红色粉墙,圆檐正中上悬一匾,书“方壶圆峤”,是一座别具一格的明朝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与它隔溪相对的峙国亭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顶,穿斗、抬梁混合结构,前后金柱间抬梁,但在亭子东北侧为了方便群众行走,又减去一柱,成为独特的十五柱结构。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但亭内构件简洁明朗,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神龛供祀武圣关公及关平、周仓神像。</p> <p class="ql-block">  前方有座古廊桥。</p> <p class="ql-block">  这座横跨在溪上的木拱廊桥,叫做花桥,福建省历史保护建筑。桥上供奉的是道教的神仙,每到初一十五村里的人就到这里来祭拜。</p> <p class="ql-block">  花桥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桥东与明古城楼相倚,西依水碓房,为三扇八柱平梁廊桥。桥上两排长长的“美人靠”可容50余人落坐,桥内顶部椽桁、枋均有彩绘图画,这里几乎成了全村群众的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  前方那座城楼,建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是漈下村四个城门中唯一保存下来的明代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  城楼顶上悬挂着甘国宝在雍正巳酉科会试第三名、殿试二甲八名进士之“会魁”金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  明城楼临溪与花桥相倚。据介绍,城楼占地面积58平方米,通高8米。楼外围为二层砖石构,底层设城门以条石弧拱,门宽2米,高2.6米,厚1.7米。上层为城楼内木构,抬梁穿斗式,单檐歇山顶,面阔3间6.2米,进深5柱5.6米。</p> 如今,漈下村的村民迎婚嫁娶都要经过这城门,这是村里不成文的约定。 <p class="ql-block">  甘国宝19岁中武举,24岁成为武进士。1759年,甘国宝被委任为台湾挂印总兵。</p> <p class="ql-block">  甘国宝四十多年戎马倥惚,却雅好文墨,尤其擅长画虎,所画"指虎"形态万千,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  官厅厝,建于清早期,是村中接待来往官员、外来贵宾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晒谷楼</p> <p class="ql-block">  游击队岗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  新厝里游击队驻地旧址。</p> <p class="ql-block">  红军大厝,甘春镛烈士故居。</p> 甘氏宗祠,重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宗祠系土木砖石结构,明式建筑风格,为福州十邑百座名祠之一,全祠四面红粉土墙,整座祠庙规模比较大,雄伟壮美。 <p class="ql-block">  据说在村中,有一块乾隆皇帝御赐给甘国宝的“福”字金匾,这是甘国宝在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十二月省亲时带回。虽然经过数百年风霜浸润,漆色仍十分清晰。漈下村民视之为传家宝,近十几年来,谁当村民主任,就由谁来保管,以此明确责任。</p> <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末的甘国宝故居,今天铁将军把门。</p> <p class="ql-block">  甘氏大厝,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p> <p class="ql-block">   天地悠悠,溪水潺潺,漈水安澜,源源流长……</p> <p class="ql-block">  下一站:小梨洋村</p> <p class="ql-block">  小梨洋村是甘国宝的出生地,<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距离漈下村约4公里。这里</span>先后出现过两位进士、3位举人,是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3A级景区。</p> 甘国宝,1709年出生于小梨洋村中,曾两度出任台湾挂印总兵,身影遍及福建、广东、贵州、山东、浙江等地,为两岸同胞所景仰。据载,明朝末年,甘氏五世支祖搬迁至小梨洋村肇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国宝公园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p> 魁星阁,俗称“下亭子”,又称读书楼,位于村尾桥边。始建于明末,为三层塔式建筑,三楼塑有魁星像。光绪年间重建,1965年重修,2006年重建。魁星阁系村书院,甘国宝幼年就读于此,故后人称其为甘国宝读书楼。 廊桥——聚福桥 此廊桥系风水桥。原有木桥旧址在两涧,是村庄通往南面各乡村的必经桥梁。旧桥于1988年6月18日被洪水冲毁,1991年重建为石拱桥,2013年在石拱桥上加盖木廊桥,取名“聚福桥”。 聚福桥长30米,宽3.68米,桥面离水高约7米。 <p class="ql-block">  群山环抱、碧水绕村,幽深的巷道中,古朴的民居林立,一步一景。</p> <p class="ql-block">  甘国宝故居,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后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清顺治期间所建,土木两层楼式建筑,由门亭、大厅、观鱼池及花园组成,四面筑以夯土墙,占地面积37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故居楼上正厅悬挂有甘国宝中武进士时乾隆皇帝御赐的“武魁”匾额和甘国宝中试后上司赠给的“会魁”金字匾。遗憾的是,“武魁”匾在“文革”中被毁,“会魁”金字匾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盗。不过,乾隆皇帝御赐的一块“福”字金匾,由甘国宝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省亲时带回,至今仍收藏于甘国宝祖籍地漈下村。</p> 少林梅花棍训练基地。相传甘国宝侄儿随其入京十年学成之后回乡传授的棍术“六桩梅花棍”至今尚在传承。<div>  梅花棍、少林拳、虎尊拳、龙虎形拳、八卦棍、一字棍、无形拳、单鞭罗汉拳......小梨洋村习武之风尤盛,历史悠久。</div> 八卦亭 清代古建筑群之一。 甘氏宗祠后门。 甘氏宗祠,位于村西,取堂名“继述堂”,是不忘祖先根源之意,面积约300平方米。 <p class="ql-block">  宗祠内墙上挂着甘国宝画像等。</p>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相继掀起的甘国宝文化研究热,甘国宝后裔从台湾等地到小梨洋村寻根谒祖的日趋增多,成了一道架在海峡两岸的文化桥梁。